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鲁迅研究

鲁迅研究

来源:爱够旅游网


1鲁迅学习到了新鲜的西方文化和自然科学知识,接受了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的最早地域是(B)A 日本B 南京C 北平.D 上海

2.1907年发表鲁迅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论文《人之历史》的报刊是( C)

A 《新生》B 《新青年》C 《河南》.D 《时务报》

1.在左联五烈士被害两周年之际,鲁迅再次赞扬先烈,声讨派的文章是(D ) A 《惯于长夜过春时》 B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和前驱者的血》

C 《可罪恶》 D 《为了忘却的纪念》

2.【单选题】《陇海线上》、《黄人之血》的作者是(A )

A 黄震遐B 朱应鹏C 潘公展D 王平陵

3.【单选题】在1936年的“两个口号’’之争中,鲁迅主张的是( C)

A 文学B 国防文学C 民族战争的大众文学D 无产阶级大众文学

1. 【单选题】 鲁迅的《故事新编》中与《非攻》一起称为姐妹篇的歌颂小说是(D A 《铸剑》 B 《采薇》 C 《起死》 D 《理水》

2.【单选题】取材于古代复仇故事、表现顽强复仇意志的鲁迅小说是(D )

A 《非攻》B 《复仇》C 《起死》D 《铸剑》

1. 【单选题】 鲁迅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作品是(D )

A 《狂人日记》 B 《高老夫子》 C 《端午节》 D 《白光》

2.【单选题】“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这这句话出自鲁迅小说(C )

A 《幸福的家庭》B 《在酒楼上》C 《伤逝》D 《孤独者》

3.【单选题】《阿Q正传》的最初发表时间是( A)

A 1921年~1922年B 1920年~1922年C 1918年~1919年D 1923年~1924年

1. 【单选题】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这句话出自鲁迅杂文( A)

A 《灯下漫笔》 B 《高老夫子》 C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D 《坟》

2.【单选题】属于鲁迅前期杂文集的作品是(A )

A 《华盖集》B 《而已集》C 《三闲集》D 《二心集》

3.鲁迅写的《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针对的文艺派别是( B)

A 国粹派B 甲寅派C 现代评论派D 新月派

4.【单选题】“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语,出自鲁迅杂文( B)

A 《灯下漫笔》B 《纪念刘和珍君》

C 《为了忘却的纪念》D 《无花的蔷薇之二》

1. 【单选题】 30年代初,鲁迅写了《“论语”一年》、《小品文的危机》等文,针对论争的作家是( B) A 梁实秋 B 林语堂 C 苏波(杜衡) D 胡适

1. 【单选题】 鲁迅创作的诗歌诗体有三种:旧体诗、新诗和民歌体诗,共作有诗歌(B ) A 60多首 B 70多首 C 80多首 D 90多首

1. 【单选题】 散文诗《野草》中表现鲁迅痛苦地告别、埋葬旧我的心灵历程的作品是(C ) A 《秋夜》 B 《过客》 C 《墓碣文》 D 《这样的战士》

2.【单选题】鲁迅称“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而作的作品是(A )

A 《希望》B 《一觉》C 《我的失恋》D 《风筝》

1. 【单选题】 从“”前夕至“”高潮,鲁迅诗歌的文体多为( B)

A 旧体诗 B 新诗 C 民歌体诗 .D 打油诗

1.【单选题】鲁迅辑录古籍的特点之一是(A )

2.A 考而后信B 信而后考C 不疑处有疑D 考而不信

2.【单选题】鲁迅于1903年发表的介绍法国居里夫人发现镭的经过的论文是(B )

A 《科学史教篇》B 《说钼》C 《摩罗诗力说》D 《地底旅行》

1. 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深受影响的《时务报》的主编是( B)

A 章太炎 B 梁启超 C 严复 D 孙中山

2.1902年鲁迅赴日本留学,最初选择的人生道路是( B)

A 学习救国B 医学救国C 文学救国D 救国

3.在鲁迅身上,超常的“热情和性格”通常凝聚在一起,集中体现为( A)

A 韧性的战斗精神和雄伟的人格力量B 多才多艺与学识渊博

C 对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发现

D 对活着的文化传统中培育出的“阿Q现象”的发现

.4.鲁迅姓周,“树人”一名起用的时间是(C )

A 出生不久B 进三味书屋C 进江南水师学堂D 进弘文学院

5.鲁迅在仙台医专经过“幻灯片”事件后认识到改变国人精神最有效的手段是(C )

A 科学B 民主C 文艺D 火与剑

6.鲁迅“弃医从文”后,在东京与周作人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集是( A)

A 《域外小说集》B 《海上述林》C 《走出象牙之塔》D 《苦闷的象征》

.7.鲁迅思考问题时常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对立的方面联系起来分析,使对问题的思考每每能达到惊人的深刻之处。这种思考方式可以概括为(B )

A 怀疑性思维.B 由果溯因的反向分析方法.

C 简括明快的判断方式.D “两极相合”式的联想

1. 下列作品中,哪一篇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 D )

A 《狂人日记》 B 《高老夫子》 C 《端午节》 D 《白光》

.2.下列人物中,哪一个是《阿Q正传》中的?( B)

A 赵七爷.B 赵太爷C 七大人D 丁举人

.3.下列几组人物中,哪一组都是封建型的知识分子?( A )

A 孔乙己、陈士诚.B 陈士诚、吕纬甫C 陈士诚、魏连殳 D 吕纬甫、高老夫子

.4.鲁迅著名小说《伤逝》采用的结构是( D )

A 问答体 .B 对话体 C 散文体 .D 手记体

.5.鲁迅作品中,描写寡妇“失节”悲剧的是(B )

A 《祝福》 B 《离婚》 C 《伤逝》 D 《孝女行》

.6.《彷徨》扉页引用的诗句出自( B )

A 《天问》 B 《离骚》 C 《九歌》 D 《诗经》

.7.取材于古代复仇故事、表现顽强复仇意志的鲁迅小说是( D)

A 《非攻》 .B 《复仇》 C 《起死》 D 《铸剑》

.8.《阿Q正传》的最初发表时间是( A )

A 1921-1922年 B 1920-1922年 C 1918-1919年 .D 1923-1924年

.9.叙述古代墨子止楚攻宋故事的鲁迅小说是(C)

A 《理水》 B 《采薇》 C 《非攻》 D 《奔月》

.10.以爱姑为主人公的鲁迅作品是(B )

A 《明天》.B 《离婚》.C 《风波》.D 《头发的故事》

.1. 曾为少年鲁迅买来心爱的《山海经》的人是( C )

A 鲁迅的母亲.B 衍太太 C 保姆阿长 D 三味书屋的老师寿镜吾

.2.鲁迅称创作素材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作品集是( B )

A 《坟》 B 《朝花夕拾》 C 《二心集》 .D 《野草》

.3.下列作品中,哪一篇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 D )

A 《狂人日记》 B 《高老夫子》C 《端午节》 D 《白光》

.4.下列几组人物中,哪一组都是封建型的知识分子?( A )

A 孔乙己、陈士诚B 陈士诚、吕纬甫C 陈士诚、魏连殳 D 吕纬甫、高老夫子

.1. 下列论文中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是(D )

A 《文化偏至论》 B 《科学史教篇》 C 《摩罗诗力说》 D 《人之历史》

2.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在( B)

A 1915 年.B 1918 年C 1919 年D 1917 年

3.写于1922 年、反映了鲁迅对知识分子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最早的关注的作品是( )

A 《在酒楼上》B 《伤逝》C 《端午节》D 《白光》

.4.尖锐地鞭挞了 20 世纪 30 年代某些文人所宣扬的“无是非观”的作品是( )

A 《非攻》B 《出关》C 《起死》D 《采薇》

..5.《过客》侧重表现的思想是(D )

A 刚强不屈的战斗赞歌B 无私无畏的献身品格

C 反对封建礼教的韧性精神D 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

.

.11913年,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提出对“民俗学”研究的看法。

.5年5月,鲁迅以“周树人”的名字,进入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

.鲁迅的民俗特征代表作是:《社戏》。

.

1.18年鲁迅进入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用的名字是( 周树人 )。

2、1907年鲁迅发表文言文论文《摩罗诗力说》主要介绍欧洲文学史的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作 品,刊登杂志是( 河南 )。

3鲁迅在谈到《故事新编》的缘起,提到《不周山》是以( 女娲炼石补天 )的神话为素材试作的一篇小说。

5.【填空题】 鲁迅历史小说《铸剑》浪漫主义色彩十分鲜明,体现强烈的精神是( 复仇 ) 。 6..鲁迅《起死》这篇作品尖锐的鞭挞了30年代某些文人所宣扬的“无是非观井,抓住了一系列喜剧性的矛盾冲突,采用的形式是(讽刺) 7.鲁迅的杂文集题为《坟》,既意味着埋藏过去,也意味着纪念 8.迅为了揭露派钳制人民的言论自由的行径,特将发表于《申报·自由谈》上的杂文结集命名为《准风月谈》 9.《野草》为刚强不屈的战斗者唱赞歌的作品是《秋夜》。

10.鲁迅的文学创作始于诗歌,1900年春就写了( 《别诸第三首》 )。 11.1筒述鲁迅式思维的基本特点。

(1)“鲁迅式思维”的特点首先体现为思维的开放性;

(2)“鲁迅式思维”的特点最主要的是体现为思维的反叛性;

(3)“鲁迅式思维”的特点还表现为在思维中采用简括、明快的判断方式;

(4)在鲁迅的思维过程中,还常常采用一种由果溯因的反向分析方法。

2试述鲁迅思想和精神对当下的启迪意义

(1)鲁迅精神首先体现为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清醒的现实主义主要特征是从实际出发,面向现实,实事求是,绝不回避矛盾。呼吁人们“取下假面,真诚的,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这种发扬实事求是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韧性的战斗精神,也是鲁迅精神的重要方面。

鲁迅的韧性战斗精神的主要特征,一是体现为敢于在无路中寻找出路,在几乎无望的环境中寻找和创造希望,在艰难面前显示出不屈不挠的坚韧毅力。二是体现为反对匹夫之勇,坚持智勇结合的坚实而深沉的理性精神。鲁迅的坚韧战斗精神对于现实中的中国人来说,有着积极的精神导向作用。

(3)鲁迅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还包括诸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硬骨头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严于解剖自己往往甚于解剖别人的与民族共忏悔的自我批评精神,时时想到中国、想到中国未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内容。

5. 未名社

1925年成立,未名社的成员除了鲁迅外,还有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曹

靖华。未名社是一个着重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未名社出版《未名月刊》,另曾印行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丛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

6.语丝体

1924年成立的语丝社,创办《语丝》杂志,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鲁迅被称为“语丝派”的主将。《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了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7.筒述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弱点

(1)“瞒和骗”;(2)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3)“做戏”和“讲体面”;

(4)“看客”式的无聊;5)卑怯和势利;

(6)因自利而不惜破坏公众利益,乃至对断送国家、民族也无动于衷;

(7)安于命运、安于现状的奴才心理。

2.国民文术

在1913年,鲁迅就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提出对“民俗学”研究的看法,提出了国民文术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童话、传说等。”

3试述鲁迅的文学批评观

1、鲁迅主张全面地看问题要真正认识一位作家,还应该全面地、整体地、多方位地看问题。

2、鲁迅主张历史地看问题主张批评家注重历史环境对作家作品的影响,主张文学批评应显示出历史的真实

3、鲁迅主张辩证地看问题:批评家对于作品,应辩证地去看待,文学批评对于作家和作品不能“求全责备”。

4、鲁迅主张有比较地看问题。采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人们在文学批评中更好地明辨是非,更为恰当地对文学作品作出褒贬的评价。

5.简述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主要思想内容。

(1)深刻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对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尖锐地指出改造国民性的紧迫性

(3)努力探索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

6.试以《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为例,分析鲁迅是如何思考知识分子问题的。

(1)鲁迅笔下的这些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是悲剧形象;

(2)鲁迅这些小说具有鲜明的“寻路”的特点

(3)《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是战斗中退伍、落荒,进而颓唐、消沉以至于完全绝望的知识分子。吕纬甫在辛亥前后曾经是热情奔放、情绪激烈的青年,投入过反封建的斗争,但吕纬甫不了解现实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所以一接触斗争实际,便失去了激情,一蹶不振。作品批判了吕纬甫对生活理解的肤浅,面对现实斗争时的脆弱,随之而来的苟活、颓唐、无聊,从“歧路”走进了“穷途”;作品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顽固,社会变革之艰难。

(4)《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辛亥时,受到新思想的启蒙,被外界视为异类,被辞掉工作后,庸俗冷酷的市侩社会将魏连殳逼到绝境,于是他孤独、空虚、脆弱而又虚荣,把自己与周围隔绝,完全丧失了理想的活力。最终魏连殳走向反面,投向他所抗争过的强大的黑暗势力,向所身受的一切进行报复。魏连殳的悲剧震撼着一代知识分子的心。首先,告诉人们,旧中国封建势力残忍无情,它使人思想扭曲,性格变形。其次,魏连殳的悲剧还告诉人们,知识分子如果不接触广大群众,不选择正确的反抗方式,那么,“反抗”得越顽强,就会越背离原先的志向,自己的心灵的伤痛也越深。

(5)《伤逝》是鲁迅以恋爱为题材的小说。涓生和子君都是式新青年。子君认识涓生后,便不断地拜访他,听他讲新文化、新道德、新观念,深受其影响,并与之相恋。子君不顾亲朋的反对而同居,建立小家庭。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务之中,他们的爱情也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久,涓生为当局所辞,他们便生活无着,涓生对子君的爱情也随之消减以至最后消失;但涓生又不便说出,只好外出躲避。迫于生计,子君宰吃了所饲养的油鸡,放掉了所喂养的狗。最后,涓生对子君坦露自己不再爱她的真实想法,她便被其父亲领回了家,并在无爱的人间死了。当涓生得知实际上是自己说出的真实导致了子君的死时,他追悔莫及,于是,长歌当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写下这篇手记,为子君送葬。造成子君与涓生的爱的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们的自由爱恋不为社会所容,在尚未取得广泛的社会之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考个人奋斗谋

求实现个人的理想是不可能的。其次子君与涓生目光短浅,缺乏远大的社会理想,将恋爱自由当做了社会生活的全部,当做人生奋斗在终极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