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 30分钟)
一、综合性学习(共6分)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你的朋友小明邀你参加 “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吧。
1.小明所在小组对公共场所张贴的标语进行了调查,并重新设计了更新颖、更利于大家接受的标语。请你也试着改写以下标语。(2分)
例:请用后冲水(公共厕所) 来也匆匆,去请冲冲 请勿喧哗(图书馆) 请还给他人一方“静”土
请勿乱扔垃圾(商场) 献血光荣(流动献血车) 【答案】(2分)答案示例:(1)把垃圾带走,把文明留下 (2)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小明的舅舅准备在学校附近开一个书店,想请你们小组帮他起一个既好听又寓意深刻的店名,请你写出你的取名并说说寓意。(2分)
我的取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店名的寓意: 【答案】(2分)答案示例:(1) 无涯轩 (2) 学海无涯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起名要醒目,不但要通俗易懂,还要有书香气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为了提高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你还可以设计哪些活动?(请写出两个)(2分)
【答案】(2分)答案示例:(1)发现广告中的错别字(2)学写广告语 【解析】
试题分析:答案不唯一,活动有很多,容易操作实践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14分)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比: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 往见伯乐曰____ ②伯乐乃还而视______ ..【答案】(1)到、去(2分)(2)于是,就(2分)
【解析】试题分析: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首先要疏通文字,大致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往”是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俄而雪骤 B.学而时习之 C.人不知而不愠 D.切问而近思 【答案】 B (2分)
【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思想同上。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例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进行比较。B句与例句中的“二”皆表承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2分)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2分)
【答案】(1) 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2分) (2) 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 。(2分)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本文讽刺了世人的什么心态?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讽刺了世人人云亦云,盲目崇拜的心态。 【解析】
试题分析:梳理文字,读懂内容,或根据情节及其结果或根据人物的行为活动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本故事讲的是有人卖马三天无人问津的马,经相马专家伯乐无言的“还视”、“顾之”,竟然“旦而马价十倍”,从这一内容来分析人们对“权威”的态度。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10分)
二翁登泰山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nǎng )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1.下列选项中与“何老之有”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无丝竹之乱耳 C.持就火炀之 D.何陋之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何老之有”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只有“何陋之有?”与之相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然未尝登泰山 ②绝长江 ..③是山余亦未登 ④向吾远游冀、雍 ..【答案】①曾经 ②横渡 ③这 ④以前,先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
【答案】甲老翁的妻子和子女离开家乡了,只有老人一人罢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注意 “去”“惟”等关键词的翻译。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读罢全文,你觉得从二翁登泰山这件事中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2分)
【答案】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老当益壮,热爱生活,奋进,有毅力、不怕困难的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从两个老翁的语言分析,二者的生活态度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死了,只有他自己.一天,他带着酒去乙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越过钱塘江,横渡过了长江,走到了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小学+初中+高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