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生文明礼仪课堂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研究”方案

来源:爱够旅游网
“小学生文明礼仪课堂中传统文化渗透的

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国礼仪源远流长,世代相传,讲究礼仪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的礼仪,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已经形成独有的传统和做中国人的美德,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是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坚持以“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指导思想,体现“立德为本,美善相谐”的理念,即:以立德为根本,以美载德、寓美于德,追求美善相谐的教育境界。

我校选定“小学生文明礼仪课堂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基于如下两方面的原因:

1、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德育要求: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肩负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基石的重任。我们的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生活不断富裕,但如何真正做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让小学生成长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小公民”,需要教育探索。

2、我校的校情与学情:我校地处富县南端,在校学生中外来工子女、农村务农子女较多,流动的生活环境和相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让这些孩子文明礼仪素质不尽如人意;另外,在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

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的生活环境让这些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礼貌,自私任性,不懂得尊重、体谅、关心他人,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我校德育常规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教育的新形势、新问题缺乏富于实效性的新探索。基于这样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引领下启动了这一课题。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为教育出发点,旨在将文明礼仪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融入对联、书法、剪纸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打破单一的文明礼貌教育的局限,通过新理念、新视角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探究出切合学校实际的礼仪教育新途径、新方法的德育模式,践行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通过夯实文明礼仪教育的文化底蕴,深化礼仪情感,让文明礼仪成为我们的校园文化,成为师生精神成长及生活的需要;着力打造学校、家庭、社区之教育系统工程,较好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脱节的问题,实现了教育环境的整体优化;有效促进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与巩固,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与道德品质;同时,丰富和发展了养成教育的内涵,促进了文明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炎黄子孙历来崇尚文明,注重礼仪。

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有的课堂礼仪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

因为学校是文明的窗口,课堂则是学校生活最重要的地方;课堂还是个小社会,同学间的交往,师生间的沟通都离不开文明礼仪;此外还因为课堂活动是有秩序有组织的,它不仅关系到自己,还影响到他人,所以课堂需要一定的礼仪来规范它。

三、课题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儿童心理学揭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身心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课堂礼仪教育只有遵循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才能形成课堂礼仪养成教育科学的梯度序列。

2、国家教育部相关法规

我们国家始终都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非常重视学生的健康和谐成长。2004年9月教育部修订颁布新《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些重要的纲领性文件都充分表明了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对学生实行课堂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做文明人,更重要的是在中华民族的礼仪中,保留了丰富的优秀文化元素,对学生实行课堂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开展课堂礼仪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基础上熟知学校课堂礼仪的基本内容,促使学生良好文明礼仪规范的形成,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培养学生自尊、自律、自理、自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辨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公民责任感。

(2)、展现校风校貌,提升学校良好的形象。 (3)、探索、总结出学校课堂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以校本教材“文明礼仪伴我行”为基本内容。 (2)、探索“小学生文明礼仪课堂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强化训练提高小学生的文明修养。 五、课题研究使用的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2、行动研究法

将一线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引导教师通过对日常遇到的和丞待解决的“实践问题”的研究,改进课堂礼仪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师生课堂礼仪意识和行为。

2、教育叙事法

教育叙事法是本课题研究的有效方法。运用此方法让教师有意识的叙述课堂礼仪教育中的事件,通过叙述自己研究中采用的多种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来有效达成研究目标。

3、案例分析法

包括师生成长过程中能投射教师教育智慧的典型案例进行解读和剖析,寻找总结出最满意或最不满意的研究。从而提炼经验、总结。

4、问卷调查法

课题研究之初,用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堂礼仪进行调查。 5、经验总结法

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根据课题特点及校情、学情的需要,我们对德育课题的研究过程进行了合理规划,分为三个阶段,其发展轨迹为:启动、探索期——反思、完善期——总结、推广期。具体实施的时间安排如下:(课件依次展示)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15年7月至2015年9月 ——成立课题小组,建立课题档案,制订实验研究方案,设计并完成对学生、教师、家长的问卷调查,分析小学生礼仪现状,撰写现

状调查报告。

——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完善实验方案,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研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第二阶段(实施、完善阶段): 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

——具体实施课题方案: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与实践系列活动,诸如:在学生中开展礼仪歌谣、对联的创编活动,每学期有计划、分层次举行“礼仪之星报告会”,深化学生的礼仪意识和习惯养成。

——不断完善课题实施方案: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及时反馈礼仪教育的阶段性成果与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开发、修订了南小文明礼仪教育手册,宣讲文明礼仪知识,进行礼仪课堂研讨。

——不断深化课题研究:打造文明礼仪教育系统工程,围绕“文明礼仪校本课程开发”及“文明礼仪实践活动探究”这两个子课题重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深入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养成的内容、途径与方法,出台了南环小学《文明礼仪评价手册》,让文明礼仪教育走进家庭、社区,有效拓展了文明礼仪教育的渠道。

——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完善、总结、提升: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礼。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 2017年2月至2017年7月 ——继续深入研究探讨,撰写研究报告,接受结题评审;推广成功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开展课堂礼仪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基础上熟知学校课堂礼仪的基本内容,促使学生良好文明礼仪规范的形成,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培养学生自尊、自律、自理、自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辨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公民责任感。

2、展现校风校貌,提升学校良好的形象。 3、探索、总结出学校课堂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