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汇集(全)

人教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汇集(全)

来源:爱够旅游网


人教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汇集

班级: 姓名:

7上1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萧,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旨: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壮丽景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7上2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感情。 ★主旨:淡淡的乡愁。 ▲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

★这里透露出自然规律,“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7上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中心: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评析]: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渐、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绘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1

7上4《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7下1 《木兰诗》 乐府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她的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勇敢、淳朴的优秀品质。 ★诗歌第三段略写木兰十年征战的过程,虽只有六句,其概括性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赴”一“飞”,木兰女矫健雄姿尽在目前。“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凛冽的北风,“寒光”,既有朔方冰冷的月光,又有刀剑的道道白光,写环境之艰,木兰女与其它将士深夜时仍马不解鞍,人不卸甲,时刻提高警惕之状。一个活脱脱的木兰女不畏艰辛的形象又跃然纸上。“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是互文,死的不仅有将军,也有战士,十年归来的既有壮士,又有将军。本诗在这里用互文对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战争的惨烈,又为下文写木兰归来见天子作了过渡。总之,这六句既有很强的概括力,又有很强的表现力。

8上1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主题: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 本诗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 ,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感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蕴藏了诗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峻奇险的形象。 ●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①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或②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或③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或④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8上2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沉痛和忧伤。 ●请简要说说作者是通过写怎样的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作者通过长安城内的破败之景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心境。抒发了对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沉痛心情。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山河 到 草木花鸟 。 ▲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眷恋家人的感情。

●《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望”中所想的是: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2

●“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意思是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国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思家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上3 《石壕吏》 【唐】杜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中心思想:这首叙事诗,描写了官吏夜晚抓丁,带老妇人服役的故事。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了。

●这是一首古体诗,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抒情色彩,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处处感到有诗人在。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8上4.《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作,从内容看诗人很不善种田,但是非常勤劳,分别指哪些内容。 A.不善种田: 草盛豆苗稀 B.不辞劳苦:晨兴理、带月 ★诗的“但使愿无违”意思是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谈谈“意愿”的含义。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而折腰”强。

8上5《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主旨: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

▲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

3

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二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8上6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怜 。 ●具体分析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臵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8上7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本诗共八句,其中第_______句,诗人描写景物由近及远,突现出环境的宁静。(2分)

★诗歌颈联中的“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上、时间上的跨度叙事,表达了诗人愤懑(1分)、悲凉(1分)的感情。(4分)

8下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中心:作者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臵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 ★“烂柯人”暗示贬谪时间太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惆怅感叹。

●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作简要分析。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两句诗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4

“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精神”,向友人表明态度,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以此结束全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8下2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旨: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 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请赏析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我们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写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8下3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11年已考)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心:《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作者沉痛地述说了国家的危难,个人的遭遇,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首联回顾了作者经历的两件事①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②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响应号召起兵抗元。 ●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但要死的其所,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说,个人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令人肃然起敬。再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建功立业。

8下4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旨:本文通过以月抒情,表达了词人对其弟子由以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

5

满,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共称文坛“三苏”。“婵娟”在诗中指 月亮。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 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词人把“天”、“月”都人格化的目的:创设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好境界,这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下文。

● “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找出《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并说说其含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为安慰的语气,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有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找出《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和对自己的美好祝愿。

8下5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主旨:借怀古伤今,揭示了历代封建王朝的衰亡给广大百姓造成的极大痛苦

▲此曲写景对咏史有什么作用?极写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的险要地势,正是为下文的“望”而“意踌躇”提供抒情的“诱发点”,使作者更好地抒发感情。 ▲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诗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聚”“怒”用得好。运用化动为静的表现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阔景象和险要地势。其中,“聚”使静态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的汹涌澎湃 ,“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文的主旨句是?此句妙在何处?

★ 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句发出了沉痛的慨叹,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个结尾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8下6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心:他描写农村风光的恬美和静穆,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词:心远。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特点。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心远地自偏”以上四句的思想意蕴是什么? 哪几句诗是写景的?

★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一句怎么理解?

★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此句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

6

然的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成理即可)

▲ “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8下7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主旨:表达作者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的旷达胸怀和理想抱负。

▲诗中的感情变化是由消沉苦闷转至满怀壮志。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 ▲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漫漫人生路难免有艰难和挫折,从李白的这首《行路难》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在重重困难和险阻面前,诗人并不显得沮丧,更不沉沦,相反,显出了他的坚定信念和豪情满怀的气概来。我们在遇到人生挫折时也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和自信,积极地追求、顽强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诗中哪些典型的动作细节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揭示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象征手法,象征自己仕途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其中寓含着无限的悲愤。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含有姜尚和伊尹两个人物的典故,表达了作者不甘心消沉,希望能重新能得到任用一展宏图的思想愿望。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8下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是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虽然杜甫眼下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实现千百万“寒士”“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变欢颜,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忘我为人的精神,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 安史之乱 事件。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 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臵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

★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8下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7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这首诗前十句重在 ,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填空2字)咏雪 送别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臵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此二句写雪后美景,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本来一夜大风雪早出来的是个冰雪世界,但诗人却说不是北风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以春花喻冬雪,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

8下10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 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 “白日斜 ”烘托离愁,以 “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9上1 《望江南》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用自己语言描述词的画面:

★词中痴情女子对爱人的思念,真挚感人。望江楼上悄然独立,只为能找寻心上人的归踪。夕阳西下,万舟驶过,仍没有爱人的身影。中人那悠悠流水,缓缓东流。心中的爱与恨,相思与失望交织一起,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写了怎样的自然景象?有什么含义?

★是写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失望和惆怅的心情。

8

9上2 《渔家傲 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主旨:此诗抒发了将士们有家难回、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雁去、边声、 长烟 、落日、 孤城,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词中“异”景异在哪里?

★“异”:①塞下天气的极度寒冷如“衡阳雁去无留意”;②塞下奇异的声音如“四面边声连角起”;③战事紧张,戒备森严如“长烟落日孤城闭”。表达了词人是思乡之情。

★全词的上片写景,“异”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的特点。 ●本词中“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的塞下之声让你联想到什么?

★边塞之声让我们联想到边塞的荒凉、战事吃紧的肃杀以及入夜后悠悠羌管声中流露出的乡恋之情、归心似箭的感伤之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9上3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徽霜,又何妨!持节去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主旨: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

★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要像孙郎(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 “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①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塑造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试作简要赏析。

★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比如上阙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下阙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只要从“外在形象”和“内在感情”两方面回答即可。 ●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9上4 《武陵春》 李清照[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请用你的话描述一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的情景。(50字以内)

★暮春时节,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

9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构思精巧,试赏析。

★“愁”本是抽象之物,难以捉摸。作者巧用比喻和夸张,新奇形象地描摹出内心浓重的哀愁。 [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哀愁。这哀愁浓重到使她无心梳妆打扮的程度,甚至不能提起,不可触摸。] ●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9上5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后名。可怜白发生!

★中心: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这首词把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1)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 这些都极勇猛、雄健;

★(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通过“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的表达效果。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选择快马、强弓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感觉方面)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 “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9下1 《关雎》 《诗经 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思想内容】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

【艺术特色】《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关雎》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并采用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 【提示语填空】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两句就是佐证。 【中考链接】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10

9下2 《蒹葭》 《诗经 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思想内容】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喜爱之情。

【艺术特色】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并采用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

【提示语填空】

1、《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中考链接】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