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感觉派的文化透视

来源:爱够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新感觉派的文化透视 王敏 [提要]上海新感觉派的产生,有着思想文化的基础和现实的基础,而它迅速走向消隐,更 反映出历史的某种必然。新感觉派强调主体的新奇感觉,注重心理分析,展示感觉 ̄t-4e的世界, 在小说的审美形态、叙述角度、结构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创新度和开放度。 [关键词]新感觉派;借鉴;创新; 历史命运 [中图分类号]12o6.6[文献标识码]A王[文章编号]l∞3—4l45[2002]o4—0098—o4 250o2l 敏,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 山东 济南五四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空前开放的时 期。在这个国门洞开、广为吸纳、弃旧图新的历史 时期,西方各种最为流行的文学观念、艺术流派、创 美原则及价值体系,在小说、诗歌、戏剧、美术、音 乐、电影以及建筑等领域都出现了一批世界级的艺 术大师及传世之作,影响深远。这客观上为上海新 感觉派的产生打下了深广的思想文化基础。 作方法、表现技巧等都被迅捷地介绍到国内,形成 了当时新文艺、新思潮此起彼伏的壮阔景观。与现 实主义、浪漫主义思潮相比,现代主义思潮虽然是 当时涌进国内的几个主要文艺思潮之一,但它在国 内的影响及被接受的程度都远远小于前者。在诗 新感觉派小说起源于日本,是1924年以川端 康成、横光利一、片冈铁兵、今光东等人创刊《文艺 时代》、推出新进作家为标志的。新感觉派极力推 崇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与实践,并汲取了日本传统 的物哀心理小说特长,尝试着运用新的艺术手法表 现人的内心感受及现代都市生活,试图创造一个全 新的、充满主观感觉意味的世界。新感觉派标新立 歌领域,有人说真正称得上现代派的惟有李金发; 在小说领域,20年4E5 ̄30年代初产生于上海的新 感觉派,其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叶灵 凤、黑婴等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但 他们的创作活动却形成了当时中国惟一一个自觉 地借鉴现代主义创作手法进行艺术尝试的小说流 派。新感觉派以它对都市生活的丰富感受、对人的 异的艺术实践在2o年代的日本文坛产生了轰动性 的影响。 刘呐鸥第一个把日本的新感觉派介绍到中国。 刘呐鸥是生长于日本的台湾人,幼年在东京青山学 院专攻文学,对西方及日本文学颇有了解,l925_ 心理感觉的敏锐捕捉与描绘、对于创作主体主观感 觉的极力张扬,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留下了精彩的 一1926年在上海的震旦大学法文班与施蜇存、戴望 舒、杜衡相识。1926年施蜇存、戴望舒、杜衡等曾创 笔,同时,它来去匆匆的短暂的艺术之旅,也为人 新感觉派从萌生到成熟 们留下了诸多的思索与回味。 一办了一个小小的刊物《缨珞》,表现了他们意从西方 现代文学中汲取营养的创作意向,1927年时,三人 酝酿创办同人刊物《文学工场》,因内容激进而被出 版商拒绝。此时,刘呐鸥回到上海,他不仅大力筹 、从文化环境上讲,五四 ̄.-j-期的开放背景是新感 觉派产生的前提。此时,恰逢西方现代主义文艺运 动发展的鼎盛阶段,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 措资金,于1928年合力推出文学半月刊《无轨列 车》,而且还把大量日本新感觉派的作品、理论主张 译介过来。《无轨列车》虽如同一个从内容到形式 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及意识流等文学流派,纷 纷在各自的旗帜下有目标地构建反传统的艺术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都没有一定轨道的驳杂的刊物,而事实上对介绍国 外新兴的艺术理论和样式有着浓厚兴趣,大量刊发 刘呐鸥、戴望舒、徐霞村、姚蓬子等人的翻译和创 作,同年,法国作家保尔·穆杭来中国时,还特地出 版了保尔·穆杭的小说专号。《无轨列车》的新锐表 现在文艺界产生了相当反响。 《无轨列车》的新奇追求不久就给自己带来了 厄运,它仅出版8期便被禁止了。1929年9月,师 承《无轨列车》的《新文艺》创刊,编委几乎是原班人 马,只是在“左联”的影响下加大了无产阶级文学的 分量,同时也在新感觉小说上有了新的推进。在此 期间,刘呐鸥发表了8篇以新感觉手法表现现代都 市生活的小说;17岁的穆时英以旺盛的创作加入 到《新文艺》的队伍,其中不乏运用下层人物的语言 表现都市奢华与劳工贫困的对立;叶灵凤、施蜇存 等都有性心理分析的作品问世。可《新文艺》同样 在出版8期后被迫停刊。1932年5月,由施蜇存等 主编的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创刊,不仅以《现代》为 阵地聚集起了被称之为“现代派”的诗人群体,而且 也把新感觉派/J,说推向了繁荣阶段。仅穆时英就 一发而不可收地在《现代》发表了1 1篇风格成熟的 作品,包括代表作《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 个人》、((Pierrot>>等,从而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 另外,徐霞村、黑婴等亦创作出一些风格类似的作 品,加上施蜇存的及时评点推介,使新感觉派的影 响日渐扩大。至此,可以说经过《无轨列车》、到《新 文艺》、再到《现代》,新感觉派已由自发的酝酿到自 觉的聚合,并由艺术尝试发展到它的艺术收获时 期,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1930年), 穆时英的小说集《公墓》(1933年)、《白金的女体塑 像》(1934年),施蜇存的/J,说集《上元灯》(1929年)、 《将军底头》(1931)、《梅雨之夕》(1932年)等的集结 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颇具先锋意识 及影响力的小说流派的形成。 二、新感觉派的艺术创新 日本的新感觉派明确表示,接受欧美的现代主 义文学,意在打破传统的文学表现方法,创造出新 的文学形式。川I端康成曾在《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 说》一文中谈到:“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文艺; 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内容。而没有新的感 觉,则没有新的表现。”“表现主义的认识论,达达主 义的思想表达方法,就是新感觉派表现的理论根 据。”中国的新感觉派作家最初虽未明确标榜这一 点,但到了《现代>>n.-j-期,施蜇存借“现代诗”的辩解 亦传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讲到:“《现代》中的诗是 诗,而且纯然是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生活中所 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现代的 诗形。”并且进一步阐发:“所谓现代生活,这里面包 括着各式各样的独特的形态:汇集着大船舶的港 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场,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 (爵士)乐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飞机的空中战, 广大的竞马场……甚至连自然景物也和前代的不 同了。这种生活所给予我们的诗人的感情,难道会 与上代诗人从他们的生活中所得到的感情相同 吗?”(《又关于本刊的诗》,《现代》第1卷第1期)由 这些阐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触到新感觉派小说 艺术追求的哲学文化基础与社会现实基础,也可以 看到这一流派别具一格的创新特点。 1、突出主体的新奇感觉。新感觉派艺术审美 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审美视角的“向内转”,将主体 感觉作为艺术表现的核心,开掘都市人丰富的直观 感受,在对现实世界的描摹中突出人的感觉意向的 作用,创造出了迥然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新文本。外 在事物和场景经过主体感觉的过滤、切割和组合, 便被抹上了一层感觉化了的质地,故刘呐鸥、穆时 英等笔下的大上海,无不是一派主观感觉映射下的 都市风景,是弥漫着各色气味、色彩与情绪的混乱 交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跑马场里“流着光闪 闪汗珠”的白云,“滚成蚁巢般”的看台,异物充斥的 “郁悴的天空”及“太得意的Union Jack”(英国旗), 就连鸦片烟的香味也有了“古铜色的”的颜色,失落 的情绪是“啤酒似的,花生似的,朱古力糖似的”,笑 声“骑在绯色的灯光上从窗帘的缝里逃出来”,“卖 报的/J,孩子张着蓝嘴”叫卖,舞娘“嘴唇上的胭脂透 过衬衫直印到我的皮肤里——我的心脏也给染红 了。”这里,外界景物不再以原始的、自然的形态进 入作品,而是围绕人物主体的心境,表现出具有通 感意味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并呈的独特意象, 显示一个非常态的意向中的现实世界。 新感觉派对于人的心理感觉的强化,并非一味 制造文字上的标新立异,更多地是以这种感觉的新 奇,去探索和描绘现代都市人各自体验着的骚动的 精神世界,去发掘都市人的心理心态,表现那些刺 激的生活场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以上海为 活动基地的新感觉派,是最早反映中国工业文明的 出现及现代都市形态的一群,由于工业文明自身的 特J 及我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况,这种文 明的演进也更多地带上了对于人的异化、压抑、扭 曲的色彩。新感觉派小说以敏锐的感受力捕捉到 了这一点,以快节奏的韵律、繁复跃动的意象展现 了繁华喧闹的大都市里超乎常态的感觉,衬托出各 式人物的贪婪、焦灼、寥落、疲惫、绝望的心态,描绘 9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出都市社会灯红酒绿的生活、无所不在的金钱关 系。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少作品都描 绘了这个“正义、道德的价值都可以用金钱买得到 的经济时代”的种种特征,譬如理想与信仰的破灭, 文化的失范,一切都金钱化了,包括最神圣的爱情。 《热情之骨》里的主人公比也尔,因失望于西方现代 文明,而远渡重洋来到浪漫的东方寻求理想的爱 情,然而,在这里他得到的却是渗透骨髓的绝望,他 所热恋的女子竞也成了赤裸裸物欲的化身。穆时 英的创作在内容上略显深广,艺术上更趋成熟,小 说中最常见的是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失意者,无论 是《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破产的金子大王胡均益, 还是(Pierrot)中落魄寂寥的魏鹤龄,在瞬息万变的 社会中,他们一方面要被“人生的急行列车”追赶着 拼命地奔跑,另一方面又在你争我夺、明争暗斗的 奔忙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如 《黑牡丹》的主人公所坦言的:“我是在奢侈里生活 着的,脱离了爵士乐,狐步舞,混合酒,春季的流行 色,八汽缸的跑车,埃及烟……我便成了没有灵魂 的人。”另外,新感觉派小说的笔触还涉及到社会的 底层,除了展示上流社会沉醉和空虚的人生之外, 不时出现多组交叉映衬的生活场景,CE海的狐步 舞》开篇即这样议论:“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 堂!”作品让富商阔少们的纵情享乐与下层社会的 苦难遭遇形成对比,表现出在透视现实生活上的某 些深刻之处。 2、开创心理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由于与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在描写 与发掘人物的意识、潜意识、微妙的心理变化以至 变态心理方面,同样表现出开拓创新意识,创作出 了一批思想艺术上更趋成熟的心理分析小说,成为 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刘呐鸥的小说已有了刻意表现人物的心理活 动及潜意识的作品,像《残留》这个短篇,全篇用内 心独自的手法,让主人公秦霞玲的意识、心理活动 不拘时空的任意流淌浮动。穆时英、叶灵凤的一些 作品更多地流露出对于弗洛伊德理论的欣赏,《白 金的女体塑像》是穆时英运用无意识、性压抑理论 描写人的心理变化与冲突的最精彩的一篇。作品 通过女病人在言语、形体上带给谢医师的感官刺 激,十分细腻地展开了谢医师性心理活动的过程, 并表现出了这种心理对于人生信条、生活轨道的重 大改变。施蜇存之被归于新感觉派,从那时至今都 是存有争议的,施蜇存自己也认为新感觉派的头衔 对于他“不十分确实”,其小说只不过应用了些弗氏 心理学说。的确,相对于表现快节奏、意象叠加的 l00 感觉世界来说,施蜇存更擅长于心理的发掘和心态 的刻画,《将军底头》、《梅雨之夕》两个集子里所呈 现的浓厚的精神分析色彩、自然舒畅的意识流动, 不仅在3o年代、即使在之后的中国文坛也是十分 鲜见和突出的。历史题材小说《将军底头》是写种 族与爱的冲突,《鸠摩罗什》是写道教与爱的冲突, 所展示的都是人物的爱欲本能与他的生活环境、所 遵守的教义信仰之间不可逾越的对立和鸿沟。《将 军底头》中,吐蕃族将军花金定在战场上被砍下了 脑袋,然而他却由此彻底摆脱了军法、种族对爱的 限制,提着自己的头颅纵马向他心爱的姑娘那里奔 去,只是姑娘看到“没有头的武士植立在对岸”受了 惊吓时,滚在地下的将军的头才黯然留下了眼泪。 ……这样的想象,这样的驰骋,这样对爱欲的正视 和张扬,是x,-t五四以来所高扬的个性解放主题的另 一种回应。这类作品所大量采用的心理流程的结 构框架,也大大丰富了我国现代小说的结构体式。 3、展示感觉外化的世界。虽然新感觉派的追 求以西方现代主义流派为宗师,但是,由于不同的 社会背景和不同的传统审美观,他们的艺术探索毕 竟没有与西方现代派合流。最为突出的是,与西方 文学流派相比,新感觉派小说尽管有审美视角内移 的倾向,但却不完全是内向性的,不完全以表现心 理流程为目的,小说既不是外部现实的单纯摹写和 再现,也不是纯粹的内心活动的追踪展示,而是要 将主体的感觉外化,以主观地把握现实为基础,描 绘主体与客体、社会现实与人物内心之间复杂的影 响与关联。 与畸形繁华的大都会、纷乱多变的城市生活相 对应,新感觉派作家对于非常态的现实生活的感觉 也是独特的,这种独特甚至常常以幻觉、错觉、变形 和变态的形式出现,展现出直觉的现实和心理的现 实。在穆时英的《街景》中,人物活动的场景频频错 乱颠倒,一会儿是街上,转眼又成了火车站的场景; 一会儿说修道院童贞女的事情,忽然间是金二哥在 上海街上叫卖,忽又变成了上海的革命党放着大 炮。人物与现实之间支离破碎,事件、时间、概念均 不分明,场景随意转换,既无铺垫也无照应。混乱 的街景,交错的结构,正是混乱的社会现实的真实 写照。同样,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魔道》,实际 上也是建立在此类感觉的基础上。黑衣妇人一出 场,主人公就觉得她满脸邪气,不由得疑神疑鬼,想 人非非,这成为整篇小说发展的基础,情节的展开 和转换,都由因此而来的一个个幻觉、错觉的具体 描写来完成。主观感觉的捕捉与现实世界的描摹, 使新感觉派小说常常出现两个交叉并行的世界: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实世界与感觉世界。感觉世界建立在现实的基础 上,是现实中的感觉;现实世界通过感觉来表现,是 感觉中的现实,这正是新感觉派有意识地营造混乱 无序、光怪陆离、病态杂陈的都市文明的目的。这 些反传统的艺术构思以及所运用的视点跳跃、印象 正宗,那种译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热情已大为削 减,曾提倡和尝试现代派理论及创作的一些派别, 正不断成为尊奉现实主义原则的左翼作家们批判 的对象。应当说,无论是刘呐鸥、施蛰存还是穆时 英。都曾于政治意识上一度显现出激进的姿态,但 叠加、独自、象征主义及意识流、蒙太奇等新奇的表 现手法,都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一股非理性主义 的冲击和弃旧图新的创作活力。 三、新感觉派的历史命运 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疏离了政治,在某些艺术问 题上,新感觉派作家与“左联”有着明显的分歧。在 当时政治文化斗争日益尖锐的形势下,原本为逃避 社会现实、逃避政治斗争、意欲在文学的象牙之塔 寻找自救途径的新感觉派作家,其现实中的避风港 只能是愈来愈小,即便怎么保持“边缘人”的文化状 态,最终也难以在狭小的政治夹缝中得以生存。 从1928年的《无轨列车》,到1932年施蜇存、杜 衡退出《现代》编辑部,短短几 ̄u,-J-间,新感觉派经 过了短暂的辉煌,如同一颗流星从空中划过,瞬间 便匆匆走完了它的产生、发展、消隐之路,其中诸多 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索回味。 再次,从自身艺术修养状况来看。与上述问题 相联系的,客观现实条件的局限自然"dz带来了作家 自身的局限。新感觉派作家既不能广泛地接触和 首先,从社会经济形态状况来看。任何文学流 派和艺术样式,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 感受苦难深重的现实社会,也缺乏像鲁迅那样立足 民族文化根基对外来文化进行扬弃的创作境界,又 不能够像乔伊斯、卡夫卡等现代主义大师那样对周 围“异化”的现实作形而上的思索与艺术的把握,他 们虽然有自己的爱好和积累,有较强的反抗传统、 借鉴创新的意识,但其走到一起驰骋文坛,更多的 还是靠着一股锐气和激情,甚至可以说是在不同心 态中的一段人生选择。况且,即便是在这个时期, 他们的文艺认识也十分混杂,文艺思想并不牢固, 产生的,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历史文化传统的 产物。19世纪下半叶兴起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 思潮,即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化大工业经济的土壤 中孕育催生的,是西方社会陷入物质膨胀及精神危 机的产物。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相比,新感觉派的产 生虽然"dz有着社会的现实基础,鸦片战争之后,中 国虽然也快速出现了像“大上海”这样局部的都市 洋场文明,但这种文明在社会生产力还相当落后的 半封建的中国,只是一个例外,是一个病态的畸形 儿。新感觉派所致力渲染的西化的繁华景观及西 化的末世情绪,对于尚处在农业社会的普通大众来 依然处在左右摇摆之中,显然不具备扎实深厚的理 论功底与艺术造诣,难以有大手笔的开拓升华。另 讲,未免有些太奢侈、太矫情、太贵族化了;许多新 奇的艺术手法,x.1-当时的读者颇有冲击力,同n,l-'dz 招来了不少看不懂的非议。囿于这种局部的、带着 殖民化色彩的繁荣之中,既缺乏社会经济发展的深 广基础,又难以在艺术借鉴中扎下民族化、大众化 的根,新感觉派的难以为继"dz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 外,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在思想与艺术方面亦有其先 天的缺陷,其中较浓厚的唯一tk.论、悲观主义、颓废厌 世情绪等,不可避免地给尚不成熟的新感觉派作家 以消极影响,导致走向思想上空虚消沉、艺术上无 新可创的末路。 即便如此,回眸新感觉派的这段历史行程,依 然可以看到,这派作家在那个激情四溢而又动荡冲 然。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几十年后的新时期又有 所重演。 突的时代,毕竟用自己的嗓音发出了一声洪亮的呼 喊,他们在小说的审美形态、叙述角度、结构方式、 其次,从社会意识形态状况来看。2o、30年代 的中国,社会的政治矛盾、民族矛盾不断加剧。在 内忧外患之中,国民党政府一意孤行,加大了对社 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卓有实绩的探索,表现出 了一定的创新度和开放度,也形成了以新感觉派为 代表的“海派”文学的神髓与传承基因。在50、60 年代港台文学的发展中,已可清晰地看到它所产生 的影响及流变的轨迹。因此说,任何文学流派的全 部成功和局限,都将汇入历史,这便是一个民族的 文化的积淀与蕴蓄。 (责任编辑:李玉明) 会进步力量的围剿打击,在新闻出版界,稍有左派 嫌疑的书刊报纸不断遭到查禁。在这种情况下,无 产阶级文艺的意识形态角色也得以强化,突出了其 政治宣传、教育的功能。文化界的“普罗”文学运动 此时已轰轰烈烈地展开,积极干预现实、反映无产 阶级革命及群众斗争的创作被视为文艺的主流和 l0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