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施工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施工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来源:爱够旅游网
概念:

土钉墙:是一种原位土体加筋技术。将基坑边坡通过由钢筋制成的土钉进行加固,边坡表面铺设一道钢筋网再喷射一层砼面层和土方边坡相结合的边坡加固型支护施工方法。 土钉墙的构造:设置在坡体中的加筋杆件(即土钉或锚杆)与其周围土体牢固粘结形成的复合体,以及面层所构成的类似重力挡土墙的支护结构。

工艺流程:挖土、修坡、喷射第一层混凝土、土钉埋设、注浆、挂网、焊接骨架钢筋及焊接土钉连接、喷射第二层混凝土、养护 实际工程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如何正确理解《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第4.0.3条所说“Ⅰ级接头可不受限制”的规定? 答:《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中将接头分为Ⅰ、Ⅱ、Ⅲ级,并对接头的应用做了规定:接头宜设置在结构构件受拉钢筋应力较小部位,当需要在高应力部位设置接头时,对Ⅰ、Ⅱ、Ⅲ级接头,接头面积百分率分别为不受限制、不大于50%、不大于25%。所谓“不受限制”,是有条件的(应力较小部位),应慎重对待。 从传力的性能来看,任何受力钢筋的连接接头都是对传力性能的削弱,因此并不存在“可以不受限制”的问题。钢筋连接的其他要求,如同一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连接区段的构造要求,避开在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梁梁端、柱端等,仍应符合标准的相关规定。而当设计选用了平法图集时,对于抗震框架柱的非连接区不允许进行连接的规定更应严格执行。

二、凡是“没有明令禁止”的连接区域,钢筋是否就可以连接呢?

答:事实上,除高抗震设防烈度的重要构件外,没有明令“完全”禁止的非连接部位。只要保证连接质量和控制连接百分率,在任何位置都可以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避开”这个要求的含义,如尽可能避开节点区、箍筋加密区、应力(弯矩)较大区等等。

三、剪力墙开洞以后,除了补强钢筋以外,其纵向和横向钢筋在洞口切断端如何做法? 答:钢筋打拐扣过加强筋,直钩长度≥15d且与对边直钩交错不小于5d绑在一起;当因墙的厚度较小或墙水平钢筋直径较大,使水平设置的15d直钩长出墙面时,可伸至保护层位置为止。

四、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在外面?还是竖向分布筋在外面?地下室呢?

答:在结构设计受力分析计算时,不考虑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受力,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不存在绝对不受力的钢筋,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有其自身的重要功能,在节点内通常有满足构造锚固长度、端部是否弯钩等要求;在杆件内通常有满足构造搭接长度、布置起点、端部是否弯钩等要求。分布钢筋通常为与板中受力钢筋绑扎、直径较小、不考虑其受力的钢筋。

应当说明的是,习惯上所说的剪力墙,就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里的抗震墙,称其钢筋为“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是历史沿袭下来的习惯,其实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均为受力钢筋,其连接、锚固等构造要求均有明确的规定,应予以严格执行。

剪力墙主要承担平行于墙面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作用,对平面外的作用抗力有限。由此分析,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在竖向分布筋的外侧和内面都是可以的。因此,“比较方便的钢筋施工位置”(由外到内)是:第一层,剪力墙水平钢筋;第二层,剪力墙的竖向钢筋和暗梁的箍筋(同层);第三层,暗梁的水平钢筋。剪力墙的竖筋直钩位置在屋面板的上部。 地下室外墙竖向钢筋通常放在外侧,但内墙不必。 五、 为什么钢筋端头及弯折点10d内不能焊接? 答:不焊接肯定比焊接要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002第

5.4.3条有“不应焊接”的规定。(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002第5.4.3?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六、 如何控制钢筋绑扎、点焊的缺扣、漏焊?

答:对钢筋绑扎、点焊的缺扣、漏焊、虚焊的限制标准,新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04-2002对此未作出明确要求,但原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4-83》第5.3.1条具有很好的参考性,这些要求可以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做出明确或在企业标准里做出规定,有利于施工也有利于验收。①钢筋的交叉点应采用铁丝扎牢;②板和墙的钢丝网,除靠近外围两行钢筋的交叉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的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受力的钢筋,须全部扎牢;③梁和柱的箍筋,除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应与受力钢筋垂直设置。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方向错开设置;④柱中的竖向钢筋搭接时,角部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45°(多边形柱为模板内角的平分角,圆形柱则应与模板切线垂直);中间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90°。如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浇筑小型截面柱时,弯钩与模板的角度最小不得小于15° 。

七、如何准确运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的规定制作试块? 答:《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第7.4.1条第1款、第3款规定:“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0 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对此不少工程理解为“超过1000m3时总体上每200m3取样一次”!如此操作,甚至发生这样的不正常现象,今天某幢号连续生产900m3混凝土取样9次制作试块,明天某幢号连续生产1050m3混凝土取样6次制作试块,这显然是对规范条文的不正确理解与运用。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不是超过1000 m3时总体上每200 m3取样一次,而是指对超过1000 m3的部分每200 m3取样一次。因此对于连续生产1050 m3混凝土,取样应为11次,即在达到1000 m3前,每100 m3取样一次,共10次,超过100 m3的50 m3取样一次(不足200m3时也按一次考虑)。

八、在工程中经常遇到柱钢筋由于采取措施不得当导致柱筋偏位,在柱底部对钢筋进行校正,有没有更合适的处理方法?

答:柱钢筋偏位主要是纵筋搭接“别扭”引起,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改革搭接形式。 九、如何选择地下室墙体止水榫的做法? 答: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予以明确。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对地下施工缝的构造形式做了较大的改动。原规范推荐的凹缝、凸缝、阶梯缝,均已取消。原因是凹缝、凸缝、阶梯缝均有不同的问题,凹缝清理困难,这使施工缝的防水可靠性降低,凸缝和阶梯缝则支模困难,不便施工,但目前实践中许多工程这几种形式仍在应用,施工组织设计审批过程中如遇此类情况应提醒其慎重选择。

十、剪力墙水平筋用不用伸至暗柱柱边?(在水平方向暗柱长度远大于lae时) 答:要伸至柱对边,其构造03G101-1已表达清楚,其原理就是剪力强暗柱与墙身本身是一个共同工作的整体,不是几个构件的连接组合,暗柱不是柱,它是剪力墙的竖向加强带;暗柱与墙等厚,其刚度与墙一致。不能套用梁与柱两种不同构件的连接概念。剪力墙遇暗柱是收边而不是锚固。

端柱的情况略有不同,规范规定端柱截面尺寸需大于2倍的墙厚,刚度发生明显变化,可认为已经成为墙边缘部位的竖向刚边。如果端柱的尺寸不小于同层框架柱的尺寸,可以按锚固考虑。

十一、框架柱纵筋伸至基础底部直段要≥La能否不 “坐底”? 答:不同部位的安全度是不同的。柱根如果出问题,上边再结实也无用,所以,柱纵筋“坐底”加弯钩,可确保柱根的牢固。至于弯构为10d还是12d,或者干脆200,这不是主要问题,04G101-3第32页右下角“柱墙插筋锚固直段长度与弯钩长度对照表”给出了统一规定,应予以执行。

对柱纵筋的锚固,未发生地震时,即便直锚一个锚长也不会发生问题。但当地震发生时,许多构件会进入弹塑性状态,直锚一个锚长的柱纵筋就不一定能够确保稳固了。 十二、“框支柱部分纵筋延伸到上层剪力墙楼板底,原则为能通则通”,这句话中所说的通到上一层剪力墙的框支柱纵筋能否代替上一层剪力墙的暗柱或墙体竖向钢筋?从而就可以取消上一层剪力墙与延伸到上层的框支柱纵筋重叠部分的钢筋? 答:伸上去的目的之一就是代替上部(端柱或暗柱)重叠部分的纵筋,“当两构件‘重叠’时,钢筋不重复设置取大值”也是布筋的原则之一,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与连梁、暗梁的水平纵向钢筋、腰筋相遇时的设置。 十三、是不是梁柱整体现浇最佳呢?但梁与柱砼标号不一样,施工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施工缝该如何处理呢?

答:施工不方便可以改革“工法”。施工缝应留在梁顶。

十四、阳台拦板竖向钢筋应放在外侧还是里侧? 答:内侧,否则人一推,可能连人加栏板都翻出去。

十五、剪力墙窗洞上口常留有几十厘米的砌体,施工很是麻烦,能不能在主体浇筑时放置过梁钢筋一次现浇到位?

答:从方便施工角度来说,外墙梁均应做到窗上口,两层梁之间砌砖的做法不便施工,下部窗过梁常因认为非主体结构而把插筋忘掉。当设计没有这样做时,不允许施工自作主张做出变更,将梁高加厚,并不是梁越高越好,对于抗震结构来说,梁高加厚可能造成“强梁弱柱”,结构薄弱点的转移在地震来临时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

十六、当梁纵筋为两排或以上时,箍筋的弯钩是否应钩住第二排或以上的纵筋,而实际工程都只钩住第一排,这样做是否正确?

答:能钩住第二排当然更好,现行规范对此尚无明确规定;只钩第一排时,角度要更大一些,否则弯钩会与第二排筋相顶。

十七、请问钢筋混凝土柱在下层柱混凝土浇筑多长时间后(或者说混凝土的强度达到多少后),对上层柱的主筋进行电渣压力焊比较合适,混凝土规范好像没有对这种技术间歇作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但我认为应该要有一定的强度要求的,如果混凝土的强度不够,在施工时,很容易造成钢筋与混凝土脱离而导致没有“握裹力”造成节点出现质量事故。

答:过早地在混凝土结构上加载,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徐变的影响不容忽视。一般认为即便采取可靠的稳定措施,也要等到混凝土初凝或常温下至少24小时之后。

十八、03G101-1第53页剪力墙洞口补强构造,如果剪力墙洞口是贯穿剪力墙的,那么剪力墙洞口的补强纵筋应设置几道,其位置具体应在墙内什么地方,其间距要求是多少?

答:加强筋设置道数应多于或等于墙筋设置道数。加强筋外缘距洞口侧面不小于保护层厚度;竖向加强筋由被截断的水平筋的15d弯钩“揽住”,横向由被截断的竖向筋揽住;间距满足暗柱、端柱的最小净距要求。

十九、,HPB235钢筋当为受压时,可不做弯钩。但是柱子也是受压构件,就可以不做弯钩。这样跟我们实际做法有矛盾呀?我们在用HPB235钢筋时,都要做弯钩的。

答:钢筋混凝土柱将HPB235钢筋作为纵向受力钢筋,很不经济。钢筋混凝土柱通常是“压弯构件”,而不是“受压构件”,柱纵筋非受压筋。

二十、地下室的柱箍筋如何加密?

答:地下室的柱属于“基础结构”的柱,宜全高加密。

二十一、当转角墙的内侧水平筋伸至对边≥LaE,是否可以不加15d弯钩?

二十二、答:要加15d弯钩。水平筋受剪而非受弯,其端部不完全是锚固的概念,更重要目的是实现墙体转折部位的整体可靠性。

二十三、剪力墙结构中,顶层暗柱和连梁纵筋收头时应该是梁筋包柱筋还是柱筋包梁筋?

答:柱筋包梁筋。

二十四、当梁底(或顶)设计为二排钢筋,一、二排钢筋的允许最大间距是多少? 答:二排筋与一排筋越接近,二者合力中心的位置越高,所产生的抗力越大。但二者有最小间距要求,以保证混凝土对两排筋均实现可靠粘接。设计时,梁的有效高度也是按以上原则考虑的。因此,两排筋通常只有最小净距要求,而无最大间距规定,当然可以这样理解,最小净距即为(设计者考虑的)最大间距。

二十五、

土建施工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外墙抹灰分格缝不平、缺棱错缝的原因及措施:

原因:1.墙上的弹线不统一,未用水平工具尺或者透明尼龙管灌水找平 2.分格条的材质差,使用前没有充分浸水,使用后翘曲变形

3.分格条的粘贴和起条时操作不当,造成缝口两边缺棱角或者错缝

预防措施:1.拉通线弹出水平分格线,柱子等侧面用水平尺引过去,以保平直度,应统一掉线分块

2.宜使用塑料和铝合金条分格条

3.水平分格条一般应粘在水平线下方,竖向分格条一般应粘在垂直线左侧,以便检查其准确度,防止发生错缝、不平现象,分格条两侧可用纯水泥浆固定,在水平线处,应先抹下侧面,当天抹罩面灰起条的,两侧可抹成45度,否则应抹成60度坡

面层压光时,将分格条水泥砂浆洗刷干净,待水泥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起出分格条,以免起条时损坏棱角。对分格条底灰不实处应该用水泥浆修补。

4.分格条可采用一次性符合分格条宽度和深度的塑料条或者铝合金条,该条永远镶嵌在墙体上。分格条的断面形式要防止抹灰收缩后弹出。

二、外墙抹灰空鼓、开裂的原因和措施:

原因:1.隔墙或者填充墙体与混凝土交接处未按图纸和规范要求加拉结钢筋,沿交接处出现裂缝

2.基层处理不当或者未清理干净

3.基层浇水不足,抹灰砂浆脱水,影响粘结力,

4.未按操作规程分遍抹灰,一气呵成,造成每遍灰的收缩变形集中到面层 5.水泥砂浆抹在石灰砂浆或混合砂浆上

措施:1.墙体与混凝土交接处应严格按图纸和规范要求预留拉结钢筋,发现遗漏拉结钢筋时应与设计部门研究加强措施

2.混凝土表面的油污、油漆、隔离剂等均在抹灰前清除干净, 3.水泥砂浆分皮补平

4.严格的控制砂浆的配合比

5.当抹灰基层不平整时,中间抹灰应分层抹平, 6.水泥砂浆不应抹在石灰砂浆和混合砂浆上 三、出现蜂窝、孔洞的原因和措施:

原因:1.模板表面不光滑,粘有干硬的水泥浆块等杂物 2.木模板在混凝土入模之前没有充分湿润 3.钢模脱模剂涂抹不均匀

4.模具拼缝不严,浇筑混凝土跑浆

措施:1.混凝土配合比应该准确,严格控制水灰比 2.模板表面应该平整光滑、洁净。 3.模板拼缝要严密

4.拆模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强度,严禁过早拆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