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专题包含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其它文化成就五个小专题,含大纲版和新课标版知识。
小专题一:中国古代科技史专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 (1)先秦时期:
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
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
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
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2.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1)两汉时期:《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南北朝时期:
①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1
②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它的专著《缀术》对数学发展有杰出的贡献。 3.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
战国时期:物理学有较大成就。《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写的很系统,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4.中国古代的医药学成就
(1)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2)两汉时期:
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③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4)隋唐时期:
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③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要点。 (4)明清时期: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5.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成就 (1)南北朝时期:
①西晋时期,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②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通过为古书《水经》作注,以《水经》为纲,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明清时期:
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还记录了一些地理发现,纠正了前代地理学著作中的一些错误。 6.中国古代建筑学成就
(1)先秦时期: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隋唐时期: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
2
①隋朝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长安城政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 ②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③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宋元时期:
①北宋末年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 ②辽代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③金代的卢沟桥闻名中外。④元大都建筑宏伟,城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4)明清时期:明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约八十万能工巧匠中,最有名的是木工蒯祥,被誉为“蒯鲁班”。北京城有三重,宫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宫城又称紫禁城。北京城的主体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钟楼、鼓楼位于城北。宫城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相配,充分体现出封建皇帝的威严。
7.农业、手工业技术专著和科技论著 (1)农学专著:
①北朝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明朝时期,徐光启《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书中还引入了《泰西水法》,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全书60卷,分12门,其中“救荒”一门占全书三分之一,表明作者关心民间疾苦,也说明当时灾荒的严重和政局的衰败。
(2)手工业专著:战国时期,出现了手工业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记述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3)科技论著: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4)生产技术综合著作: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记述,这表明海外技术的不断传入已称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知识。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新课标版: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1.四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洛阳、长安、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唐宋时期,竹纸、皮纸成为主要品种。751年,大食俘虏唐军的一些造纸工匠,造纸术传到阿拉伯。造纸术外传时间口诀:四七(世纪)朝日八世阿(阿拉伯),十二欧非去安家,十七美洲十九大(大洋洲),造纸技术传天下。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期,欧洲才有活字印刷术。
3
(3)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人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靠冷兵器耀武扬武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进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数学:《九章算术》和珠算 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最初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成算盘。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以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明清时期,珠算运用得到普及和发展。人们可以用珠算法解决加减乘除和开平方、开立方等问题。明朝时,珠算法已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
3.天文:《石氏星表》和浑仪 尧设有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中国不仅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而且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后人根据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石申的记录,编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座标数据。 中国古代创制了许多先进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至迟汉武帝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家已使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简仪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而制成的。 4.历法和农学:《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我国自古农业发达,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历法制订和农学研究,成果丰硕。夏朝时制订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规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基本相同。《授时历》1281年颁布推行,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300年。 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科学著作,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贾思勰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他提倡精耕细作、防旱保墒,主张轮作、多施绿肥,创造出培育实生苗、扦插、嫁接等果树栽培方法。
5.医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末年,张仲景写出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明朝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发展的原因及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李约瑟难题”)
4
(1)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欧洲,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④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⑤统治者对外实行开明的文化、宗教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正常交流和发展;⑥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⑦重视为“农本”思想的服务,如天文历法、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⑧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 (3)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①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属于经验和描述的范畴,领先于西方的大多在经验技能方面,缺少科学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学说。如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并未上升到化学反应方面的科学认识。中国人最早发现了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而英国人哈雷却揭示了其中的规律。中国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③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④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⑤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2.明代以前,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外传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3.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同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国家政策有密切的关系。
小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道教思想
(1)老子: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这是一种唯心论思想。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对后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响。老子思想的实质:维护行将崩溃的奴隶制度,阻止新兴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
(2)庄子: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2.墨家思想
5
墨家创始人墨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3.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商鞅的严刑峻法主张比韩非子更早)。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意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秦朝立国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以法为教。汉武帝尊儒的同时还崇尚法治,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主张包括: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④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制度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⑤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2)战国时期: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生生下来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子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位“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②荀子: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3)秦汉时期:①秦始皇施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沉重打击。②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展:他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这样法令裁制度可以统一。他倡导的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应当建立太学等学校,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③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简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宋元时期(宋代理学):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②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时期)
(1)李贽:明代后期。①思想主张: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揭露道学家的虚伪。②地位:
6
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2)黄宗羲:明清之际。①思想主张: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②地位: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
(3)顾炎武:明末清初。①思想主张: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反对君主专制政治,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②地位:其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4)王夫之:明清之际。①思想主张:“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唯物观、辩证观、发展观)②地位: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二)新课标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
7
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驰的局势十分有利,汉武帝接受他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3)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设,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宋明理学
(1)三教合一: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就是天理。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朱熹理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3)陆王心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8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他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李贽的离经叛道: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道学家(儒家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他们把儒家经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一些貌似圣贤而实际品质恶劣的人以此为幌子)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他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他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从明亡的历史中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他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他重视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他经过实地考察写成了巨著《天国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欲、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继续和发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规律小结
1.儒家思想在历史和现实生活方面有许多积极作用 (1)“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具有积极作用。 (2)它提倡的“仁”和“仁政”“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3)儒家的“仁义”“孝”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儒家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和现代教育、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5)儒家思想渗透到我国文字、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对我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一些规律 (1)早期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点: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学以致用,具有反封建色彩。是早期
9
民主启蒙思想。 (2)早期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他们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对后来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早期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源:他们生活在明清之际,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明清之际,封建制度衰落,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便产生了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反过来说,从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也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即所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3.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由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至秦汉时期的思想专制,到明清时期思想发展显著的时代特征就是封建思想的空前加强和反封建民主色彩思想的出现。 百家争鸣反映了战国时期面对社会大变革和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的时代特征,秦汉以来思想专制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由分裂到统一的要求,最主要的还是基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明清时期的发展新趋势则反映了明清时期政治上封建制度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小专题三: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诗词
(1)春秋时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内容包括描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反抗压迫的优良传统,包括爱情诗,包括许多民俗民情诗,对我们了解春秋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诗经》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2)战国时期:屈原用楚国方言,利用南方民歌的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代表作是《离骚》。
(3)两汉时期: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代表作品《十五从军征》《陌上桑》《战城南》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涌现出了一批杰出诗人。 ②建安文学:曹操父子为代表。代表作曹操的《蒿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风格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③田园诗:东晋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④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盛行。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写爱情,代表作《采桑度》;北方民歌慷慨激昂,既有恋歌又有牧歌、战歌,最有名的是《敕勒歌》《木兰辞》。
(5)唐朝时期: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
①初唐: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②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有孟浩然、王维;边塞诗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就最高。
③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代表人物白居易,浪漫主义诗人李贺
10
④晚唐:杜牧、李商隐,别创新格,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6)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 ①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他的词前期多描写宫廷生活,风格柔靡;后期主要是南唐亡国之作,抒发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哀婉感人,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②北宋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拓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是豪放派的创始者和主要代表。 ③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词主要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流传很广,代表作《雨霖铃》。 ④两宋之际:李清照,属于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明白如话,生活气息很浓。中年以后作品渗透了忧伤的感情,其中也有怀念中原故土的篇章。 ⑤南宋: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水平,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⑥南宋:陆游,其词不乏感慨国事的豪放之作,充满了国耻未雪、壮志难酬的悲愤激情。也有一些婉丽飘逸的词作。⑦南宋的诗:陆游的文学成就以诗为主。 2.散文 (1)先秦时期:诸子散文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诸子散文各有特色。①老子的文章具有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抽象的哲理。②墨子的文章推理与叙事相结合,有利于他对政治主张的表达和对一些科学技术的说明。③孟子的文章以刚柔并济的辩论见长,游扬雄肆,令人钦服。④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是诸子中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代表作《秋水》《逍遥游》。⑤韩非子的论说文,善于用寓言比喻现实,最著名的是《五蠹》篇,有力地批判了社会上五种无益于耕战的寄生虫。 (2)两汉时期:赋:兴起于两汉,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赋的特点是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缺点是辞藻过于华丽。①西汉的赋气势恢弘,篇幅一般较长,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②东汉的赋现实感强,篇幅较短,代表作有班固的《两都赋》等。 3.戏剧(元曲) 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组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散曲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流行歌曲。元代剧作家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多种剧本,流传至今的有十余种。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对备受封建压迫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揭露了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明代的 王实甫 杂剧《西厢记》 4.小说 (1)宋代时期:话本是宋代新兴的一种世俗文学,话本即讲故事的底本。它先是由城市艺人口头讲述传授,后经记录整理而成。情节完整,语言生动,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的小说和戏剧很有影响。 (2)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蓬勃发展的阶段,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书名 作者 成书时间 价值 11
元末明初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 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 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清朝 史上占有总要地位。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清朝 我国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清朝 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二)新课标版: 辉煌灿烂的文学 1.从《诗经》到唐诗: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楚辞也称“骚体”。 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汉赋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汉赋中的佳作有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和东汉张衡的《二京赋》。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至今,我们还能见到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盛唐时,边塞诗写出了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山水诗富于诗情画意,代表诗人有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2.宋词和元曲:唐代出现了诗的另一种形式“词”。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流传至今的宋词仍有两万多首。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散曲可雅可欲,抒怀叙事兼长。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3.明清小说: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唐朝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和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明清小说众多作品中,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脍灸人口的名作。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文学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体裁不同,如先秦诗与散文,两汉赋与乐府诗,南北朝五言诗和民歌,唐朝诗歌的黄金时代,宋代词,元代曲,明清小说等。 12
《三国演义》 罗贯中 2.文学是社会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诗经》、乐府诗、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矛盾冲突。 3.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如政治上的安定或动乱,经济上的繁荣或萧条,文化上的宽松或高压,都会体现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
小专题四:中国古代艺术史专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美术
(1)春秋战国时期:①绘画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当时许多贵族府第都有壁画。②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③青铜器装饰从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的画面,如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的画面。 (2)秦汉时期:绘画艺术丰富多彩,主要有壁画、帛画、木刻画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是珍品。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题材丰富,艺术性强,是了解当时人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珍贵资料。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①三国时期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②东晋:顾恺之是著名画家,以擅长画人物著称,布局严密、线条流畅,《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4)隋唐时期: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姿多彩。①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②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态。③山水、花鸟成为绘画的主题。④杰出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
(5)北宋:表现人们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代表作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音乐
(1)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说明了那时音乐的发展。
(2)隋朝有九部乐,唐代扩充为十部乐,受到了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著名的乐曲有《秦王破阵乐》。 3.舞蹈 隋唐的舞蹈也受到了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舞蹈分为雄劲的健舞和柔美的软舞。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成就很高。 4.雕塑
(1)秦汉:雕塑成就辉煌。陶塑精品最突出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东汉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造型生动活泼。秦汉大量的砖瓦、瓦当也极具艺术价值。 (2)魏晋南北朝:因佛教传播,在一些地方修造了石窟寺。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3)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5.书法
(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的书法家是蔡邕。
(2)魏晋南北朝时期:①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②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序》《黄庭经》,其子王献之与王羲之合称“二王”。③十六国北朝时期:魏碑。 (3)隋唐书法: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的风格。①由隋入唐的初唐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②盛唐的颜真卿,创立了气势雄浑的
13
“颜体”,《严氏家庙碑》。③中晚唐的柳公权,创立了“柳体”,代表作《神策军碑》。④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等。 (二)新课标版: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汉字与书法艺术: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日臻成熟,使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楷书笔画说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色。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魏晋以来,草书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2.笔墨丹青中国画:中国绘画艺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留存至今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秦汉以后的历代画家,创作出大量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仅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还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强调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隋朝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画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优秀作品。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都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3.京剧的出现: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明代,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从乾隆末年到道光年间,安徽的徽剧戏班和湖北的汉剧艺人形成“徽汉合流”局面。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京剧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除京剧外,清朝各地还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戏曲剧种,如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如南北朝绘画的宗教色彩,隋唐绘画的生活气息等。 2.中国古代艺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很多艺术作品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莫高窟等。 3.隋唐的音乐、舞蹈还受到西域和邻国的影响,这正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反映。
14
小专题五:中国古代其余文化成就专题
一.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的史学发展
(1)春秋时期:①《春秋》,相传为孔子编定,我国第一部编年史。②《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是夏商周三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
(2)两汉时期:①西汉:《史记》,司马迁,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传记为主,编年纪事为辅,叙述了从黄帝至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体例严谨,内容丰富,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无韵之离骚”。②东汉:《汉书》,班固,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 (3)宋代时期:宋代史学有重要发展,史学家的成就大,巨著多。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战国,下至五代,记述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经验教训,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价值。 2.中国古代的图书发展
(1)明朝:明成祖时期,由解缙主持编撰了一部庞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全书两万多卷,辑入七八千种图书,装成一万一千多册。
(2)清朝:清代康熙帝时官修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乾隆时,由纪昀主持编撰了《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收录典籍三千四百多种,装成三万六千余册。对保存文化遗产贡献很大,但在修书时禁毁的书籍数量也十分可观。 3.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1)春秋时期: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大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只允许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的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秦汉时期:秦朝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西汉武帝时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中国古代封建官学制度,以儒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3)唐朝时期:唐太宗时期,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唐玄宗时期,发展科举,设集贤院。
(4)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中改革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受官,已资鼓励,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4.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
(1)佛教: ①两汉时期: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在洛阳传教,建造白马寺。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当时的名僧有法显,曾西行取经,著有《佛国记》。魏晋南北朝时期,反佛思想出现,范缜《神灭论》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此外,北魏的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先后两次灭佛。 ③隋唐时期:唐朝时期的佛教对外交流广泛,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教,高僧玄奘和义净西游印度学习佛法,对于佛教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唐朝唐玄宗时期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止建新佛寺。
15
(2)道教: ①两汉时期: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当时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东汉末年,道教的派别有张角的太平道,张陵、张鲁传布的五斗米道。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变化。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萧梁时期,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5.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
(1)荀子:战国时期。他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的正常现象,具有唯物思想。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王充:东汉前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思想家。对神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代表作《论衡》,王充认为,万物是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他从无鬼论出发,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3)范缜:南朝齐梁之际。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一击。代表作《神灭论》,针对佛家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随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得爱女个重大发展。
(4)王夫之:明清之际,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 中国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它确认世界的物质性,确认存在的客观性,确认规律的可知性,并往往与政治上的进步倾向相联系。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代表性历史典籍(如“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可信依据。 2.中国古代大型官修图书的编成,是中央集权制下的文化产物。 3.中国古代教育,由私学到官学,尤其是儒学教育的推广,使古代教育逐渐成为培养封建统治奴仆的工具。 4.中国古代宗教,特别是佛教,日益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5.中国古代唯物哲学,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规律的可知性,具有极大进步意义。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