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检测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自主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方法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学习品质方面打下夯实的基础。
根据本校区域特点及学生现状,特制订两方面的内容。 一、预习内容:三遍读文。
1、第一遍读:默读,标自然段,边读边圈出认字及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用自己的方法认字,并多认几遍。
默读是《课标》中提出的第二学段的要求,适合于高段学生,一、二、三年级学生还应该大声朗读或出声读。在实际教学中,班级那些比较内向、回答问题不流利或是朗读水平不够的孩子,我建议也用读出声的方式进行,不只锻炼读熟、读懂文章,同时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2、第二遍读文: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把读不通或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画出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并把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同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包括字、词、句、段、写作方法)试着自己解决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书中做记录,也可以整理在预习本上。
3、第三遍读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后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着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 二、预习检测:
预习效果如何,关键是看有没有及时的检测。没有信息反馈,我们的预习就等于白
费功夫。但如何检测,这还得靠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去体会、积累。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在不断摸索,今天只是一点点滴体会,今天与大家分享,也希望各位领导与同事提出宝贵建议。
预习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如果只靠老师自己检测,基本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发动全体同学,一起来完成这项重任。
1、选择检测对象及方式:同桌或小组成员互相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检测。
这部分主要检测学生第一遍读文情况。同时包括标自然段、圈不认识的字、学生自己画词及读文的情况。
我让同桌互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检测。(可以是同桌互读一段或一句,也可以随机只选择一段来检测同桌的读的程度)在同桌检测读的同时,互相换书,边检测读的质量,边检查自然段的标号边看是否圈字,是否画词。也可随机指几个难认字或难认词让同桌来认读。并简单交流一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反馈检测情况:同桌或小组成员以举手或教师提问的形式来汇报预习情况。 学生交流之后,要有个反馈。教师对此环节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预习的结果,及对以后预习作业完成态度。学生就是这样,老师重视,他就完成的好,一旦老师应付了事,那学生是更不会买我们的账。
3、教师二次检测:教师随机指名读文章的全文或部分,以再次反馈学生检测的结果是否有效果。 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检测学生在互相检测时,是否做到认真、细致,检测结果与汇报结果是否一致,也就是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4、三次检测:让学生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当然,即使很细致的检测,也不可能检测的全面,这就得在课后再把检测的工作完成,严谨地跟学生一段时间,孩子会学习了,真正的学会学习的方法是我们真正的目的。也是学生受益终生的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