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学作品常识 A,《诗经》
5. 《诗经》的“经”是汉儒加上去的,先秦只称为诗,不称诗经。
7. 齐人辕固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的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的叫韩诗,鲁人毛亨所传的叫毛诗。 8.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B. 《楚辞》
10. 汉代人把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为“楚辞”,以后又称为“骚体”
11. 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优秀作品和模仿楚辞形式的作品汇编成集,题为《楚辞》。 12. 现在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C. 《史记》
16. 现在最通行的《史记》注本是“三家注”本: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D. 《汉书》
17. 《汉书》全书共一百篇,包括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18. 目前通行的《汉书》有唐颜师古的注本。
二 古汉语通论
A. 《诗经》的用韵
22. 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
23. 《诗经》用韵的格式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它是民歌或者模拟民歌的诗体。 25. 《诗经》共三十韵部,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
27. 叶韵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照这样字音随着上下文变化,所规定的“叶音”是随意的,不规则的。
B.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30. 传统的说法有三十六个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31. 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或假借。
C. 古书的注解
33.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
34.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36. 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39. 古书上某字如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音读。
43. 白文就是不附注解的文章。
D. 天文 历法 乐律
47. 除二十八宿外,还有“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48.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其他周围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
50.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个等分,叫做十二次。
56. 殷周时期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 57.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60. 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
62. 古人又有“月建”的概念,即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即建子之月,由此顺推,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
63. 夏历、殷历和周历的主要区别在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
64. 周历以建子之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 66. 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称为七音。
67. 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旧说古人用十二根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
68. 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称律吕。
E. 地理 职官 科举
71. 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掌全国军政;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F. 姓名 礼俗 宗法
74. 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
76. 周代贵族把始祖以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 77. 嫡长子孙这一系是大宗,其余的子孙是小宗。 79. 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G. 骈体文的构成
80. 骈体文的语言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