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

来源:爱够旅游网
第1O卷第3期 2 0 1 0年9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1O No.3 Sept.201 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 刘海龙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要:出于实践与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两者结合的基础在于它们 内容上的共通之处以及各自的开放品格。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取向与鲜明的时代特 色。在两者的结合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谨防传统文化消极成分的渗入。两者可 以在多个层面上以多种方式进行结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结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0)03—0038—0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并发挥指导作 用需要与中国实际进行两方面的结合:一方面是 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另一方面是要与 界来对其进行评价然后才能采取接受或者拒绝的 态度,而这种作为视界的观点则来自现实的社会 历史条件和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只有与本民族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基础,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统文化相融合,扎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才能根深叶茂地开花结果。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 那样: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 族的服装。马克思主义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 的文化路径。因而,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 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具体机制等问题 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理,但毕竟是产生于西方的文化,它本身并不能自 动地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实际及 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地转 变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 主义,才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才能更好地发挥其 指导作用。同时,外来文化的输入和传播也从来 不可能是全面移植,而本民族传统文化也不会被 完全取代。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必 要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双 向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 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而 两者的相互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 其次,与传统文化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 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人类全部优秀文明成 果基础上产生的,它也必须在不断汲取人类文明 展的需要,也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生存和创新的需 要。 首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发挥作用离 不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社会来讲,人们认识并 接受某种外来思想时,总是以一定的观点作为视 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 的民族性,但也包含着普适性的成分。继续与中 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 收稿日期:2010一O2一O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SGSY2009YBO39);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2009C1 7) 作者简介:刘海龙,男,河北涞源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文化哲学、科技哲学。 38— zO1O年总第39期 刘海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 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实上,中国化的 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以及 传统文化结合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过程及其每一个阶段性的理论成果,都包括了中 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形 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了中国,在此基础 上经过不断的探索,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它们都是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 格、中国特色的崭新的马克思主义。 再次,马克思主义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 转型。从历史的角度看,传统文化基本适应中国 传统社会的生长环境,它影响和塑造了一代又一 代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 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近代以来,中国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复存在,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和价值观受到了近代西方 文化理念的冲击,其自身的缺点也暴露出来了。 比如传统文化缺乏民主意识,而民主意识正是现 代政治理论的精神动力所在;传统文化诸多人际 关系的伦理原则有着强烈的等级意识,而这与现 代的平等意识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传统文化推崇 德治,对法治强调不够;等等。可以说,传统文化 的一些理念与价值观并不能完全适应历史发展的 潮流,它的现代转型势在必行。而经过一个多世 纪现代文化的冲击与浸润,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 取向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着力发掘的传统 精神资源,主要与理性、科学、民主、自由等现代精 神相联系。那些与现代精神背道而驰的内容也受 到了多方面的批评。可以认为,传统文化在基本 价值取向上已初步实现了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转 化。但由于文化的惯性,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任 务还没有彻底完成,依然任重道远。而要实现传 统文化的现代化,不是对传统文化固有的内容作 任意解释,也不是用西方文化模式随意改造传统 文化,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现代 社会需要,使传统文化中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 要求的部分得以发展,并吸取马克思主义与现代 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其不足,使其更加 完善。 最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具有极强 的互补性,两者的结合对于各自价值的实现可以 起到一个增强作用。首先,两者在内容上具有互 补性,可以互通有无、相互结合。比如传统文化在 人与人之间讲仁爱、主张和谐相处,具有许多合理 的伦理规范,但是缺乏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理念;而 马克思主义则具有科学的平等观。两者的结合就 是建立在人与人平等基础之上的仁爱精神与伦理 规范,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大 的意义。其次,两者在各自作用的发挥上也可以 互补。比如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马克思主义的 斗争色彩非常浓厚,有一些人就会忽略了它的全 面性及其建设作用;而传统文化贵“和”、求“和”的 特点非常突出,但其中蕴涵的一些理性斗争的成 分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各自 作用的充分发挥。 总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 出于双方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的需求。马克思 主义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指导作用的发挥决定了它 要继续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中提取素材, 吸收营养,丰富内涵,重新塑造自己的结构和形 式,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化的马克 思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需求也决定 了它必须要面向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体系,剔 除糟粕,发展精华,推陈出新,找到从传统向现代 转型的途径。正是双方的这种内在的要求使他们 产生了结合的必要性,二者合则两利、离则两伤, 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 义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可 能性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实践中很好 地结合,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首先要看两者在理 39—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1O卷第3期 论内容上有没有共通相似之处,这是两种理论相 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设计出一个令广大农民 心驰神往的社会蓝图:“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 不饱暖。”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写了《大同书》, 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 互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要看两者是否都具有 开放的风格或者兼容并蓄的品格,这是两种理论 结合的条件和保证。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与传统 文化很好地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条件,为两者的结 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两者的共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其最根本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优 秀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相 通之处。比如,《管子》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 足则知荣辱”,就充分地肯定了物质生活是精神生 活的基础,含有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成分。中国 哲学中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关于一分为二、合二为 一的矛盾观,都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另外, 中国哲学的重视习行践履、强调主观能动性的特 点也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认识论有诸多一致 的地方。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一切致力于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此相应,中国传统文化 中有绵延不断的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的齐国思想 家管仲最先提出“以人为本”一词,他在《管子・霸 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 固,本乱则国危。”孟子则在历史上首次对人民、国 家和统治阶级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作了明确阐 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 (下)》)唐太宗曾经亲眼目睹隋王朝的灭亡过程, 他多次向群臣讲“君舟民水”的道理。虽然这些传 统人本思想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但与马克思主义 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观点有相通和共 鸣之处。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 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 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大同”社会理想有相似之处。《礼记・礼运》中 最先描述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图 景,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极为深远。太平 4n一 理想社会。正是由于“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 有表面上、形式上的相似之处,所以当共产主义理 想传到中国后便使人感到似曾相识,就自然地产 生了一种可感知、可理解、可接受的认同心态。 (二)马克思主义的开放风格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其发展的 每一阶段,都不断地吸收以前或者同时代的社会 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价值的思想成果。列宁曾这 样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开放特性:“马克思主义这~ 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 义,是因为它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 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它的开放风格 是由其内在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性决定了它能够不断开 拓创新,与时俱进。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 识形态》中指出:“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 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 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事物。”_】 由此 可见,马克思主义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又在实践 中不断发展的理论。它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检 验自身,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不断地吸收其他理论 的长处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具有充盈的活力 和蓬勃的生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内含了马克 思主义与其他理论兼容的必然性。客观世界的发 展规律不是一个理论所能够无所不包的,要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彻底唯物主义态度,就必须承认其 他理论的合理成分,并在实践中进行吸收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是其兼容其他理论的合理成 分的手段和保证。马克思主义不是偏离人类文明 发展大道的产物,而是站在了人类文明成果的基 础之上。在成长的过程中,它注意吸收一切其他 理论的有益成分,但从不放弃同一切反科学、反马 20lO年 总第39期 刘海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 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不调和的斗争。马克思主义正 是通过这种严格的批判精神,通过合理的吸收和 利用不同理论的合理成分,来保持其科学的纯洁 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品质 中国是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产生 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同时又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 地和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对不同观点、不同学说、 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特色。总的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 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文化同一学派内部就有不同的观 点,有些相近,而有些则完全不同,它们可以共同 存在、共同发展。比如孔子、孟子和苟子在修身与 治国方面的观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 孔子、孟子提出的规范原则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 成分,更多地寄希望于人的本性的自觉;而苟子的 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 道德教育的同时,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他们的观点在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中,都得到了 一些人的认可、继承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 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 其次,传统文化中不同学派之间相互促进、相 互贯通和相互融合。在千百年的文化发展史中, 传统文化的不同学派之问不断地发生着渗透、交 叉和融合的过程。比如,在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学 说中,不仅接受和发扬了苟子关于礼法并重、刑德 兼用的理论,而且还大量吸收了墨家“兼爱”、“尚 同”的理论,乃至墨家学说中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 思想;另外,在他专攻的春秋公羊学中,充满了阴 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并使阴阳五行思想成为汉 以后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积极吸 收和融合外来文化。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 受到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的影响。宋明理学核心理 论中的“理一分殊”、“体用一源”等就受到了佛教 的影响,尤其是与佛教华严学中的“法界缘起”以 及“六相圆融”、“理事无碍”等理论的启发有关。 而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 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 恶是格物”(《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下》),则是明显 地表现了儒佛的融合。 三、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的 机制 首先,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在中 国实践基础上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 结合不仅仅是理论发展的需要,更是实践发展的 需要,两者的结合不能脱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 践。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产生了两种理论结合的 需要,也决定了两者结合的内容和方向。历史和 实践经验显示,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具 有很强的实践取向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在革命时 期,实践的需要是鼓舞人民的斗志,推翻旧世界建 设新世界,所以,当时两者的结合主要是马克思主 义革命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舍生取义等精神的结合。而在当前的建设时 期,实践的需要是要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大力建 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要求马克思主 义建设理论与传统和谐文化积极成分之问进行多 种方式的结合,充分发挥它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建设的指导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必须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 进程中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这已经为历史所证 明。而在当代的文化建设中,在马克思主义与传 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 导地位,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地坚 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这是因为,马克思主 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人类历史上优秀文 化成果的结晶,反映了事物发展,特别是社会发展 的最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检验了的真 理,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普遍的指导 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结论虽然会随着 41—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1O卷第3期 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以基本原理和基本 个层面上以多种方式进行结合。第一,可以用具 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形式表 方法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永远不会过时。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是在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它随 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永不衰 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更充分地发挥对中国建 设实践的具体而实际的指导作用。这方面最为突 出的范例便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一词的借用。 “实事求是”一词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竭的生命力,决定了它能够正确地解决时代发展 中提出的新课题。需要指出的是,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就处于完全 被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地位,传统文化也 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营养和补充。 比如传统和谐文化就可以填补马克思主义在构建 和谐社会理论中具体规范层面的薄弱环节。 再次,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 程中,需要谨防传统文化消极成分的渗入。众所 周知,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要 对传统文化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对于其中 积极正确的成分要倍加珍惜,深入研究,抽象继 承,使之成为当代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对于 其中消极的成分以及为维护专制统治秩序服务的 内容,如“天命论”、“三纲”等,要深入批判并加以 抛弃。然而,仅有批判继承的态度还远远不够,因 为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 且具有顽固性。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不只是作为 一种思想在世代传承,而是已经内化成一种民族 心理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举止。比如人们 虽然意识到保守思想不适合于当今的市场经济时 代,但“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等有损于 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做法仍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 生了巨大的阻力;对于情与法的关系,人们都明白 法大于情的道理,但现实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案件难以执行等现象比比皆是。追根溯源,这些 都与传统文化中“重关系、讲人情”的理念有一定 关联。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 过程中,不仅要对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有清醒 的认识,还要对它的这种顽固性的潜移默化的影 响保持清醒的头脑,谨防其负面作用的发生。 最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在多 42一 其中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之语。毛泽东对“实 事求是”做出了一个全新诠释:“‘实事’就是客观 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 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l2 实事求 是”这一民族化、中国化的语言就成为马克思主义 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精确概括。第二,可以从马克 思主义出发,对传统文化的一些理念进行改造,在 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又使之具有科学性。中 国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结合 就是这方面的范例。审视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文 化,民本思想可谓绵延不绝 但是,中国古代的民 本思想主要是从工具意义上来讲的,古代一些统 治者把人民群众仅仅当作实现、维持封建统治的 工具。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批判地继承,把这 一传统文化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毛 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思想,邓小平提出的三 个“有利于”和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都是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典范。 第三,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赋予传统文化 中一些价值理念以时代内容,创造出既符合马克 思主义理论又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新概念和新范 式。小康社会的提法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小康” 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大雅・民劳》,其中有“民 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诗句,这里所谓“小康”有“安 养”、“休息”之意。儒家的经典《礼记・礼运》也对 小康的社会状态进行了描述:“今大道既隐,天下 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是谓‘小康’。”可以 说,“小康”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范畴,但其 经邓小平的诠释而完成了其内涵的现代转换。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对 2010年 总第39期 刘海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 “小康”概念作了富有时代内涵的全新阐释。他 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IN].北京:人民出版社, 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 1966:759. 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l_3 作为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构成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小康社 1994:237. 会”理论已经成为一个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理想 (责任编辑 张月红) 图式和现实指向的纲领。当前提出的建设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构想,也是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色 彩的一种提法,而其本质却是社会主义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 Cultural Route of Marxism in China LIU Hal—l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 Abstract:Out of the need of practice and theory development,it is important to combine Marxism with Chinese traditiona1 culture.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S based on their content similarities and their respective opening nature.Meanwhile,the combination has a strong practical orientation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In the process of combination,we must uphold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and be cautious of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negativ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mbin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in a variety of ways. Key words:Marxism;traditional culture;combination;route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