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孝顺的例子简短20字
1. 历史上的孝敬父母的故事(20字)
郭巨,东汉隆虑(今河南安阳林州)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本来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本人独取母亲供给,对母极孝。后家境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忧,养这个孩子,必定影响供给母亲,遂和妻子协商:“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约些粮食供给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肯定要20字的话,只能用古文了: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行复得。”
2. 历史上的孝敬父母的故事(20字)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假如都不晓得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喜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只要孝敬本人的父母,还应当敬重别的老人,爱惜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同学的责任。
1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英勇著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意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遗忘了疲惫。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英勇孝敬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著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由于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立刻辞去了官职,回家照看父母。 他的孝心遭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告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假如父母只要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本人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反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状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情愿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由于这意味着儿子要恪守封建礼
2
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本人。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详细缘由,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状况如何,包公能自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沉迷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养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得到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本人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难过,他从不叫冷,表现出喝彩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形成一种欢快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事例四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称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质量。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摩挲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哀思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宠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训练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
3
市长调查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爱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3. 古代关于孝的简短故事
古代有“二十四孝”01 孝感动天 舜,传奇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e68a847a686964616f31333361323036、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祥。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特别孝敬,有处理政事的才能,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看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承继人。舜登天子位后,去探望父亲,仍旧恭尊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懒惰。母亲卧病三年,他经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留意进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
4
人丁兴盛,经济得到恢复和进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本人的手指。
曾参突然觉得心疼,晓得母亲在召唤本人,便背着柴快速前往家中,跪问原因。母亲说:“有客人突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作有《高校》、《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英勇,非常孝敬。早年家中贫困,本人经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富的筵席,他经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常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
5
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呵斥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遭到虐待。
父亲前往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宽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非常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懊悔知错,从今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观察猎人刚要射宰一只麂鹿,郯子赶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敬,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敬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颜色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玩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难过,干脆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
6
行至槐荫,女子告知董永:本人是天帝之女,奉命关心董永还债。言毕腾空而去。
因而,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常常思念父母的哺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协商,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本人方才食用,出门前肯定禀告,回家后肯定面见,从不懒惰。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尊敬了,竟奇怪 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竟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敬。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宰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敬,不忍宰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给母亲,本人贫困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款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称赞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
7
4. 关于孝的简短50字故事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懒惰。
母亲卧病三年,他经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留意进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盛,经济得到恢复和进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本人的手指。曾参突然觉得心疼,晓得母亲在召唤本人,便背着柴快速前往家中,跪问原因。
母亲说:“有客人突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作有《高校》、《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英勇,非常孝敬。
早年家中贫困,本人经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8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富的筵席,他经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 关于孝的简短50字故事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懒惰。母亲卧病三年,他经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留意进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盛,经济得到恢复和进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本人的手指。曾参突然觉得心疼,晓得母亲在召唤本人,便背着柴快速前往家中,跪问原因。母亲说:“有客人突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作有《高校》、《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9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英勇,非常孝敬。早年家中贫困,本人经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富的筵席,他经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