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培养大学生体育服务行为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爱够旅游网


培养大学生体育服务行为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体育人口不足,其中缺乏体育指导员是影响体育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通过多年的体育教育,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于是从大学生本身良好的体育教育能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群体对体育锻炼和体育文化的需求进行分析,探索通过培养大学生体育服务行为的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服务行为;可行性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精神文明生活和追求更健康的体魄。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体育人口相对不足,导致这个现状的其中一个因素是体育指导员非常紧缺,所以怎样发展体育指导员是一个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通过多年的体育教育学习,学习到了不少的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技能,还有不少的学生掌握了较好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因此,本文着重分析是否可以通过大学生参加体育服务,弥补体育指导员的不足,以满足社会群体对体育锻炼的需要。

一、大学生体育服务行为的操作性定义

大学生体育服务行为指在余暇时间里,由大学生参与提供的满足社会不同人群对体育健身的需要及各种大小赛事劳务的需要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其特点是:不以物质生产为目的,而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社会不同群体开展体育活动和赛事,发展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追求健康、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以丰富全民和大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市民及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

二、培养大学生体育服务行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 构建现代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

中共中央宣布的《决定》中指出:“当代青少年健康的体魄是为社会和国家服务贡献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但是我国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由“动”到“静”的变化。如上楼乘电梯、以车代步、不参与家务劳动、体力劳动减少等,生活方式呈“静态化”发展趋势,导致体质大幅下降,各种文明病不断增加。体育锻炼是增强青少年体质,遏制现代文明病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科技飞跃的发展,社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知识水平,更要有健康的体魄。因此,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2. 普及大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需要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环节,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化的转折点,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行为及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所以普及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椐1999年调查,在3万名高、中级知识分子中,平均患病率占61.08%,脑中发病率居世界第二,平均猝死年龄是58.52岁,比全国人均寿命短十年,其中,31.84%死于40-50岁;25.8%死于50-60岁。造成这种惊人的事实虽然有多种因素,但大学期间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行为以及相关的终身体育教育的失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思想,激发他们群体健身的情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

3. 发展弱势群体体育能力的需要

当今,我国体育发展还比较落后,体育人口数占据的比例还较小。而影响体育人口数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体育指导员。根据上海市体育局提供的数据,2006年上海体育人口为40%,9714人,体育健身指导员为人口数的1.9/1000,每周指导1.2次的指导员占46.26%,每周3-4次的指导员占20.99%,每周指导1-2小时占54.62%,另外还有6.9%的指导员不从事指导员工作,与日本指导员为人口数2/1000的水平相差甚远,这与上海现代化大都市发展不匹配。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修养,经过多年的体育教育,掌握了一些体育知识和体育健身技能及方法。因此,要发动大学生进行体育服务,弥补指导员的不足;向体育弱势群体宣传体育知识、健身方法及技能,满足体育弱势群体的需要。这样不仅促进了大学生自身体育知识技能及健身方法水平的提高,也弥补了体育弱势人口的需要。

三、结语

大学生体育服务行为是实现大学生本身的服务价值,同时又是培养自我的实践和人际交流的能力,增长见识的良好途径,充实余暇生活的健康方式。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群体各种有关体育内容的需要,又能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其中,能达到这种预期目的都是由学生本身和社会群体的需求关系决定。这样也就说明

大学生体育服务行为的实施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l]贾秩峰,行为科学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183.

[2]叶奕干,何存道等,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55-475.

[3]刘一民,余暇体育: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2).

[4]李建国,社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的理论框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