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后真相”时代下的网络舆论失焦

来源:爱够旅游网
2019.2新闻传播NewsDissemination新媒新论浅析“后真相”时代下的网络舆论失焦

魏鸿灵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摘要】在众声喧哗的“后真相”时代,事实让位于情感、观点与立场,网络舆论失焦现象频频发生。本文结合现实案例,从大众媒体、受众、自媒体平台以及政府等多方面分析后真相时代舆论失焦产生的原因。社交媒体的情绪动员、互联网时代的受众狂欢、官方认证的姗姗来迟以及平台方的低调助攻都为舆论失焦提供滋生的土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真相”时代网络空间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后真相;舆论失焦;信息茧房;新闻专业主义;情感教育

一、“后真相”时代的生态表象

“后真相”(post-truth)是2016年英国《牛津英语词典》选中的年度词汇,《纽约时报》将“后真相”定义为“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后真相”时代的基本特征:情绪在前,真相在后;认知在前,真相在后;成见在前,客观在后。舆论场中的人们只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情感与观点,不再在意事件的真相。“后真相”时代,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次要了,甚至没有资格与谣言同场竞技。我们被困在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与机器算法建构的“信息茧房”中,每天得到的消息大多经过“立场过滤”,与之相左的信息逐渐消弭。事件经过情感、观点与立场的包装重新上路,舆论中心早已偏离事件本身,公众的注意力在四方游走,舆论出现失焦,走上偏离之路。

二、“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失焦

失焦,原本是摄影用语,是一种非理性的视觉形式。清晰的成像对应着一个固定的焦距,超出这个焦距,物体的成像就会模糊,就产生了失焦现象。借此概念,严利华等人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其启示》一文中指出,舆论失焦是指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舆论难以被一方主导,使得舆论的演变脉络呈现多极化发展,以至逐渐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

舆论失焦并不是“后真相”时代的特有产物,但是“后真相”时代的确为舆论失焦提供了更适合的“温床”。在“情绪先于理性”的“后真相”传播语境下,乌合之众带着强烈的情感跟随担任情绪动员大军的社交媒体一同冲进舆论场,开启一波又一波的战斗。备受瞩目的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惨痛的人员伤亡与痛心的瞬间令舆论场迅速“沸腾”。舆论初始,“公交车坠江”“女司机逆行”等关键词吸引了受众的眼球,随即引爆网络。大量主流媒体纷纷转发带有“小轿车逆行”等字眼的不实消息。进而,

【作者简介】魏鸿灵,上海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

当下不少人带着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顿时“义愤填膺”,极大促使涉事“女司机”成为了舆论谴责的焦点。媒介制造了错误信息,被其他跟风媒介放大,声讨的声音一旦形成群体的暗示,沉默的螺旋便会压抑不同意见的表达。最后,很有可能将事件的分析引导向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造成“众筹式的虚假新闻”或“集体无意识下的网络暴力”。再加上官方对出现的不实报道回应不及时,真相迟迟不肯出场,导致舆论不断发酵,进一步失焦。

三、舆论失焦产生的原因(一)“后真相”时代的情绪动员

媒体的报道往往是引发网络舆论的直接动因。在“后真相”的传播语境中,大众媒体利用事件本身带有的突发性与刺激性,呼唤受众的情感共鸣,挑动舆论敏感的神经。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些缺乏把关机制的自媒体账户,为了赚取变现的筹码,有意识地迎合和消费受众的情绪。重庆公交车事件短短七天历经多次舆论反转,其中既有营销号无底线地蹭热点的行为,也有别有用心者借此发泄内心强烈情绪,导致舆论不断偏离事件本身,成为舆论失焦的导火索。因此,舆论失焦的出现,与那些因追名逐利而抛弃新闻专业主义、不注重事实真相的媒体报道直接相关。

同时,在网络舆论中,大众媒体的话语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各种网络表情、图片、视频等纷纷成为报道撰写的热衷形式,成为重要的话语修辞符。有研究者发现,图片比文字有着更好的情绪启动效果,更容易刺激或引发人们的情绪生产。新媒体巧妙地利用“后真相”时代民众只关注立场、情感而不关注事实的社会心理机制,带着丰富修辞及感性元素的报道口诛笔伐,引导舆论走向。

(二)互联网时代的受众狂欢

技术赋权是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随着互联网接触门槛的降低与受众身份的转换,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

282019.2新闻传播NewsDissemination成为舆论的主体。公众利用社交平台匿名性、虚拟性的发言机制与一定的身份自由度,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新媒体平台成为了“舆论自由场”与“意见集散地”,越来越多的公众能够手握“麦克风”,利用网络媒体平台主动发声并进行交互。同时,信息世界芜杂、信源多元化,海量的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注意力成为当下紧缺的资源。人们每天被浸于信息的洪流中,难以停下来思考与判断,成为了“新闻的游牧者”。舆论场中,人们拿起“键盘”直接战斗,不问战因与战况,只为期待的战果,力图掀起舆论狂潮。

社交网络的圈子化传播也是“后真相”时代舆论失焦的重要原因。网络使他们更加容易找到自己的群体并采取行动。“新新媒介”中大量的个性化信息与“新中介”的个性化需求聚合为“信息茧房”的建构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于是,他们更愿意依赖在“部落化”的小圈子中,获得资讯,分享观点,宣泄情绪,取得共鸣。人们的心理会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圈子中他人以及群体氛围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群体情绪的相互感染,决定着群体行为的选择,本能性的情绪特别容易感染,而理智的、冷静的情绪在群体中丝毫不起作用。公众以相同的立场发表自己的观点,造成强势意见的无限膨胀。最终,他们成群结队,齐心协力,努力营造网络舆论的非理性情境。

(三)其他多方的低调助攻

官方认证的姗姗来迟是“后真相”时代舆论失焦的一大助攻。在网络舆论愈加自由化、传播渠道愈加多元化的时代,“后真相”时代下的情感共鸣加速了舆论失焦。马克·吐温有句名言:“谎言跨越半个地球的时候,真相还在穿鞋。”因此,面对各种未经核实的消息病毒式地传播,政府及相关部门和权威媒体若不能及时发声,只会造成事件偏离正轨,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甚至走上无法挽回的道路。

自媒体乱象的滋生,平台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平台企业是自媒体运营的服务提供者,也是自媒体行业秩序的维护者。面对利用公众情感、冲击社会秩序、扰乱世道人心的自媒体们,平台方的不作为、任由其野蛮生长势必为舆论失焦提供滋生的土壤,从而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给公共利益带来更大的损失。

四、“后真相”时代舆论失焦的对策思考

第一,在瞬息万变的“后真相”时代,媒体求真求实的责任将更为繁重。面对受到群体极化与强烈情感影响的受众,新闻媒体应始终保持理性,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健全新闻报道的把关机制,从芜杂的信息中拨开迷雾,探寻出一条通向真相的路径。在突发事件中,新闻从业者应该秉持不偏不倚的立场,公平对待每一个群体或每一种观点。媒体的情感实践应避免充满偏见的情感与立场,减少“后真相”时代诉诸情感技巧的滥用。新闻媒体除了承担

新媒新论求真求实的社会责任外,还应在“后真相”时代公民的情感教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第二,受众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应蜗居于自身的“信息茧房”中。面对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受众应保持冷静,在全面了解事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后,要避免急于一时地批判与指责,沦为情绪的工具。只有理性求真,才能让真相浮出水面。此外,公众应提高自身对谣言的辨识力与判断力,尊重官方权威信息,不断培养自身的科学素质与认知能力。这是一个流行遗忘的时代,但我们仍需学会铭记与反思。

第三,政府反应必须灵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布事实的真相,并让主流媒体同时发声。那样不但可以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舆论继续失焦,而且对舆情处置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应当着力构建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三者相结合的监管导向机制,建立强有力的媒介职业道德监督机构,加强媒介专业素质的培养与媒介伦理的建设与规范,让大众逐渐建立对主流媒体与政府的信任。

第四,社交媒体平台应采取有效措施清存量、控增量,改进算法模型,适当控制人气或个人兴趣的推荐方式,完善内容管理系统;提倡真实新闻,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净化机制,推出辟谣平台,并致力于构建网络辟谣的多元主体平台,一旦有谣言出现,提醒相关专家和主流媒体关注,并判断其是否属实,从而有效避免“后真相”时代舆论的失焦。

结语

“后真相”并不代表不存在真相,而是真相在人们的观念序列中变得次要了,他们在呼唤符合他们想象或期待的真相。“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失焦有因可循,大众媒体的追名逐利、受众媒介素养的缺失以及真相的姗姗来迟都为舆论失焦的出现与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舆论失焦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因而思考“后真相”时代的网络空间治理对策迫在眉睫。大众媒体应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与职业道德、公众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与科学素质、政府着力构建舆论监管导向机制、社交媒体平台构建完善的网络辟谣平台,多元主体齐力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让舆论不再失焦、真相回归本位。■参考文献:

示[J].[1]决策与信息严利华,陈捷琪,2016(08):130-137.

.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其启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及其因素研究[2]张志安,晏齐宏.个体情绪社会情感[J].新闻记者集体意志,2016(11):——

16-22.

2016(05):181-184.

[3]周少四.危机传播中的媒介伦理[J].湖南社会科学,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