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造成的影响

来源:爱够旅游网
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造成的影响

摘要:本文由旅游业的发展概况,引入到旅游业与目的地环境的关系;阐述发展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有利影响,而重点突出它对环境的破坏作用,针对这些现实性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应对措施即如何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旅游业 旅游环境 影响

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经济收入最大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在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时,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可低估的破坏性.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然给旅游地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等一系列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综合效益的研究;虽然认识到旅游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却忽视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结果便是人类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并且影响到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对旅游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我国旅游事业的管理以与充实旅游学有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与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与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与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1. 旅游对经济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相对污染工业而言>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使旅游业对于该地区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

1 / 14

2. 发展旅游业,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有业可从,解决了社会中就业的一大难题,降低社会制安事件的发生频率.同时,各地游客的进入,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

3.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有利影响.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业还能保持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若能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三、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影响、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噪音污染、对动植物的破坏和干扰、对景观环境的破坏等方面。大量事实表明,旅游已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对于旅游污染环境的主要途径与其特殊性做一总结,归纳出旅游影响环境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从旅游管理角度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时刻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同时旅游文化也在时刻影响环境。旅游文化的发展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出来,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旅游文化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国外有不少学者对此作了相关研究。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归纳的八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具体如下: (一)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

随着各自然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开发与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逐渐分割,形成岛屿化,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铺面、植被更新、外来物种引入等。无论是陆地还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岩岸、沙滩、湿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盖都可能承受不同类型的旅游冲击,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有机层往往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如露营、野餐、步行等都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人为干扰。土壤一旦受到冲击,物理结构、化学成分、生物因子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土壤上植物的种类与生长,昆虫、动物也会随之迁徙或减少。 (二)对植物的影响

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火灾、作为营火材料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间接影响财包括外来物种引入、营养盐污染、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1.大面积移除

这是人类旅游活动对植物的最直接伤害。比如,为兴建宾馆、停车场或其他旅游设施,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还从外地搬

摘要:本文由旅游业的发展概况,引入到旅游业与目的地环境的关系;阐述发展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有利影响,而重点突出它对环境的破坏作用,针对这些现实性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应对措施即如何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旅游业 旅游环境 影响

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经济收入最大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在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时,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可低估的破坏性.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然给旅游地

2 / 14

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等一系列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综合效益的研究;虽然认识到旅游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却忽视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结果便是人类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并且影响到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对旅游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我国旅游事业的管理以与充实旅游学有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与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与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与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1. 旅游对经济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相对污染工业而言>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使旅游业对于该地区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发展旅游业,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有业可从,解决了社会中就业的一大难题,降低社会制安事件的发生频率.同时,各地游客的进入,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

3.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有利影响.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业还能保持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若能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三、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影响、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噪音污染、对动植物的破坏和干扰、对景观环境的破坏等方面。大量事实表明,旅游已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对于旅游污染环境的主要途径与其特殊性做一总结,归纳出旅游影响环境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从旅游管理角度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时刻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同时旅游文化也在时刻影响环境。旅游文化的发展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出来,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旅游文化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国外有不少学者对此作了相关研究。我们这里介绍的是

3 / 14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归纳的八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具体如下: (一)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

随着各自然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开发与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逐渐分割,形成岛屿化,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铺面、植被更新、外来物种引入等。无论是陆地还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岩岸、沙滩、湿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盖都可能承受不同类型的旅游冲击,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有机层往往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如露营、野餐、步行等都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人为干扰。土壤一旦受到冲击,物理结构、化学成分、生物因子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土壤上植物的种类与生长,昆虫、动物也会随之迁徙或减少。 (二)对植物的影响

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火灾、作为营火材料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间接影响财包括外来物种引入、营养盐污染、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1.大面积移除

这是人类旅游活动对植物的最直接伤害。比如,为兴建宾馆、停车场或其他旅游设施,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还从外地搬

来其他土壤进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这无疑是对植物族群抄家灭族的行为。 2.游客践踏

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中,游客践踏是最普遍的形式。只要游客一踏上公园或绿地,他的双脚就可能施压于植物身上。游客观赏自然风景区后,势必产生植物种群的改变,即使是轻度的使用,有时也会造成重大的变化。游客对植物践踏行为会引起一系列的相关反应。如会影响到植物种子发芽,因土壤被踩实而导致幼苗无法顺利成长;对于已成长的植物,则可能因踩踏而导致其生理、形态等发生改变;步行道规划设计不合理,也可能影响到濒危植物物种生长;游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常会留下车痕,造成植物组成的改变。 3.采集

采集也是对植物的一种伤害行为。游客最常见的采集动机是想摘下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尝尝果实的滋味,或是想带一部分植物回家种植。此外,许多游客迷恋植物的神奇疗效,一到野外看见药用植物就摘,使许多药用植物的天然族群愈来愈少。此外,由于旅游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的森林火灾,致使植被覆盖率下降;任意砍伐树、竹作木屋、竹屋和烧柴等,毁坏了一些幼木,改变了森林树龄结构;大量垃圾堆积,导致土壤营养状态改变,还会造成空气和光线堵塞致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 (三)对动物的影响

旅游区的开发可能会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庇护所。游客到达旅游区后,无论是旅游活动本身或是游客所制造的噪音都会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游客总喜欢“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种山珍海味,又偏爱收集各类野生动物制品,以显示自己的霸气,这样野生动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胁。 1.干扰

游客从事户外旅游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生存其中的动物尤其是较为敏感的鸟类和哺乳动物造成干扰。如西双版纳的象谷,由于大规模游客的进入,影响了野象的生活规律,使经常出没于原始森林溪水旁的野象,现在只是偶尔有一两头到此活动;游客从事水上活动也可能对水鸟族群造成威胁,使水鸟不能好好孵蛋、导致失温,天鹅或水禽还可能对被钓客的钓钩挫伤,或食入钓鱼用的小铅块而丧命。游客使用各种旅游设施时所产生的噪音也是其中的一大影响因素,如手提音响、水上摩托车、汽艇均产生极大的噪音,这对动物的影响相当大;同时,水上各种船舶还可能产生油污污染,从而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此外,游客在沙

4 / 14

滩上的活动也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如影响海龟产卵行为等。 2.对野生动物的消费

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其中游客对野生动物的消费行为最为严重。我国的游客不仅吃海鲜,更爱吃山珍,各种珍禽异兽只要没有毒,都有可能成为游客猎食的目标,造成这些族群数量的下降甚至绝迹。除了吃之外,游客还喜欢购买野生动物的相关制品,如动物毛皮、象牙等;许多海域原本有各式各类的贝类,但大量供人食用以与被制成各式纪念品后,贝类的数量锐减。

(四)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水体环境在旅游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也是相当广泛而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船舶油污、垃圾污染

旅游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旅游船只所排放的垃圾、油污的污染。如漓江,每逢旅游高峰季节,旅游船只几乎是首尾相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不仅破坏了游江意境,而且船舶排放的污物大大超过漓江的自净能力,造成江水污染。很多水边地区,如海滨、泉点、河边等地为发展旅游业而修建度假村、休闲中心,其餐厅、宾馆等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是水体的污染源。 2.水上运动

随着度假旅游活动的日益兴盛,湖畔、河边、泉点等地水上运动项目,如水上摩托艇、划船、踩水、游泳、垂钓、跳水、潜水、驾驶帆船等,极丰富了人们的度假生活容,同时也给水体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水上摩托车活动不仅对沙滩与海岸线产生侵蚀作用,而且其产生的涡流也会影响海域生态如珊瑚礁的浮游生物和鱼类,漏出的油污还会污染水体,甚至会散布化学物质威胁水体生物的健康。 (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随着游客进入旅游区以与供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蜂拥而至,汽车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气、扬起尘埃和众多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以与旅游区的宾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都会对旅游区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1.交通工具污染

数以万计的游客使用的私人交通工具,是最没有效率的运输方式,它不但会消耗更多的资源,也会排放出更多的大气污染物。这种车辆所引起的大气污染以光化学烟雾污染最具伤害性,光化学烟雾中存在许多高反应性的光化学物质,不但会影响植物,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光化学烟雾严重时会影响视线,降低能见度,造成游客困顿;它所含的某些物质可能会刺激眼睛,造成流泪等不舒适的感觉。此外,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废气还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威胁地球生态的健康。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废气排放可能导致酸雨,也可能排放使地球增温的温室气体,或是排放诱发臭氧层空洞的物质。 2.垃圾等固体废弃物

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有机含量高,如处理不当,会滋生细菌和病毒,特别是堆放在底层的有机物,因严重缺氧,厌氧菌迅速繁殖,病原菌滋生,并产生恶臭;旅游公厕如管理不善也会产生恶臭,增加大气含菌数。 3.封闭环境中的大气污染

如溶洞、餐厅、娱乐场所等,除受外界大气影响外,还受部污染物排放影响,如旅游者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水汽并携带病毒和细菌、吸烟增加的二氧化碳和烟雾、使用电子设备释放出的大量正离子、装修释放的有害物质、取暖散发出来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由于空气流动差,空气污浊,令人头痛、气闷、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甚至导致某些疾病传播和发生。

5 / 14

4.旅游设施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旅游宾馆饭店是任何一类旅游形式都必需来其他土壤进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这无疑是对植物族群抄家灭族的行为。 2.游客践踏

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中,游客践踏是最普遍的形式。只要游客一踏上公园或绿地,他的双脚就可能施压于植物身上。游客观赏自然风景区后,势必产生植物种群的改变,即使是轻度的使用,有时也会造成重大的变化。游客对植物践踏行为会引起一系列的相关反应。如会影响到植物种子发芽,因土壤被踩实而导致幼苗无法顺利成长;对于已成长的植物,则可能因踩踏而导致其生理、形态等发生改变;步行道规划设计不合理,也可能影响到濒危植物物种生长;游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常会留下车痕,造成植物组成的改变。 3.采集

采集也是对植物的一种伤害行为。游客最常见的采集动机是想摘下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尝尝果实的滋味,或是想带一部分植物回家种植。此外,许多游客迷恋植物的神奇疗效,一到野外看见药用植物就摘,使许多药用植物的天然族群愈来愈少。此外,由于旅游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的森林火灾,致使植被覆盖率下降;任意砍伐树、竹作木屋、竹屋和烧柴等,毁坏了一些幼木,改变了森林树龄结构;大量垃圾堆积,导致土壤营养状态改变,还会造成空气和光线堵塞致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 (三)对动物的影响

旅游区的开发可能会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庇护所。游客到达旅游区后,无论是旅游活动本身或是游客所制造的噪音都会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游客总喜欢“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种山珍海味,又偏爱收集各类野生动物制品,以显示自己的霸气,这样野生动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胁。 1.干扰

游客从事户外旅游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生存其中的动物尤其是较为敏感的鸟类和哺乳动物造成干扰。如西双版纳的象谷,由于大规模游客的进入,影响了野象的生活规律,使经常出没于原始森林溪水旁的野象,现在只是偶尔有一两头到此活动;游客从事水上活动也可能对水鸟族群造成威胁,使水鸟不能好好孵蛋、导致失温,天鹅或水禽还可能对被钓客的钓钩挫伤,或食入钓鱼用的小铅块而丧命。游客使用各种旅游设施时所产生的噪音也是其中的一大影响因素,如手提音响、水上摩托车、汽艇均产生极大的噪音,这对动物的影响相当大;同时,水上各种船舶还可能产生油污污染,从而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此外,游客在沙滩上的活动也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如影响海龟产卵行为等。 2.对野生动物的消费

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其中游客对野生动物的消费行为最为严重。我国的游客不仅吃海鲜,更爱吃山珍,各种珍禽异兽只要没有毒,都有可能成为游客猎食的目标,造成这些族群数量的下降甚至绝迹。除了吃之外,游客还喜欢购买野生动物的相关制品,如动物毛皮、象牙等;许多海域原本有各式各类的贝类,但大量供人食用以与被制成各式纪念品后,贝类的数量锐减。

(四)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水体环境在旅游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也是相当广泛而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船舶油污、垃圾污染

旅游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旅游船只所排放的垃圾、油污的污染。如漓江,每逢旅游高峰季节,旅游船只几乎是首尾相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不仅破坏了游江意境,而且船舶排放的污物大大超过漓江的自净能力,造成江水污染。很多水边地区,如海滨、泉

6 / 14

点、河边等地为发展旅游业而修建度假村、休闲中心,其餐厅、宾馆等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是水体的污染源。 2.水上运动

随着度假旅游活动的日益兴盛,湖畔、河边、泉点等地水上运动项目,如水上摩托艇、划船、踩水、游泳、垂钓、跳水、潜水、驾驶帆船等,极丰富了人们的度假生活容,同时也给水体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水上摩托车活动不仅对沙滩与海岸线产生侵蚀作用,而且其产生的涡流也会影响海域生态如珊瑚礁的浮游生物和鱼类,漏出的油污还会污染水体,甚至会散布化学物质威胁水体生物的健康。 (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随着游客进入旅游区以与供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蜂拥而至,汽车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气、扬起尘埃和众多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以与旅游区的宾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都会对旅游区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1.交通工具污染

数以万计的游客使用的私人交通工具,是最没有效率的运输方式,它不但会消耗更多的资源,也会排放出更多的大气污染物。这种车辆所引起的大气污染以光化学烟雾污染最具伤害性,光化学烟雾中存在许多高反应性的光化学物质,不但会影响植物,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光化学烟雾严重时会影响视线,降低能见度,造成游客困顿;它所含的某些物质可能会刺激眼睛,造成流泪等不舒适的感觉。此外,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废气还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威胁地球生态的健康。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废气排放可能导致酸雨,也可能排放使地球增温的温室气体,或是排放诱发臭氧层空洞的物质。 2.垃圾等固体废弃物

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有机含量高,如处理不当,会滋生细菌和病毒,特别是堆放在底层的有机物,因严重缺氧,厌氧菌迅速繁殖,病原菌滋生,并产生恶臭;旅游公厕如管理不善也会产生恶臭,增加大气含菌数。 3.封闭环境中的大气污染

如溶洞、餐厅、娱乐场所等,除受外界大气影响外,还受部污染物排放影响,如旅游者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水汽并携带病毒和细菌、吸烟增加的二氧化碳和烟雾、使用电子设备释放出的大量正离子、装修释放的有害物质、取暖散发出来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由于空气流动差,空气污浊,令人头痛、气闷、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甚至导致某些疾病传播和发生。

4.旅游设施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旅游宾馆饭店是任何一类旅游形式都必需的生活服务设施,对大气的污染源主要是供水、供热、供能的锅炉烟囱、煤灶的排气、旅游地域小吃摊排放的废气等,释放出来的主要是燃烧煤、煤气和液化气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烟尘等,总量虽较工业小,但排放源分散、高度低、距景点近,且多无除尘设施,对旅游地大气质量影响大。 (六)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卫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在很多风景名胜区,人们随处都可见到游客丢弃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垃圾。垃圾污染现已成为我国很多风景名胜地区的一大祸害,是一个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 我国游客总喜欢将各种食品,如点心、糖果、饮料等带到户外,或是到旅游区附近的土产店、海鲜店里大吃大喝,为当地环境制造出了许多垃圾。南岳衡山每年约有6000吨的经营垃圾、2000吨的旅游垃圾倒入旅游区的溪流和水体中。某些山地的谷地几乎成为登山游人丢弃杂物的垃圾桶。山谷垃圾难处理,日积月累,臭气熏天。此外,这些垃圾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因为“没有一种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是全然安全的”,如处理设备要耗电、耗能,而且部分污

7 / 14

染防治设备会产生二次公害(如焚化炉可能排出含有有毒物质的废气),再次威胁环境,甚至损害大众健康。

(七)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美学的不良影响主要在于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和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建设。

1.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

有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除了眼看、耳闻、鼻嗅之外,还有在古树、碑刻、石头等上刻字画画的不良习惯。刻字留念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游客恶习,不仅破坏景观,而且会影响一些植物的生长,降低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比如,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的岩壁上,本可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刻技巧,却常可见到“××到此一游”,或“×爱×”的心型图案,给人大煞风景的感觉。再如,我国风景区非常盛行同心锁,情侣买来同心锁挂在树木旁的铁练上,可怜的巨树身上围绕成串的金属,古木参天的天然意境也全然被破坏了。 2.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建设

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不当或开发过度,会使当地原有的景观环境遭到破坏,即所谓的“开发污染”。旅游开发的实质是在自然山水或原有风景区的基础上添加人工建筑,使之适应旅游活动开展的需要。但现今的很多的旅游开发,只考虑迎合其主观上认定的旅游者的兴趣所在的审美特点,忽视或根本不顾与该项目建设同周围景观环境的协调,从而造成对该地景观环境的侵害。如泰山、西山、中岳嵩山森林公园等,索道悬空,电线杆插天,严重破坏了山岳风景区的原有神态;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昔日“见屋皆寺庵,逢人尽僧尼”,现在山上山下,摊店林立,现代化娱乐设施遍布全山,流行音乐已淹没了寺院传来的梵音,洋楼与寺殿争高,摇滚与梵音共鸣,此情景,与佛教圣地相去甚远;黄果树瀑布下游7公里处的天星景区,其修了一个体积过大、黄色琉璃瓦屋顶的茶室,与景区的一个天然喀斯特盆景公园特色很不协调,破坏了自然美,违反了自然法则 (八)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1.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首先,由于部分游客的文化修养不高,认识不到文物古迹的珍贵和不可替代性,盲目地在文物上刻画或坐卧在文物古迹上拍照等不文明行为,会造成文物古迹不同程度的损耗和破坏。

其次,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迹受到侵蚀,特别是一些古老洞穴、佛教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像等文物古迹表现得非常明显。由于洞穴和石窟中原本湿度就高,再加上众多游客呼吸作用所带来的大量水分,加快了珍贵的壁画和雕像的腐蚀速度。另外,照相机的闪光灯,数以百万计游客的汗水、指印,也会使得壁画和雕像受到腐蚀。如著名的敦煌石窟,因受照相机闪光灯与数以百万计游客的汗水、呼吸(二氧化碳)和指印的破坏和腐蚀,许多壁画的逼真细节已失去光泽,变得暗淡模糊,红色和肉色逐渐变为黑色。 再次,众多游客的脚踏也会损害文物古迹。如我国的万里长城长期以来由于大量游人的攀登,造成挤踏破坏,很多地方已受到严重损害;的故宫由于游人川流不息,碰肩抵足,曾将大殿的金砖踩出凹坑,广场和通道的金砖也损害得很厉害,有人估算,故宫铺地的“金砖”,每年磨损达10~20毫米;颐和园蜿蜒700余米的彩饰长廊,路面的砖,几年就要更换一次。

2.对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者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带到旅游目的地。具体表现在:有些人通过对来访旅游者行为的观察,逐渐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消极变化。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感到不满,向往来访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先是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

8 / 14

方面盲目模仿,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从而使赌博、卖淫、投机诈骗、贪污受贿、走私贩毒等犯罪和不良社会现象增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全。此外,由于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受到冲击,其结果是导致婚姻破裂的增多和离婚率的上升等。 3.传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

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都是在传统特定的时间、传统特定的地点,按照传统规定的容和方式举行的。但是,很多这种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开展逐渐被商品化,它们不再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为了接待旅游者,随时都会被搬上“舞台”,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观看兴趣,活动的容也往往被压缩,并且表演的节奏明显加快。因此,这些活动虽然被保留下来,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传统上的意义和价值。如傣族的泼水节被搬到“郊野公园”作旅游文化活动项目开发时,却成了“倒水节”:游客各自拿着水桶、水盆,将水从对方的头上浇到脚底,或是将人推到水池中,一圈人围着“泼”,完全失去了“柳枝洒水”,以示祝福的文化意境。 4.诱发主客矛盾 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伴随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接触的日益频繁,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冲突和矛盾,尤其是对当地居民来说,这种四、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与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与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与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

9 / 14

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与其所蕴涵的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 五、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 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1)治理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对于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无论其污染的原因是旅游业还是非旅游业的.为了发展旅游业,在旅游区域应采取有效治理措施,适应从根本上治理.如旅游区的污染工厂要坚决搬迁,旅游区禁止发展污染工业等。 (2)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现有旅游区和开发旅游区,若旅游生态环境的某一部分已遭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环境的美学特征.则应对该地区进行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若旅游区山青水不秀,则应治理水,若水秀山不青,则要治山。在治山时,还要根据山地的环境特征,该种树则种树,该种草则种草,该栽花则栽花,使这些树、草、花能有维护稳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又具旅游观赏价值,

(3)应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避免旅游生态环境遭旅游活动的破坏和污染。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旅游超载是导致“旅游活动污染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破坏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时,应适度控制旅游生态容量。

(4)采取必要措施,减缓旅游生态环境的自然破坏。自然界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突发性破坏,人类目前只能部分预测,不能避免。但对于缓解性的破坏,却可通过一定的措施,减缓其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的异地移植保护、人工植树造林等。 2. 旅游社会环境的保护对策

(1)安定团结,提高旅游社会环境质量。旅游社会的首要因素就是旅游区的社会政治局势是否和平,在和平的环境条件中,游客才有人身安全感,才谈得上旅游。因此,任何国家或地区,若想发展旅游业,必须安定,才能提高旅游社会环境质量。

(2)创造优良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减少社会事故发生。在旅游区,游客和游客之间、游客与旅游服务人员之间、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若管理不当,均会成为当地恶性社会事故爆发的潜在因素。因此,旅游管理中、应尽量在满足各类人员需求的同时,创造优良的人际社会环境,减少相互间的恶性摩擦,以达到减少社会事故的发生,创造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使游客身心健康,愉快地进行旅游活动。

(3)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创造文明礼貌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旅游区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认识,直接反应在对游客的态度上。当地居民文明礼仪的行为会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游兴,反之则使游客扫兴而归。为此,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能创造出文明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

3. 旅游经济环境的保护对策

(1)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增加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旅游经济环境的衡量指标的主要是旅游接待设施,而旅游接待设施的规模又是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旅游设施超出旅游经济环境容量,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反之则对旅游设施造成危害和破坏,进而造成旅游社会环境问题。故旅游设施的规模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

(2)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旅游经济环境中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旅游服务人员水平不

10 / 14

高,服务质量档次不够,致使旅游经济环境中硬件和软件不相配套,造成旅游设施的浪费和使设施水平得不到发挥,故目前对中国旅游业而言,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是提高旅游经济环境的迫切问题。

4. 旅游气氛环境的保护对策

(1)建立旅游开发和管理智囊团,保护旅游气氛环境。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往往是因为对当地特有旅游气氛的无知或认识不全面所导致的,才会有如将古城的石板路改为柏油路的愚蠢之举。在旅游管理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对旅游气氛环境容量的无知,导致对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中要建立专家智慧囊,科学地开发和管理旅游业,以达到保护旅游气氛环境的目的。

(2)无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保护旅游气氛环境。旅游区的旅游气氛环境是由当地的自然环境,以与反映当地历史、地方或民族气息的环境烘托出来的,这其中,当地人的外形特征和文化素养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可想象在民族地区,汉族人身着民族服饰,讲者标准普通话给游客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民族村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它除了移置当地的建筑,还吸引了居民的参与。故要充分保持旅游气氛环境,应尽量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环境的深刻变化反过来又对经济、社会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旅游业的发展遇到了资源结构改变、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失调、文化冲突加剧、传统文化湮灭等一系列问题。旅游业在经历了最近2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后,其进一步发展的能力正在受到严峻挑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的重大课题。人们试图用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措施重新审视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可持续型旅游发展是目前解决旅游业的现实问题并走向光明未来的惟一正确的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型旅游经历了不太长的时间,尽管理论上已经超前于实际,但现实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发展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首要任务的背景下,经济增长和旅游经济效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第一目标。旅游业的社会目标、生态目标始终是第二位的,对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保护性开发,实施持续发展型旅游在当前和未来相当一段时期会受到严峻的挑战,仍然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参考资料:

1.丁季华.旅游资源学.:三联书店,1999.

2.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资源与开发.:南开大学,2000. 3.王湘.旅游环境学.:中国环境科学,2001.

4.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经济地理,1996,(1):106-112.

5.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1-10. 6.忠晓、建.生态旅游的涵辨析.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54-57. 7.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与实施方案.地理研究,vo.18(2):179-184. 8.丽.我国博物馆特色旅游开发刍议.旅游管理,2003,3:46-51.

9.华明.世界遗产代际公平探析——对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的法律思考.旅游管理,2004,4:4-9.

论文网在线 .lunwenwang.

敦煌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思路对策分析

未知 来源:敦煌市统计局 添加日期:10年07月15日

近年来,敦煌市紧紧围绕“展示魅力敦煌、建设艺术之都”的发展目标,扎实推进“旅游立市”战略,不断加快旅游深度开发,促进旅游转型升级,使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1 / 14

一、敦煌旅游业发展现状特点

(一)是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旅游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敦煌铁路、313线高等级公路建成投用,敦煌机场建成4C级并实现了国际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即将扩建为4D级,民航、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完善了月牙泉、雅丹、阳关、玉门关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旅游业接待服务设施已具规模,敦煌市共有宾馆饭店128家,其中星级宾馆35家(四星级7家、三星级13家),总床位13700多、标准床位10034。经营国际国业务的旅行社50家,导游982人。城乡程控、数字电视入户率均达到90%以上,宽带网络覆盖敦煌市所有乡镇村组,为敦煌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先后在日本、国、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国家和、等国重点旅游客源地城市成功举办了敦煌文化艺术展和旅游推介会,相继与日本日光市、镰仓市、臼杵市和国南海郡缔结为友好城市。组团参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成功举办了中国敦煌飞天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敦煌葡萄节暨国际服饰模特艺术节等重大节会,了一批外宣精品,协助拍摄了《敦煌》等多部影视佳作,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宣传展示了敦煌形象,不断拓宽了国外客源市场。

(三)是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初步形成了莫高窟艺术观赏区、鸣沙山·月牙泉自然风光旅游区、阳关渥洼池绿洲旅游区、玉门关汉长城古战场观光区、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等五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和“石窟艺术”、“古关古城”、“大漠奇观”三大旅游品牌,先后推出了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等7个旅游线路,同时,积极加强与丝路沿线城市与周边县市的营销合作,整合旅游资源,联合推出了丝路文化游、古关古城游、民族风情游、大漠探险游、度假休闲游、艺术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有力地提升了区域旅游整体效应。研发生产工艺骆驼、夜光杯、铜雕、蜡染等旅游商品12大类3000余种,书画、古玩、奇石等特色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建成酒吧、网吧、健身房等各类不同层次的文化娱乐场馆130多个,特别是建成敦煌大剧院并实现了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在旅游旺季成功商演,极满足了来敦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

(四)是旅游竞争力明显增强。2009年敦煌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20万人次,增长30.4%;实现旅游收入7亿元,增长41.2%,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5%,旅游业作为敦煌市支柱产业的地位逐步形成。敦煌市先后荣获“感动世界品牌城市”、“国家旅游名片城市”、“市民最满意城市”、“2008中国魅力中小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建国六十周年--中国最佳文化旅游城市”、“国家精品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被评为中国最美旅游胜地,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被评为“中国旅游品牌十强景区”。

二、敦煌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发展旅游业整体合力不强。“大旅游”、“大开放”的格局还未形成,社会各界对旅游业的认知不到位,全民兴旅游的氛围没有真正形成。

(二)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景区景点道路、供排水、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餐饮、休闲、购物等服务设施简陋、档次较低。

12 / 14

(三)是旅游宣传营销力度不大。旅游形象的宣传主题不明确、不独到、不生动,宣传力度、广度、深度不够,对于游客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是旅游产品层次较低。旅游业规模较小、运作较差、效益较低,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还不强,资源优势远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旅游产品种类较少,层次较低,标准不高,创收能力不强。现有景区景点缺乏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消费项目,无法满足高端客源市场的需求。同时,旅游淡旺季分明,启动冬春旅游还缺乏有效的手段。

(五)是旅游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动作”模式还未建立,敦煌市旅游企业呈现“散、小、弱”的状况,特别是旅行社比较多,为了争夺有限的旅游客源,采用相互压低价格、减少服务环节等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同时,旅游策划、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 三、旅游业发展思路对策

(一)加强旅游宣传招徕,拓展旅游市场空间。一是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对敦煌市境的旅游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统一设计,统一包装,争取在央视与省外各大新闻媒体进行强势宣传,在、、、等国际化程度高的发达城市和周边热点旅游城市设立敦煌旅游形象广告宣传牌。二是借助节会集中推介。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性、世界性的交易会、博览会,举办层次高、规模大、轰动效应强的会展、旅游节庆活动,营造旅游氛围,打响旅游品牌。2010年,积极策划筹办第五届中国·敦煌飞天文化旅游节、第三届敦煌葡萄节、敦煌国际服饰职业模特大赛与国际模特摄影大赛等大型活动,并有效借助抢抓世博会、博鳌论坛以与津洽会、兰洽会等高端平台,进一步强化城市形象推广和旅游市场开发。三是加强协作联合营销,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积极与周边热点旅游城市开展营销合作,鼓励旅游企业强强联合促销。

(二)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大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力度,争取实施阳关文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好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完成雅丹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建设。开发建设各种特色旅游娱乐设施,新建改造悦榕大酒店、太阳大酒店、敦煌宾馆会议中心等一批星级宾馆饭店,积极推进宾馆饭店评星升级,着力优化旅游服务环境。争取开通更多的航班航线和旅游专列,争取敦煌航空口岸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发展规划,进一步畅通旅游快速通道。抓好各类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和名店名街的建设,加快旅游商品创新步伐,延长旅游产业链。

(三)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一是以敦煌省级文化艺术产业示园区建设为突破口,按照“一圈一带四区七基地”的发展规划,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启动敦煌古城复建和体育中心等重点文化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加快“画家村”、艺术家创作室和老干部活动中心暨芝、索靖纪念馆建设,完成雷音寺扩建工程,建成博物馆新馆和自然博物馆并布展开放。二是围绕古关古城、丝绸之路、文化、度假休闲、民族风情、探险观光等六大主题,继续丰富和完善旅游线路,推进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型、低档次型向系列化、精品化方向调整。同时,积极开发既有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涵又精致美观,集观赏、实用、纪念于一体的旅游商品。三是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加快开发以高档次农家园为主的度假休闲产业,重点扶持一批有规模的特色农家园

13 / 14

做大做强。在敦煌风情城、党河风情线与各景区景点新建一批极具文化品味的休闲酒吧、茶吧、咖啡馆。把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的优势产业相结合,逐步把敦煌万亩节高效节水示园区、现代设施农业示园区、万亩鲜食葡萄生产基地、2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等培育发展为旅游景点。加快发展民俗旅游,把城市社区和城郊居民区作为旅游景点来建设,让游客深入到社区楼院和农户家中,充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四)加快城市改造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坚持规划引领全局的战略不动摇,编制完成城市控制性详规、“敦煌古城”规划与重点建设项目修建性规划,尽快完成城市外环线规划,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框架。坚持特色化建设的方向不动摇,启动实施总干渠城区段景观带建设工程,全力抓好党河风情线和白马塔大桥后续工程,继续实施城市立面改造、夜景灯光设置和城市道路、照明、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扩建祥云广场,建设梨园广场,积极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坚持市场化经营的理念不动摇,全面展开城区平房拆迁,整合城市土地资产,推进城市商贸经营开发,规划建设五金建材、电子信息、废旧物品回收交易、汽配、农贸五大专业市场,提升城市经营效益,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坚持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动摇,进一步整合城市公共管理资源,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城管数字化系统,深入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活动,规完善城市物业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市政公用设施管护,全力推进城市管理向科学化、规化、制度化、精细化方向迈进。

(五)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努力形成“行业管理、部门支持、企业经营、大众参与”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尽快制定出台敦煌市关于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支持各行各业集中策划实施一批旅游项目,创造有利于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旅游行业规,推进标准化管理,分类制定旅行社、导游、景区(点)、旅游车辆和旅游宾馆饭店等服务规和质量标准。大力整顿和规旅游市场秩序,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侵害游客利益和扰乱旅游市场的行为,切实维护好旅游消费者的利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旅游咨询、游客投诉和遇险紧急救援等旅游服务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尽快建立和完善成熟旅游产品网上交易系统,所有宾馆饭店全部加盟百度网或携程网,充分利用互联网功能,提升服务效率,积极创造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软环境。

14 /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