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XXXX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15万吨/年聚氯乙烯树脂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7年3月
`
项目负责人:
目 录
1 总论 ............................................................................................................................................. 1 1.1 项目名称、主办单位名称、企业性质及法人 .................................................................. 1 1.2 编制依据和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研究范围 .............................................................................................................................. 1 1.5 研究的主要过程 .................................................................................................................. 1 1.6 研究结论 .............................................................................................................................. 1 2 市场预测 ..................................................................................................................................... 4 2.1 聚氯乙烯 .............................................................................................................................. 4 2.2 本项目竞争力分析 ............................................................................................................ 13 3 产品方案及生产规模 ............................................................................................................... 15 3.1 产品方案的选择 ................................................................................................................ 15 3.2 产品品种及生产规模 ........................................................................................................ 15 3.3 生产制度 ............................................................................................................................ 15 3.4 年操作时间 ........................................................................................................................ 15 3.5 产品规格及质量标准 ........................................................................................................ 15 4 工艺技术方案 ........................................................................................................................... 17 4.1 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 ...................................................................................................... 17 4.2 工艺流程简述 .................................................................................................................... 17 4.3 消耗定额 ............................................................................................................................ 18 4.4 主要设备选型 .................................................................................................................... 19 4.5 物料平衡 ............................................................................................................................ 20 4.6 自控技术方案 .................................................................................................................... 20 5 原料、辅助材料及动力供应 ................................................................................................... 23 5.1 主要原料规格 .................................................................................................................... 23 5.2 公用工程规格 .................................................................................................................... 23 5.3 主要原料供应有保障 ........................................................................................................ 25 5.4 水、电、汽等公用工程的供应有保障 ............................................................................ 25 6 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 ............................................................................................................... 26 6.1 厂址选择 ............................................................................................................................ 26 6.2 建厂条件 ............................................................................................................................ 26 7 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 ............................................................................................................... 29 7.1 总图运输 ............................................................................................................................ 29 7.2 给水与排水 ........................................................................................................................ 30 7.3 供电及电讯 ........................................................................................................................ 32 7.4 采暖通风 ............................................................................................................................ 35 7.5 土建 .................................................................................................................................... 36
7.7 分析化验 ............................................................................................................................ 38 7.8 装置管网 ............................................................................................................................ 38 7.9 储运 .................................................................................................................................... 38 8 节能 ........................................................................................................................................... 40 8.1 编制依据 ............................................................................................................................ 40 8.2 编制原则 ............................................................................................................................ 40 8.3 节能指标及分析 ................................................................................................................ 40 8.4 节能措施综述 .................................................................................................................... 40 8.5 节能技术设计的简要结论 ................................................................................................ 41 9 环境保护 ................................................................................................................................... 42 9.1 设计依据 ............................................................................................................................ 42 9.2 设计标准 ............................................................................................................................ 42 9.3 厂址环境质量现状 ............................................................................................................ 42 9.4 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 43 9.5 设计中采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 44 9.6 环境保护监测及绿化 ........................................................................................................ 44 9.7 环境保护投资 .................................................................................................................... 45 9.8 结论 .................................................................................................................................... 45 10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及消防 ................................................................................................. 46 10.1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 46 10.2 消防 .................................................................................................................................. 49 11 组织机构和劳动定员 ............................................................................................................. 53 11.1 组织机构 .......................................................................................................................... 53 11.2 生产班制和劳动定员 ...................................................................................................... 53 11.3 人员来源和培训 .............................................................................................................. 54 12 项目实施规划 ......................................................................................................................... 55 12.1 建设周期规划 .................................................................................................................. 55 12.2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55 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 56 13.1 投资估算 .......................................................................................................................... 56 13.2 资金筹措资金来源 .......................................................................................................... 57 14 财务评价 ............................................................................................................................... 58 14.1 产品成本和费用估算 ...................................................................................................... 58 14.2 财务评价 .......................................................................................................................... 58 15结论 ........................................................................................................................................... 60
2007年2月
附表:经济分析表 附图:1.区域位置图
2.总平面图 3.工艺流程简图
2007年2月
1 总论
1.1 项目名称、主办单位名称、企业性质及法人
项目名称:15万吨/年聚氯乙烯树脂项目 主办单位:山东XXXX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性质:有限责任公司 法人代表:
1.4 研究范围
1.4.1 工作范围
本报告是进行新建15万吨/年聚氯乙烯树脂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对建设项目的产品、市场、工艺、设备、公用工程、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及投资估算、经济效益等全面分析、论证和评价。
主要生产项目有:聚合工段、干燥工段、包装工段;以及配套的公用工程装置、环保设施、消防工程、生产性服务设施。
1.4.2工作内容
15万吨/年聚氯乙烯树脂项目及相关公用工程等。
1.5 研究的主要过程
对产品市场及价格进行分析预测,确定生产规模并合理选择工艺技术方案,核算确定公用工程装置能力,分析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应采取的环保措施、安全卫生措施和消防措施。拟定项目实施规划,做投资估算并进行财务评价。
1.6 研究结论
1.6.1 研究的简要结论
⑴ 本项目采用先进技术生产聚氯乙烯树脂,其工艺技术成熟可靠。项目中采用了先进的密闭入料、汽提、压缩回收、旋风干燥、全自动包装及工业废水全部治理回收利用等技术,投运后产生的大部分废水、废气可回收利用,剩余少部分可实现达标排放。它的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和企业后劲,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⑵ 本项目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投资省、见效快,销售成本低,从而能够增加企
1 2007年3月
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⑶ 项目总投资1.63亿元,投产后预计年平均可完成销售收入8.57亿元(含税),平均利润总额5036万元。投资回收期3.81年(税前),经济效益很好。
综上所述,该项目是可行的。
1.6.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一 二 三 1 2 3 4 四 1 2 3 4 5 五 1 六 七 1 2 八 九 十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 聚氯乙烯树脂 操作时间 主要原材料 氯乙烯 引发剂 分散剂 包装袋 水、电、汽及动力消耗 交流电 蒸汽 循环水 脱盐水 仪表空气 全年运输量 运出 定员 报批总投资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铺底流动资金 年总销售收入 年均销售税金及附加 年均利润总额 单位 万t/a h/a t/a t/a t/a 万条 万kWh/a 万t/a 万m3/a 万m3/a 万Nm3/a 万t/a 万t/a 人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指标 15 8000 151500 180 120 600 3750 18 4500 45 16X106 15 15 117 12689 10883 1538 85727 232 5036 备注 浓度:50% 平均 2 2007年3月
序号 十一 1 2 3 4 5 项目名称 主要经济评价指标 财务内部收益率 净现值 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税率 贷款偿还期 单位 % 万元 % % 年 指标 28.94 10869 30.94 46.65 3.43 备注 税后 税后 (含建设期1年) 3 2007年3月
2 市场预测
2.1 聚氯乙烯
2.1.1聚氯乙烯性质与用途
分子式:[-CH2-CHCL-]n 性状:白色固体粉末,无味。
用途:聚氯乙烯是五大通用树脂之一,由于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阻隔性、阻燃性,应用领域最宽。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广泛,按制品类型来分:硬制品占70%,软制品和粘结剂占10%;
按应用领域来分:建材占65%,包装占8%,电子电器占7%,家具/装饰占5%,一般消费占4%,其它占11%。
聚氯乙烯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各种管材、雨水系统、天花板、壁纸、门窗型材、内外护墙及装饰材料。“以塑代钢”、“以塑代木”已是全球建材业的一种趋势,所以聚氯乙烯在建筑方面的应用量正在不断扩大。聚氯乙烯制品还渗透到医疗用品、纤维制品、运输和娱乐用品等多个领域,如手术服、医用手套、雨披、运动球类、皮带、包装容器、薄膜、硬质薄片、电子电器用品、家具、汽车装饰材料、涂料和粘合剂等。 表2―1 我国PVC制品的主要用途 应用行业 农用 日用塑料 建材 包装 其它 主要用途 输水管、喷滴灌管、农具、薄膜 凉鞋、拖鞋、玩具、桌布及各种箱包用人造革等 供排水管、塑料门窗用型材、墙纸、地板、人造木材、挂镜线、踢脚板等 包装用薄膜、片材、透明塑料瓶等 工业用各种型材、聚氯乙烯电缆料和工业板材等 2.1.2 世界聚氯乙烯市场
1.世界聚氯乙烯产能现状
聚氯乙烯树脂是世界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之一,其产量仅次于聚乙烯居第二位。国际聚氯乙烯市场从1996年至2000年每年都保持约3.75%以上的平均增长率,到2003年,全世界聚氯乙烯的总产量已达到约3380万吨,其中亚洲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9.7%,2003年世界各国或地区聚氯乙烯产量及世界排位前10位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见表2―2、表2―3。
4 2007年3月
表2―2 世界各地区的生产能力及产量 (单位:万吨) 北美 西欧 亚洲 其中:日本 韩国 台湾 其他 东欧 非洲 中东 澳洲 合计 能力 933.6 649 1342.5 257.4 126 169.9 789.2 37 47.6 93 13 3379.6 产量 813.8 567 1159 243.1 124.5 151 640.4 32.4 40.7 76 12 2868.9 进口量 43 52.5 464.4 0.7 3 7.6 453.1 1 36.8 45.3 6.1 576.8 出口量 116.7 35.5 220.7 0.78 22 64.5 133.42 10 6 10.3 576.8 消费量 740.1 584 1402.7 243.02 105.5 94.1 960.08 13.4 71.5 91 18.1 2877.7 表2―3 世界排位前10位的PVC生产企业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公司名称 日本新越化学 台塑集团美国Shintech 美国Oxyvinyls 欧洲乙烯 欧洲Solvin Georgia Gulf 韩国LG化学 法国阿托菲纳 挪威Hydro Westlake 产能(万吨) 346 255 208 140 110 123 113 73 71 67 2.世界聚氯乙烯消费现状
2005年世界PVC消费量约3400万吨,其中北美约占25.72%,西欧20.29%,日本8.44%,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40.3%,其他地区5.25%。北美PVC的消费量以年均5.1%的速度增长。亚洲PVC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在6~7%之间。西欧PVC消费量的变化不大,年均增长率为0.3%。在1996年以来,日本PVC的消费量有所下降。世界PVC的消费年均增长率约为3~4%。
在PVC消费中软制品约占总消费量的25~35%,用量最大的是膜和片;硬制品约占总消费量的65~75%,用量最大的是管材和管件。PVC最大的消费市场是建筑行业,约占PVC总消费量的65%,主要用于管材、管件、板材、型材等。包装行业约占总消费量的8%,电气电缆约占7%,家具装潢约占5%,其他为15%。
5 2007年3月
3.全球聚氯乙烯需求预测
据预测,全球对PVC的需求量将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建筑业和包装业是PVC发展的主要领域,到2006年世界PVC需求量将达3500万吨,需求量最大的仍是建筑业,约占60%,其次是包装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有拉丁美洲、中东和亚洲(日本除外),年均增长速度在6%以上,东欧PVC需求的增长速度也将保持5.5%这一较高的水平。据预测,今后十年中,PVC的消费结构变化不大。
4.世界聚氯乙烯发展动态及趋势
世界PVC的生产以乙烯为原料的占90%以上,其余是以乙炔为原料。以乙炔为原料的PVC生产国主要有俄罗斯、波兰、南非和我国。今后,以乙炔为原料生产PVC所占比例还将继续减少。世界PVC的聚合约有75%以上是采用悬浮法,乳液法约占15%左右,其余为本体法。
国外PVC的发展趋势主要在改进工艺路线、提高产品性能、减少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 ⑴ PVC的生产发展趋势是装置大型化。聚合釜单台容积已达135m3左右,多数为70~110 m3。单套装置能力最大已达50万吨/年。
⑵ 采用高活性引发剂、复合分散剂、快速终止剂,缩短聚合反应周期,提高聚合釜的生产强度,可提高到200t/m3﹒a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0t/m3﹒a。
⑶ 优化工艺,节能降耗,如采用高效催化剂,减少设备尺寸,降低投资,提高收率,降低消耗,简化净化流程。防粘釜技术不断发展,形成喷涂防粘釜和改进釜壁材料两种体系。开发节能型干燥器等。
⑷ 开发新的原料路线,以乙烷为原料,替代价格相对较贵的乙烯,降低PVC的生产成本。
⑸ 使用将氯化氢转化为氯来替代原平衡氧氯化工艺的氧氯化单元,以简化生产工艺、降低投资。
⑹ 开发各种复合助剂、以其优良性能向工程应用方向发展。如:汽车节能型PVC速溶胶专用树脂、抗冲改性专用树脂、大口径管材专用树脂、低发泡挤出管材专用树脂、直接挤出成型加工专用树脂等。研制和生产具有更适宜的性能、更易于加工的各种树脂,提高树脂的使用性能和质量,不断扩大应用领域。
⑺ 注重“三废”治理、减少污染,对产品中VCM的含量要求严格,以减少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污染。开发废旧PVC制品回收技术,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同时扩大PVC的消费领域。
6 2007年3月
2.1.3国内聚氯乙烯现状及发展趋势
1.聚氯乙烯生产情况
目前我国共有70多家聚氯乙烯生产厂,2005年聚氯乙烯产量为649.2万吨。 近几年聚氯乙烯产量居前10位的企业见表2―4。
表2―4 近几年我国产量在前十位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表 排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全国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 2003年 企业 产量 上海氯碱 29.31 大沽化工 29.08 乐金大沽 28.73 沧州化工 27.01 齐鲁石化 24.48 宜宾天原 17.42 北京二化 14.48 四川金路 14.03 锦西化工 12.15 江苏江东 12.04 400.65 220.56 2.52 618.69 2004年 企业 产量 乐金大沽 34.46 上海氯碱 34.18 大沽化工 31.71 沧州化工 26.97 齐鲁石化 22.93 宜宾天原 19.50 苏州华苏 18.39 四川金路 17.24 北京二化 16.00 江苏江东 15.83 503.18 210.6 7.6 706.18 2005年 企业 产量 齐鲁石化 58.61 大沽化工 41.02 上海氯碱 32.64 乐金大沽 27.91 宜宾天原 25.17 四川金路 24.37 沧州化工 22.12 天津化工 19.21 新疆天业 18.98 江苏江东 18.00 649.2 155.1 12.5 791.8 2005年聚氯乙烯产量居前10位的企业其产量约占全国PVC产量的44.14%。 我国PVC生产企业中,以乙烯为原料的氧氯化工艺主要生产企业为上海氯碱32万吨,北二化16万吨,齐鲁石化60万吨,天津大沽30万吨,锦化集团8万吨,合计144万吨生产能力;采用进口EDC法的企业为沧化的23万吨联合法,进口22万吨EDC生产13万吨PVC,与电石法10万吨组成23万吨PVC生产装置。进口VCM法为LG大沽34万吨,苏州华苏合资公司20万吨,常州化工厂7.5万吨等;其余是电石法,占总产量的69.06%。
2.市场需求及进出口状况
2005年我国PVC净进口量达155.1万吨,表观消费量791.8万吨,1995~2003年间,聚氯乙烯进口量年均递增速度约为15%,2002年以后聚氯乙烯进口呈下降的趋势。详见表2―5。
表2―5 近几年我国PVC产量和进出口情况表 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 进口 出口 表观消费量 7 2007年3月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37.4 138.9 153.6 159.9 190.9 264.6 287.68 338.8 400.65 503.18 649.2 57.6 86.0 117.1 157.7 176.7 192.4 250.8 225.14 220.56 210.6 155.1 8.1 4.7 6.9 4.0 2.0 4.1 3.63 3.78 2.52 7.60 12.5 186.9 220.2 260.0 313.6 365.6 452.9 534.85 560.16 618.69 706.18 791.8 聚氯乙烯的进口量包括来料加工后的复出口量。
从表2-5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聚氯乙烯进口量增加较快。究其原因,一是近几年我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建设速度,建材、包装、管材的需求量增长较快,人们对PVC各类制品的认识观念进一步转变,市场消费量增加。二是我国聚氯乙烯生产仍是以乙炔工艺为主,这种工艺装置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与进口聚氯乙烯抗衡的难度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建成一批氧氯化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但是,由于氧氯化聚氯乙烯的生产需要依托氯碱和乙烯两大原料基础,而这两类原料的生产企业在我国又分属不同管理系统(氯碱企业绝大部分属地方政府管理,乙烯生产装置基本归属石油、石化两大集团)。这是我国氧氯化工艺聚氯乙烯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在近几年PVC进口量中,除以一般贸易形式进口的以外,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数量也在增加。但据调查,这部分进口量加工成制品后,相当一部分留在国内消费,复出口率为40%~50%。而以这种形式进口的树脂,在税收政策上享有各种优惠,价格比国内产品低100~400元/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影响国内企业的生产。
3.聚氯乙烯制品及应用
目前我国聚氯乙烯消费分两大部分:软制品和硬制品。软制品主要包括电线电缆、各种用途的膜(根据厚度不同可分为压延膜、防水卷材、可折叠门等)、铺地材料、织物涂层、人造革、各类软管、手套、玩具、塑料鞋以及一些专用涂料和密封剂等。硬制品主要包括门窗、各种型材和管材、硬片、瓶罐等。
近几年在我国聚氯乙烯消费总量中,消费结构变化较快,硬制品比例逐年上升,已经占到约55%,软制品约占45%。见表2―6。
表2―6 聚氯乙烯下游制品消费结构变化表 年份 1995 1999 2000 2001 2002 2005 8 2007年3月
软硬制品比例% 65:35 60:40 55:45 50:50 45:55 35:65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预测,我国PVC消费增长较快的领域是建筑行业和包装行业。 建筑业是我国近几年和今后一段时间增长较快的行业,建筑行业的发展,须用大量化学建材,主要包括塑料建材(塑料管材、塑料门窗、铺地材料、壁纸和卫生洁具)、建筑防水材料、隔热保温材料、建筑涂料、胶粘剂、密封材料和堵漏剂等。其中,以塑料门窗、管材用量最大,各种以塑料代木的保温板材也发展较快。
目前全国共有塑料管生产企业400多家,管材、管件的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吨左右,产量突破80万吨。经过多年的推广应用,塑料管的优良性能及工程经济性正在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建筑排水用硬质PVC塑料管的推广应用发展势头最好,近几年应用数量迅速增加,遍布全国对多个省、市、自治区。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建筑内电线逐步采用暗敷方式,使冷弯PVC阻燃穿线管的推广应用发展也较快。硬质PVC塑料管在城镇自来水管道中的应用也在逐步扩大,已在我国多个城市及几十个小城镇的市政自来水管道系统中获得使用。
PVC管材在塑料管材中的应用情况:发达国家为70%~80%,中国为45%~50%。PVC管材在建材中的应用情况:欧美为60%~62%,日本为50%,中国为10%。
国家“十五”期间在全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塑料管材应用情况(PVC管材占主要比例)见表2―7。
表2―7 PVC管材所占比例(%) 领 域 建筑排水管道 建筑给水/采暖管道 电线护套管 建筑与水排水管道 城市供水管道 村镇供水管道 城市燃气管道 2000年 50 10 60 20 10 60 10 2005年 70 60 80 50 50 70 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塑料门窗的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塑料门窗的应用已在国内许多地区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塑料门窗型材生产线共计2500条以上,塑料门窗异型材能力约180万吨,年产量突破120万吨,年组装能力达1.3亿m3以上。除管材和门窗外,装饰材料、建筑和家具用板材也是PVC树脂的重要消费市场。
9 2007年3月
根据国家有关城市住宅规划设想,今后5~10年内,我国的住宅建筑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对化学建材需求量较大。尤其是PVC管材和异型材,将呈现出较好的市场前景。
包装材料也是PVC树脂消费增长较快的领域之一,主要用于食品、餐饮、礼品和各类日用品及家具的包装,在这方面,包装膜和片材用量较大。1996-2005年,我国的住宅建筑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预计今后仍将较高速度增长。这期间国内主要的消费增长领域是建材行业的塑料门窗、管材、板材等,包装领域的需求增长速度也比较快。
4.国内聚氯乙烯发展动态及趋势
我国现有聚氯乙烯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可分为两档,一档是引进装置,具备一定的规模、采用计算机控制操作和安全检测处理系统、较为先进的防粘釜技术、汽提技术、干燥技术,但仍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如对VCM的消耗,国外先进水平可达1.003t/t,而我国较大规模生产装置的平均水平为1.02t/t;另一档是以电石乙炔为原料、采用国内技术的生产装置,大部分未采用计算机控制、尾排VCM含量较高、聚合釜采用30 m、45m,部分装置还没有采用汽提技术。
从2005年PVC生产原料来看,仍然是以电石法为主、进口单体(包括进口EDC)法和乙烯法共存。其中由乙烯法和进口单体法生产的聚氯乙烯合计218.5万吨,占总产量的10.94%;其余487.7万吨由电石法生产,占总产量的69.06%。电石法在国内聚氯乙烯市场中仍占主导地位。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由于国际市场资源的垄断性,尤其是国际原油市场的高度垄断性和我国现阶段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原油战略储备机制,国际上原油的任何波动和变化都会对我国产生巨大影响。以乙烯、VCM和EDC为原料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不得不面对生产成本上升和利润空间下降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加大了国内对电石法聚氯乙烯的关注与需求,为电石法聚氯乙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保证我国PVC工业的正常发展,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大国民经济运行的安全系数,发展电石法PVC也是我国现实的要求。我国有丰富、稳定可靠的石灰石、煤炭等资源,使得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成本低于石油乙烯法。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电石法聚氯乙烯还将长期存在和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聚氯乙烯总装置能力已达到750万吨/年,生产企业约70多家,最大的生产企业为齐鲁石化60万吨,其次是天津大沽50万吨,乐金大沽34万吨,上海氯碱30万吨,沧州化工29万吨。全国聚氯乙烯生产企业平均规模约9万吨左右,其中装置规模在20万吨/年以上的企业只有5家,在10~25万吨/年的企业有11家,其余都小于10万吨/
3
3
10 2007年3月
年。大多数聚氯乙烯生产企业采用电石法,最大生产规模约为20万吨/年。国内只有上海氯碱、齐鲁石化、北京化二、天津大沽、锦西化工拥有乙烯氧氯化装置,合计生产能力144万吨/年,在乙烯法中规模为8~10万吨/年的装置尚数中小型,还有一些企业采用进口VCM生产PVC或进口EDC与电石联合生产PVC,规模在10万吨/年左右。在品种、质量方面,我国的聚氯乙烯装置水平较低,品种数量较少,仅有100多个品种牌号,是国外发达国家的1/20,另外还有产品的附加值低,适用性差,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等缺点。
我国聚氯乙烯的发展应以因地制宜、防止污染、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自给率、建设大型生产装置、改变规模结构、加大国产化率、开发新品种、开拓新领域为方向。
⑴ 扩大聚氯乙烯的装置规模,提高装置的自动化水平,推广先进的防粘釜技术、汽提技术、干燥技术,降低消耗、防止污染以提高我国聚氯乙烯的生产技术水平。
⑵ 提高自给率,近年来,尽管我国聚氯乙烯的生产发展很快,但远不及消费的增长速度,进口量逐年增加,国内产品所占比例已降到接近60%。大量进口造成我国外汇支出过大,在石化领域形成外汇逆差,同时加大了国际市场波动给我国石化行业带来的风险。
⑶ 改变我国聚氯乙烯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装置国产化水平,改善我国聚氯乙烯行业经济效益、提高竞争能力。
⑷ 开发新品种,开拓新领域是我国聚氯乙烯行业的发展重点。目前,在这方面与国外的差距较大,也是进口量增加的一个因素。今后国内PVC行业应注重PVC专用品种的开发与生产,通过各种改性技术增加PVC专用料比例。如导电(抗静电)PVC;低发泡挤出管材专用料;超高超低聚合度PVC;耐高温食品瓶用混合料;超高流动性料;弹性料等。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5.国内企业扩产情况
随着近年来各行各业对原料聚氯乙烯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内聚氯乙烯生产企业都在不同程度地扩大装置规模,积极占领国内市场,提高国内产品的市场份额,以增强行业的竞争能力。如内蒙古亿利股份有限公司拟采用乙炔法建设40万吨/年聚氯乙烯装置;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拟采用乙炔法建设40万吨/年聚氯乙烯装置;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配套乙烯改造建设的40万吨/年聚氯乙烯装置。另外,还有大批的十万甚至几十万吨的电石法PVC装置正在建设当中,再加上现有PVC生产企业的技改、扩建,到2006年底国内聚氯乙烯生产能力已达到了940万吨左右,其中电石法生产能力将达到650万吨/年,约占总能力的69.1%。
6.国内聚氯乙烯生产装置的分布及价格分析
11 2007年3月
国内聚氯乙烯的生产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别占总生产能力的39.8%和29.2%,产量分别占总量的41.7%和31.8%。从消费情况来看,国内聚氯乙烯消费主要集中在华东和中南地区,分别占总消费量的35.5%和29.5%,因此市场缺口集中在华东和中南地区。随着国内聚氯乙烯企业新建和扩建项目的实施,根据下游各行业发展情况,到2006年国内聚氯乙烯表观消费量已达到了960万吨。
根据国家相关工业领域发展规划预测,今后5~7年间,聚氯乙烯增长较快的领域是建筑业和包装行业。我国塑料建材行业的迅速发展为聚氯乙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随着聚氯乙烯产品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必定会拉动聚氯乙烯产业的迅速发展。到2010年国内聚氯乙烯表观消费量将达到1200万吨。
近年国内聚氯乙烯价格情况见表2―8。 表2―8 国内近年聚氯乙烯价格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01 ¥6,966.40 ¥6,893.00 ¥6,948.50 ¥6,497.75 ¥6,169.60 ¥5,960.50 ¥5,594.25 ¥5,582.00 ¥5,628.00 ¥5,596.40 ¥5,370.00 ¥5,245.50 2002 ¥5,215.00 ¥5,068.50 ¥5,715.50 ¥6,073.50 ¥5,965.60 ¥6.195.75 ¥5,988.00 ¥5,910.50 ¥5,778.00 ¥5,676.40 ¥5,711.00 ¥5,866.00 2003 ¥6,184.60 ¥6,332.50 ¥6,500.25 ¥6,412.60 ¥6,219.75 ¥6,321.75 ¥6,516.00 ¥6,415.50 ¥6,856.40 ¥7,022.50 ¥7,395.75 ¥7,526.40 2004 ¥7,260.00 ¥8,129.25 ¥8,149.20 ¥8,162.50 ¥8,233.60 ¥8,378.10 ¥8,456.80 ¥8,645.20 ¥8,862.50 ¥8,976.40 ¥8,896.60 ¥8,866.80 2005 ¥6,158.00 ¥6,110.00 ¥6,484.00 ¥6,693.00 ¥6,644.00 ¥6,855.25 ¥7,174.50 ¥7,328.00 ¥7,459.00 ¥6,832.00 ¥6,843.20 ¥6,524.50 上述平均价格为6880元/吨。
2004年国内聚氯乙烯行业反倾销初见成效后,又逢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国内聚氯乙烯市场价格比上一年同期平均增长20%,价格上了涨1000元/吨至1500元/吨,平均价格在8000~8500元/吨。2005年上半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下降,国内聚氯乙烯市场价格一路回落。聚氯乙烯价格的下跌,原油价格下降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其产能大幅度增加是根本原因。随着国内各企业聚氯乙烯装置的不断扩产,聚氯乙烯市场将逐渐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格局,我国西部电石法生产企业将以低廉的成本对东部电石法生产企业构成严重的威胁。由此也将促使生产企业不断的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预计在今后3~5年内聚氯乙烯价格的利润空间将逐渐减小,规模效益将逐渐显现,聚氯乙烯价格将维持在
12 2007年3月
6300~7500元/吨的价格水平。
根据上述分析本可研聚氯乙烯销售价格按6800元/吨考虑。
2.2 本项目竞争力分析
2.2.1生产规模分析
1.本项目15万吨/年聚氯乙烯装置,根据上述目前国内企业规模分析是适宜的。 2.美国聚氯乙烯总生产能力约700万吨/年,有13家公司23套装置,平均装置能力为30万吨/年,最大装置规模为150万吨/年。西欧和日本的平均装置规模分别为28和14万吨/年左右,最大装置规模分别为26和55万吨/年。我国聚氯乙烯生产厂的平均规模约为5万吨/年,是美国的六分之一,是西欧和日本的五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规模小必然使得每吨产品的公用工程消耗、人工费用、管理费用等方面都相对较高,成本无法与大规模生产企业相比。
本项目采用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装置规模均为年产15万吨,达到了经济规模。产品将以较低的成本面向本地区和国内市场,具有地域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2.2.2技术水平分析
15万吨/年聚氯乙烯聚合装置采用70 m3聚合反应釜,其技术领先,可有效提高传热系数,大幅度减少清釜次数;汽提塔选取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新型塔式浆料汽提工艺,以保证浆料中的VCM含量在5ppm以下;干燥系统选取旋风干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包装、码垛工艺采用全自动包装码垛技术,计量准、人力省、损耗少。
2.2.3偿还能力分析
本项目银行贷款11474万元,企业自筹4803万元。本项目所借资金全部由该公司按计划用本项目的年利润和折旧偿还。
2.2.4抗风险能力分析
本项目经过敏感性分析,建成后只要达到装置能力的52.17%以上,就可盈利。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原材料成本增加5%~10%时、销售价格降低5%~10%时,全投资内部收益率均高于13%。
2.2.5竞争力分析论
1.我国聚氯乙烯处于高速成长期,国内聚氯乙烯正在逐渐替代进口,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13 2007年3月
2.我国有大力发展聚氯乙烯的优势条件,随着环保及资源意识的加强,以塑代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3.本项目具有原料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产品市场覆盖广等优点。 由此可见,本项目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14 2007年3月
3 产品方案及生产规模
3.1 产品方案的选择
根据国家对PVC行业的政策导向,结合企业及市场状况,本项目拟新建15万吨/年聚氯乙烯树脂生产装置。
按国内市场需求情况,以生产SG3、SG5型聚氯乙烯为主,也可根据市场对不同产品的需求,生产SG1、SG2、SG7、SG8型聚氯乙烯。
3.2 产品品种及生产规模
聚氯乙烯树脂
⑴ 装置能力 150000吨/年 ⑵ 生产量 150000吨/年 ⑶ 商品量 150000吨/年
3.3 生产制度
主生产装置岗位操作人员班次为四班三运转,成品储运及包装等岗位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班次,一般为长白班。
3.4 年操作时间
年操作时间按8000小时考虑。
3.5 产品规格及质量标准
15 2007年3月
聚氯乙烯树脂产品质量达到GB5761―93标准。
悬浮法通用型树脂产品(一等品)规格(详见下表3—1):
表3—1 牌号 项目 粘数(ml/g) (或K值) (或平均聚合度) SGl SG2 SG3 SG4 SG5 SG6 SG7 SG8 156~ 143~ 135~ 126~ 118~ 106~ 95~ 86~ 144 136 127 119 107 96 87 73 77-75 74~73 72~71 70~69 68~66 65~63 62~60 59~55 (1350~ (1250(1100~ (950~ (850~ (750~ 1250) ~ 1000) 850) 750) 650) 1150) 杂质粒子数 个 30 30 30 30 30 30 40 40 ≤ 挥发物(包括水)含0.40 0.40 0.40 0.40 0.40 6.40 0.40 0.40 量% ≤ 0.25mm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筛孔≤ 筛余物% 0.063mm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筛孔≥ 表观密度 g/ml≥ 0.42 0.42 0.42 0.42 0.42 0.45 0.45 0.45 残留VCM ppm ≤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鱼眼”数 个/400cm240 40 40 40 40 40 50 50 ≤ 100克树脂的增塑剂吸25 25 25 22 19 16 14 14 收 量 g ≥ 水萃取液电导率,S/m5×5×5×10-3 - - - - - ≤ 10-3 10-3 注:粘数、K值和平均聚合度指标可任选其一。
16 2007年3月
4 工艺技术方案
4.1 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
聚氯乙烯生产主要有电石乙炔法与乙烯氧氯化法两种路线,一般认为乙烯氧氯化法
代表聚氯乙烯行业的发展方向。而目前由于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生产受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生产成本逐步上升,所以采用电石乙炔法生产路线的聚氯乙烯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于我国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实际情况,业内人士认为:两种聚氯乙烯生产方法将会在我国聚氯乙烯生产中长期共存,并且电石乙炔法生产路线的聚氯乙烯更具备成本优势。
电石乙炔法就是将电石加水产生的乙炔气与氯化氢混合,在催化剂作用下,于温度170~190℃时进行反应生成氯乙烯,氯乙烯经过精制处理后进入聚合釜,以水为分散相加入引发剂、分散剂,在56℃左右聚合成聚氯乙烯,再经汽提脱吸、离心分离、干燥、过筛得到成品聚氯乙烯。
聚合装置采用70m3聚合反应釜,可有效提高传热系数,大幅度减少清釜次数。其技术成熟先进,生产工艺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生产出的树脂产品具有质量好、消耗低、环保指标高等优点。
汽提塔选取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新型塔式浆料汽提工艺,以保证浆料中的VCM含量在5ppm以下。
干燥系统选取旋风干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包装、码垛工艺采用全自动包装码垛技术,计量准、人力省、损耗少。
4.2 工艺流程简述
4.2.1聚合工段
本工段包括聚合、汽提及压缩冷凝回收等岗位。本工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氯乙烯经过悬浮聚合成为聚氯乙烯,同时回收未反应的单体。具体工艺流程叙述如下:
将软水经软水过滤器送至软水计量槽,经流量计计量后加入清理好的聚合釜中,同时将溶解好的分散剂、热稳定剂、消泡剂、PH缓冲剂、引发剂等助剂加入。单体(精氯乙烯)则经单体过滤器过滤,由单体流量计计量后,经封闭的进料系统加入聚合釜中,在规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使单体聚合,聚合完毕后加入终止剂终止反应,回收未反应单体,将物料用
17 2007年3月
出料泵打入出料槽中。
由聚合釜压入出料槽中的悬浮液,用加料泵经过滤器、热交换器加入汽提塔顶部,用蒸汽加温、汽提,用塔顶冷凝器回收未反应单体,汽提塔底物料用出料泵经热交换器回收热量后,打入中间槽,再经离心机脱去大部分水后,将湿物料送干燥系统干燥。
4.2.2干燥工段
将离心脱水后的湿物料送至气流干燥塔中,同时,空气经空气过滤器过滤、鼓风机升压、空气加热器加热后也送入气流干燥塔中,树脂随热风吹上,带有树脂的气流在较高速度下,以切线方向进入干燥器迅速干燥。合格的粉状物料进入旋风分离器,沉降下来的聚氯乙烯树脂被送至振动筛。
4.2.3包装工段
过筛后经气流输送至混料仓,入自动包装装置包装后入库。
4.3 消耗定额
聚氯乙烯树脂消耗定额见表4―1
表4―1 聚氯乙烯树脂消耗定额 序号 一 1 2 3 4 二 1 2 3 4 5 名称 直接材料消耗 氯乙烯 引发剂 分散剂 包装袋 燃料及动力 脱盐水 循环水 电 仪表空气 蒸汽 单位 t kg kg 条 m3 m3 kWh Nm3 t 消耗定额 1.010 1.2 0.8 40 3.0 300 250 110 1.20 备注 浓度:50% 18 2007年3月
4.4 主要设备选型
聚合釜
年产15万吨聚氯乙烯生产能力,采用70m3聚合釜6台。
表4―2 PVC树脂主要设备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设备名称 聚合釜 清釜高压泵 循环水冷却泵 密闭入料工艺设施 压缩冷凝工艺设施 新鲜单体储槽 回收单体储槽 出料离心泵 出料槽 汽提塔 混料槽 汽提塔顶冷凝器 螺旋板换热器 热软水槽 冷软水槽 离心机 1#加料器 2#加料器 气流干燥塔 加热器 旋风干燥床 旋风分离器 振动筛 大料仓 自动包装线 乌式粘度计 二辊炼塑机 气相色谱仪 变压器 2规格型号 70m3 P≥30MPa 2200m3/h 60m 100m3 100m3 210m3/h 30m 140m3 φ1800×17225 100m3 DN351×6126×8 80m δ=14 200m3 200m3 10t/h φ400 φ325 8万t/a 140m2 8万t/a 8万t/a φ1600 400m3 10t/h φ160mm×320 mm AGILENT 4890D/6890N BS9 单位 套 套 台 套 套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套 台 台 台 台 条 台 台 台 台 数量 6 1 3 1 1 2 1 6 2 1 1 1 3 1 1 2 3 3 2 2 2 4 6 2 2 1 1 2 4 19 2007年3月
序号 30 31
设备名称 配电柜 DCS 规格型号 单位 台 套 数量 48 1 4.5 物料平衡
聚氯乙烯物料平衡
图4-3 聚氯乙烯物料平衡图(以1000kg 100%聚氯乙烯为基准)单位:kg
4.6 自控技术方案
4.6.1自动化水平和主要控制方案
本设计为15万吨/年聚氯乙烯树脂项目生产过程检测及过程控制系统的自控方案。具体内容包括:聚合、汽提、回收、离心、干燥、包装等工序。
聚氯乙烯装置的自动化控制水平起点较高,该项目工程中全部采用DCS系统来完成全流程监控。随着聚氯乙烯生产过程的控制技术不断提高,新型的检测仪表及方法与DCS应用配合日趋完善,各种连续及程序控制技术的紧密结合,有力地保障了生产稳定和产品质量。为此,本设计依据国内外聚氯乙烯装置的自动化现状,结合该装置区分布情况和工艺生产操作上的要求,拟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视、控制、报警及联锁,改善操作环境。
整个聚氯乙烯装置设置一个DCS控制室。
4.6.2 仪表类型的确定
PVC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易燃易爆气体(VCM),因此对仪表检测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可靠性要求。
20 2007年3月
凡生产装置处于具有爆炸性危险环境的区域,根据《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中的规定,本设计的现场仪表采用本安型和部分隔爆型(符合该区域防爆等级),执行器采用气动型,电气阀门定位器为本安型。控制室尽量设置于安全区域,若受条件限制不能满足规定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除建筑和通风专业采取防护外,本专业将选用防爆仪表柜、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
对于腐蚀性工艺介质,与其接触的仪表及检测元器件在设计选型和安装中均考虑作相应的防腐和隔离措施(一般仪表材质不低于工艺管道或设备材料),以满足抗腐蚀性能的要求。
4.6.3 主要关键仪表选择
1. 控制室仪表
由于聚氯乙烯聚合装置控制程序多为逻辑批次控制,对DCS控制系统稳定可靠性要求较高,而且该控制系统对聚合生产装置的安全稳定连续运行至关重要。因此本方案设计拟采用进口DCS系统,如日本横河或霍尼韦尔的集散性控制系统。该DCS系统已在各企业的聚氯乙烯聚合装置生产过程控制中得到成熟应用。DCS系统的硬件配置为一个操作站,冗余控制单元及监视单元,冗余通信线和打印机等。
2. 现场仪表(集中部分)
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以可靠、实用、经济及使用方便为原则,尽可能选用系列化、标准化的仪表。
温度仪表:防爆区为隔爆型热电阻或热电偶。 压力仪表:EJA系列压力或差压变送器。
流量仪表:质量、电磁、涡街流量计,孔板+差变等。 液位仪表:法兰式或隔离密封式变送器。
控 制 阀:气动执行机构配本安型电气阀门定位器。
4.6.4 动力问题
1. 仪表用压缩空气:气源由空压站送至各用气装置,至装置区的气源压力不低于500kPa。气源质量应符合《仪表供气设计规定》要求,并且供气连续。本工程仪表用气容量约2000Nm³/h。
2. 电源:所有仪表均采用控制室集中供电,由电气专业提供双回路带自动切换的独立电源,DCS控制室采用UPS电源供电。
21 2007年3月
4.7 标准化
本设计拟采用的标准如下:
《钢制管壳式换热器》 BG151―89; 《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058―2002; 《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 GB50033―2001; 《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92; 《建筑设计防火设计规范》 GBJ16―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J9―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J17―2003;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00;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19―2003;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规定》 HG20546―92; 《化工配管用无缝及焊接钢管尺寸选用系列》 HG20553―93; 《化工管道设计规范》 HG20695―1987; 《化工设备管道外防腐设计规定》 HG/T20679―1990; 《碳钢、低合金钢无缝对焊管件》 HG/T21635―1987; 《化工企业化学水处理设计技术规定》 HGJ―98 《化工设备、管道外防腐设计规定》 HGJ34―90; 《过程测量和控制仪表的功能标志及图形符号》HG/T20505―2000; 《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定》 HG/T20507―2000; 《控制室设计规定》 HG/T20508―2000; 《信号报警、安全连锁系统设计规定》 HG/T20511―2000;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工程设计规定》 HG/T20700―2000; 《分散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定》 HG/T20573―95。
22 2007年3月
5 原料、辅助材料及动力供应
5.1 主要原料规格
表5―1 主要原料及辅助材料的品种、规格表 序号 1 2 原料品种 氯乙烯 分散剂 技术规格 含量 >99.98% PVA-88 PVA-72 HPMC EHP CEN 备注 3 引发剂 5.2 公用工程规格
1.电力
频率 50Hz±2%
电源 10000V,50Hz,3相,3线 小于200kW的电机 380V, 50Hz,3相 照明 220V, 50Hz,单相 仪表电源 220V,50Hz,单相 2.蒸汽
压力(界区) 0.6MPaG 温度(界区) 163℃(饱和) 3.纯水
供给压力 0.3MPaG 供给温度 最高30℃ 固态悬浮物 最大0.1mg/l PH值 6.5~7.5
硬度、钙含量 最大0.2mg/l(以CaCO3计) 镁含量 最大0.1mg/l(以CaCO3计) 硫酸盐含量 最大0.1mg/l(以SO4计) 氯化物含量 最大1.0mg/l(以Cl计)
23 2007年3月
电导率 最大值30us/cm(在25℃)
正常值2us/cm
操作压力 0.2MPaG 操作温度 30℃ 4.冷却水
供给压力 0.4MPaG 冷却水回水压力 0.15MPaG 供给温度 最高32℃ 冷却水回水温度 最高40℃ 污垢系数 0.0004m2H.C/kcal 5.氮气
供给压力 0.5MPa 供给温度 环境温度 纯度 最小值99.9V% 含氧量 最大值50ppm
露点 在0.6 MPaG条件下,低于-30℃ 油污及灰尘含量 无 6.仪表空气
供给压力 0.6MPa 供给温度 环境温度
露点 在0.6 MPaG条件下为-30℃ 油污及灰尘含量 无 7.生活用水
供给压力 0.2MPaG 供给温度 环境温度 8.消防水
供给压力 0.8MPaG
供给温度 环境温度
24 2007年3月
5.3 主要原料供应有保障
表5―2聚氯乙烯树脂原辅材料表
序号 1 2 3 4 名称 氯乙烯 引发剂 分散剂 包装袋 规格 99.98% 50% 100% 25kg 年消耗量(吨) 151500 180 120 600万条 来源 自产 山东 进口 外购 5.4 水、电、汽等公用工程的供应有保障
表5―3聚氯乙烯树脂公用工程表
序号 1 2 3 4 名称 循环水 脱盐水 电 蒸汽 规格 0.4MPa 0.3MPa 380V ≥0.6MPa 单位 万m3 万m3 万kwh 万t 消耗量(年) 3500 45 3750 18
25 2007年3月
6 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
6.1 厂址选择
《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中对于工业用地的规划为:工业用地相对集中布置,形成东、西两大工业组团。东部工业组团结合现状及铁路运输条件,主要安排有一定三废排放量的工业企业和利用铁路运输量的工业企业;西部工业组团主要安排高科技含量的工业企业和无污染的工业企业。
6.2 建厂条件
6.2.1 厂址位置
本项目拟建厂址位于规划中的东部工业组团,符合XX市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 本项目拟建厂址西距山东XX集团公司化工公司约2.0km,北临黄河五路,南靠黄河三路,东邻东外环路,西侧紧邻东海一路,场地地势平坦、开阔,自然地面标高变化在10.20~10.40m之间,略由东向西倾斜。
6.2.2 自然条件
1. XX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夏少酷暑,冬无奇寒,雨热同期,旱、涝、霜、雹、风等自然灾害较多。春季回暖快,降雨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气候湿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减,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
气温
年平均气温:12.8℃ 年平均最高气温:32℃ 年平均最低气温:-8℃
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31.5℃ 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8.2℃ 极端最高气温:40.9℃
极端最低气温:-22.8℃
年温差:30℃(1月-3.8℃,7月26.2℃) 大陆度:63.2% 湿度
年平均最高相对湿度:81% 年平均最低相对湿度:61%
降雨
年平均降雨量:589.7mm 年最大降雨量:953.9mm 年最小降雨量:327.3mm 一昼夜最大降雨量:150.4mm
风
年主导风向:东南风,频率8.8%;其次为西南风、东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
偏北风,全年盛行风向不明显。
26 2007年3月
年平均风速:3.1m/s
最大风速:20.7m/s 最大风压:45-50kgf/m2 降雪
年最大积雪厚度:246mm
冰冻
最大冻土深度:570mm
大气压力
年平均大气压:1.026×105Pa
日照
年可日照时数:4444.4小时 年平均日照时数:2755.5小时
5~6月份日照时数最多:281.1~292.7小时 11~2月份日照时数最少:183.8~195.7小时 冰雹
冰雹一般在5~6月和9~10月,尤以6月上、中旬较多,约1年1~2遇,年最多雹日2~3天;冰雹平均直径5~10mm,持续时间5~10分钟,最大雹深10mm。
2. 地震
XX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3. 工程地质
XX市古地质构造属河滩凹陷平原部分,经太行山、燕山运动的沉积物堆积和黄河、海河水系携带大量泥沙的填充,逐渐成为陆地,以黄泛沉积物为主,属华北黄泛冲积平原。微地貌土壤类型,在黄河冲积母质上发育形成。全市地表层大部分为第四纪沉积覆盖,小清河以北(本项目在该境)属黄河冲积沉积,厚度多在200~400m之间,其中小清河与黄河之间最厚,达400m。本项目拟建厂址位于黄河冲积平原上,地基土成层规律较为均匀,地质稳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中的钢筋均无腐蚀性。
XX市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域广阔,地势平坦,土质以亚沙土为主,平均海拔9.3~10.0m之间。
4. 水文地质
黄河横贯XX市中部,境内地势为西南略高,东北偏低,比降约为1/7000。地面平均海拔高程:黄河南10.0m,黄河北10.5m,河滩14.5m,黄河大堤21.0m。黄河穿越XX市境内,长度9km,自扈家村入境,至西五里庄出境。黄河堤防总长27km,黄河防洪保证水位21.3m,历年最高水位(1976年)18.45m,最大流量7900立方米/秒。境内河渠多属引黄灌溉渠和配套排水沟渠,系人工开挖,主要有:黄河北张肖堂总干、二分干、三分干及新利河、公路沟、秦台干沟,均是由南向北流向,灌渠总长19.9km,排沟总长22.9km。
27 2007年3月
本工程界区内雨水按排往市政雨水管网考虑。
6.2.3 公用工程条件
本工程公用工程配套建设。水由河水提供。供电、蒸汽、脱盐水均由自备热电站提供。循环水、仪表空气装置均由公司新建公用工程装置供给。
28 2007年3月
7 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
7.1 总图运输
7.1.1.设计依据
⑴ 设计基础资料
山东XXXX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厂区区域位置图。 ⑵ 自然条件
详见第6章第2节自然条件。 ⑶ 采用的标准及规范
本设计总图布置执行的标准、规范主要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和《厂矿道路设计规范》等。
7.1.2 厂区位置及地形地貌
⑴ 厂区位置
本项目拟建厂址西距山东XX集团公司化工公司约2.0km,北临黄河五路,南靠黄河三路,东邻东外环路,西侧紧邻东海一路。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27.3亩。 ⑵ 地形地貌
该区域场地地势平坦、开阔,自然地面标高变化在10.20~10.40m之间,略由东向西倾斜。
7.1.3 平面布置原则
⑴ 平面图设计必须贯彻国家颁布的有关方针、政策,尽量节约用地,考虑发展,留有余地,采取联合紧凑的布置。
⑵ 平面图必须符合工艺流程及其运输要求,使流程合理,管线、道路短捷、畅通。 ⑶ 平面图设计必须结合地形、地质等条件,减少土方工程量。
⑷ 平面图设计必须符合防火、防爆、卫生等条件,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7.1.4 平面布置
生产区主要装置有:聚合装置、干燥装置、包装装置等。
聚氯乙烯装置区主要布置在厂区的中西部;PVC包装及成品库靠近物流主道路。
29 2007年3月
整个生产区平面布置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里,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工艺流程顺畅。
7.1.5 竖向布置原则和土方工程
竖向布置原则为:尽量利用自然地形,以减少土方量,并使排水流畅。
根据现场目测,厂区地势相对比较平缓,无需要对地形和地势进行较大平整。竖向布置方式采用平坡式即可。
7.1.6 厂区道路和工厂运输
1. 厂区道路
新厂区内道路系统合理,主次道路形成环形,以满足生产、消防的需求;主干道宽敞、气派,建筑红线宽度达30米,主干道宽12米,次干道建筑红线宽度24米,次干道宽8米。
2. 工厂运输
工厂运输量:本次工程总运输量150270吨/年。其中: 运入:引发剂150吨;分散剂120吨。合计:270吨。 运出:聚氯乙烯树脂150000吨。 合计:15万吨。
7.1.7厂区绿化
绿化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可防止污染,在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起着特殊作用。绿色植物具有调温、调湿、吸灰、吸尘、吸附有害物质、减弱噪声等功能。所以搞好厂区绿化布局对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增强员工健康都有一定的意义。本工程根据不同植物对环境中污染物净化、防尘、降噪不同,建议新装置区内种植耐Cl2、H2S的树本,如泡桐、垂柳、白榆等,净化厂区大气环境,削减厂区噪声对厂界的影响。
7.2 给水与排水
7.2.1 给排水
1、给水系统
山东XXXX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5万吨/年聚氯乙烯树脂项目拟采用河水,总出水量约60 m3/h,可以满足项目一次水的用量。
⑴ 新鲜水给水系统
一次水给水系统供应工艺装置的生产、局部少量冷却、冲洗的用水,生活用水及循环
30 2007年3月
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生产给水系统给水压力0.3MPa、设计流量60m3/h。生产给水管道总管管径DN150。
生产给水水质符合要求,悬浮物含量小于2mg/L。
管道材料:室外部分选用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2-93)。管道接口形式均为焊接接口。室内部分选用低压流体输送用镀锌焊接钢管(GB/T3091-93),螺纹接口。
⑵ 循环水系统
聚氯乙烯装置循环水用量4600 m3/h,合计本项目循环水用量4600 m3/h。
循环水给水压力0.4MPa、温度32℃;循环冷却水回水压力0.2~0.25MPa、温度38℃。 循环水水质:悬浮物含量ζ≤30mg/L,污垢热阻R=1.72~3.44×30-4m2·K/W。循环冷却水由本工程配套设施的循环水站供应,循环冷却水系统为敞开式系统。
管道材料:选用普通流体输送用螺旋焊管(SY/T5037-92),管道接口均为焊接接口。 2、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分为生产污水系统、生活污水系统、清净雨水(清净废水)系统。 ⑴ 生产污水系统
生产污水系统为各工序工艺排水和部分转动设备的密封用水。水量约30m3/h。 ⑵ 生活污水系统
生活污水系统为冲洗水。生活污水量约为0.5m3/h。
生产污水系统和生活污水系统集中排放,通过排污管道自流汇集,处理达标后排放。 管道材料:选用硬聚氯乙烯排水直管(GB5836.1-92),套管式接口。 ⑶ 雨水排水系统
雨水排水系统收集排出清净雨水、清净废水。降雨强度公式: qs=1.67 i
式中: qs——降雨历时五分钟的暴雨程度 (L/s·300m2) i——降雨强度 (mm/min)
雨水(清净废水)排水管道管径DN200~DN400。雨水、清净废水通过雨水(清净废水)管道自流汇集后,排入市政总排水管道。
道路、铺砌地坪均设置雨水口,以汇集地面雨水径流。 管道材料选用轻型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水泥砂浆抹带接口。 ⑷ 排水管道附属构筑物
清净雨水(洁净废水)管道的附属构筑物,仪表井、排水检查井、跌水井、雨水口,
31 2007年3月
采用砖砌结构。
3、循环水站 ⑴ 设计原则
a.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安全可靠、管理方便。 b. 节省占地、节省投资。 c. 节省生产运行能耗。 ⑵ 设计范围
循环水站的工艺设计以及相关的给排水设计。循环冷却水系统为敞开式系统。 ⑶ 设计规模
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总循环水量为5000m3/h。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水量按照其设计规模的2%考虑,约100m3/h。 ⑷ 循环水处理
为了控制循环冷却水流经的管道、换热设备的腐蚀、结垢,控制微生物的繁殖,必须对循环冷却水进行处理。考虑投加阻垢剂、缓蚀剂,同时选用1台循环冷却水微生物净化器。
7.2.2设计采用的主要标准、规范
⑴《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 (SHJ15―90); ⑵《石油化工给水排水管道设计规范》 (SH3034―1999); ⑶《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J13―86) (1997年版); ⑷《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J14―87) (1997年版); ⑸《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J15―88) (1997年版)。
7.3 供电及电讯
7.3.1 设计范围
山东XXXX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工程为15万吨/年聚氯乙烯树脂项目,根据各专业提出的条件,本专业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1、车间变电所;
2、车间配电、动力、照明、防雷接地等; 3、弱电。
7.3.2 设计标准
32 2007年3月
本工程设计使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 HGJ5―86 《烧碱节能设计技术规定》; ⑵ GB50059―92 《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 ⑶ GB50053―94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⑷ GB50052―95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⑸ GB50054―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⑹ GB50057―200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⑺ GB50058―200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⑻ GB50034―92 《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
7.3.3 负荷性质及电源
本工程为连续性生产,车间的环境特性为Ⅰ区及Ⅱ区爆炸危险场所。系统突然断电将会使连续性生产中断,除造成大量减产外,还会使许多中间产品及原材料报废,特别是聚合工段,开车运行时若事故断电还会造成安全隐患,为此本工程为二类负荷。
山东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该项目提供10kV线路至本工程10/0.4kV变电所的低压负荷及10kV高压电动机用电。
7.3.4 供电负荷
本工程根据各专业提出的条件,低压用电负荷如下表7―1:
序号 名 称 无功功率kVAR kW PVC变电所380V负荷 3782 2233 100 / 3882 2233 0.8、0.9 / 有功功率 视在功率 kVA 4479 / 4479 / 功率因子 COSφ / / 0.92 / 1
聚合 其 它 小 计 乘同时系数 本工程总用电负荷Pj=5252.8kW,Qj=2233kVAR,Sj=4479kVA,供电线路设计按照最终负荷进行设计,二次电压有10kV供高压电动机和10/0.4kV动力变压器用电。
7.3.5 车间供配电
33 2007年3月
本工程车间环境特性为爆炸危险场所,腐蚀性场所及正常环境,因此电气设备的供配电及电气设备的选型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 现将各工段的环境特性及电气设备选型列下表7―2: 序号 名 称 聚合,氯乙烯 环境特性划分 爆炸环境 二区 腐蚀环境 三区 粉尘环境 三区 电气设备 选型 隔爆型 车间配电一般将电动机的控制保护设备放在属于正常环境的配电间内,并选用GGD2型低压开关柜,现场装防爆,防腐及防水型控制按钮。
动力线路用全塑电缆沿电缆桥架敷设,或者穿管埋地敷设。照明线路一般用铜芯钢管明敷。
7.3.6 防雷接地
本工程厂房为二类防雷建筑物,建筑物防雷采用屋面避雷网及避雷针保护。户外设备为壁厚大于4mm的钢制设备,故只需接地即可。
本工程接地采用TN-C-S系统,全厂的变压器中性线接地,保护接地,及防雷防静电接地同接全厂接地网,总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本技改工程新增装置的接地干线与原有的接地干线相联。弱电系统接地电阻为一欧姆。
7.3.7 厂区外线及道路照明
从10kV中心配至车间变电所及车间变电所至各工段电缆沿电缆桥架敷设,或者电缆直接埋地敷设,穿过道路及室内部分穿钢管保护。
扩建厂区道路照明具有高压钠灯,电源线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
7.3.8电修
该公司动力部门负责全厂的机修、电修及仪修。
7.3.9 电讯
山东XXXX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通讯指挥系统,是由电信局提供的虚拟网,可满足本工程通讯指挥要求,需按岗位增加一定数量的电话机。 厂区电信电缆用HYA型电信电缆沿道路照明电杆及沿墙敷设。
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本工程聚合工段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报警放在控制室(正常环境),本安型防爆探头放在现场。
34 2007年3月
7.4 采暖通风
7.4.1 设计依据
1. 各专业所提条件;
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规范设计》 GB119—2003; 3.《采暖与卫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1242—82。
7.4.2 气象资料
1.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冬季采暖温度 -7℃ 冬季通风温度 0℃ 冬季空气调节温度 -8℃ 夏季通风温度 32℃ 夏季空气调节温度 36.3℃ 夏季空气调节日平均温度 31℃ 2.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 27.9℃ 3.室外计算相对湿度
冬季空气调节湿度 53% 最热日平均湿度 74% 夏季通风湿度 44% 4.其他气象资料见第6章第2节建厂条件。
7.4.3 设计参数
1. 建筑物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K=1.79kcal/m²℃h 2. 建筑内墙传热系数 K=1.0kcal/m²℃h 3. 门传热系数 K=5.0kcal/m²℃h 4. 窗传热系数 K=5.5kcal/m²℃h 5. 控制室内设计参数
冬季:18~20℃;夏季:20~22℃。
7.4.4 采暖设计
本设计仅在部分房间(如控制室、操作室等)内进行采暖,均采用热水采暖95℃/75℃。采暖系统采用上供下回单管顺序式同程系统。散热器选用铸铁760型。
35 2007年3月
7.4.5 空调设计
在控制室等有较高温度要求的房间设置柜式空调器GKL07型。
7.4.6 通风设计
根据车间内生产的情况,通风采用自然通风为主,局部位置(如有有害气体产生的化验室等)加设机械通风(如通风柜)为辅的方案。
7.5 土建
7.5.1 设计基础资料
1.气象资料见第6第2节自然条件。 2.采用规范及标准:
⑴《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⑵《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50160—92; ⑶《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 GBJ6—86; ⑷《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⑸《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046—95; ⑹《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153—92;
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⑻《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⑼《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 ⑽《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 ⑾《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30—2002; ⑿《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⒀《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94。 3.地质条件
根据工厂现有的地质勘探资料,建设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好,详见第6章第2节建厂条件。
4.XX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5.建筑材料
本工程所在位置地处XX,若部分所用建材当地不能提供,可由省内供给。
36 2007年3月
7.5.2 设计原则
土建工程将根据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各专业提供的条件,并本着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的方针进行设计,遵守有关建构筑物模数化、一体化和设备装置露天化的基本要求。设计中应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7.5.3 建筑设计
建筑物平面和垂直空间的布置应满足工艺生产的需要,立面造型要简洁明快。构造做法尽量采用标准做法。
1.墙体:承重墙体采用粘土烧结砖,框架结构的填充墙采用粉煤灰轻质砌块或粘土烧结砖。
2.门窗:采用塑钢门窗。
3.楼地面:一般楼地面均采用承重的水泥楼地面;有特殊要求的房间如控制室等楼地面采用面砖地面;有防腐要求的楼地面采用花岗岩板或其它防腐面层;有防静电要求的房间采用防静电地板。
4.屋面:聚氨脂防水材料或三毡四油防水层。
5.防爆与防腐:有防爆要求的厂房,尽量采用开敞式或采用大面积门窗和轻质屋面等泄爆措施。对有防腐要求的地方采用防腐面层的办法进行处理。
7.5.4 结构设计
结构选型要尽量标准化。具体的结构选型方案如下:
聚合厂房和干燥厂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7.6 建构筑物一览表
表7—3 建构筑物一览表 序 长×宽 占地面 名称 号 (m) 积(m2) 1 干燥 26×26 676 2 回收 38×16 608 3 聚合 18×56 1008 4 PVC主控楼 变电所 14×50 700 5 PVC包装仓库 26×6 156 层 建筑面 檐口 数 积(m2) 标高 4 2704 17 1 324 12 4 4032 19 3 2100 12.5 3 468 10 结构 形式 框架 框架 框架 框架 轻钢 37 2007年3月
6 PVC仓库 合计 84×35 2580 5728 1 2580 12208 12 轻钢 7.7 分析化验
设置中央化验室,负责对进厂原辅材料,中间产品控制指标,出厂产品质量分析化验,并配合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及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进行分析,试验工作。
7.8 装置管网
7.8.1设计范围
根据项目设计范围,对生产装置及公用工程所需的外管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包括工艺主物料管道、辅助物料管道,公用工程的管道及排污、排空管道。
7.8.2管道设计
1.管径的选择
全部主物料管道、辅助物料管道和公用工程管道的管径均通过工艺设计,根据物料的特性、允许流速范围、管道的长短、流体阻力等各方面的因素,经详细计算所得。
2.管道敷设
本项目设计装置区内全部为新建管架,架空敷设。 3.管道热补偿
本设计外管管架根据计算和规范要求设置固定管架,采用自然补偿或Π型补偿器。
7.8.3管道保温、保冷及伴热设计
1.管道的保温
本项目蒸汽管道及物料管道需根据其输送物料的特性进行保温处理,水系统管道为了冬季防冷也需进行保温处理。管道保温拟采用复合硅酸盐保温管壳。
2.管道的保冷
本工程冷冻系统设0℃水系统,系统循环使用。系统的管道应进行保冷处理,为减少冷量损失,保冷材料:0℃水系统拟采用聚苯乙烯管壳;管托采用隔冷型节能管托。
3.管道的伴热
本项目室外间断流量的管线,设计中考虑电保温带伴热,避免冬季冻结现象。
7.9 储运
对本项目生产所需原料与生产成品,设置原料库和成品库。在厂内采用人工与叉车联
38 2007年3月
合装卸。主要原料与成品的储存天数与储存量见表7—4。 表7—4 物料储存天数与储存量表
序号 1 2 3 物料名称 分散剂 引发剂 聚氯乙烯 储存量(吨) 8.73 7.28 3636 储存天数 30 20 10 备注 39 2007年3月
8 节能
8.1 编制依据
⑴ 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建设部计节能[1997]2542号印发《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 〔章〕”编制及评估的规定》的通知。 ⑵ 原化工部设计标准《烧碱节能设计技术规定》〔HGJ5—86〕。
8.2 编制原则
⑴ 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严格执行烧碱节能技术规定,努力做到合理利用能源和节约能源。
⑵ 采用适合先进工艺的高效设备,严格禁止选用已淘汰的机电产品。 ⑶ 设置能耗检验仪表,提高自控水平,加强计量管理。
8.3 节能指标及分析
⑴ 能耗指标及计算
下列工艺系统以能耗指标及计算数值中的基准为: 计算结果如下表8—1。 表8—1 项目名称 聚氯乙烯树脂 折标煤(kg/t) ⑵ 能耗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聚氯乙烯树脂单位综合能耗为:264.5kg标煤/t产品,该数值在省内同行业为较低,在国内同行业为中等偏下。另外,从表8—1还可以看出:聚氯乙烯树脂能耗主要是电耗和蒸汽耗,分别占单位综合能耗的38%和60.9%,因此节能降耗重点要放在节电和节汽上。
耗水(m3/t) 3.0 2.5 耗电(kWh/t) 250 101 耗汽(t/t) 1.20 161 合计 264.5 8.4 节能措施综述
在聚氯乙烯树脂生产中,主要的能耗是电耗和蒸汽耗,首先在设计中,一律不选用淘
40 2007年3月
汰的机电产品,依据勤俭节能,与设计规模相配套的原则,选用技术先进,结构合理,使用寿命长的节能型机电产品。对负荷变化大的电机采用变频调速技术降低电耗。在汽提及干燥工序,选用目前国内较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可以降低蒸汽消耗。
本设计的主要装置选用了目前国内较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配套设备亦选用节能型产品,本装置最终产品的单位综合能耗指标和主要工段的能耗指标均能达到本行业中较先进的各项指标。
8.5 节能技术设计的简要结论
本报告的聚氯乙烯装置选用了目前国际上先进聚合工艺技术和设备,最终产品的单位综合能耗指标和主要工序的能耗指标均能达到《烧碱节能设计技术规定》中划分的氯碱先进水平,经过分析、比较,针对各工序的特点,提出合理用能和节能的技术措施、卓有成效地降低各类能源的能耗指标。聚氯乙烯装置最终产品的单位综合能耗指标和主要工段的能耗指标均能达到本行业中较先进的各项指标。
41 2007年3月
9 环境保护
9.1 设计依据
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⑵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995.8); 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96);
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30); ⑸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
⑹ 《化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和深度的规定》<化计发(1992)994号文 >; ⑺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
9.2 设计标准
9.2.1 环保质量标准
⑴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 ⑵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Ⅱ类。
9.2.2 污染物排放标准
⑴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 ⑵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 ⑶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 ⑷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
⑸ 《烧碱、聚氯乙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1-95)。
9.3 厂址环境质量现状
新建项目位于山东XXXX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符合XX市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山东XXXX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位于XX市东侧。项目位于XX驻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9.3.1 企业环境现状
企业“三废”排放现状及治理
1.废气:企业生产中排出的聚氯乙烯干燥尾气,主要污染物是粉尘,企业在上述工序均设置了处理装置。聚氯乙烯干燥尾气氯乙烯含量<1ppm、聚氯乙烯树脂粉尘含量<50ppm,
42 2007年3月
符合排放标准。
2.废水:聚氯乙烯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含酸、碱、及悬浮物等,企业全部废水均进入污水处理站,进行生化处理,达标后排放。
企业地处郊区,周围无大的污染源,生产装置排出的污染物均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所以,厂区附近大气环境质量较好。
9.4 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9.4.1 废气
聚氯乙烯聚合干燥系统的干燥尾气。 本项目的废气排放状况见表9─1。
表9─1 废气排放状况一览表
序号 废气名称 废气来源 废气成份 排放量 150000m3/h 排放方式 备注 干燥引风VCM<1ppm 4 干燥单元的尾气 机后 PVC<50ppm 连续 干燥引风机后 9.4.2 废水及废液
1.生产系统动力设备机械密封的冲洗用水,达标排放。
2.聚合釜冲洗、汽提冷凝器排水、压缩机气水分离器排水、单体储槽排水全部集中到废水储槽。经废水汽提装置处理后,达标排放。
3.离心机母液水部分综合利用,多余部分送废水池达标排放。 废水、废液排放状况见表9─2。
表9—2 废水、废液排放状况表 序废水(液)名号 称 1 2 3 生产系统 废水 废水(液) 来源 机械密封、循环水、纯水 聚合釜等 成份 H2O H2O、COD H2O、COD 排放量排放方(m3/h) 式 10 2 15 备注 连续 达标排放 间断 连续 经废水汽提处理后,达标排放 经废水处理后,达标排放 离心机母液离心机 水 合计 27 9.4.3 噪声
43 2007年3月
本项目连续噪声的来源主要为干燥风机等机泵。噪声产生状况见表9—4。 表9—3 噪声产生状况表 序号 1 2 噪声源 单体回收压缩机 干燥风机 声压级 设备台数 65 75 2 4 产生方式 连续 连续 备注- 采取减震措施 采取减震措施 9.5 设计中采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针对装置排放“三废”的不同成份和性质,采取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以确保“三废”排放符合国家环保部门的相关标准。
9.5.1 废气处理
干燥尾气排放,经过两级旋风分离器处理,达到空气中粉尘环保排放要求。
9.5.2. 废水、废液处理
1.装置的工艺排放水、动力设备机械密封水及设备冲洗水、纯水、循环水系统排放的再生废水和过滤废水进入废水收集系统,经中和至PH值达标后共同汇总到污水池后排放。 2.聚合的离心母液水经沉淀、过滤,除部分用作洗釜水和工艺冲洗水外,其它部分经膜过滤后用于凉水塔的补充水。
9.5.3噪声治理
该项目中噪声主要有机械振动噪音、气流动力噪音、电磁噪音等。
设计中尽量选用低噪音设备,管道流体应选择合理流速,对产生噪声的设备采取减震措施或配置消声装置;安全阀排气安装消音器;主要发声设备均置于室内,对外界环境不会造成影响;使装置区内噪音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9.6 环境保护监测及绿化
为确保“三废”达标排放,设置环保监测站点,设专人负责定期监测各装置所排放的
污染物,分析其变化规律,为指导生产和制定污染物控制对策提供依据。
1.监测项目
大气:氯乙烯气、粉尘 废水、废液:PH、COD、SS等 废渣:无
44 2007年3月
噪声:主要噪声设备 2.监测时间和地点
大气:每月一次(事故排放时及时检测),监测地点为生产装置区及办公、生活区。 废水、废液:每月一次(事故排放时及时检测),监测地点为各生产装置区污水排放口及出厂污水总排放口。
噪声:根据需要进行监测,监测地点为主要噪声设备和机、泵房,厂区及生活区。 3.绿化
厂区绿化不但可美化环境,而且在防止污染,保护环境方面起着特殊作用。绿色植物具有调温、调湿、吸尘、净化空气和减弱噪声等功能,还可起到监测环境污染的作用。因此,搞好厂区绿化对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作效率都有一定的意义。 在本工程中对新建厂区进行绿化,选择对粉尘有吸收作用的树种,如刺槐、毛白杨、梧桐、泡桐、女贞等。
9.7 环境保护投资
环境保护的投资
1、聚氯乙烯汽提装置 820万元; 2、废水汽提装置 150万元; 5、其它环保设施 100万元; 合计 1070万元。
9.8 结论
山东XXXX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5万吨/年聚氯乙烯树脂项目,工艺设备先进,“三废”排放量少,废气、废水、废液有妥善的处理措施,“三废”排放均能达到国家标准,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同时,对排放点进行定期监测。在本工程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环境保护的投资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环境保护装置能够与本项目的建设做到“三同时”。
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衡量,该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45 2007年3月
10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及消防
10.1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10.1.1设计原则
⑴ 设计中坚持安全生产的原则,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⑵ 在确定工艺方案时,要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路线,提高生产自动化、机械化水平,以减轻劳动强度;采用密封性好的设备和设施,以杜绝污染物的扩散,改善劳动环境。
⑶ 在设计中严格划分生产危险区域,在工艺、电气、仪表和土建设计中,严格按照规定的危险区域的防爆防火等级进行设备选型和建构筑物的设计。
10.1.2设计依据
⑴ 《国务院关于加强防尘除毒工作的决定》[1984](97号);
⑵ 《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劳动部(96)第3号令; ⑶ 《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化建发[95]397号; ⑷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J50160—2006); ⑸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2006); ⑹ 《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GBZ1—2002); ⑺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00) ⑻ 《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GB50058—92); ⑼ 《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技术规定》(HGJ28—90);
⑽ 《化工企业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电力设计规程》(HGJ21—89); ⑾ 《仪表报警连锁系统设计规范》(HG20511—92)。
10.1.3 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10.1.3.1生产装置火灾危险性分析
装置的火灾危险性类别见表10—1
表10—1 装置的火灾危险性类别表 序号 装置名称 1 聚合 2 气提 3 离心干燥 4 包装 5 产品库 6 冷库 7 水泵房 46 2007年3月
生产类别 甲 甲 丁 丁 丁 甲 戊 10.1.3.2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有害物质
氯乙烯(VCM):液体氯乙烯在15℃时比重为0.9195,沸点-14℃,氯乙烯气体极易燃,闪点-78℃,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3.8~29.3%(V),蒸汽比重2.16,微溶于水,引燃温度413℃。毒性:对人体有麻醉作用,致使神志不清,严重时四肢痉挛,属于Ⅰ级职业性接触毒物。车间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30mg/m3。 10.1.3.3生产过程中的有毒作业部位和伤害程度
⑴ 聚合釜的操作压力较高,达1.0Mpa,而且釜内介质为易燃、易爆的氯乙烯及少量助剂,一旦操作失控或泄露,易发生燃烧爆炸及造成环境污染。
⑵ 聚氯乙烯浆料从聚合釜中排出时携带少量氯乙烯,需要经过汽提将浆料中的氯乙烯回收,因此在汽提塔中有少量氯乙烯存在。
⑶ 在离心干燥工序,离心机将汽提后的聚氯乙烯浆料中的大部分水脱掉,湿料进入旋风干燥床干燥,干燥床用引风机将湿蒸汽引出排空。该工序离心机噪声低于75分贝,但引风机噪声较大,因此设消声器降噪。
⑷ 现场设备、管道检修:如果系统内物料处理不彻底,也可能造成对人员灼烫伤或着火爆炸事故。
10.1.3.4可能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及受害程度
本项目装置内外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合计117人。聚氯乙烯装置多年的生产经验,本工程各装置岗位的职业危害不明显。
10.1.4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防护的措施
10.1.4.1设计中考虑的防范措施
为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健康和安全,确保装置的安全生产,在职业安全和工业卫生方面设计中考虑了下列防范措施:
⑴ 在总图布置方面,在现有条件下,充分考虑工艺设备的防火间距,按照《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规范》(GBJ50160—2006)设计,操作人员巡查通道,消防环行通道围绕装置区设置。
⑵ 主要装置的控制方法为DCS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集中控制,关键岗位设置工业电视,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⑶ 装置设事故报警系统和操作联锁,控制室和现场均可进行操作控制。
47 2007年3月
⑷对甲、乙类建筑物按一、二级耐火设计,同时充分考虑其防爆措施。易燃、易爆厂房须具有足够的泄爆面积,建筑物采取防雷、避雷措施。
⑸ 良好的通风条件,对于甲、乙类厂房除考虑自然通风外,还设置了强制通风系统,按规范要求保证足够的通风换气次数。
⑹ 按照规范要求,相关设备及管道在设计中考虑了静电接地。
⑺ 根据介质物性,易燃、易爆场所的电动设备其电机采用“防爆型”,这些场所的仪器、仪表采用本质安全型仪表。
⑻ 装置设氮气系统,在易燃、易爆工序开停车时进行充氮置换处理,消除易燃、易爆介质的火灾、爆炸隐患。
⑼ 现场配备各种空气呼吸器。
⑽ 装置采用双电源供电,以保证生产装置的正常运行。
⑾ 机械设备的转动装置和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部位均采取安全措施。各种设备的转动装置,如皮带传动部分和各种泵的联轴器均有安全 保护罩。
⑿ 装置区框架四周均有合格护拦、走梯、钢平台,按GB4053—1.2.3.4标准制造安装;吊装孔不是设护拦就是加盖,确保现场工作人员不出现坠落事故。
⒀ 装置操作区内,在不同部位设置冲洗水管及洗眼器,以便当物料不慎溅入眼睛和人体时,能够及时进行冲洗。
⒁ 装置区内设有控制室、办公室、休息室、更衣室,使操作人员有良好的操作和休息环境,分析室设有通风柜,供分析有毒物质时用。 10.1.4.2生产及管理的安全措施
1. 控制室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如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橡胶手套、胶鞋、防护镜、工作服等,操作人员在现场操作或处理事故时,必须穿戴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
2.严格执行安全动火制度,甲、乙类装置现场,不能出现明火。
3.加强设备、管道、管件的巡查和维修,防止“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以避免造成人身伤害和设备事故。
4.在装置区内,对有毒、有害、易燃的气体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10.1.4.3医疗急救措施
1.公司设急救室,配备必要的急救器具及药品。
2.与医院保持密切联系,当发生重大人身安全事故时,医院救护车及医务人员可及时
48 2007年3月
赶到现场。
10.1.5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投资
⑴ 工业电视及DCS操作系统 320万元; ⑵ 厂房通风系统 70万元; ⑶ 安全操作防护系统 100万元; ⑷ 安全卫生评价 30万元; ⑸ 其它劳动保护投资 100万元;
合计 620万元。
10.1.6结论
山东XXXX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5万吨/年聚氯乙烯树脂项目采用聚氯乙烯行业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先进的装置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在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方面,设计中做了细致的考虑,能够有效地防火、防爆、防尘、防雷电及降噪等,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装置的设置基本上能够满足劳动保护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有可靠的保障。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劳动安全的投资占有一定的比例。
从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方面来衡量,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10.2 消防
10.2.1设计依据
一、概述
本项目的设计本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采用可靠的防火及灭火设施,杜绝和控制火灾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确保生产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免受损失。
二、设计依据
⑴《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50160—2006); ⑵《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00); ⑷《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⑸《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98); ⑹《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2002)。
10.2.2 建筑物及火灾危险性分类
49 2007年3月
本项目主要建筑物及火灾危险性分类等级见 表10—2 表10—2 主要建筑物及火灾危险性分类等级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工序名称 聚合 汽提 离心、干燥 包装厂房 聚氯乙烯成品库 冷库 PVC变配电室 火灾危险性分类 甲 甲 丁 丁 丁 甲 丁 建筑耐火等级 一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三级 二级 二级 涉及原料 氯乙烯、助剂 PVC树脂、单体 PVC树脂 PVC树脂 PVC树脂 聚合助剂 电器 10.2.3 危险物特性
本项目危险物特性 见表10—3 表10—3 危险物特性表 序号 名称 氯乙烯 熔点℃ -153.7 沸点℃ 闪点℃ 燃点℃ 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13.4 -78 413 3.6~82% 备注 体积比 10.2.4消防安全措施及消防设施的配置
一、消防安全措施
⑴ 总图:建、构筑物的总图布置,严格遵守消防规范的要求,确保防火间距,合理设置街区消防通道。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3.3.1条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第3.3.1条、第3.3.6条的规定,新建生产装置均设有环形消防通道,以满足消防要求。
⑵ 甲类生产采用敞开式框架结构,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3.5.1条、第3.3.3-5条的规定,每个装置区在不同方向设有直通地面的疏散楼梯,单层厂房两面分别设有直通室外2.00米的疏散门。多层厂房设有室内疏散楼梯(1.4米)和外跨楼梯(1.1米),疏散门为1.00米,疏散走道宽度大于1.4米。
⑶ 建筑:根据爆炸和火灾危险性不同,各类厂房采用相应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建筑物内设便利的疏散通道,由爆炸危险的主厂房泄漏面积≥5%考虑,地面采用不发生火花的水泥地面,屋顶自重<100kg/m2。钢结构框架、支架等,设计采用覆盖耐火涂料层,耐火极限不低于1.5小时。
50 2007年3月
⑷ 消防水:装置区设有消防水管网,低压系统供水压力≥0.8MPa,管道呈环状布置,消火栓设置间距不大于60m,装置所需消防水为468 m3/(3小时用量)。
⑸ 电气、仪表:工程中除生产装置外,消防及环保设备均采用双回路电源供电,同时根据工作介质和环境介质的不同分别采用耐腐蚀的防爆密封性设备。电线采用穿管和铠甲电缆。仪表设备采用本质安全型和隔爆型。
⑹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设置防止直接雷击、防雷电感应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所有避雷针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引下线间距小于12米,并沿建筑物四周均匀布置,防止直接雷击的接地装置,围绕建筑物敷设呈环形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接地电阻小于10欧姆。
⑺ 通风:生产装置的厂房考虑以自然通风为主,重点厂房辅以强制通风,以保证足够的换气次数,减少和避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
⑻ 设备、管道
a、对于输送氯乙烯等有爆炸危险性介质的管道加设静电接地装置。
b、接触火灾爆炸危险介质的设备,采取相应的消防措施,聚合工序的有关设备设置静电接地及防雷电,防爆膜等装置。
二、消防设施的配置
⑴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8.3.2条的规定,整个装置区设置10个地上式消火栓,保护半径120米,可以满足消防要求。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8.4.1条的规定,厂房内设有室内消火栓。
⑵ 本设计消防系统有专供消火栓使用的低压消防水泵3台,正常运行时二开一备,总流量160m3/h,主、备泵互投,供水系统采用环形布置,系统主管直径DN300,压力0.6MPa。
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在主控室、配电室及主要生产厂房顶部区域设置等离子感温、感烟报警系统,和消防控制柜连接,保证操作过程中消防安全及防火需要。
⑶ 生产工艺上采用DCS控制系统自动安全联锁措施,保证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7)的有关规定,本项目新增75型移动式干粉灭火器15台,5公斤二氧化碳灭火器50具。
山东XX集团设有专职消防队,现有消防队员30人,5部消防车,距项目所在地2.5Km,行车时间5分钟。
XX市武警消防支队直属中队,现有指战员40余人,各类消防车10部,距项目所在地5Km,行车时间约10分钟。
51 2007年3月
10.2.5消防系统的投资
⑴ 消防给水系统 150万元; ⑵ 可燃气体报警系统 50万元; ⑶ 避雷、静电接地及装置绝缘 50万元; ⑷ 通风设备 80万元; ⑸ 消防设施 180万元; 合计 510万元。
10.2.6结论
山东XXXX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5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按照消防系统与装置建设“三同时”的原则,从装置的安全性出发,根据需要设置了各类消防设施及其用具。本装置从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及消防安全等方面是可靠的。因此,从消防安全的角度衡量,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52 2007年3月
11 组织机构和劳动定员
11.1 组织机构
本工程建成后组织机构设车间、工段,形成(公司、车间、工段)三级管理体制。
11.2 生产班制和劳动定员
按照国家《劳动法》有关规定,生产厂劳动定员仍按四班三运转配备,技术人员及部分维修人员按日班配备。具体定员如下表车间: 主任 副主任 主任工程师 工艺员 安全设备员 统计员 办事员 聚合工段: 工段长及技术员 聚合、汽提 配料 干燥包装工段: 工段长及技术员 干燥 包装 叉车司机 化验工段: 工段长及技术员 中控分析 成品分析 保全工段: 横班长: 替班: PVC装车叉车司机: 合计: 7 3 3 2 2 9 4 6 3 117 30 2 8 8 24 2 12 6 4 9 1 3 1 1 1 1 1 32 2 28 2 :
技术、设备、生产安全各1人 每班内操3人、外操4人 每班内操1人、外操2人 每班3人,共两班 每条线2人,共2条线 白班成品分析 不含临时工
53 2007年3月
11.3 人员来源和培训
该项目建成后,各类人员共需117人;由公司面向社会招聘和公司内部调整解决。 本项目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运行的自动化水平较高,操作严格;因此,拟根据技术情况,选派部分人员到国内同类装置的生产厂家培训,经考试或考核合格者取得上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所有生产人员,上岗前都应进行培训和安全教育,掌握相关技术等方面的常识,掌握灭火器使用方法及消防知识。
54 2007年3月
12 项目实施规划
12.1 建设周期规划
山东XXXX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管理能力,完全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该项目的建设。本项目立项后,计划用三个月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包括可研报告、环评报告、安评报告、初步设计编制等工作。项目核准后,建设期一年,包括部分施工图设计,土建施工,设备定货,设备制造,工艺设备安装,人员培训,设备调试,系统试车,投料试运行。在实施过程中各阶段交替进行,相互配合,在施工图设计中首先要保证土建开工和非标设备的制作。
12.2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项目进度如下表:
安装调试 土建工程 非标设备制造 定型设备定货 初步设计与 详细设计 项目(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试车试生产 55 2007年3月
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3.1 投资估算
13.1.1 建设投资估算
⑴ 投资估算的编制范围
本投资估算为山东XXXX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5万吨/年聚氯乙烯树脂工程的投资估算,其编制范围为主要生产项目有:聚合、干燥、包装工段以及配套的公用工程装置、环保设施、消防设施,项目必须的其他工程费用。
⑵ 估算编制依据
设备价格:国内配套定型设备参照近期询价及生产厂家报价。
安装工程:参照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安装工程概算指标》估算各项安装费用。(2000版)
建筑工程费用:按照工程设计的建筑面积、按当地同类型建、构筑物单方造价进行估算。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参照当前使用的各种指标进行估算。 ⑶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分析
建设投资估算为10883万元,其中: 设备购置费7017万元, 占投资64.47%; 安装工程费1754万元, 占投资16.13%; 建筑工程费1030万元, 占投资9.46%; 其他工程费1082万元, 占投资9.94%。
13.1.2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项目建设期为1年,固定资产投资9901万元。
13.1.3流动资金估算
流动资金估算采用详细估算法,项目投产期流动资金估算4152万元,正常生产年流动资金估算值5127万元。
13.1.4项目总投资、总资金
该项目报批总投资为铺底流动资金加建设资产投资,总投资合计为12689万元。 项目总资金为流动资金加建设资产投资,总资金合计为16277万元。
56 2007年3月
13.2 资金筹措资金来源
建设投资10883万元,其中:银行贷款7618万元,企业自筹3265万元。
流动资金5127万元,其中1538万元为铺底流动资金,其余3589万元为银行贷款。 项目建设期为1年,项目建设第一年投入100%,用于土地购置、设备订货安装、材料购置安装、土建施工、投料试车等。
57 2007年3月
14 财务评价
14.1 产品成本和费用估算
14.1.1基础数据
⑴ 产品方案及规模:年产15万吨/年聚氯乙烯树脂;产品销售规模:年销15万吨/年聚氯乙烯树脂。
⑵ 该项目总投资16277万元,报批总投资12689万元,建设投资10883万元,流动资金5127万元;
⑶ 项目建设期1年,投产第一年达到80%生产能力,投产第二年达到即100%生产能力;
⑷ 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价格由建设单位提供。
14.1.2产品成本及费用估算
⑴ 项目总定员为117人,年工资及附加费用按35000元/人.年估算,其中117人工资及附加费用总额为419万元计入产品总成本中。
⑵ 新增固定资产原值10741万元,按平均年限法算,房屋折旧年限为20年,机械设备折旧年限为11年,固定资产残值率5%,余值为537万元。
⑶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为410万元,分别按10年、5年摊销。
⑷ 其他费用:包括销售费用按销售收入3%提取,其他管理费用按定员工资总额的150%提取,其他费用合计年计取3401万元。
⑸ 财务费用:长期借款利息及流动资金利息计入财务费用。
14.2 财务评价
14.2.1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
本项目产品为化工产品,增值税按17%,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分别为增值税的5%、3%。
14.2.2利润及分配
平均年利润总额为5036万元,所得税为33%,企业盈余公积金按税后利润的10%计取,盈余公益金按税后利润的5%计取。
14.2.3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动态指标:
58 2007年3月
本项目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为28.94%,财务净现值(i=13%)为10869万元,
投资回收期4.66年;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为40%,财务净现值(i=13%)为19173 万元,投资回收期3.81年(含建设期1年)。
静态指标:
投资利润率=(平均利润额÷总资金)×100%=30.94% 投资利税率=(利润总额+税金)/总资金×100%=46.65%
14.2.4不确定性分析
⑴ 盈亏平衡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在正常生产情况下,生产能力的盈亏平衡为: BEP=年固定成本/(销售收入-可变成本-销售税金)×100%=52.17% 计算结果表明,产量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52.17%时,项目即可保本。 ⑵ 敏感性分析
在项目计算期内,对项目财务指标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有:产品销售价格、经营成本、固定资产投资等,当其分别向不利因素方面变化5-10%时,项目仍有较好效益, 这表明该项目抗风险能力较强。
从对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的影响的幅度分析最大的因素是经营成本,其次是产品销售价格,投资费用增加对项目效益的影响较小。
59 2007年3月
15结论
15.1综合评价
15.1.1综述项目研究过程中主要方案的选择和推荐意见
本项目采用了行业中一系列的先进生产技术、设备,重视污染防治和物料回收利用与综合利用技术,符合电石-乙炔法工艺技术路线的清洁生产要求和趋势。项目的整体技术和清洁生产水平处于行业同类技术路线的先进水平。项目依托山东XX集团现有辅助工程,充分利用内部的大量副产HCl,从XX集团公司角度来看,符合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的要求,同时也是循环经济在XX的具体体现。建设项目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分析认为,项目主装置选址符合当地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工业发展规划。该项目在拟选厂址实施是可行的。
生产规模方案:通过从物料平衡、市场分析、项目投资和效益等方面研究确定为15万吨/年聚氯乙烯规模。
自动控制水平:考虑到生产的稳定性、先进性,DCS能很好地适应先进技术生产的需要,故选用了先进的DCS系统。
15.1.2项目经济评价情况,及不确定因素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1)财务上资金筹措情况:本项目总投资为16277万元。
(2)经济效益情况:本项目建设投资为10883万元,项目年均销售收入85727万元,年均税后利润5036万元,贷款偿还期3.43年(包含建设期1年)。项目所得税前全投资内部收益率为40%,所得税前全投资净现值为19173万元。本项目经济效益较好,并且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和还贷能力,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3)不确定因素分析
从敏感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销售收入的变动对内部收益率的影响最敏感,其次为经营成本和建设投资的影响。当销售收入下降30%时,税前内部收益率降为11.73%,低于基准收益率,项目不能实现正常的盈利。因此,企业对外必须重视产品市场价格变化,积极开拓市场,对内应加强产品成本的控制。
15.2研究报告的结论
(1)从生产规模方案看:通过从物料平衡、市场分析、项目投资和效益等方面研究确定为15万吨/年聚氯乙烯规模较为合理;本项目为副产HCl的利用及公司氯系列产品的平衡提供了保障,也为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从工艺路线技术角度看:本项目主要是解决副产HCl的出路,是一条使副产HCl
60 2007年3月
综合利用的工艺路线,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项目采用了行业中一系列的先进生产技术、设备,重视污染防治和物料回收利用与综合利用技术,自动控制水平高、产品质量好。
(3)从建厂条件看,本项目依托XX,主要原材料供应充足、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配套齐全,副产HCl成本低,为PVC产品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有利的竞争环境;
(4)从财务评价看,本项目投资回收期(税前)3.81年,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税 前)39.96%,借款偿还期3.43年,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经济效益较好;
(5)从环境保护看:本项目工艺设备先进,“三废”排放量少,废气、废水、废液有妥善的处理措施,“三废”排放均能达到国家标准,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
(6)从安全与消防系统看:项目的建设遵循“三同时”的原则,从装置的安全性出发,根据需要设置了各类消防设施及其用具。本装置从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及消防安全等方面是可靠的。因此,从消防安全的角度衡量,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本项目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61 2007年3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