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野望 王绩
东皋黄昏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景,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认识,长歌怀采薇。
1、请从动静和写景次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中间四句写黄昏中所见光景: “树树皆秋景,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各处是一片秋景,在斜阳的余晖中更加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村歌式
的田园氛围,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犹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向,搭配得恰到利处。
2. 找出王绩《野望》中写出山家秋季夜晚风景的两联。
答:树树皆秋景,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3、找出王绩《野望》中表现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孤单无依,只能追怀古代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
人交朋友的诗句。
答:相顾无认识,长歌怀采薇。
4、野望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绘了铺天盖地,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情形,景中
寄寓了诗人孤单、落寞的情怀。
5、本诗中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以平平庸淡的表达,第一推出薄黄昏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关的
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没法沉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均衡色彩,并为中间
四句写景供给奇妙的铺垫。
6、本诗主题: 全诗经过对萧瑟安静的秋景描绘, 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徘徊和孤单无依的抑郁心情。
7、赏析本诗的尾联。
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单无依的愁闷与难过,只能追怀古代了隐士,抒发了孤单无依
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安适思想。
黄鹤楼 崔颢
古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哪处是烟波江上令人愁。
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显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答:在阳光明朗的日子里,从黄鹤楼远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生气勃勃,鹦鹉洲上芳草旺盛,这全部
都清楚可见。
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答:岳阳楼、滕王阁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感情
答:孤独、难过
4、领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感情。
答:日近傍晚,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5、诗中最能归纳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剖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
何表达这类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境界宽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形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
之景订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6、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显现的情形。
答:明媚的阳光下,从黄鹤楼远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楚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郁旺盛,
活力盎然。
7、“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
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重申空间上的虚无。神仙驾鹤离开以后,兀立于苍莽宇宙之下
的黄鹤楼仿佛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心里的孤单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陡然, 重申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扬
, 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心里的失意与难过。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流浪不定的行迹。诗人用“征蓬”自喻,表露了身不由
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斥走开朝廷感觉十分忧愤。
2、尾联用典故表露了神往立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答:“燕然”二字。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向来为人称道,谈谈这两个字为何用得好。
答:“直”和“圆”正确地描绘了荒漠的情形,并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觉。
“直”字荒芜孤单中透
着挺秀宏伟, “圆”字苍莽壮阔中显现轻柔暖和。
4、诗人受命出使边塞慰军,为何却以“蓬”
、“雁”自比
答:诗人以“蓬” 、“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相同出临“汉塞”
,像北飞的“归雁”相同进
入“胡天”。这里倒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心里的激怒和抑郁。
5、“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奇景,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答: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单正确地描述了荒漠壮阔的情形,并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
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奇妙地熔解在广阔的自然情形的描述中。
6、用自己的话,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显现的画面。
答:黄沙莽莽,一望无际,草木不见,行旅隔离。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正有力地升腾在
天的终点,俯首远瞰,黄河横贯荒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夕阳。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万里送别舟。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尾联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感情
答: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地址和此行的目的;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述舟过荆门时所见风景
, 颔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 , 向来被人称道。请
选择其中一个字作简要剖析。
答:“随”字将群山与旷野的地点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
感。长江滔滔远去着一“入”字,忧如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旷野,流入海洋以外。
3、品尝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送”字直接点题, “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
故乡的迷恋之情。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勇敢、奇异,被人誉为“神来之笔”
,试用简短优美的语
言描述这美好的画面。
答: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光亮刺眼;仰望天空,云气拥簇而来,
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奇特美好。
5、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答:明月映入江水,仿佛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集,形成空中楼阁般的美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述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叹。
6、诗题为《渡荆门送别》 ,有人以为:诗中无送别,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能否赞同这类说法请谈谈原因。
答:不赞同这类说法,“送别”二字不行删,由于这首诗和常有的送别诗不相同。常有的送别诗多以人送人为题材,而这首诗标新立异地写出了故乡山川送别诗人的感人情形, 构想奇妙,波折委婉,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确实是送别诗中的佳作。
7、“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描述了如何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如何的心境
答:描述了群山远去,平原无际,江流奔涌的辽阔情形。表达了诗人初出荆门时欢乐、激动的心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神态描摹得娇媚感人,活力勃勃,试品一
品其妙处。
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众多、草的娇嫩,突出了春的娇媚感人;又
以“浅欲”、“才能”描述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活力。
2、睁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述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显现的画面。
答: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你追我赶地飞来朝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畔
不断地衔泥筑巢。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
答:经过描绘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风景非常赞叹和喜欢之情。
4、诗中直接抒怀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
答:诗中直接抒怀的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欢之情。 5、试描述“水面初平云脚低”所显现的西湖初春的美景。
答: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涛连成一片。
6、“几处”“谁家”可否改成“到处”“家家”为何
答:不可以。由于“几处”“谁家”突出是当时正是初春节气,飞鸟不多。
7、诗人抓住了哪些拥有春光春意的光景来描绘西湖初春光色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
答: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光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初春美好风光的喜欢之情。
8、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幸亏哪里
答:正确地描述出它们飞向枝头朝阳欢歌的情形,生动地显现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剖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构造上起的作用。
答: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感情
2、剖析本诗写景抒怀的艺术特点。
答:①在写景上层层推动,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
,由花到香,而感情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
华;②寓情于景,情形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赏识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倅的思妇形象跃
然纸上;③以乐景写哀情,经过“奇树”
“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华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
孤独,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3、古人在评论此诗时说有一诗句特别有“新意” ,表现了诗人的创建性,你能判定是哪一句吗简单说明一下原因。
答:“馨香盈怀袖” 。香气原来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作者却能把它写得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生动形象。
4、结尾两句诗人是说花的难得仍是不足稀罕,请剖析诗歌结尾的内涵。
答:难得。这花原来没什么罕见,不过由于分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
可何如、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了然全诗相思的主题。
5、“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赏识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答:“盈”字用得好。 “馨香盈怀袖” ,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示意主
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好久。这是由于思路久积,不由自主,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想念。
6、这首诗波及了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请指出本诗这一细节,并简要剖析这一动作内涵。
答:“攀条折其荣”一句,主人公不由自主的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予给远方的亲人。由于这花凝集着
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望着她深深的想念。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只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答: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固然到了暮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激情壮
志。
2、人们常说“斜阳无穷好,不过近傍晚”
,诗人是如何对待暮年的
答: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该因年暮而低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断止的理想追求
和踊跃进步精神,永久乐观奋斗,发奋图强,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3、《龟虽寿》表达了诗人何种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达观、踊跃的人生态度和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4、诗中的“烈士”指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
答:烈士:指能立功立业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服老、不信天、奋斗有为、老当益壮的壮心壮志。
5、“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几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主要想说明
什么道理
答:衰老和死亡也是人们没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人间万物都不是永久存在的。
6、本诗主要写自己的壮心壮志,为何要写到“神龟,腾蛇”
答:诗人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表示自己要利用短暂的生命立功立业,有所用为,
而不虚度年光。
7、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
答:灵异的神龟固然活几千年,但它总还会有结束的时间。飞驰的异蛇固然会乘云驾雾,但它最后一
死仍会化为灰烬。古来雄才大概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
这在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难得的。
8、在这首诗里,曹操是如何对待生命现象的
答: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着清醒的认识,生命终将结束,可是一个人只需有远大的理想和踊跃向
上的心态,就能够让短暂的生命存心义。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正直。岂不罹凝寒,松柏有天性!
1、诗中“一何盛” “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答:“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 “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秀(坚韧)
。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情怀
答: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矗立风中而不倒、历经寒冷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
鼓励堂弟做一个坚毅不屈的人。
3、诗是如何表现松树不畏凝寒而有天性的质量的
答:高峰上挺秀矗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吼叫的暴风。风声是这样的剧烈,而松枝又这样的刚毅!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正直正。诗人采纳反衬的手法,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经过
描绘它与暴风、冰雹的格斗,突出了松树的经寒不衰、凛然正气的质量、形象。
4、诗人这样描述松树的形象,联合诗题,谈谈作者写作的意图。
答:诗人以松柏托物言志,鼓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即便处于乱世也要有一
种坚定的人品追求。
5、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剖析作者的意图安在。
答: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
,颂扬松柏矗立风中而不倒,历经寒冷而不凋的坚强生命力,表
达了作者自己固守的品行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6、三四两句诗用了什么手法风声松枝各有什么含义
答:三四句用了衬托手法
( 或许是对照 ) ,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狠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秀。风声象征邪恶
的环境,松枝象征正直的君子。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老婆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冷清,狐兔翔我宇。
1、“柴门何冷清,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答: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绘衬托出边海人们生
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惧怕与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向描绘了边海人们的贫穷生活,反应了边海乡村的残缺荒芜景
象,表达了作者对基层人民的深切怜悯。
3、“老婆象禽兽 , 行止依林阻”塑造了“老婆”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剖析。
答:塑造了衣不蔽体、披头散发、庸俗艰辛、与世隔断的愚痴颓丧的老婆和子女的集体形象
喝酒 ( 其五 )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安闲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安闲见南山”中的“安闲”一词表达了诗人如何的心境
答:表达了诗人隐居时的安适安适的心境。
2、可否把“安闲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何
答:不可以。“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存心观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心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3、“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答:自然之趣和人生真理。
4、“采菊东篱下 , 悠悠见南山。”一句怎么理解
答: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
, 安闲地抬开端来赏识南山漂亮的风景。 此句显现出诗人安闲自得、热爱自然的的感情和旷达的气度
, 最有妙处。
5、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安适、淡泊舒适的词语是“ 心远 ”和“ 安闲
”。
6、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显现的画面。
答: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盖在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特别漂亮。出门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
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7、车马喧”示意了什么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答:“车马喧”既实指车马等人间的喧杂, 也意谓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哗。界的浑浊黑暗。 “远”:
远离政界,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常脱俗。
春望
杜甫
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忧国思家 的思想感情。
2、请睁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显现的画面,并揭露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陷落的河山,一位满头鹤发的老人因忧愁忧愁不断地挠头痛惜。老人往日那长长的头发现在
纷繁断落,已经短得没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绘的这一细节,委婉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向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谈谈了在哪里
答:①诗人触景生情,本来能欢乐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衬托了自
己“感时”、“惜别”之悲。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实质上是诗人
自己心里感情的写照,形象感人。
4、请简要谈谈作者是如何经过写景来表达心里世界的。
答:描绘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也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怀,深邃诚挚。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答: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烽火绵延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这家书显得极
其宝贵,能够赛过万金,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人的美好感情。特别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信息隔断、久盼
示意了政
音信不至的迫切心情,令人产生共识。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形容家书的宝贵,表达了对老婆子女激烈的想念之情。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景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拔玉龙为君死。
1、请假想“半卷红旗”是如何的情形,作者捕获这个情形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半卷红旗是侧面描绘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警戒,不
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2、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拔玉龙为君死”
。 答: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期间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
朝廷的信心。
3、关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责备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
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情形,谴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什么见解
答:艺术的真切和生活的真切不可以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
照射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创建境界的手段。
4、李贺写诗,老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样奇特浓厚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详细说明。
答: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亮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只鲜亮并且浓妆,它们跟黑
色、秋景、白色等交叉在一同,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5、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
,你联想到什么
答: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当年
人已没,今天水犹寒。
6、尾联用什么写法表达了如何的感情
答:尾联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信心。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相关的诗,东风既指
自然界的东风, 又指促人成功的机会, 诗中的周郎指 周瑜。 。 2、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触。这堪称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倒是
经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混乱的年月,想到
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未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峙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
体、可感,有情味,有风姿。
3、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
”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若是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唯恐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应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局势的重要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觉。也表达了
这样的感触:历史上英豪的成功都有某种机会。
4、本诗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情怀
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己感触:历史上英豪的成功都有某种机会,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
怀弘愿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5、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盛行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叹息。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6、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何
答:不好。由于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表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
蓄。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银河欲转千帆舞。忧如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哪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李清照是 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
豪放。 2、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绘梦幻的作用是什么
答:词人借梦幻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亮的比较,充足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崎岖的感
怀。词人还借空幻梦幻表达对自由的盼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梦想在现实生活中不行
能实现,所以只有把它寄望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幻中追求出路。
3、这首词表现了如何的艺术风格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类风格的
答:浪漫或豪放的艺术风格,该词境界阔大,想象丰富,天上人间,摇摆多姿,给人目不暇接之感,
梦幻现实辉映比较,那船摇帆舞,银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切感,也拥有梦幻的空幻性,虚虚实实,为
全篇的奇情壮采确立了基调,利清照暮年虽身处窘境,想象的翅膀却飞进了另一个世界,想象出一条能使
精神有所寄望的道路,显示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气派,使这首词显示出来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
格。
4、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联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境界微风格上的特点。
答: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银河、千帆,情形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
涌的云涛、洋溢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同,显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述出一种瑰奇雄
伟的境地。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联合,形象愈益壮伟,境地愈益恢弘。词作中关于宽阔壮
美的境地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心里一种刚健高昂的气派,词风豪放。
5、“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尝,请依据这两个字的意蕴,
谈谈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如何的思想感情。
答:“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徘徊忧愁的神情,表示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手足无措的
叹惋。“谩”字表露出心中的哀怨难过: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己(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心;二是
叹息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力所不及的愁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昨年天气旧亭台。斜阳西下几时回
力所不及花落去,似曾相逢燕回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请再写出两个你知道的词牌名:
西江月、渔歌子。
2、“力所不及花落去,似曾相逢燕回来。 ”两句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3、“力所不及花落去,似曾相逢燕回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幸亏哪里。
答: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解睦;画面生动,经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绘,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
慨,感情浓烈,寓意深刻,振聋发聩,因此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4、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如何的感情
答:坠落的斜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领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
的非常难过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昨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斜阳虽美好,但终归
要吞没。好鸟相鸣似存心,但溃不成军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
识燕回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宽慰。
5、联系生活实质,谈谈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昨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的感情的理解。
答:词人把酒听新词,意兴无量,可是忽然记起昨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相同的天气,一
样的亭台,相同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于是感触岁月的流逝,不免深深痛惜。
6、赏析“力所不及花落去,似曾相逢燕回来”的意蕴。
答:对仗工整:力所不及似曾相逢是感情的描摹;花落去燕回来是物象的对仗,是时间的有形流逝。
力所不及花落去对春光的流逝示痛惜之情;似曾相逢燕回来对巢燕的回来兴怀旧之感。人间存亡,同花开
花落相同,身不由己,所以说力所不及;旧地重游,前尘旧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逢。表露在词中
的是一种人生难过。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约笙歌到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叹之情。上阙从视觉和听觉双方面描绘了曲折波折的绿
水、长满芳草的长堤、悦耳的乐声和歌声,描述了西湖清丽、安静、淡远的春光。
2、词的下阙主假如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描绘西湖春光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动静联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海不扬波,把水面比作明亮光滑的琉璃,更以船的迟缓移
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
清静。动静相衬,动静联合写出了西湖春光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川的快乐心情。
3、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述了一幅如何的图景
答:轻舟 ( 短棹 ) 、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描述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开朗的春日西湖
美景。
4、这首词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剖析。
答:①比喻,把海不扬波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②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
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清静。
5、赏析“惊起沙禽掠岸飞”一句。
答: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不免惊动沙岸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愈显西湖之清静。
6、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约笙歌到处随”的图景。
答:绿水曲折波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约传来轻柔的笙歌声。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斜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 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阙。
答: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斜阳垂地,万里长江,滔滔东流,这些是眼前光景,但清秋
斜阳逝水衬着出极其肃杀、凄凉的氛围,暗含着河山残缺、国运衰败的气象,寄寓着诗人凄凉抑郁的心情。
2. 下阕表达了词人如何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光复中原的激烈梦想以及对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对陷落人民的怜悯。
3、有名抗金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 扬州路”,
用以再现扬州烽火硝烟的场景。相同说起“扬州”,朱敦儒是如何抒发心里感情的请联合下片诗句作简要
剖析。
答:① 词的下阙运用了反问、比较手法。②
“几时收”诗人叹息什么时候才能光复失地;结尾一句,
词人对北宋消亡而南渡时的悲惨情
风原来没有感情, 却在前面加一“悲”字,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③
景的回想,表达了他盼望光复故乡的爱国心和对南宋代廷的不满情绪。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斜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谈谈其表达成效。
答:寓情于景。每况愈下,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吞没在苍莽的暮色中了。词人用象征手法令人
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衰灭。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
重。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作者盼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激烈梦想;同时也是对朝廷偷安朝夕,不图恢复的愤
慨和抗议。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陶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这首词中 , 表达时间的词是 日暮,表示地方的词是 溪亭。
2、本词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
答:反应了词人从前无牵无挂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3、睁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答:暮色中船却误入荷塘深处,词人忍不住惊呼:怎么把船划出去喊声惊醒了鸥鹭,飞向天空,瞬时,人
声、水声、鸟声交叉在安静的湖面上。
4、想想 , 作者为何会“不知归路”呢
答: 诗人“不知归路” , 一是由于酒醉 , 二是由于她尽兴而心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