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来源:爱够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总第112期 2005年第8期 西部探矿工程 WEST—CHlNA EXPL0RAT10N ENGINEERING series NO.112 Aug 2005 文章编号:1O04—5716(2O05)08—0166—02 中图分类号:TU755.7文献标识码:B 浅析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孙美丽 (新疆三利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奎屯833200) 摘要: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蜂窝、麻面等质量通病。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施 工单位工程质量管理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通病的产生和防治进行探讨。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蜂窝 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5)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浇灌上层混凝土。 1.2防治措施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 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1.1产生的原因 (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做到计量准确,拌合均匀,坍落度适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水计量不准,造成 砂浆少、石子多。 中;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 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实,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下 部浇完间歇1~1.5h后再浇上部混凝土,以免出现“烂脖子”。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l:2或l:2.5水泥砂浆抹平 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用高强度 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并养护好。 (2)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漏振或振捣时间 不足。 (3)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或溜槽造成离析。 (4)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模板缝 为均匀,弯矩较小,有利于发挥砼抗压强度高的特性。拱结构的 5.2拱脚处加拉梁。改善顶拱的工作条件 稳定主要靠两拱肩的强度来保证。当给涵洞顶施加外荷载时,拱 涵洞顶原设计为拱结构,在施加外荷载时,受力主要集中在 的作用把荷载都集中到两个边墩,由于边墩基础较差,使边墩沉 两边墩上,该次除险加固中每孔在拱脚处间隔3m增加7根拉 降量大于中墩;不设分缝的浮筏式底板无法适应地基的变形,加 梁,由单一拱结构受力改为拱、梁共同受力,提高了结构整体性. 剧了中墩砼受拉破坏,使中孔底板产生裂缝。 4 T程加固的必要性 使受力更趋均匀,改变了边墩受力过于集中的情况。 5.3操作楼改建在钢筋砼挡土墙上,提高地基整体承载力和增 为减少边墩沉降量,减小操作楼作用地基单位面积受力,除 由于中孔底板形成的两条上下游贯通性裂缝,使节制涵洞不 加抗滑稳定性 能在设计条件下正常运用,闸上下游水位差受到限制,如果发生 高水位洪水,闸上下游水位差较大,中孔底板将形成渗水通路.势 险加固中采用把操作楼建在钢筋砼挡墙上.增大了与地基的接触 必造成渗透破坏,影响枢纽正常防洪调度,将扰乱整个防洪体系 面积。挡墙基础以下2m范围内置换为3:7水泥土.平面范围 的防洪.为保证工程安全,充分发挥枢纽的防洪、分洪、凋洪作用, 扩大到挡墙底板外边缘以外2.0m处,平面尺寸10rex 15m,在水 必须对工程进行加固处理。 5裂缝处理方法及工程加固措施 5.1底板加厚 泥土基础上浇筑砼挡墙,之后在挡墙上建基础为箱形三层操作 楼。 5.4涵洞顶两侧新建砼护坡。上游加铺土工膜 为减小涵洞底板裂缝对工程危害,增加底板整体性,提高原 涵洞顶两侧上下游胸墙上原为预制块护坡,经过长期雨水冲 塌陷。大堤开挖时发现,由于 底板抗拉抗压强度,除险加固中把底板加厚80cm钢筋混凝土。 淘和冻涨作用,大部分底部被掏空、施工方法为:首先卸掉拱顶以上和边墩以外的土压力,将底板旧 原护坡无防渗要求,加之下胸墙排水孔不畅,底部为不透水拱顶. 砼表面凿毛,然后避开原底板钢筋.在老砼底板上用风钻打眼.钻 堤顶深层回填土成为弹性土,加速了地基不均匀沉陷,除险加固 孑L为 50mm,孔深0.5m,梅花形布置,用锚固剂锚固 25锚筋, 中把预制块全部改为砼护坡,增加防渗措施。其结构为100mm 双面复合土工膜500g/m 、粗砂垫层100nun、现浇C2e 锚筋问距1.0m,单根长1.2m,锚筋顶部以上100mm预留主筋保 粗砂垫层、护层,之下布没两层新钢筋网骨架,锚筋与新钢筋网焊牢,最后在 砼120mm,伸缩缝中填闭孔塑料。 凿毛旧底板上浇筑80cm厚的砼,使新老砼成为一体。每孔用锚 5.5提高回填土密实度 筋319根,钢筋总用量为20.59t,共浇筑砼160m 。砼的强度为 开挖大堤土回填时采用推土机分层碾压,分层碾压厚度 度由开挖前的0.7提高到0.92以上,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 C25,抗冻F15O,配比为水泥:砂子:石子:DH船:DH。一320 ≤40cm,个别地点用气夯夯实。经过严格质量控制,回填土密实 g 620:1280 g 0.5:0.00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5芷 孙美丽:浅析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第8期 2麻面 混凝土表面局部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 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 2.1产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隔离剂涂刷不 , 、局部漏刷或失效,造成 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 吸去致使混凝土失水过多而出现麻面。 (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扳表面形成麻点。 2.2防治措施 (1)模板表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杂物;隔离剂泳刷均匀,不 得漏刷;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 严密:混 凝 £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直到排出气泡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啬f=位 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半压 光。 3孔洞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钢筋 局部或全部裸露。 3.1产生的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 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 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振捣器振捣不到位,形成松 散孑L洞。 (4)混凝土内掉人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 3.2防治措施 (1)在钢筋密集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并分层振捣密 实;预留孔洞处应两侧同时下料,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 杂物或模板工具掉人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2)将孑L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 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4露筋 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4.1产生的原因 (1)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 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而造成外露。 (2)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 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造成模板部位缺浆、漏浆 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捣不实。 (4)混凝土浇筑时.振捣棒撞击钢筋、工人踩踏钢筋,使钢筋 位移或拆模时缺棱、掉角造成露筋。 -..2防治措施 (1)浇筑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密集时.应选 用适当粒径的石子;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并且有和易性;浇筑高度 超过2m时,应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 167 并堵好缝隙;操作时严禁撞击钢筋或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 脱扣等应及时调整,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 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表面露筋的,刷洗干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 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土,洗刷干净 后,用比原来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缝隙、夹层 5.1产生的原因 (1)施工缝或变形缝处未清除表面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 凝土层就浇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杂物未清除干净或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 凝土未很好振捣。 (3)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5.2防治措施 (1)认真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清除接缝处的松动石 子、杂物;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O~100mm厚配合比无石子砂 浆.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混凝土浇灌时的下料高度>2m 应设串简或溜槽。 (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 1: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 分和内部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 6缺棱掉角 6.1产生的原因 (1)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浇筑前未充分湿润,混 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降低,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棱角被碰掉。 6.2防治措施 (1)模板应涂刷隔离剂,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浇筑后 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 1.2N/ram:以上的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防止撞击棱角,以免碰 损。 (2)缺棱掉角处,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用水冲洗并充分 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 模用比原来高一等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7表面不平整 7.1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 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 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即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 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7.2防治措施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浇筑混凝土前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 弹线,浇筑中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 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并应支撑在坚实地基上和有足够的支承 面积,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 以上,方可在已浇筑结构上走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