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经济发展新动向与金融服务对策——以甘肃省为例

来源:爱够旅游网
三农金融<Agro—related Finance 另外,甘肃拥有较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近年来畜牧业 不断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并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 主要来源。特别是通过建设牛羊产业大县,重点支持养殖小 区、良种繁育体系、青贮设施,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 进农民健康养殖。2009年,164-肉牛产业大县肉牛出栏比上 年增长11.1%,27个肉羊产业大县肉羊出栏增长12.5%,明 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力带动了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和农 民增收。如陇西县创立48个互助资金协会,积极探索“协会 建在产业链上,产业链连在农户上”的新机制,采取“投羊 还羊”、 “投牛还犊”、 “投牛(羊)还钱”的模式,支持 当地农民养殖牛羊,取得了明显成效。康乐县大力发展畜牧 产业,由政府牵头,建立了“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农行+农 户 模式,依托龙头企业,由担保公司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基 地(大户)提供保证,保险公司对贷后存栏活畜进行保险, 由农行发放惠农卡和惠农贷款。这种模式建立起了农行与担 保公司、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有 效解决了广大养殖企业、养殖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被省政 府命名为“康乐模式”。至20l0年底,由担保公司担保,农 行累计发放养殖基地(大户)贷款2485万元;由龙头企业担 保,向农户发放饲草料种植农户小额贷款3650万元。目前, 66农村金融研究I June 2011 康乐县牛养殖量达11.25万头,其中肉牛存栏6.12万头,畜 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 (三)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甘肃农业产业化呈现加快发展的势 头。在“政府推动、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农民参与”的运作 模式下,甘肃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的经营格局,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应运而生。 2009年末,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63家。值得一 提的是,相当一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银行+农 户”、 “公司+基地+银行+农户”等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农 户融资难问题,为农民创业致富搭建了新的平台。如甘肃陇西 的“清吉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清吉公司)与农户、 农行结成“利益共同体”,采取三方协议合作方式,由龙头企 业担保农户贷款,有效解决了农户贷款难问题,得到了甘肃省 政府的高度评价。在两年多时间内,清吉公司从数千户合作农 户中向农行推荐900余户,农行在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发放贷款 7200万元。通过这种模式,贷款农户在马铃薯产业经营上户均 增收639元;清吉公司保证了正常原料供应,增加利润600多万 元;同时也带动了农行的存贷款及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 (四)积极推广设施农业,提升土地产出率 甘肃自然灾害频繁,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影 响,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 ̄12009午甘肃农作物受灾面 积达129.98万公顷,其中八成至绝收的17.i【万公顷,比上年增 长68.39%。为此,近年来甘肃省农民越来越重视旱作农业技术和 设施的运用,以提高农业产出效益。2009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 均良种、农业、化肥和农膜等农资消费达到343.63元,占农业生 产消费的44.8%;全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达758万亩,增 产粮食超过124L斤。受国家“家电下乡”政策拉动,农机具消费 份额占到农业生产消费的9.23%,特别是2010年,在国家农机具 购置补贴等政策激励下,农民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明显增加,其 中人均购买农林牧业机械支出同比增长60%以上,农业机械化水 平明显提高。农民通过农业技术运用和农业设施投入,不仅提高 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也降低了自然灾害损失,实现了农 业增效、家庭增收。 (五)实施农民创业工程,支持农民当地创业 目前,随着农村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现在的新型农 村不仅有连锁超市、商场等购买生活用品的地方,还有美容美 发、KTV、农家乐、棋牌室等娱乐休闲场所,极大地丰富了农民 的生活,也为农村居民创业发展提供了舞台。2009年,甘肃省实 施农民创业工程,支持了十多万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活动。农民 家庭人均实现服务业收入17.16元,增长52.56%,呈加速增长态 势。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壮大,也为农民致富提供 了门路。目前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 ̄1]3308个,依法登记的 专业合作社达 ̄1J2421个,重点开展技术、信息、仓储、运销、培 训等服务。 (六)积极发展社区经济,支持失地农民就业 近年来,甘肃省把支持失地农民致富摆在重要位置,加大支 持力度,取得了良好效益。如华亭县位于甘肃东部,素有“陇东 煤城”之称,煤炭工业对县财政的贡献率在85%以上。但随着华 亭矿区开发和县城扩建步伐加快,矿区周围东华、西华、砚峡等 乡(镇)农民相继失去土地, “住房难、就业难、生活难、脱贫 难、贷款难”等问题显现。在政府引导、金融支持、农民创业 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华亭县东峡社区2个居民小组的190户失地 农民每人每月可从社区集体企业中分红60元,户均年获红 ̄]52oo 元。东峡的农民在1994年土地被征用后,将大部分征地款在村办 企业入股,相继建成东升市场、宝神锅炉厂、东升房地产开发公 司等经济实体。至2009年末,该社区固定资产突破6000多万元, 年产值近2000万元,g,J ̄J45o万元,安置失地农民1200多名, 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95年的960元提高 ̄1]2009年末的4625 元,年均N)JU244.33元。 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面临的难题 虽然近年来甘肃农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但受严酷自然 环境的限制,甘肃农民总体收入仍然较低,2009年末人均纯收入 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57.8%,居全国末位。同时,农业生产成本 较高,抵减了国家补贴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加之农产品生产 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这些现象说明金融支持 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很多难题。 (一)甘肃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积累与融通能力低下 2008年甘肃省农户纯收入减去支出的年人均节余仅为322.8 元,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0%。而同是欠发达省份的贵州,其 农户人均年纯收入2796.9元,人均消费性支出2165.7元,人均节 余631.2元,是甘肃的近两倍。因此,甘肃省农村居民财富和资 金积累十分有限。同时,在现有的银行信贷机制下,农户贷款一 般需要提供相应的抵押、保证或质押。虽然农业银行通过“三 农”金融服务试点和事业部制改革探索,创新推出了一批新的贷 款品种和担保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贷款担保难的问 Agro—related Finance>三农金融 题,但甘肃农户经济基础薄弱,能充当抵押物、质押物的物品实 在太少,导致其融资能力低下,因此陷入了“越穷越没钱,越没 钱越穷”的窘境。 (二)经济机遇贫乏导致金融需求长期低迷 我们将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与其收入水平、金融需求进行了 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收入的家庭所从事的职业有显 著性的差异,不同收入的农户对金融需求也有显著性的差异。 77.66%的农户主要经济来源是传统的农林种植和牲畜养殖,而 高收入的农户大多是从事农副产品加工、运输等。在调查中了解 到,农户向高层次致富的机会相对较少。经济机遇贫乏导致金融 需求长期低迷,低收入农户对银行服务不太关注,中高收入农户 对银行的服务需求较为强烈。 (三)农村 由于近几年甘肃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居民需要大量的资 金扩大再生产,而薄弱的原始积累和单一的融资渠道,使农民 只有通过银行信贷来解决资金问题,导致了贷款需求面逐步扩 大,总量持续增长。 ̄H2009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243.7 June 2011 I农村金融研究67 三农金融<Agm—related Finance 亿元,较上年增加334. 乙元,占同期贷款新增额的34.52%,同 比增长39.93‰同时,随着农村个体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 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居民生产热 情空前高涨,需要信贷支持的农民越来越多。因此,农村居民的 金融需求单笔额度有了大幅度增长。但现实情况是,农村金融服 务偏弱,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在农 村的信贷支持明显不足, 农民的潜在生产需求因缺乏货币购买力 支撑而难以形成有效需求。农村资金回流渠道不畅,通过县域金 融机构向外流出,201 ̄3月末甘肃省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仅为 47.2%。这对农民消费信贷造成影响,农民需求难以满足,致使 其消费能力不足。 (四)金融机构的高成本运作模式与农村资金低收益率形 成矛盾 甘肃省农业资金平均收益率远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在欠发 达的农村地区,受自然条件、土地资源等限制,资金收益率更 低,农户贷款可承受的利率有限 这就决定了只有成本相对较低 的金融机构才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目前金融机构的高成本运作 模式不适应资金收益率低的农村地区,直接导致欠发达地区农村 金融抑制的产生。同时,省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及资本 68农村金融研究f June 2011 规模受地域限制,相互之问协调与合作不够。而金融业是规模经 济最显著的产业,地域限制使金融业动员资金的能力下降,导致 资金利用效率低,资产质量较差,金融风险大。另外,农村金融 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主要是产品结构单一,服务创新不够,电子 与网络工具运用不充分,银行自身和企业的交易成本较高。 农业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 甘肃省农村居民金融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这对农业银行 进一步做好“三农”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进—步强化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深化三农金融部制 改革,创新服务“三农”的理念、方式、渠道和途径,加大对 “三农”的支持力度,使农业银行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 发展和农村进步的主流银行。在工作布局上,扎实推进“三农 业务发展,特别是要围绕农民致富的新思路、新需求,做好新型 农民的金融服务;在资源配置上,从实现农行企业价值稳定增 长、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继续完善 六单机制”, 使信贷规模、财务资源等与“三农”业务战略目标合理匹配,并 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配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制度 建设上,以服务和保障“三农”业务经营为目标,与战略规划、 业务创新等紧密联系、同步推进,并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差异、客 户规模、管理能力等因素,特别是在信贷制度建设上,不宜搞一 刀切,应切实体现区域性、差异性和灵活性,给予经营行一定经 营抉择权;在机制创新上,在加强内部激励、考核、管理、风险 控制等机制建设的同时,应把政府、社会、农民的“三满意”作 为评价工作的重要标尺,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促进服务方式和服 务理念的根本转变。 (二)大力支持优势项目带动农民致富 要紧密结合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走向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实 际,着力发展区域内最具有市场基础和竞争优势的“三农”业 务,支持区域内具有致富思想和能力的农民,不宜面面俱到。 一要着眼于“大三农”、 “新三农”,继续大力支持现代农业 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加大对以工业园区 和街镇工业为平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信贷投入,促进农村劳 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别是要积极支持劳务技术培 训等领域,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劳务创收能力l积极服务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民兴修水利、道路,加快农村电网改造 和农村有线电视、通讯网络建设,为大量汽车、家电下乡和扩 大衣民消费创造条件。其次,积极支持现代化农村流通市场网 络建设,重点支持规划合理的农村商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 优化布局农村商业网点,积极培育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 流通方式,发展连锁超市、仓储、专卖等新型流通业,建立起 高效、畅通的农村现代化流通体制,促进农民生活消费升级。 积极支持农业种养或加工公司,加大农产品开发力度,提高农 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第三,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支持 政府部分出资的乡镇医疗机构的建设,配置医疗设备,改善医 疗条件,尽快改善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状况。同时,积极 支持农民新型社区建设和住房、购房建设,加强文教卫生设施 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农民消费由温饱型向宽裕型、 享受型转变。 (三)积极研发推广适合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 一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农村消费市场面临巨 大商机,农业银行应把县域及农村信贷支持的重点转向农村居 民消费需求,开发适合农村、农民的消费信贷品种。目前在农 村应大力推广以下几种消费信贷: (1)住房消费信贷。 (2) 大型农机具和车辆消费信贷。 (3)家庭耐用消费品信贷。 (4)教育消费信贷。二是要大力拓展农村居民理财业务。要 改善农村金融理财环境。加强硬件、软件建设,积极推广电子 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产品,建立健全农村理财的 营销体系、服务体系、风险管控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使农民 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在AT-M消费,在网点购买基金、国债等 理财产品。在做好“新农合”、“新农保”项目代理的同时, 要设计符合农民理财需求的产品。如可针对目前农民关注的子 女上学、农民养老问题,适当降低教育储蓄产品的准入条件, 专门开发适合农民养老的理财产品。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集 镇,可考虑建立农村金融理财中心,并按金融理财市场发展要 求,设计国债、基金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粮食直补等相结 合的理财产品,帮助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三是要适度开展农村居民租赁业务。如:农用机械租赁业务、 建筑器材租赁业务、辅助性农业生产资料租赁业务、运输工具 租赁业务、书报杂志租赁业务等。四是要以农户的宅基地设定 抵押担保发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以衣户联保发放汽车按揭贷 款,以衣户联保、宅基地以及集体用地、车间设备等抵押担保 发放农户个人贷款和小企业贷款。 (四)大力拓展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渠道 进一步完善“公司+农户+农行”、 “担保公司+农户+农 行”等成熟服务模式,倾力打通物理网点、流动服务、电子渠 Agro—related Finance>三农金融 道、委托代理、信用村、龙头企业等服务渠道,着力提升服务 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要坚持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并重,外 部形象改善与内部流程整合并举,形成虚拟银行和实体银行 相互补充的局面。尤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资源优势,全力 推进网点转型,按照“一点一策”的基本思路,加快农村网点 “硬转型”进程,力争在3~5年内农村建成一批精品网点或财 富型网点,客户服务和等待时间明显缩短。同时,应结合网点 转型,对现有城区网点整合,撤销布局密、面积小、效益低的 网点,在一些经济发达乡镇增设网点。加快建设电子渠道,加 大衣村白助银行和自助机具投放,尽快实现全省大乡镇自助机 具全覆盖,为农民提供3A式24d ̄!tj,"全天候无障碍服务。突出流 动服务建设,加大电子设备布放力度,在新农保、新农合代理 县实施转账电话“村村通”工程,加快乡镇、行政村惠衣代理 服务点布设。 (五)主动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 应加强与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抓 住农村金融发展机遇,实现多方共赢目的。一方面,多方合作可 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金融机构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能力和服务 质量,实现整体效益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各种金融机构的联 合,可以通过银团贷款形式避免风险过于集中于同一家金融机构 内部,达到降低单个金融实体风险的目的。特别是在当前,应加 强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合作,寻求发展机会,降低贷款风险。农 村资金互助社是由当地农民自愿入股组成的新型金融机构。社员 之间彼此熟悉,使得借贷信息比较充分、比较对称,对贷款的使 用情况也比较易于监督,这就有效解决了正规金融机构农户信贷 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止了不良贷款的产生,使贷款 的风险大为下降。然而各个资金互助社资金总量较小,超负荷运 转现象严重,急需其他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合作和人股。另外,应 加强与其他商业银行的网络、信息等资源共享,建立利益分享机 制,一则有利于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降低经营风险;二 则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农村业务交易成本,提高服务“三农”业务 的盈利水平。贸 参考文献: 1、国家统汁局甘肃调查总队,甘肃省统汁局.甘肃改革开放30年fz].兰卅1.中国统计 出皈衬:.2008. 2.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fz].兰州.中网统计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中国农 k银行甘肃省分行 June 2011 l农村金融研究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