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解读 1 观潮(含答案)

来源:爱够旅游网


1、 观潮

知识点一:识字与写字 知识点解读

1.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文中每个字的读音.学会本课18个生字,读准会认12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 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题读懂全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知识点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guān cháo lǒng zhào bó wù fèi téng huī fù ( )( )( )( )( ) (2)给带点字补充正确读音.

称为( ) 鸟笼( ) 闷雷( ) 薄雾( ) ....对称( ) 笼罩( ) 闷热( ) 单薄( ) ....知识点二、词语训练 知识点解读

文中有许多对大潮的具体描写的词语,要求学生想象画面去理解,并尝试运用.如沸腾、人山人海、浩浩荡荡、人声鼎沸等.

知识点训练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人声鼎沸 人山人海 风平浪静

①国庆节那天,天安门广场上( ),热闹极了. ②球场上( ),大家都在为各自的队伍加油助威. ③夏天,湖水( )宛若一面巨大的镜子. 知识点三、语用训练

知识点解读

(1)本课运用形象的比喻,恰当的夸张,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有一处拟人句,展现了钱塘江的宽阔和潮来前平静的姿态.

(2)文章写作特点:

全文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文章有声有色,既有景物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知识点训练

(1)写出文中两处比喻句:

① .② . (2)写出文中一处夸张句 . (3)写出文中一处拟人句 . (4)按要求写句子:

①秋风吹过,一片片落叶 . (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②雪花漫天飞舞,犹如 . (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③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变换词序,意思不变) . 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改为“把”字) . 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缩句) . 知识点四、阅读训练 知识点解读

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作者从远到近,描写了大潮的声音、颜色和形态,突出了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气势.

知识点训练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阅读上面片段,完成练习.(2)这段文字使用了的 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1)把选文空白处补充完整.

(2)这段文字使用了的 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3)读句子,再根据提示答题.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则写出了 和 ,第三句更加具体地写出 .

(4)这段话从 、 和 三方面描写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5)作者观潮的顺序是由 到 ,可以从词语 和 看出来. 知识点五:阅读链接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选段从哪四个方面描写浙江之潮?

2、这个段落的描写突出了浙江之潮的什么特点? 3、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选段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2、突出了潮水雄伟壮观的特点.

3、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的概括,既呼应了第一句,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附:推荐阅读篇目 《浙江潮》周密 《钱江看潮记》丰子恺

(1)用关键词描述大潮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2)我当小导游:

请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依托课文,借助插图,按照课文描写的顺序,向游客进行观潮现场直播.

(3)仿写训练

采用本文的写法,记录你印象深刻的一次大雨,注意抓住主要事物进行描写大雨的情景.

阅读《浙江之潮》,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 宋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注释:

望:八月十六日

1. 用横线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 潮水最旺盛的时间是 . 3. 作者从 、 两个角度写大潮.

参考答案

知识点解读与基础训练 识字与写字: (1)读拼音,写词语.

观潮 笼罩 薄雾 沸腾 恢复

解析:“薄”为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2)给带点字补充正确读音.

称为(chēnɡ) 鸟笼(lónɡ) 闷雷(mèn) 薄纸(báo) ....对称(chèn) 笼罩(lǒnɡ) 闷热(mēn) 单薄(bó) ....词语训练: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国庆节那天,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②球场上(人声鼎沸),大家都在为各自的队伍加油助威. ③夏天,湖水(风平浪静)宛若一面巨大的镜子.

解析:“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有相近之意,在第一句中都可用.而第二句语义中有声音嘹亮之意,所以第二句选择“人声鼎沸”.

语用训练:

(1)写出课文中的两处比喻句:

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

解析:用“闷雷滚动”比喻大潮从远处到来时的声音.未见潮形,先闻潮声,暗示了钱塘江气势宏大.

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奔腾的形态特点.

(2)写出课文中的一处夸张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解析:把潮来时的声响说成“山崩地裂”,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大潮到来时的巨大声音.

(3)写出课文中的一处拟人句: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 解析:这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一个“卧”字形象地展现了钱塘江宽阔和平静的姿态.

(4)按要求写句子:

①秋风吹过,一片片落叶犹如 一只只蝴蝶在林间飞舞《答案不唯一》 .(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②雪花漫天飞舞,犹如 一个个小精灵从天而降《答案不唯一》 .(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③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变换词序,意思不变) 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是农历八月十八.

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改为“把”字句)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 . 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缩句) 钱塘江横卧 . 解析:

比喻句的要点有三个——①要有本体和喻体;②本体和喻体要是两个不同类的事物;③这两个事物要有相同点.

拟人句将事物当做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动作、神态和情感. 缩句要保留足够简略的主干,而且要保留原意,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阅读训练:

(1)拉长 变粗

解析:这道题是对课文背诵的考查.解答这类题时,先回想原文,再按原文相对应的内容填写即可.

(2)比喻、夸张

解析:这道题是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解答这类题时,先回想常见的修辞手法,再借合本题中的句子,做出相应的判断.

(3)数量 颜色 大潮到来时浩大的声势

解析:这道题是要对句子进行比较,体会出不同之处.第二句话中增添了“千万匹”“白色”两个表示数量和颜色的词语来描写浪潮;第三句话中“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更进一步写出了大潮到来时浩大的声势. (4)颜色 形态 声音

这道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这段话中“白线、白浪翻滚、白色战马”等词语描写了大潮的颜色;“长、粗、横贯、翻滚、水墙、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等词语准确地描写出大潮的形态;“山崩地裂”形容响声巨大,变化剧烈,本文指潮声大.从这个词语可以知道作者是从声音这个方面来描写大潮的. (5)远 近 再近些 越来越近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掌握情况.从“再近些”“越来越近”这两个词可以确定作者观潮的顺序是由远及近.

能力提升训练:

(1)用关键词描述大潮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潮来前: 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潮来时: 白浪翻滚 人声鼎沸 潮来后: 恢复平静 依依不舍

解析: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作者分别抓住不同景物,细致描写了大潮各个阶段的独特景致,以此培养学生抓主要特点进行描写的意识和能力.

(2)我当小导游:

解析:借助课文内容,以导游的方式进行转述,这是课文语言内化的过程,学生经历复述、创作过程,深刻地体会语言魅力,积累语言,丰富语感.

(3)仿写训练.

解析:本文的结构清晰,描写细腻,在表达上很有特点,是一篇仿写训练的好素材.本次训练主要有两个要素,一是按一定顺序记叙一个场面,二是练习抓事物主要特点进行描写.

拓展与应用训练:

阅读《浙江之潮》,回答问题. 1.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 八月十六到十八日 3.视觉、听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