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地位由主体变为主导,其职责是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氛围、寻找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在一堂课上,教师如何敲响这引领学生向“主动学习”进军的第一声鼓点,确实应该“不同凡响”,一节课的导入恰到好处,便能在上课开始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整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但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也往往把课堂导入当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或者重视了该环节却仍然存在误区。比如:重视“入”而忽视“导”,重视教材而忽视学生。有的方法陈旧单一,远离学生实际;有的方法冗长拖沓,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这些片面的方法自然难以引起学生求知的渴望,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作为一线教师,面对着新课程,为了“上好课”,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立足新课程,运用新理念,不断地潜心探究课堂教学新方法、新策略、新模式,设计好课堂的导入,进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与效度。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关键词: 新课标 导入 方法 研究范围:初中语文 研究方向和角度:
1、结合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广泛涉猎有效教学相关文献,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导入理论学习研究,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
2、分析比较常用的不同类型的各种导入方法特点、功能的异同,研究根据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合理选用行之有效导入方法的策略。
3、借鉴校内外优秀导入案例,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导入方案设计的自主创新实验研究。
4、加强课堂导入的个案分析,注重研究和推介的灵活巧妙的新方法、新手段,总结经验,探索有效课堂导入理论策略,指导教学实践,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1日——30日):
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2、实施阶段(2012年4月1日——2012年11月30日) (1)第一阶段(2012年4月1日——2012年6月30日)
①方案的制定和修改,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用的基本要求; ②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深刻理解语文课堂导入技能的意义和作用。 (2)第二阶段(2012年7月1日——2012年9月30日)
①在第一阶段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中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研究策略;
②课题参与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完成教学案例或反思。
(3)第三阶段(2012年10月1日----2012年11月30日)
积累有关研究资料和数据,形成初步研究成果。设计和编制合理有效的语文课堂的导入教案,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①分析优秀的案例,并在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和课程设置目的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导入。
② 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类型应用于教学之中。 3、总结阶段(2012年12月1日——2013年1月底)
整理材料,分析个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主件:结题报告 附件:论文《也说创新语文课堂导入》 教育叙事(题目待定) 调查问卷及总结 优秀导入方案若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