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技兴蒙”推动下的呼伦贝尔传统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研究

“科技兴蒙”推动下的呼伦贝尔传统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研究

来源:爱够旅游网
“科技兴蒙”推动下的呼伦贝尔传统产

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研究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为全国65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的地级市。呼伦贝尔市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大力实施“科技兴市”三年行动,聚焦“五大行动计划”,以科技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吸引高端人才携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加快传统产业创新创优步伐,为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22年,呼伦贝尔市本级科技专项资金安排 1860万元用于应用研发、揭榜挂帅、成果转化等项目,较上年增加310万元,增长20%。呼伦贝尔市争取到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373.3万元,获批技术交易后补助项目21项,扶持资金101.3万元。全市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需“双调查”,编制科技成果供给目录109项,需求37项。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流对接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随着科技成果“三权”下放及“先转化后奖励”“先赋权后转化”“增加技术经纪专业职称序列”“成果转化等业绩成果均可作为代表性成果参加职称评审”等各项激励的落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愈发畅通。

通过调研看到呼伦贝尔市助推科技成果多点开花的同时,也看到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许多科研成果未能进行产业化应用。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有很多,但从整个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情况来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要存在四大堵点:

一、缺乏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指导,导致无力为。一是现有的科技中介服务市场不发达,服务功能单一,水平较低。高校院所有大量成果,企业也有大量需求,痛点在于我们缺少像京东、淘宝这样“大而强”的高水平服务平台。二是“产学研用”一体化不够深度融合,高校院所专家擅长做基础研究,但缺乏产业化经验,相当大部分成果只是实验室研究结果,而企业侧重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

究。三是高校和企业两者都缺乏转化管理团队专业化人才,进而导致企业难以将科技成果落地实施,难以促进资源有效整合。

二、企业技术开发和转化力量薄弱,导致不愿为。一是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还需要企业进行较深入的二次开发或重新进行生产实验。这个过程企业要承担较大风险,而且一些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开展这方面工作。二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项目研究周期短,资金有限,研究成果没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和盈利模式分析,转化效果无法保障。三是多数企业也存在对好的成果“看不远”、“舍不得”的现象,特别是对科技成果缺乏有效的吸收机制和创新意识,只注重现有生产效益情况,而没有充分重视技术投入和新品开发,缺乏像华为这样重视创新,愿意并有能力承接成果的企业。

三是企业缺乏资金保障,导致不敢为。国有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因近三年疫情的影响,受资金困扰,企业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薄弱,缺少融资渠道,导致企业不敢承接科技转化项目。

四是创新资源流动不畅,导致不便为。一是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资源闲置和浪费等现象。二是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三是企业因缺乏中试基地、仪器设备等资源而难以顺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刚刚闭幕的内蒙古自治区工作报告对2023年科技创新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科技投入要再加大,创新平台要再加码,创新链布局要再加力,人才引育要再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呼伦贝尔来说尤为重要和迫切,必须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的堵点难点多方面发力。具体来说,建议着力打造“四平台”赋能传统产业创新创优发展。

一、统筹布局转化服务平台,找准企业创新“真需求”。一是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跟踪服务行动,围绕传统优势产业,选定一批科研成果项目,从项目研发、小试、中试到产业化的各阶段各环节进行跟踪服务,加快在煤化工、装备制

造、有色金属、现代农牧业、生态环境治理、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调动学会服务产业的主动性,提升学会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和水平,利用学会服务站、技术研发基地等柔性创新载体,组织动员学会智力资源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学会联系企业的长效机制,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对接。

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推动企业创新“真引育”。一是建立完善信息渠道畅通、服务功能齐全、交易活动有序的技术交易平台,连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投融资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集聚科技成果与专利、资金、人才、服务、等各类创新要素。二是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建运营公司开展科技大市场创新服务平台的市场化运作,规范技术交易市场,为科技成果产业化营造良好生态。三是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链重点企业研发需求,共同开展“科学家+工程师”项目。如果把科技成果比喻成小树苗,那么科技成果走出高校院所就是小树苗的移植,成果转化要伴随科研人员的持续创新,所以转化更需要“带土移植”,这个土,既是土壤,也是科技成果完成团队。从科技成果的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出发,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权责清晰、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研发平台。

三是创新科技金融支撑平台,引导企业创新“真投入”。科技创新“始于科技,成于金融”,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创新创优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用金融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按下“快进键”,为企业及时供血,助力企业破茧成蝶。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R&D研发投入,在企业享受国家相关税费优惠同时,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资金后补助力度,让企业带着“真金白银”投入研发与生产,获取风险投资。二是拓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资金市场化供给渠道。引导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设置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创新和完善符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机制和融资模式,探索设立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四、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技术攻关“真联合”。一是以中国科协打造的“科创中国”国家公共技术服务与交易平台、我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等

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为基础,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每一步牵线搭桥,汇交和发布全国科技成果和专利、我市大中小微企业科技成果与专利需求、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及技术经纪人、国家相关法律及相关等信息,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支持建立产业科技资源共享联盟,完善科技数据库、科研仪器库等,推动科技资源在联盟内部共建共享,推动创新要素先“聚合”、再“聚变”。三是加强科技资源共享管理服务人才培养,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机构。这不仅有助于加快转化进程,还可以大大提高转化的成功率。

“科技兴市”行动的实施,使企业真正迎来了创新的春天。好机制、好中介、好平台和耐心一点的资本要形成合力,给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足够的关注和信心,才能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让科研人员真正把论文写在呼伦贝尔大地上、落在产业发展上,转为现实生产力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