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金融危机谈谈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发端于2007年春天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一场金融危机,并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尽管各国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危机,但是仍不足以重建金融市场信心,市场对金融机构的忧虑转为对政府偿债能力和财政运营可持续性的忧虑。危机再次表明,难以依靠一个或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经济金融力量掌控金融形势,因此,建立一个能够预警和克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11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本次峰会,各方就应对当前世界面临的金融和经济问题的措施达成行动计划。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密切相关,各国之间的经济既相互依赖, 又相互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尤其是大国)的经济政策自然也会对他国经济产生影响, 各国经济政策的互相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的变化来传递的。因此在经济一体化 日益增强的国际环境下,各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目标,还须考虑 其国际影响。于是,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产生了协调的必要。
国际政策协调从狭义讲是指各国在指定国内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各国间的磋商等方式来对某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共同的设置。从广义看,凡是在国际范围内能够对各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一定程度制约的行为均可视为国际间政策协调。
依据进行政策协调的程度,国际间政策协调可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第一,信息交
换。信息交换是各国政府相互交流本国为实现经济内外均衡而采取的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范围、政策目标的侧重点、政策工具种类、政策搭配原则等信息,但仍在独立、分散基础上进行本国的决策。第二,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指针对世界经济中出现的突发性、后果特别严重的事件,各国进行共同的政策协调以缓解、度过危机。第三,避免共享目标变量的冲突。即是指两国面对同一目标采取的政策的冲突。国家间的竞争性贬值就是典型的形式。第四,合作确定中介目标。两国国内一些变量的变动会通过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而形成一国对另一国的溢出效应,因此各国有必要对这些中介目标进行合作协调。第五,部分协调。是指不同国家就国内经济的某一部分目标或工具进行的协调。第六,全面协调。是指将不同国家的所有政策目标、工具都纳入协调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政策协调的收益。
各国政策当局进行宏观政策协调的必要性来自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市场的不完整性。从理论上说,在纯粹的浮动汇率条件下,汇率的完全自由波动可以隔绝经济震荡在国际间的传导,因而一国的宏观政策效应不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于是也就不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但是纯粹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不存在的,各国都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优先保证实现内部均衡,进而对其国际收支和货币汇率水平产生影响。
自从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联系加强,西方经济学者就注意到宏观经济政策在国际间协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均衡,就需要这些政策工具相互协调配合。在论述内外均衡时,产生了有名的“米德冲突”思想、“丁伯根法则”、斯旺内外均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特别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将体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IS、LM曲线和体现汇率政策的BP曲线联系起来,集中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外市场均衡中的协调配合。他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货币政策更为有效。1962年,蒙代尔提出“政策配合说”强调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他的开放经济下的两国模型也分析了
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及政策的传导效应。相互依存意味着一国政策当局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与其贸易伙伴国采取的政策协调一致。
对国际间政策协调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所进行的制度安排被称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等几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货币体系正式进入牙买加体系阶段,它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了扬弃。它在内外均衡实现机制的安排上比较灵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世界经济的现状。
在牙买加体系下的内部均衡不仅是政府所密切关注的目标,而且它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这几个国内政策目标中,价格稳定又因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国所遇到的严重通货膨胀而居于突出位置。牙买加体系是在国际资金流动迅速发展、汇率制度安排化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这一历史条件的变化使其内外均衡实现机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政府通过政策搭配实现内外均衡的同时,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也发挥了作用。牙买加体系下的资金流动与汇率变动可以非常迅速地自发对内外均衡进行调整。在内外均衡的关系上,内部均衡居于首要位置。各国基本上不存在维持某一特定汇率的义务,因此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内部均衡的实现上。在实现内外均衡的过程中,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地位有所下降。牙买加体系是在世界经济相对动荡的时期建立起来的,在运行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冲击。主要有: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居高不下;1974和1980年石油输出组织两次大幅度提高油价造成的石油危机;80年代初期爆发的世界性债务危机;90年代初期经济互助委员会瓦解;1992年爆发英镑和里拉危机;1994年爆发墨西哥货币与金融危机;1997—1998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等。这些危机都严重影响了各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但是,牙买加的这种貌似“无体系”的安排维持住了正常的国际经济交往。所以在
世界经济相对动荡的情况下,选择灵活的制度安排是明智的选择。
在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中,市场机制的约束力量主要体现在对储备国家的国际收支和汇率稳定的制约上。从长期看,国际收支地位不稳固的储备货币国家,其货币的国际储备地位会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当储备货币国家发生短期国际收支或金融利率波动时,其货币汇率可能相应波动,从而影响其在国际储备资产总额中的比重。
但是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也有一些缺陷,比如实际汇率波动会对各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用一般的宏观经济政策难以控制,有些主要储备货币国家可能操纵汇率,从而对其他国家内外政策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好的影响。总之,当前的牙买加体系后的制度安排在各方面基本上与动荡和发展不平衡的外部经济环境相适应,并且也没有明显的内在机制的不稳定性。但是由于牙买加体系政策协调重要性的下降,从长期看是不利的,加强货币合作是未来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存在相互依存性的条件下,一国实现内外均衡目标必须有政策的国际协调,以避免分散决策带来的损失。在国际间政策协调实践过程中,经济学者设计了很多具有特定规则的国际间协货币体系的演变历调方案,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国际政策协调及其制度安排具有重要意义。在100多年来的国际程中,总的变化趋势是制度的弹性越来越大。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货币体系正式进入牙买加体系阶段,它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了扬弃。它在内外均衡实现机制的安排上比较灵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世界经济的现状。针对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已有的成熟的协调政策的理论来做出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内外均衡实现机制的安排。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M].上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钱荣昆,陈平,马君潞.国际金融[ML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4]戴金子.国际金融前沿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5]陈全功,程蹊.经济全球化中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J].中国期刊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