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1, 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所有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的目的对所有的学校具有指导意义。 2,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1) 教育目的的指导意义通过以下作用实现: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根据和的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 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是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是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民经常把这一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教育目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应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简答题)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论述题)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力,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权力保护这种权力,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力。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1) 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中学生在教育方面的要求是:
1,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 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 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 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 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式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2) 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要求:
1, 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里品质。
(3) 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要求:
1, 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4) 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要求:
1, 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提高人的整体性的精神素养
2, 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与性情得到陶冶
3,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包括艺术美的创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创造。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简答)
素质教育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
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前的教育,重共性扼杀个性;现代教育重共性又发展个性),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1)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是一
般性的要求而是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3)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育
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现代教育: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
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