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7年天津市高考语真题文文言文阅读一览表 2005年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 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使……较量 .【答案】A。 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解析]第11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应解为“图谋”。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解析参看译文。 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 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A.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日夜相击于前 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B. 请先言而后试。” 甚矣,汝之不慧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 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 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C. 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 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附译文: 赵文王酷爱剑术,各方精于剑术的人蜂拥而至,因剑术【答案】C 太子乃与见王 D.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而成为门客的超过了三千人。赵文王整日少理国政,让这些人日夜不停【解析】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均为连词表修饰。[解析]第 12题:地在自己面前击剑,每年死伤都在百余人以上,可赵文王依然乐此不疲、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A项中的“于”,前者翻译为“在”,不能满足。 如此整整过了三年,赵国的国家实力日益衰落,各国诸候纷纷图谋攻取他。对于这种严峻的形势,赵太子悝虽然十分忧虑却无计可施。无奈之下,他对近侍的人说:“谁要是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剑,我赏他一千金。”左右的人推荐说:“庄子可以胜任。” 太子派人携千金去见庄子,庄子并不接受,而和使者一同去见太子,问:“太子有什么吩咐,为何赐我千金?”太子回答:“我久闻先生明达圣贤,诚奉千金以犒劳先生的仆从。先生不肯接受,我无话可说”。 庄子说:“据说太子准备让我去说服赵王,阻止他对剑术的爱好。但是,一旦我对上劝说而违逆了赵王的心意,对下自然也就不合乎太子的旨意。那么,我自身就会遭到戮刑而死。倘若这样,我怎能还用得着金子呢?反之,如果对上我能够说服赵王,对下又能合太子意愿,那么,我在赵国想得到什么难道还会有困难吗?” 太子说:“是的。父王所接见的,只有精于击剑的人,他们都是蓬头突发、低垂帽子、粗实的帽缨、短厚的上衣、瞪着眼睛且喘着粗气连说话都困难的人。如果先生穿着儒士的衣服去进见,事情肯定会弄糟。 C.②④⑥ D.③⑤④ 庄子说:“请为我备好剑士的服装。” 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解析]第13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信息的筛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后者翻译为“到”。B项中的“之”,前者为代词,代指“让这些人日夜不停地在自己面前击剑”,后者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中的“与”,前者为“和”,后面省略“之”(庄子),后者为“结交、帮助”。 1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过了三天,庄子与太子一道穿剑士服去拜见赵王,赵王抽出明晃晃的宝剑等着。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 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 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拿晋国和卫国做剑脊,拿周王畿和宋国做剑环,拿韩国和魏国做剑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靠五行来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本题确选项是B。第14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分析概括能力。分析见参考译文。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爱。 选能力。。①项“庄子当能。” 是 “左右”的话,不是“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②项“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是间接表现庄子的机智。 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1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遵循阴阳的变化而进退,遵循春秋的时令(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来而运行。这种剑,向前直刺一无阻挡,高高举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这就是天子之剑。”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这种剑,向前直刺也一无阻挡,高高举起也无物在上,按剑向下也所向披靡,挥动起来也旁若无物;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这就是百姓之剑,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割裂浮云, (3)夫子休,就舍待命。 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2006年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怕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询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愉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怕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迫洛阳 迫: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引: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修:美好 11.【答案】A 【解析】“迫”应解释为接近。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大欢喜( ) A.恂乃戮之于市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B.询遣谷崇以状闻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卿今为吾行也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D.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2.【答案】B 【解析】B项“以”均为介词,可译作“把”。A项前一个“乃”为“竟然”的意思。后一个“乃”为“于是”的意思。C项前一个“为”,是介词,可译作“替”,后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做”。D项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是加强肯定语气的副词,可译作“一定”。 13.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 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③ 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人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④ 询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昌平人,世代都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大姓人家。光武帝向南平定了河内,可是更始皇帝的大司马朱鲔等人重兵据守在洛阳。光武帝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宁河内的人?”邓禹说:“从前汉高祖任命萧何在关中防守,最终成就了帝业。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向北通到上党,向南接近洛阳。寇恂文武兼备,有统帅之才,派遣守河内的人非他莫属。”于是授寇恂河内太守职,掌管大将军事务。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他的部将在颖川杀人,寇恂捉到行凶者将其押在狱中。当时为万事创办待兴之时,军营中犯了法纪,大多情况是对犯法者宽容而不追究,寇他竞然在集市中杀了行凶者。贾复认为这是个让他感到耻辱的事情,回过头路过颖川,对左右人说:“我和寇恂共同做将领,可现在被他所侮辱,大丈夫中哪有心怀怨忿而不马上决断的人呢?如今要见到寇恂,必定亲手用剑杀死他!”寇恂知道了他的意图后,不想和他相见。谷崇说:“我,是个将领,请让我能够带剑陪侍在你身边。一旦有变故,我足以为你挺身而 出。”寇恂说:“不要这样。从前相如不畏惧秦王却屈从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啊。小小的赵国,尚且有这种重义之人,我怎能忘记这种大义呢?”于是命令部下准备好供应军队的用具,储备好美酒,执金吾的军队一入界,让他们一个人得到两个人能享有的酒饭的款待。寇恂于是在道中迎候,口说有病而回去了。贾复率兵想追击他,可手下的官吏士卒都醉了,于是就这样走过了他的治界。寇恂派谷崇把情况向上汇报,皇帝于是征召寇恂,寇恂到了以后,发现贾复先在那儿坐着,想起身回避,皇帝说:“天下⑤ 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⑥ 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13.【答案】D 【解析】①句表现他执法严正的品格。②⑤句表现他胸襟开阔的美德。 1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作河内太守。 B.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C.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D.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 14.【答案】C 【解析】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3.本卷共11小题。共108分。 四、(18分) 没有平定,两虎怎能私自相斗?现天我要把你们分开。”于是两人共坐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同饮,极尽欢乐。 高峻据守高平,害怕被杀而坚决死守,大将军职奔等人围攻他,(l)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 “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一年也没攻下来。建武十年,皇帝商议派使臣招降他,就对寇恂说:“你 现在替我前去招降。如果高峻不马上投降,你就带领耿奔等五营兵力去(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 攻击他。”寇恂捧着玺书走到第一城时,高峻派军师皇甫文出城拜谒,(2)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 行推辞礼,表示不屈服。寇恂发怒,将要杀死皇甫文,众将功谏说:“高 峻有精兵万人.大多带有强努,连年攻克不下,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3)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寇恂不答应,就杀了他。派他的副手回(3)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去告诉高峻说:“军师无礼,已经杀了他了。想投降,赶快降;不想降,就固守。”高峻惶恐不安,当天就开城门投降。众将都来贺喜,趁机问:“请问你杀掉高峻的使者并且使他率城投降,为什么呢中。”寇筒说:“皇甫文,高峻的心腹人呀,是给高峻出谋划策的呀。现在到来,态度推辞不屈从,一定无投降心。成全他那么他就会得计,杀了他高峻便吓破了胆,他就会投降。”众将都说:“我们确实比不上你呀。” 寇构学问深品行好,在朝廷名声很响,所得的俸金.多多地施给朋友、故人以及跟从自己的官吏士兵。常说:“我依靠着你们才达到现在这个地步,难道我能独享这些东西吗。”当时的人把他归于仁厚的长者一类人,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建武十二年去世,谥号是威侯。 2007年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答:B ◆解析◆ 这是考察学生对选文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一般用排除法,先确定自己不符合要求的两句,再看选项,答案就出来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了。 本文主旨是要具有“察”的精神,对人对事要仔细分析、推究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事理。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答:D ◆解析◆ 这是考察学生对选文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这样的题一般有一定难度,需要考生比较审慎地排查每一项的信息。 D项,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说法很含糊;“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说法也欠准确,除了文章开头几个事例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 答:A ◆解析◆ 这是考察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做这样的题,一定要结合语境,可以把选项给出的解释代入原文推敲。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C.有闻而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答: B 有明显的正反论证外,后面提及的孔子辨“一足”、丁氏之井、子夏辨豕等几个事例似乎同时蕴含着正反两个方面。 第Ⅱ卷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答:(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一条腿)。 (3)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解析◆ 这一小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 翻译句子,一要弄清句式,二要字字落实。 第一句是个含有“……之所以……也”的因果判断句,一般要翻译为“……是……的原因”。第二句是个含有“非”的否定判断句,一般翻译为“……不是……”;再者,要根据上下文理解两个“一足”的含义。第三句,“史记”的翻译可能会有些难度,这是个古今异义◆解析◆ 这是考察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 A项的“则”词,其语境义为“史书”,而不是现在所说的司马迁的《史记》;另外, 是“副词,就”的意思。 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个“于”“豕”是“猪”的意思,“涉”是“渡”的意思。 是“介词,向”。 C项的“而”是“连词,表承接”;根据“结构相同, 用法相似”的原则也可推断。 D项的“之”是“代词,这件事”。 1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2008年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答案:C 解析:C项中,文中列举晋文公、楚灵王、勾践的事例,不是说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而是说君主要引领士人“兼爱”,无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比较意。 ..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柰何哉?子墨子言:“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 文言文参考译文: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的害处。”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互 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相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士之勇,教训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人多者就不会威逼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全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 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 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辩明兼爱的益处,辩明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兼爱的原故。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也。” 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做的帽子,(这(《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劫夺 .B. 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 .C. 何以易之 易:改变 .D. 胁息然后带 胁:收敛 .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国的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说道:“像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贼”在这里是“残害、杀害”的意思。 1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洎牧以谗诛,邯鄣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 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A项第一句中的“所以”表凭借,是“用来……”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所以”是表示“……的原因”。B项中的“以”都是连词,表原因“因为”的意思。C项中的“之” 四、(18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 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3. 本卷共11小题,共108分。 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不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第Ⅱ卷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D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13.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答案:B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 。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 答案:(1)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关键词:比期年、说之、能之) (2)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解析:本文的主旨是“兼爱”。②是“兼爱”的结果;③是墨子批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关键词:利、恶、从而) 评天下士人的话语;⑥是圣人之法不可不做。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关键词:何难之有、特、以(之)为 )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2009年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义;B项中的“其”,第一个其用作句首,做主语,应为代词,他,指代管仲,第二句中的“其”也是代词,表示物主,他的;C项中的“于”均做介词,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解释为“到”,后一个可解释为“和”;D项中的“而”均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接着”“再”等义。 【思路点拨】虚词的判断主要靠积累的虚词知识以及平时形成的语感。在做题时要注意分析虚词前后的语境,判断词的词性,再推断意义。 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A 【考点】筛选信息要点 【解析】②是将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④不④夷吾事君吾二心。 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而是表现他是国家的忠臣。 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思路点拨】深入理解文中的句子的含义,需要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所提示的信息,和选项加以对照,在使用排除法,就可以做做出答案了。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节选自《管子·小匡》)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 【解析】A项中的加有“增加”的意思,但是考生可以根据语境加以推断,“增加”的含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而在语境中没有原来的标准,所以可以推测“加”的其他动词的含义,可以解释为:施加。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思路点拨】考生要通读文言材料,古人说,“通则懂”,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答案】:C 【考点】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解析】C项中的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是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思路点拨】考生要注意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仔细核对原文,认真推敲,因为文言文涉及到语言的障碍,要注意按照古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去思考。 四、(19分) 所以读通原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便可根据语境,结合平时积累,据语感,通过语法分析,再辅之以排除法,对实词词义加以推断,一般可以正确作答。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今乃用之,可乎 . A. B. C. D. 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其为君亦犹是也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考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解析】(1)“治”的意思是“治理、管理”,在这里就彼知其将反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 .要译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么和后文不连贯,且不合常理,因为管仲未到任时齐国也在管理国家,所以要主要到效果“管理得好”。这个意思是从与“乱”相对的词义上来理解,所以应该是使动用法“使……治”解释成“使……治理得好”。“ 则非臣之所能也”注意是判断句式,要翻译出来。 “其唯”是两个词,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唯,只有。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 【答案】 D 【考点】 考车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必不吾予也”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现象,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必不予吾”,还要注意省略现象,就是“予”的对象——管仲。 (3)“于是”是个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分解,解释成“在这种情况下”。“生来”【解析】A项中“乃”的含义分别是“竟然”和“才”的意思,成两个词“于”和“是”也是古今异义词,“生”这里是修饰动词“来”,解释成“活同样是作副词,但是可以透过语境推测出不同的含 着”;而“来”在这里应该为使动用法,“使……来”,可译成“交来、送来”。“柙”文中有注释——柙 [xiá,木笼],在句中作动词,用木笼装着 。“以予齐”中的“以”是目的连词,可以为“来给齐国”。 【思路点拨】注意翻译推测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的词义,判断出句式的特征,句子自然就翻译通了。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2010年 三、(12分)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8~11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向池呼渔,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2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当时曾经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叶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限就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脸盆里。鱼天天生长,换了好几件器物,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很快长大后盆里就容不下了,叶限就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每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食投进去。在叶限过去的时候,这只鱼就会游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底。她后母察觉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见不到鱼,就骗叶限说:“你最近累了吧,南方人祖上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一个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擅长淘金,吴洞非常宠爱她。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虐待,经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 ①C. 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 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洞人们哀怜母女,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并没有表示“以示追悔”。 【参考译文】 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于是脱下她的旧衣服,然后又让她到另外的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一个泉水那里去汲水,来回有上百里路。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乃易其敝衣 敝:破旧 . B.女角遽反 遽:急忙 .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那鱼就浮出了头,就立刻被她砍死了。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吃它的肉,味道比其他的鱼好一倍。吃剩下的鱼骨后母藏在了粪坑里。 到了第二天,叶限到池塘边上,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于是在野外哭泣。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安慰她说:“你别哭了,你的母亲杀死了你的鱼!骨头扔在粪坑里,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在屋里,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叶限照着他的话做,果然吃的穿的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去,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门户。叶限等她们走远了,也跟着去了,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后母的女儿认出了他,就告诉她母亲:“那个人很像姐姐。”后母看了也很怀疑。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丢了一只鞋子,被洞人得到了。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具事: 怀疑她了。 ..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嶦军 发:发.放 吴姓的这个洞邻近有个海岛,岛上有个叫做陀汗的国家,兵力强盛,统治着附近几十个海岛,面积达到数千海里。洞人把那只金线鞋子卖给他们,国王得到了。让左右下人穿上它,鞋比脚小的人的尺寸还小一寸。于是下令全国所有的妇人都穿上试一下,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那鞋子轻得像羽毛,踩在石头上也没有声音,陀汗王猜测那个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发,在文中是“打开、拿出”的意思。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多义词,关键在于用“语境定意”法的运用。另一个难点是“具事”,方法是语境推断法,选项与文中语句互相参验。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儒” 因泣下霑矜 ,与武..诀去 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国王就认为是谁丢在路边的,于是到此洞的各户人家搜查同样的鞋子,如果谁家有相同的鞋子,就逮捕上告。抓到了叶限,陀汗王让叶限试穿,非常合适。然后叶限又穿上翠羽衣,两只鞋子都穿上,容貌像天上的仙女。这才把所有的事都说给国王,陀汗王带着叶限和鱼骨回去了。后母和她的女儿都被飞石打死了,洞人可怜她们,就挖了个石坑埋起来,叫做懊女冢。 国王把叶限带回国后,封为第一夫人。有一年,国王起了贪念,求鱼骨给他无限的宝石。结果第二年,再求鱼骨,什么也得不到了。国王就把鱼骨埋到了海边。用一百斛珠同它一起藏起来,用金子做标记。后来,陀汗国有叛军作乱,国王要挖掘它来奖赏军队,结果一晚B忽有人被发粗衣 ,自天而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上的时间,埋藏的地方就被海潮淹没了。 ..C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 斧斤以时入山林 ..D 一夕,为海潮所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知识,能力层级为C级。A项两个“因”都是副词,“就”的意思。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是连词,但表示承接(顺承)关系。C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后一个“以”是介词,“按、四、(19分) 12.吧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呼鱼。 (1)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第Ⅱ卷 在”的意思。D项前一个“为”是介词,“被”。后一个“为”是动词, “成为”的意思。 10.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A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曾其肉,味倍常鱼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衣:名词作动词,穿。袖:名词作动词,在袖子里藏着。行向池:状语后置。 (2)但:只。不之虑:宾语前置,不虑之。 (3)意:猜测。以:介词,通过。拷掠:拷打。竟:最终。 常令樵险汲深 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D女用其言,金及衣食随欲而具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A、后一句不能表现“虐待”;B前 一句不能表现“神奇”;C、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 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2011年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注】发明,则为后序,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1.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支之,多有纸,你以传者[来源:学+科+网]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①②是告诉一个事实,非作者观点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县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驯矣,坐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 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这者,非追论者贤,则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 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作者认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者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生物观点更具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有说服力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9.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 齿尊: 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 .C. 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 累: 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当应为相等,相当之意。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当”,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误解了“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的含义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 (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 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下面加点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官于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其于是书也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今则有两序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A副词,/连词,尚且;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 后再作序。 (2)今与足下并生今世。(2分) (2)现在我和你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3分)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试题分析】(1)审、让;(2)足下、;(3)汲汲、不知我【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提醒】倒装句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2012年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与 薛 寿 鱼 书【清】袁牧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②① C. D.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 11.B【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与“反对重理学轻技艺”无关。 1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③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人其民,使无天扎,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⑤④B. 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C. 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 D. 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1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的分析是错误的,应该是“痛惜的是他的后人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 四、(21分) (8分) 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1) 虽子之仇,无异词也。(2分) 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 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 13.【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第一句的关键词是“虽”“ 词”。第二句的关键词是“以”“ 传”“ 所共信”。第三(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句的关键字是“活:使……活”“ 所以:……原因”。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答案:(1)即使是你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2)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 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3)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2) 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2分) (3)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4分) 《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天生了一位不朽的人物,可是他的儿子或是孙子却一定要把他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推入必然朽灭的地方!这就是我忧愤地悲伤的原因啊!所谓不朽的附译文 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 意:猜测 .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 执:拉住 .C.貌袭之,道艺两失 袭:承袭 .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 寿:使……长寿 .人与事物,并不一定光是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后弈的射技、弈秋的棋艺、俞拊的医术,都是可以不朽的。假使一定要等到出了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的话,那么古往今来的人间哪里能够有如此众多的周公、孔子这样的人呢?! 你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一位不朽的医生,在活到高寿的时候不幸去世了,我正想着要收集记述他的概要事迹,用来使他永传不朽,可没想到你寄来的墓志铭中竟然没有一个字涉及医学,反而把他依附到了陈文恭先生讲论理学一类的事情当中什么什么的。唉!从此一瓢先生就要不被传扬了!要淹没了! 任何学问都贵在身体力行,而不在于口头讲论。神圣的学问没有哪一种比得上仁学的了,先生能够凭着他的医术施爱于大众,使 仆方思辑其梗慨以永其人 .A. 使工以药淬之 . B. 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一瓢先生其理学乎 .他们没有因病而早死的不幸,这就是孔子的“老人,要使他们晚年安心;年轻人,要使他们归向仁学”的学问啊!从自己的现实地位和情况出发去实践仁学,有什么比这更为高尚呢?!那么何必舍弃这个去追求别的东西呢!王阳明功勋卓著,胡世宁还讥笑他多了一项讲论理学的事情;文恭先生又照样去从事它,在我的心里依旧认为是不对的。然而,文恭,是位高官;你的祖父,是位平民。高官要是借助平民来抬高自己,名声就会很好;可是平民要是依仗高官来使自己也显得地位尊贵,就太浅薄了。如果拉住路上的人然后问他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你的仇人,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又问他说:一瓢先生大概是位理学家吧?即使你的亲人,也有不同的意见。9.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句中的含义。A项的“意”应该是“意料、料想”的意思。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盖将其变者而观之 . 子不尊先人于白无一人之上 .D.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却用人们都怀疑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只怕是因于“技艺上的成就位次在下”的说法而去做那计较名位的事了吧?!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中有实践特点的学术啊!精心地探求技艺,哪种技艺不属于仁道?!表面上符合仁道,仁道和技艺两者都会被丢弃。燕王哙和子之哪曾没有依托尧舜禅让的故事来宣扬高尚?!可是最终却被木匠与造车之人所嘲笑。医术作为一门技艺,尤其不能轻易谈论;神农氏开创了它,黄帝光大了它,周公让家宰兼管着它,其中的道理一直通向神圣的境地。如今天下的名医 10.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的第一个“以”为目的连词,“用来”,第二个“以”为介词“用”。B..绝迹了,只有讲论理学这一类的人仍然没有绝迹的原因是什么呢?医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C项的第一个“于”为介词,“到、在”,第.疗的效果会立即表现出来,所以名医在一百个医生中也没有一个;二个“于”为介词,表被动。D项的第一个“其”为副词,“大概”,第..理学讲论之时没有依据,所以浅薄的儒生到处都是。你不把先人尊二个“其”为代词,事物。 .奉到百无一人的人物当中,却反而使他被贬低到了到处都是的人们11. 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当中,真是大错特错啊! ..A. 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B. 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我从前曾经患了病、病得很重,生命已处于危险之中,那时即使有十位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朱熹这样的理学家又有什么帮助?!可是先生独独能用一药物使我活命,这就是我从心里折服而且实在地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啊!料想此外一定有可以用来救助世人、可以用来使世人长寿的奇特医案和良方,要是记述下来并使之流传下去,定会高出程朱“语录”中的陈腐言论极其之多。可是你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而把他依附到臭腐的理学之中。这样,在理学界未必能够增加一个虚假的席位,但医学界却反而失去了一位真正的人物了。难道不荒谬吗?!难道不令人感到痛惜吗?! 2013年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 C.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 D.烟光凝而暮山紫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以、为、乃、而四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两个“以”分别是“连词,表目的,用来”和“介词,因为”;B项,两个“为”分别为“动词,做”和“介词,替”;C项,两个“乃”《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晶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梳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梳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爱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方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都是“副词,就”。D项,两个“而”分别是“连词,表转折”和“连风事心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词,表并列”。 面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 的一项是 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11.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敬恒对曰:“游魂⑤不日.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所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本书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答案A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时: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恒皇恐,长跪谢 谢:感谢 .B.访以海上事 访:询问 .C.闽督肃然颔之 颔:点头同意 .D.遂以此落其家 落:使……衰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谢罪,道谦。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那些出身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从思想内容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本文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提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通读经典,泰然自若。 解析:本题考查从人物形象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A项,“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不合文意。 答案A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主要通过具体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描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敬恒躬行,与鼎足,顾未有知之者。(3分)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不劣,愠甚。(3分)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2分) 以勉学者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汝亦为此恶行乎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1)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2)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 (3)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1)注意“躬”“鼎足”“顾”的含义。(2)注意“贸”“劣”“愠”的含义。(3)注意“丧”“乃”的含义以及“无乃……欤”的句式。 2014年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文学徐君家传 1 D. [清]魏禧 其庶几于是者与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暮【答案】A【解析】A介词,因为;B在/到;C表因果,因而/表转折,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但是;D推测语气,大概/期许语气,一定。 11.以下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谦尊侠义之风的一组是 2家既落,君委曲以秦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①君天姿英敏,读书观大略 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②好施与,矜然诺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③广义田以资通区 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④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 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⑤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 .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3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⑥每闻盗则挺身出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侍矣。” C. ③④⑥ D. ②⑤⑥ 【答案】D【解析】①说徐谦尊聪明,③是巡抚张公的行为。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A.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悉心奉养父亲,想方设法维持家庭生计,极尽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晙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C.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 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D.文章选用多个典型事例,有叙有议,肯定了徐谦尊这类人在乱世中(选自《魏叔子文集》,有硎节) 对国家的积极作用。 【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科兄弟 .B.全活甚众 . 科:分摊 全:全部 字:许嫁 纠:聚集 【答案】D【解析】“有叙有议”错,应为“先叙后议”。 四、(21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3分) 1)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 (2)乡里人皆欷欽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2分) 【答案】B【解析】全,使动用法,使??保全。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乡里的人都叹息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依靠的孝悌之义。 B.徐谦尊为人重义轻财,亲贤友善。明亡后,他资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义之士,不计个人利害。 C.其女字君从子 .D.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 A. B.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民瑾于道路 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人了。” (3)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3分) (3)所以乡邑中有好的义士,足以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和相关官员的缺失,对老百姓有功劳。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C.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 2015年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这地,犹且 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 ,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 鸢 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 鸢 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 ,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 11.下无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去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曷,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11.B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能力,考生可通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总结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9.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 B.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 C.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 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9.A(悼:对----感到哀伤)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2.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12.A 12. 试题分析:本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注意结合全文总结。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B.飞之三日而不集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于凉州造浮图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B 四(2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3分) (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3分) (2)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虚词的理解判断能力,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翔不会落下来。 归纳,考场上注意知识各迁移。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2分) (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答时要注意对重点字词、句式的落实。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16年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10.B 10.试题分析:注意全后句的语意关系,重点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结构。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从之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警之, 饮泣强食,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竞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结构。 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怒火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 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出李台州“至孝”的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11.A 11.试题分析:③不能反应“至孝”, ⑥与“李台州”无关。 【考点定位】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此题是人物是“李台州”,品质是“至孝”, 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③不能反应“至孝”, ⑥与“李台州”无关。排除这两项,自然得到答案。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达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规姻家也,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 .B.愿霁怒 霁:停止 .C.除知台州 除:罢免 . D.终身饮恨 饮:含着 .8.C 【解析】 8.试题分析:除:授予官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12.B 12.试题分析:“素来”错误。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文中有“亦未知其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 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合C。 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此题中的“除”解释为“罢【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免”就是典型的以今释古,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是 ① 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1)季思轶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分) ④予一见不敢再 (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 始终没有找到。 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B“素来”错误,文中有“亦未知其孝”。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C.乎 乃 以 也 D.焉 其 于 也 9.C 【解析】此题中③前面是“负”,后面是“归”,是两个动词,一般放在句首,由此排除AD,②中前后句应该是条件关系,用“其”无法连接前后文,由此排除B。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分) (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待她。 (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部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分) (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想通吗? 13.试题分析:重点词语:“轶”“竟”“揖”“以”“若”“兹”“谓”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轶”“竟”“揖”“以”“若”“兹”“谓”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考点定位】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此题注意“焉”和“以”的用法,然后分析所给语句前后的关系。 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2017年 【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10.A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10.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明白题中6个句子的意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思,考查它们是不是表现了王充的美好品德;然后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这个要求,运用排谬法在四个选项寻找正确答案。 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依仗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评】题中,“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的意思是:“(王充)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这属于王充的美好品德。“礼敬具备,矜庄寂寥”的意思是:“(王充)很懂礼貌,庄重寡言。”这也是讲王充的美好品德。“以笔著文,亦如此焉”的意思是:“(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这不属于美好品德,因此凡含此句的选项皆不是正确答案。由此排除C、D两项。“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的意思是:“(王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这也是王充的美好品德。“幽处独居,考论实虚”的意思是:“(王充)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这是美好品德。“行苟离俗”的意思是:“(只要这个人)品行不同于世俗(,王充就同他交朋友)。”这句讲的不是王充,因而应排除包含此句的选项。 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他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被长官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 【名师点评】解答文言断句题,应该先将语段的大致意思弄懂,看该语段大致讲了什么内容。然后以动词为重点分析语段,先找出动词的主语,确定句子中心,再找出宾语(或补语),在宾语(或补语)之后停顿。有时,也可根据其他断句的标志,比如某些句末和句首的虚词、某些特殊句式以及对称句式等。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11.C 11.试题分析:此题的断句标志,可主要根据句式的对偶关系来考虑:“才高”相对“口辩”,“苟作”相对“谈对”,于是可知“苟作”和“谈对”之后都应断句。再根据动词来判断:动词“非”的宾语“其人”后应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接见时,不问到自己就不作声。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胸怀比王公大人还要宽广;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情怀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他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名师点评】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出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相关内容,再逐一考查各选项说法同文本内容是否相符。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再逐一考查各选项说法同文本内容是否相符。 12.B 12.试题分析:题中,B项错误在于,该项“他追求好名声”的说法同文本中“不好徼名于世”的说法相悖。 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8.A 8.试题分析:此项中的“凶”是年岁不好、遭遇灾年之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单项选择试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该句所在的上下文,考查其解释是否合乎该处语境。此外,还可根据平时所学,看各项实词的解释平时是否学过,是否有道理。也可根据字形分析去揣测。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 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3分) (2)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关键词:若、诡、是,全句大意。)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分) (3)(王充)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关键词:淫、甘,全句大意。) 【解析】第(1)句的“会”是恰好、正赶上的意思;“扰乱”是社会不安定、兵荒马乱之意;“为---所”表被动。第二句的“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3分) 13.(1)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关键词:会、扰乱、“为……所……”的被动句式,全句大意。) 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9.C 【解析】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然而”;那里/---的样子;B表原因,因为/介词,把;D他的/难道。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题中各选项的第一句是文本中的句子,第二句则是课本中学过的句子,因此可用对比法解答:即先回忆课本中句子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将此带入文本句子去考查,看它们是否相同。
是“好像”:“诡”:诡异、古怪;“是”:正确、对。第(3)句的“淫”:多;“甘”:喜欢,意动用法。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评】作答文言翻译题,要先根据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读懂大意,然后认真揣摩命题者在该句中设置的采分点,把每个采分点的意思分析正确,再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出该句意思。一般来说,命题者设置的采分点多为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异义字和特殊句式,翻译时一定要把这些地方翻译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