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Ⅴ—104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广州市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研究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填表日期 2011年10月20日 指导教师
教务处
说 明
1.论文的开题报告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规范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特印发此表。
2.学生应通过调研和资料搜集,主动与指导教师讨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 3.此表填写一式三份,一份学院教务办留存,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学生本人自存。 4.开题报告需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方可正式开始论文写作工作。 5.本表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 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使得城市空间扩展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外延扩展。虽然相关研究很多,但理论系统不完善。因此,积极开展对城市空间扩展方面的研究,选择合理的城市空间扩展路径和策略,对指导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空间的拓展,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模式。作为广东省省会的广州,是我国城市急速扩张的典型城市。近年来广州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迅速扩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严密的旧城区,压抑的城市生活空间,与此同时新城区仍然在重复旧城区的道路,如道路狭窄、交通不畅、高楼林立的新城区天河。同时,由于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不明确,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失误,导致1992年至1995年广州市的城市土地开发明显地表现出一种无主导方向的、分散的用地扩张特征,城市空间呈各向等速发展的势头。由此借助国内外对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的研究,探索广州的发展模式,确立一种积极的、符合广州实际的、可持续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拓展新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是大势所趋。 通过对广州市城市扩展模式的研究,可以改进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合理引导和控制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以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促进广州由目前的“L”型带状空间发展模式向多中心、多组团、开放式、网络型的生态系统复合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转变,从而使广州的城市空间布局得以调整,使广州的城市空间结构得以改善和优化。本研究将以探讨广州市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和方式为重点内容,具体研究主要为达到以下目的: 强化广州区域中心地位,增强区域经济优势 以广州城市发展为出发点,探讨广州城市空间扩展方向,强化广州在珠三角地区
的核心作用,以更好地发挥广州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对区域内其他城镇的辐射力,为周边城镇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对广州市地理空间分析,加快广州区域一体化进程 通过研究广州城市空间扩展,探索广州周边城市佛山、东莞等之间的关系,以城市间交通为联系纽带,促进广州和周边区域的城市间分工,同时拉动区域城市群的城市化。 2. 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1、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和发展概况 国外城市空间理论研究,是对西方城市发展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西方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前工业社会一工业社会一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相应城市空间研究理论体系较为完善。 从国外的研究进展来看,目前已形成一些较为成熟的城市扩展过程理论以及采用GIS方法对国外城市增长模式进行实证的研究成果。Blumenfeld提出了利用波浪曲线(wave analog)来描述城市增长的时空动态过程,通过100多年来城市人口密度的波动情况证明了城市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通常是以一定的周期从城市中心逐渐向外扩展。这为城市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Duncan和Winsbomugh等人在对城市扩展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扩展相位和周期的概念。近年来,Dietzel等人采用空间格局指标方法,对加利福尼亚中部山谷地区城市化过程进行研究,定量分析城市中心周围不同的同心圆内城市景观的扩散和聚合特征。 1980年代以后管理的高层次集聚生产的低层次扩散控制和服务等级体系扩散构成了信息经济社会总体特征。在此背景下,西方众多学者提出世界城市体系假说。近年来国外城市空间扩展策略正在发生转变,直至近来才形成这样的,即紧凑型城市形态最具可持续性(2002)。“精明增长’’理念正是对这种思路系统地归纳总结。“精明增长\"认为城市建设应相对集中,形成密集型组团,单个组团的生活和就业单元在注意生态平衡和生活舒适基础上适当混和,而组团之间用较为开阔的绿地隔离,其目标是通过规划紧凑型社区,充分发挥已有基础设施的效力,提供更多样化的交通和住房选择来努力控制城市蔓延。总之,“精明增长\"是一项与城市蔓延相对的城市空间扩展。 2、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和发展概况 1990年代以前,国内开展城市空间扩展研究主要是引进国外的基本理论,对我国
主要的城市空间结构、区域城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基本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十多年来,随着对国内城市发展研究的深入,国内城市空间发展研究领域也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是从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社会结构、交通设施等角度来进行的,而对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从城市外部形态和城镇体系,城市及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规律与机制等方面展开,其中代表性的专著有:《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武进,1990)、《中国城市:模式与演变》(胡俊,1995)、《城市空间发展论》(段进,1999)等。另外,在这一时期还涌现了大批的学术论文,主要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优化、以及空间战略规划这四个方面对我国城市空间发展进行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如杨荣南(1997)从经济发展、交通建设、自然地理环境、规划控制等方面分析了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并指出了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模式和基于这些模式之上多模式组合的城市空间扩展基本方式;何流、崔功豪(2000)认为城市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市功能演变等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动力,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展是城市在外在发展动力作用下的空间移动。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对美国城市成长管理和“精明增长策略”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城市空间扩展进行借鉴,如《“精明增长”策略与我国的城市空间扩展》(马强,徐循初,2004)等:并提出城市的空间扩展不应采取道路扩张拉动的模式,必须将城市的外延扩展与大运量公共交通体系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空间扩展方面的研究虽然已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中也具有局限性,国内关于城市扩展过程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或人口统计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城市经济或人口的集聚和扩散特征,较少从生态学的角度采用遥感和GIS技术手段对城市扩展过程及其空间机理进行针对性的定量化研究。而国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基于西方城市化背景提出的,其所采用的空间格局指标体系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各类城市增长模式的研究。 而作为广东省省会的广州,是我国城市急剧扩张的典型城市,具有研究的代表性。广州目前存在城市空间扩展存在城市空间发展密度过高,空间发展格局不舒展,城市发展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探索广州的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拓展新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借助国内外对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的研究,通过计算广州的景观扩散指数研究广州空间扩展模式,对其城市扩展的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研究。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 广州市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研究 1 前 言 1.1 研究背景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1.4城市空间扩展理论基础 1.5城市空间扩展相关理论研究 2 数据来源、处理及评价体系构建 2.1 数据来源 2.1.1数据采集 2.1.2数据整理 2.2 数据处理 2.2.1数据预处理 2.2.2遥感影像分类 2.2.3景观扩散指数的求取 2.3评价体系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广州城市空间扩展模式 3.2 广州城市空间扩展方向的探讨 4 结论与讨论
4.1结论 4.2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比较分析:主要包括数据资料的对比分析、不同年份图形的分析,在对比分析中总结出空间的差异、演变的规律及其特征。 空间分析法:通过计算广州的景观扩散指数研究广州空间扩展模式。景观扩散指数(Landscape Diffusion Index,LDI)是刘小平老师提出的描述景观动态扩散过程的一种新的指数,该指数不仅体现了景观的空间格局,更为重要的是其包含了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信息。。一个时间点上的景观指数只能分析和描述该时刻景观斑块或格局的特征,但是多个时刻景观指数的对比分析,能够反映城市的扩散和聚合特征,可以据此来分析城市扩展过程中扩散和聚合两个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周期,为描述和分析城市扩展的空间形态和空间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研究所需条件: 1)、图像处理软件:ArcGis应用软件,ERDAS IMAGINE 9.2软件; 2)、广州市1990-2010年的遥感影像资料; 3)、广州市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的相关研究资料; 4)、广州市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资料 可能存在的问题: 1)、图像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差错或误差较大; 2)、收集的资料不够齐全,研究这一论题的相关资料较少; 3)、分析结果不够准确或全面。 目前解决方案: 1) 多次多方法地处理图像,尽可能的减少误差和差错; 2) 尽可能多收集资料,同时尽量避免使用网络资料,多使用已发表的权威的文献、摘要和论文。
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 1. 研究进度安排 1、第七学期5-8周:确定论文选题与指导老师 2、第七学期9-18周:收集所需数据、文献并整理初步写作材料 3、第八学期第1-2周:拟定提纲,确定论文结构与方向 4、第八学期3月上旬:完成中期检查所需表格的撰写(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课题登记表、诚信保证书) 5、第八学期3月中旬:继续收集论文材料,同步进行初稿写作 6、第八学期3月下旬:上交初稿给指导老师 7、第八学期4月中下旬:进行论文修改,完善论文
8、第八学期5月中旬:提交论文定稿,并进行答辩准备(包括制作PPT) 9、第八学期5月下旬:完成答辩,上交学院所有论文材料 2. 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 [1] 陈少芝.基于GIS的城市商业空间分析模型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0. [2] 赵春荣.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若干问题研究[Z].广州市公众信息网http://www.gz.gov.cn,2002-07-14. [3] 谢守红,宁越敏.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模式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4(10):27-28. [4] 李继昭. 柳州市城市空间扩展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09:2-3. [5] 乔林凰,杨永春,向发敏.1990年以来兰州市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8(3):60-61. [6] 邹卓君.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3:4-10. [7] 马跃良.广州市城区空间扩展遥感监测及驱动力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3):8-9. [8] 李晓峰.基于GIS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 彭顺喜.基于遥感图像的城市空间扩展监测[D].湖南:中南大学,2007. [10] 赖淑瑾.基于GIS和RS的福州市城区空间扩展及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与分析[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