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读后感
1906年,在罗马的圣洛伦佐区,世界上第一个“儿童之家”出现了。有关儿童之家和儿童之家学生创造的奇迹,成为意大利教育界的焦点话题。从此,蒙台梭利成了世界教育界最闪亮的一颗新星,她独体的教育和理念方法都犹如一股旋风,令当地教育者和家长们深深痴迷。
即使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在早教方面,人们仍然从蒙台梭利那里汲取丰富而有益的营养。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源于蒙台梭利独具慧眼的认识到了孩子早期教育中最本质的问题。比如她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她视儿童为和成人一样的独特个体,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她提倡“不教的教育”,呼吁教师或家长应该放弃填鸭式的教育,因为孩子自己会在自我塑造中完成自我构建;她认为0至6岁的孩子具有特殊的敏感期,这时只需要顺应孩子的敏感期进行教育,就可以受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她还主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只需要扮演观察者的角色,尊重孩子的内在需求,时时准备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就够了,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有吸收力的心灵”,孩子会自己适时、适性的成长,等等。
我始终认为,教育的奇迹,并不仅仅只有教育专家能够创造,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每一位父母及老师都可以创造这样的奇迹。此时我不禁还是回顾自己所知道的各种教育观点,发现虽各有所长,各有自身的合理性,去不约而同追求被教育者能够学所成。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功利性色彩,这与教育的最终目的“使人成为人”有出入,至少是有了偏差。如洋思教育方式,讲究以板块式教学方法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组织合作能力等,无形中在孩子的头脑中树立一种分秒必争,为结果是重的观念,于是学生头脑中的过程观念和体验观念便会淡化很多,这与人的本质是相背离的,因为生物进化论中对人的定义离不开“过程”和“体验”这两个概念的。再如情感教育方式,讲究教育要将孩子放入
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去体验、感受、改变、规范自己的言行和思维,这种看似将教育蕴含在无形的情境语言中的教育方式,带有明显的成人思维特点,无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如此看来,蒙台梭利早教思想观点中最令我有感触的两点刚好是对上述两种教育观念的拨正,具体如下:
第一, 对学生的教育要从环境入手,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学校环境都应当尽可能的完善,以此来吸引孩子不由自主地想成人所期待的方向转变。这种方式摒弃了家长和教师的各种说教,又在不知不觉中将对孩子的教育做到了无微不至。“儿童之家”的环境布置、生活用具的设计、学具的摆放、生活起居的规定无一例外地着眼于儿童自我教育,孩子的成长真的呈现为一种不由自主的状态。
第二, 教师和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扮演不再是传道者和规范者,而是忠实的观察者、研究者和引导者。这一观念令我豁然开朗,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我和许多教师的学生教育问题。树立上述观点后,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就不再是对立甚至是敌对的状态了,教育方式变得春雨润物般无声无息而又卓有成效。同时一段时间过后教师和家长定会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对儿童的心理又更深层次的了解,成为孩子们的知心人。
综上,蒙台梭利的早教方法让我对学生的教育有了新的启示和新的思路,我将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放到世纪的工作中去进行检验,以期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