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来源:爱够旅游网
虹口区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期终教学质量监控测试题

一 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2)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作者)《劝学》)

(3)杜甫《月夜》一诗中运用反衬手法,突出表现对妻子的思念、担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澄江一道月分明 (2). 吾尝跂而望矣 (3). 荀子 (4). 遥怜小儿女 (5). 未解忆长安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分”“跂”“遥”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本题还涉及诗词标题等,需要注意。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按要求选择。(5分)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正值赵兄乔迁新居之际,小弟我无以为贺,唯有献上拙作一幅,聊供补壁。 B. 晚生垂念师恩,本该当面贺寿,无奈路途迢递,唯以贺卡一张,遥祝老师寿比南山! C. 老朽年近半百才得此千金,难免骄纵了些。今后定当严加管教,再不唐突。 D. 听说朋友来访,王强说:“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备下薄酒,恭候各位光临。”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

- 1 -

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B项,“垂念”是敬辞,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这里应改为“感念”;C项,“千金”旧时用于称呼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D项,“府上”是敬辞,称对方的家或老家,这里应用谦辞“寒舍”。故选A。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对观众来说,看综艺、追偶像的目的除了放松、娱乐之外,汲取正能量也是一大需求。从《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屡受热捧,到《最强大脑》等节目选手被视为榜样,都证明了这一点。不仅上述棚内综艺, , , , , , 。在新一季的许多档真人秀中,我们都可以欣喜地看到明星地位正在弱化,文化与正能量输出的意识逐渐增强。 ①在这个过程中正能量的传递变得更加重要 ②户外真人秀在这方面也应大有作为 ③与观众获得共鸣

④户外节目能够突破舞台和场景录制的限制 ⑤利用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时代素材 ⑥让观众在欢笑之余进行更多的自我观照

A. ⑤①②⑥③④ B. ②④⑤③⑥① C. ③②④①⑥⑤ D. ④②①⑥⑤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首先,根据与上文的衔接,与“棚内综艺”相对的应该是“户外节目”或“户外真人秀”,由此可排除A项、C项。在根据与下面各句的联系,即可排除D项。故选B。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议“伪善” 陈家琪

①知道恶而为恶,或故意为恶,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伪善”。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

②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 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 2 -

⑥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

⑦前面是孔子的,后面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于义务”。“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或者说,赚钱是对的,但要有制度和规则,使那些在行为上总是“合于规则”的人总能赚到钱,越“合规则”就越发财,而违反规则就一定让你人财两空。客观化的规则越强硬,越普遍,就越好。当然,规则总是人“出于义务”而制定的,一旦制定出来,就不管你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了,只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于规则”。做买卖你“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规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

⑧ “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就一定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⑨黑格尔由此概括出“伪善”的四个形式化规定:

⑩第一,意图上的善决定一切,于是所有行为——批斗老师,烧书,砸烂旧世界,就都是对的,这叫从动机上把自己的恶解释为善。

⑪第二,用外在的原因解释别人的动机,于是既可以把别人的善行解释成恶行,也可以把对方的恶行解释为善行;出身、历史、经历、看了什么书、听了谁的话等等都可以成为解释的理由。

⑫第三,盖然论。到底什么样的动机是善、是恶,是出于义务,最后只有靠权威的认定;于是有多少权威,也就有了多少必须“出于义务”的行为动机;权威也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大家无形中养成了“听话”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作风,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代替了概念与逻辑上的论述。

⑬第四,善与恶的界限终于消失了,人们各自选择自己的行为,然后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无数的人由“坏人”变成好人,又有无数身居高位的“好人”变成了坏人,如此反复,终于使善恶不再有任何客观的标准,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利益与选择。大家也就只习惯于从道德上(也就是从动机上)对诸如三聚氰胺、毒疫苗之类的事进行谴责,而这些谴责既无效也无力,因为你只会把问题归结为道德、动机、良知、信念等主观因素,而所有应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善恶之别,只能等待着权力意志的任性解释。

⑭现代世界从一个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满诗意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法律与伦理世界客观化,人们只知做一个守法公民,过平庸、琐碎、乏味生活的时代。在这变化中,沉湎于或自恋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规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我们这代人,五十年前,“文革”开始时,从内心到外在过的都是一种英雄、道德、崇高、让信念充满诗意的生活,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种种灾难,包括那么多人的死亡与对文物古迹的极其彻底的、可怕的破坏一无所感或毫不在意。五十年后的年轻人呢?他们可知道五十

- 3 -

年前所发生过的一切?他们可从理论上对道德与政治、法治与权利的关系做过思索?作为一个在高校中已经工作了超过三十五年的老教授,听到对社会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天良丧尽之类的道德谴责时,怎能不忧心忡忡,并在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中不断遭遇着“伪善”的磨难? 4. 第⑦段中加点的词“义务”的含义是 。 5. 下列材料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是( )。 A. 纳粹德国为了提升本国国民素质,消灭清洗被视为劣等民族的犹太人。 B. 某个美国公民为了净化美国社会刺杀某色情杂志的创刊人,致其瘫痪。 C. 资本家为了赚钱的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 D. 上班族为了抓紧时间,在上下地铁时奋勇向前。

6. 第⑧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下列能反映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B. 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C. 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D. 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7. 第③到第⑥段引用了孔子与康德的名言,分析其作用。 8. 概括本文论证思路。

【答案】4. 动机上的善的意图/动机的善 5. C 6. D

7. 作者引用的孔子和康德的名言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在一个广泛的层面上说明了有很多人认为动机的善最为重要,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将出于义务看得更重要。引出了下文作者对于 “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分析议论。

8. 首先解释什么是伪善,然后指出伪善的问题所在,并阐述了合于义务比出义务更重要的观点,接着作者论述了伪善的四种形式及其表现,进一步揭示出了伪善泛滥会造成的恶果。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引发青年人对于“伪善”、“合于义务”和“出于义务”的现实思考。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文本内容“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分析可知,动机上的善的意图。 【5题详解】

- 4 -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A项、B项、D项都是从出于义务,即出于善的动机出发,而最终导致了恶。故选C。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第⑧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A项,与画线句同;B项,与画线句相反,“所有”二字绝对化,不妥;C项,与画线句有交叉或者被包含关系。因此选择D。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③到第⑥段引用了孔子与康德的名言的作用,需要概括名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内容分析作用。结合文本内容“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分析可知,在一个广泛的层面上说明了有很多人认为动机的善最为重要,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将出于义务看得更重要。结合下文内容“‘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分析,引出了下文作者对于 “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分析议论。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明确论证中使用了论证方法。明确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黑格尔由此概括出‘伪善’的四个形式化规定”等分析概括,结合最后一节内容分析,主要讲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引发青年人对于“伪善”“合于义务”和“出于义务”的现实思考。

- 5 -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阴翳礼赞(节选) [日]谷崎润一郎

①京都有一家著名餐馆,叫“草鞋屋”。这家餐馆的客厅历来不用电灯,以点燃古老的烛台而广为人知。日本的漆器之美,只有在这朦胧的微光里才能发挥到极致。烛火摇曳,灯影里的饭盘、饭碗,一眼瞅去,蓦然发现这些涂漆的餐具变得幽深、厚重起来,具有先前无可比拟的魅力。可以说,没有“黯淡”作为条件,就无法体味漆器之美。自古以来,漆器的肌理唯有黑、褐、红,这三种颜色是一重重“黑暗”堆积出来的,可以看做是在包裹四围的黑暗中的必然产物。漆器上泥金的豪华绚烂的画面大半潜隐于黯淡之中,催发着一种无可名状的闲情余绪。而且,那闪光的肌理,于暗中看上去,映着摇曳的灯火,使得静寂的房间里,仿佛有阵阵清风拂面而来,不知不觉将人引入冥想之中。假如阴翳的室内没有一件漆器,那烛光火影酿造出来的奇妙的梦幻世界,还有那闪动的光明所荡起的夜的脉搏,真不知要减损几多魅力啊!这正如榻榻米上有几条小河在流淌,水聚满了池子,随处捕捉着灯影,逐渐变得纤细、幽微、闪闪跳跃,在夜的肌肤上织造着泥金画般的绫罗。我每次端起汤碗来,就感到掌心里承载着汤汁的重量,我最爱那新鲜而温暖的情味。那感觉宛若手里捧着一个刚落地的婴儿胖乎乎的肉体。汤碗至今依然使用漆器,这是很有道理的。

②我把汤碗置于面前,汤碗发出咝咝声,沁入耳里。我倾听着这遥远的虫鸣般的声音,暗想着我即将享用的食物的味道,每当这时,我便感到堕入了三昧之境。这是黑暗中闪烁的烛光与漆器,合奏出来的无言的音乐所起的作用。漱石先生曾经在《草枕》一书中赞美羊羹的颜色,这么说来,那种颜色不也是冥想之色吗?冰清玉洁的表层,深深汲取着阳光,梦一般明净,含在嘴里,那感觉,那深沉而复杂的色相,绝非西式点心所能见到。奶酪等与之相比,何其浅薄、单调!这羊羹盛在漆器果盘里,其表面的色泽看起来明显地黯淡而深沉,同样唤起人的冥想。人将这种冰冷滑腻的东西含在嘴里的时候,感到室内的黑暗仿佛变成一个大糖块,在自己的舌尖上融化。哪怕是口感不佳的羊羹,这时也会平添一层特别的美味。细想想便会明白,我们的饭菜总是以阴翳为基调,和“暗”有着割不断的关系。

③也许有人说,黯淡光线里的模糊之美不是真正的美。然而前面已经说过,我们东方人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使阴翳生成,就是创造美。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夜明珠置于暗处方能放出光彩,宝石曝露于阳光之下则失去魅力,离开阴翳的作用,也就没有美。

④最近《大阪朝日新闻》有文章嘲笑大阪府官员为了开辟高尔夫球场,滥伐森林,毁坏山丘。将深山老林里的暗影也要剥夺,简直是昧着良心造孽。不过,这也是一种牢骚话,我也深知今天的形势很难得,不管怎么说,日本既然沿西方文化迈出了脚步,也就只好勇往直前了。然而,我们必须觉悟,只要我们皮肤的颜色不变,我们所承担的损失将永远压在自己的肩头。当然,我写这些的意思是,我想在某些方面,

- 6 -

例如文学艺术等,或许也还有弥补这种损失的办法。

⑤我想,我们已经失去的阴翳的世界,至少要在文学的领域唤回来。使文学的殿堂庇檐更深,将过于明亮的空间塞进黑暗,剥去室内无用的装饰。不一定家家如此,哪怕先有一家也行。究竟如何呢? 姑且先把电灯熄灭看看吧。 9. 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10. 分析第②段引漱石先生在《草枕》中对羊羹的描写的目的。 11. 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12. 评析第⑤段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案】9.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充满动态的烛光火影比作小河流淌,将光与黑暗的交错比作泥金画般的绫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由阴翳所形成的光影梦幻之美。

10. 《草枕》中对羊羹的描写着重于羊羹所呈现的梦一样的深沉复杂的色相,突出了羊羹这种食品与西方食物相比下的独特性。作者以羊羹与漆器相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阴翳之美带给人的心理上的舒适与安慰,强调“我们的饭菜总是以阴翳为基调,和“暗”有着割不断的关系”。从而更加凸显了日本传统文化中对于“阴翳”之美钟爱。

11. 全文在第三段从描写转入了议论。批判有些人对阴翳之美的否定,指出阴翳之美是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认知下产生的,并以夜明珠与宝石作为材料,论证阴翳是具有魅力的。是对于全文阴翳之美的进一步肯定。为后文的针对现实的思考议论张本。

12. (1)“电灯”是指西方的文化,“电灯熄灭”喻指先切断西方文化的影响。(2)作者对于日本的传统文化抱着深深的热爱,能够充分认识到日本传统文化的美的特质。(3)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其积极意义,然而作者也认识到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传统文化的式微是一种损失。(4)作者期待能够保留传统文化的独特的美,并尝试从“文学”做起,先屏蔽掉西方的文化影响。(5)作者面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是积极的,有建设意义的。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结合“那烛光火影酿造出来的奇妙的梦幻世界,还有那闪动的光明所荡起的夜的脉搏”“正如榻榻米上有几条小河在流淌”分析,用比喻,将充满动态的烛光火影比作小河流淌;结合“随处捕捉着灯影,逐渐变得纤细、幽微、闪闪跳跃,在夜的肌肤上织造着泥金画般的绫罗”分析,将光与黑暗的交错比作泥金画般的绫罗,描绘出由阴翳所形成的光影梦幻之美。

- 7 -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及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②段引漱石先生在《草枕》中对羊羹的描写的目的,要回答出作者借此强调什么、突出什么。结合语段内容“那种颜色不也是冥想之色吗……其表面的色泽看起来明显地黯淡而深沉”分析,《草枕》中对羊羹的描写着重于羊羹所呈现的梦一样的深沉复杂的色相,突出了羊羹这种食品与西方食物相比下的独特性。结合“这羊羹盛在漆器果盘里,其表面的色泽看起来明显地黯淡而深沉,同样唤起人的冥想”“细想想便会明白,我们的饭菜总是以阴翳为基调,和‘暗’有着割不断的关系”分析,写出了阴翳之美带给人的心理上的舒适与安慰,强调“我们的饭菜总是以阴翳为基调,和“暗”有着割不断的关系”。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分析第③段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概括第三节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结构上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我们东方人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使阴翳生成,就是创造美”“夜明珠置于暗处方能放出光彩,宝石曝露于阳光之下则失去魅力,离开阴翳的作用,也就没有美”等分析可知,第三段从描写转入了议论。指出阴翳之美是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认知下产生的,并以夜明珠与宝石作为材料,论证阴翳是具有魅力的。结合后面内容“最近《大阪朝日新闻》有文章嘲笑大阪府官员……”分析可知,为后文的针对现实的思考议论张本。

点睛:分析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等。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思想感情分析,可以结合作者背景、语言情感色彩、整体倾向等内容分析。分析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就是分析概括文章中作者对所写的人、事、景、物等表现的情感倾向,是对文本的核心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整体把握。结合文本内容“日本既然沿西方文化迈出了脚步”分析,“电灯”是指西方的文化,“电灯熄灭”喻指先切断西方文化的影响。结合“我想,我们已经失去的阴翳的世界,至少要在文学的领域唤回来”分析可知,作者对于日本的传统文化抱着深深的热爱,能够充分认识到日本传统文化的美的特质,作者期待能够保留传统文化的独特的美,并尝试从“文学”做起。结合“不一定家家如此,哪怕先有一家也行。究竟如何呢? 姑且先把电灯熄灭看看吧”分析,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其积极意义,面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是积极的。 (三)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唐]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 8 -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3. 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 律诗 B. 小令 C. 古体诗 D. 曲子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 “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 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15.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13. A 14. D

15. 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品的体裁辨析的能力。体裁: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结合诗句内容“弹”“观”“宽”“寒”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故选A。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 9 -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路隋,字南式,其先出阳平。父泌,字安期,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闻。建中末,为长安尉。德宗出奉天①,弃妻子奔行在②,扈狩梁州,排乱军以出,再中流矢,裂裳濡血,为吐蕃所执,死焉。

②时隋婴孺,逮长,知父执吐蕃,日夜号泣,坐必西向,不食肉。母告以貌类泌者,终身不引镜。贞.元末,吐蕃请和。隋三上疏宜许,不报。举明经,授润州参军事。李锜欲困辱之,使知市事,隋怡然坐肆,.不为屈。韦夏卿高其节,辟置东都幕府。元和中,吐蕃款塞,隋五上疏请修好,冀得泌还,诏可。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③,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服除,擢隋左补阙、史馆修撰,以鲠亮称。

③穆宗立,与韦处厚并擢侍讲学士,再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除制出,以币来谢者,隋却之曰:“公事而当私贶邪?”进承旨学士,迁兵部侍郎。

④文宗嗣位,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初,韩愈撰《顺宗实录》,书禁中事为切直,宦竖不喜,訾其非实,帝诏隋刊正。隋建言:“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议者至引.隽不疑,第五伦为比,以蔽聪明。臣宗闵、臣僧孺谓史官李汉、蒋系皆愈之婿,不可参撰,俾臣得下笔。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久之,辞疾,不听,册拜太子太师。明年病卒,年六十。赠太保,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路隋传》)

注释:①德宗出奉天:指唐德宗因属下兵变而到奉天(今陕西乾县)避难。②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处。③报聘:一种外交礼节。为答谢邻国的来访,而前往该国访问。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时隋婴孺,逮长 (2)韦夏卿高其节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隋怡然坐肆 .

A. 放纵 B. 店铺 C. 扩展 D. 陈列

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 10 -

訾其非实 .

A. 诋毁 B. 计算 C. 资财 D. 疾病 19. 第④段中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B. 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C. 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D. 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20. 把第④段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21. 根据文意,概括路隋的形象特点。

【答案】16. (1)到,等到 (2)敬重 17. B 18. A 19. B

20. 况且韩愈所写的已经不是他自己所想的,而是元和年以来沿用到现在的,对大家的情谊没有伤害。请让我分条指明特别错误的地方,交给史官修改审定。

21. (1)路隋为人至孝,对父感情很深。他的父亲路泌被吐蕃扣留,路隋日夜哭泣,坐着时必定向着西面(父死之处),不吃肉。从母亲口中得知自己长得很像父亲,终身都不照镜子。多次上疏请求与吐蕃交好,希望父亲泌能够回来,(2)路隋不屈服强权,有气节。受到了上司李锜的刁难,被派去管理市场,他安然坐在肆中处理事务,坚决不向李锜屈服。(3)路隋为官清廉,不收他人财物。他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时有人向他赠送财物,他都以公事不受私赠为由拒绝了。(4)路隋实事求是,修史态度严谨。他监修国史时,有人提出《顺宗实录》内容不实,他一方面为作者韩愈辩护,一方面根据事实指出错误并作了修正。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1)“逮”,结合“婴孺”“长”分析,译为等到;(2)“高”,结合“隋怡然坐肆,不为屈”分析,意动,以……为高,敬重。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结合“使知市事”分析,路隋安闲地坐在店铺里。“肆”,译为店铺。故选B。

- 11 -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訾”,结合“书禁中事为切直,宦竖不喜”“帝诏隋刊正”等内容分析,应该译为诋毁。句意:就诋毁这本史书的内容不真实。故选A。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夫史册者”是史册的意思,“褒劝所在”,是奖励劝勉人的记录,判断句,排除A项。“美恶尚不可诬”修饰“匹夫”,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D项。句意:史册,是奖励劝勉人的记录,平民百姓的美德和恶行尚且不能捏造,何况是对国君的是非呢?故选B。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且”,况且;“循”,遵循、依照;“逮”,到;“谊”,情谊;“条”,分条;“示”,指明;“付”,交给;“定”,审定。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概括路隋的形象特点,结合“时隋婴孺……韦夏卿高其节,辟置东都幕府。元和中,吐蕃款塞,隋五上疏请修好,冀得泌还,诏可”分析,路隋为人至孝,对父感情很深。结合“李锜欲困辱之,使知市事,隋怡然坐肆,不为屈”分析可知,路隋不屈服强权,有气节。结合“每除制出,以币来谢者,隋却之曰:‘公事而当私贶邪?’进承旨学士,迁兵部侍郎”分析可知,路隋为官清廉,不收他人财物。结合“韩愈撰《顺宗实录》……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分析可知,路隋实事求是,修史态度严谨。 【点睛】参考译文:

- 12 -

路隋,宇南式,他的祖先起源于阳平。父亲路泌,宇安朝,通晓五经,端正诚实,不多说话,因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闻名,建中末年,路泌担任长安尉。德宗逃往奉天的时候,路泌丢下妻子儿女牵赴德宗所在的地方,陪同德宗在梁州避难,冲破叛军包围逃出梁州的时候,两次被乱箭射中,他撕下衣服包扎,衣服都被鲜血浸湿了。他用谋略游说浑瑊,被浑瑊征召到幕府。浑瑊向东讨伐李怀光的时候,奏请朝廷让他代理副元帅判官。他跟随浑瑊和吐蕃在平凉会盟,被吐蕃人抓住(当作人质),最后死在那里。

当时路隋是个幼儿,因为父亲的恩荫被授予八品官。等到长大以后,路隋知道父亲被抓到吐蕃去了,日夜号哭,坐下来一定要面向西边,(吃饭的时候)不吃肉。母亲告诉路隋,他的相貌很像父亲,他为此终身都不再照镜子。贞元末年,吐蕃求和,路隋三次上疏朝廷认为应该同意吐蕃请和的要求,朝廷没有回复。他参加明经科考试考中,被授予润州参军事。李錡想刁难他,让他管理市场的事务,路隋安闲地坐在店铺里、不为(李錡的刁难)而屈服。书夏卿认为他气节高尚,征召他到东都幕府任职。元和年间,吐蕃前来通好,路隋五次上疏朝廷请求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希望父亲路泌能够生还,朝廷下诏同意了。派祠部郎中徐复回访吐蕃,(不久)路泌已死的消息传到京城,皇帝怜悯他,追赠他为绛州刺史,由朝廷为他办理丧事。丧期过后,朝廷提拔路隋担任左补阙、史馆修撰,路隋因为刚正坦诚而被人称道。

穆宗继位后,路隋与韦处厚一起被提升为侍讲学士,两次升迁后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次朝廷授官的诏令出来,有人向他赠送财物,路隋谢绝说:“(我是为)公家做事,怎么能接受私人的赠送呢?”

文宗继位后,路隋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监督编修国史。起初,韩愈编撰《顺宗实录》,记录宫中的事情真切率直,宦官们很不高兴,就诋毁这本史书的内容不真实,皇上下诏让路隋校正。路隋进谏说:“卫尉卿周居巢、谏议大夫王彦威、给事中李国言、史官苏景胤都进言说重修是不恰当的。史册,是奖励劝勉人的记录,平民百姓的美德和恶行尚且不能捏造,何况是对国君的是非呢?议论的人以至于引用隽不疑、第五伦作比,来欺骗皇上的视听。大臣李宗闵、牛僧孺认为史官李汉、蒋系都是韩愈的女婿,他们不能参与修撰国史,让臣来落笔(修订)。臣认为不是这样。况且韩愈所记载的事情已并非自己的创制,而是元和以来沿袭至今。虽然李汉等人因此而有嫌疑,也不妨害公事。请朝廷逐条指出明显错误的地方,交付史官修正定稿。”朝廷下诏挑出贞元、永贞年间几件事与事实不符,其他的不再修改,李汉等人也没有被罢免。路隋被提升为门下传郎、弘文馆大学士,过了一段时间,他因病辞职,朝廷没有许可,又任命他为太子太师。第二年路隋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岁。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楮亭记 [明] 袁中道①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

- 13 -

狂酲,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⑧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

④⑤

之哉?日将九锡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选自《珂雪斋集》)

注释: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世》中“南

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栌:指方木。⑥颒:洗脸。 ⑦夥:多。⑧樾:树荫。⑨宥:通“侑”,酬答。⑩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22.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哉 B. 也 C. 焉 D. 耳

23. 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B. 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C. 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D. 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

24. 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B. 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C. 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D. 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25.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鉴赏第②段画线句。

26. 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答案】22. D 23. A 24. C

25. 可以从比喻、动静、描写、对比、整散等角度鉴赏。

26. 文中说楮树可造纸制衣入药洗面等作用,是为“材”;可从树的角度而言,木质疏松,不能建造之用,是为“不材”。作者表面写楮树,实则指自己,隐隐表达了对人才生存环境的思索,而一旦有人赏识,便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解析】

- 14 -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解答此题时,结合语境“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分析,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用“耳”。“耳”,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故选D。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A项,“所以在亭旁种植它”错误。原文“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楮树原本就有,作者是想建一座亭子用来纳凉。故选A。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C项,结合文本内容“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分析可知,对典故的作用阐述错误。楮木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故选C。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结合“而楮叶皆如掌大”,比喻;“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从动静角度赏析;“其阴甚浓”“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可以从对比角度分析,还可以结合整句散句分析。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需要结合文本的创作背景、内容、作者等方面分析。结合“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分析可知,文中说楮树可造纸制衣入药洗面等作用,是为“材”;可从树的角度而言,不能建造之用,是为“不材”。作者表面写楮树,实则指自己。 【点睛】参考译文:

- 15 -

金栗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水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的茂盛。我想要在那建一个小亭子以乘凉,有的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可做木材的树,最好把它砍伐了,种上松柏。我回答说: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有的人又建议:种桃树李树。我回答: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虽然不能作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可作为木材和不可作为木材之间。用它做木材,那么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不把它作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纸,结的子可以用药,也可绘染,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以前苏轼作《宥老楮》诗,大概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

今年夏天,非常热,呆在前面的堂屋像火烧的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凉快无比。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荫凉的地方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种植了竹子作为亭子,亭子上盖着箬叶,那么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太阳西下,茂密的树林隐藏着酷烈的阳光,树叶中的小鸟因为热在鸣叫着,低沉的气氛就像是深山老林一样。这几天以来,在楮树下纳凉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不能有一天停息,非常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只能感谢它的吗?那么就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把它取名叫做“吾亭”(我的小亭子)。 三 写作70分

27.懒,是世人眼中的一种恶习,在某些宗教的教义里,懒,甚至是一种罪恶。但仍有不少诗人歌颂着懒,标榜着懒,唐代诗人杜甫曾说,懒性从来水竹居;宋代文人许月卿还说,平生懒意琴三叠……懒,似乎又是一种风雅的存在。

你对“懒”有什么样的认知?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作800字文。 【答案】懒惰是致命的缺点

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最大的障碍,则勤奋是一个人成功的本质。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懒惰等于把人活埋。”懒惰是生活的死亡。有一个寓言说:有一家人都很懒惰,每日的家事爸爸不做就叫妈妈做,妈妈不做就叫女儿做,女儿不做就叫小狗做。小狗没有办法,只好用尾巴扫地,用身子抹桌子,甚至用嘴叼着水管给花草浇水。有一天,来了一位客人,见到小狗做事便很惊讶地说:“喔!小狗这幺能干,还能做家事呢!”小狗说:“没办法,他们都不做,只有叫我做!”客人一听,大吃一惊:“小狗也会说话!”小狗赶快对客人示意:“嘘!不要让他们知道我会说话,否则他们还要我接电话!”一个人,天生两只手,就是要做事;生来一双脚,就是要走路;甚至眼睛要看,耳朵要听,嘴巴要讲话。天赋属于我们的本能,如果不用,人不是成为废物了吗?

懒惰之人说道:“我是一个懒惰之人,不知道如何珍惜时光,也不知道如何珍爱自己;我在这里睡大觉,感觉自己就在过着美好的生活。你是成功之神,你是因为喜欢我,才叫醒我要赐予我幸运与成功吗?”

西谚有云:黄金随潮水流来,也要你早起去捞起它。中国人一向相信财神爷可以送财富,但是财神送财来,也要你礼貌性的去接受,如果你懒惰避开他,也不能发财。甚至套在脖子上的大饼,你吃完了前面

- 16 -

的部分,如果连转动一下都懒得去动,那么饿死也是活该。

人多数不是懒惰的,你看!天生用眼睛来看世间万物,但是人觉得不够,因此发明显微镜、望远镜,希望看得更高,看得更真;天生耳朵要来听声音,人们又发明了播音机、广播机、电视机,希望听得更远,更大声;天生一双脚应该用来走路,人们又发明了脚踏车、汽车、火车等,希望能与时空竞赛。

世间上,懒惰与贫困是难兄难弟。因为懒惰,所以贫穷,因为贫穷,所以容易懒惰,这是互为因果。所以人如果想改变命运、改变贫困,必须舍弃懒惰,要勤劳精进。

所谓“春天不下种,何望秋来收?”不播种,如何有收成;不劳动,如何有成就?一个懒惰懈怠的,即使才华过人,永远也用不到自己的财富,如此辜负天生我才,不是很可悲吗?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主要讲“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有厌恶懒的,也有褒扬懒的。懒,本意是懒惰,指想做某事而不情愿付出行动的意思,引申义是疲倦,没力气。该文字在《说文》和《宋书•范晔传》等文献均有记载。反对“懒”:人类骨子里都有追求安逸和享乐的本能,发展到极致就是好逸恶劳。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勤劳自律的传统,崇尚勤奋、反对懒惰,从而创造了智慧和财富。但是,懒惰就像鸦片,一沾染上就容易上瘾。它严重地妨碍了我们的斗志,腐蚀了我们的进取心。要戒掉这种精神之瘾,需要足够的意志力和自控力。懒惰的表现各有不同,对人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但它对人的影响从来都是消极的。可以说,懒惰是一种精神腐蚀剂。懒惰是一种沉重而羞耻的精神负担。人们一旦背上了这个包袱,就会整体精神沮丧、无所事事,既不能享受劳动的乐趣,享受不到收获劳动成功的乐趣,更谈不上过幸福的生活。赞成“懒”:“懒”是为了蓄积力量,等待时机;一种随意的闲适;随心所欲的洒脱等。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17 -

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18 -

- 1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