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练习天津市各区模拟及中考

来源:爱够旅游网
一、09年河北区一模

阅读《三国志·蜀志·后主传》中的片断,回答问题。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1司马文王:指司马昭。○2禅:刘禅。○3作故蜀技:表演过去蜀注:○

4贾充:司马昭的亲信。○5姜维:后蜀大将军。○6并:吞并。国的歌舞。○

7郤正:原后蜀大臣。 ○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2宜○使诸葛亮在:( ) ○泣而答曰:(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3. 典故“乐不思蜀”出自这个历史故事,请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这个典

故的两种含义。

第一种: 第二种: 二、09年河北区二模

阅读《晏子春秋》中的片段,回答问题。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

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1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2丈夫:指成年男子。○3带:衣带。○4注:○

5内:指王宫内。 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可见。○

1.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2不逾○者:( ) ○月:..(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3.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服饰;超过 2.您为什么不先让宫内的女子不要穿男子的服饰,那么国人也就没有谁敢这样做了。 3.上有所好则下有所效,根除弊端应以身作则。 三、09年河北三模

阅读《三国志》片段,回答问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吕蒙:东吴将领。○2汝南富陂(pí)3邓当:东吴将领。注:○:地名。○4山越:少数民族。○5哀:同情,理解。○6屯下:军队驻扎地。○7虞:意○

8造次:轻率。○9东西:指蜀国和吴国。○10豫:同“预”11拊:抚料。○。○摸。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1当顾2君宜顾○见大惊:( ) ○之:..(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

3. 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简答。

答案:

1.回头看;拜访。2.邓当回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吕蒙的母亲,吕蒙母亲很恼怒,想要惩罚他。 3.先轻视他,后来听到吕蒙出的五个计谋,转为尊重,亲近。 四、河东一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1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傅毅,字武仲。○2超:注:○

3自休:自己也止不住。○4自见:即见自,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

5体:体裁。○6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表现自己的长处。○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自古而然2与弟超书○:( ) ○曰:( ) ..3鲜4斯不自见之患○能备善:( ) ○也:..( )

2. 选出与“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日始出时去人近 B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 根据文章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人相轻”的原因。

答案:

1.这样;信;少;短处、毛病。 2.B 3.傅毅和班固两个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4.爱用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比。 五、河东二模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

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1亭林:即顾炎武。○2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注:○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2呼老兵诣○书:( )○道边酒垆:..( )

2. 为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点上标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 与 平 生 所 闻 不 合 发 书 详 正 必 无 所 疑 乃 已。

3. 上面文段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

A 交友 B 考察 C 读书

4. 阅读上文,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顾炎武的三个特点。

答案:

1.放下;到。 2.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订正,一定毫无疑问了才停止。 3.A 4.勤奋;严谨;专注专心。 六、南开一模

杨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注:累迁:多次升官。昌邑:地名。茂才:秀才。

1. 解释加点词语。

1故2夜怀金十斤以遗○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震:..( )

2. 翻译划线句子。

3.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杨震怎样的品质?

答案:

1.原来;送给,赠给。 2.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 3.正直,能够自己约束自己,坚持原则,不受贿赂。 七、南开二模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

候:拜访,问候。履行:实践,做。绥:安,安抚。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法令,制度;○2方法,做法;1. “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

3效法,仿效;○4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聊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中的“法”的意思是: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的句子。 3. 根据你的理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

2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3 2.用仁义安抚贫弱之人。 3.○1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1.○

2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所安。 ○八、和平一模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注:

吴人有烧桐以爨(cuàn)者:吴地有人用桐木蒸饭。 邕:即蔡邕,东汉着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 裁:制作。 陈留:古地地名,今河南境内。 将命者:侍从。 宗:景仰。 怃然:惘然的样子。 足以当之:足以称为杀心了。

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比2遂反○往而酒已酣焉:( ) ○:( ) ..

2.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3.这段短文主要表现了蔡邕其人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

1.等到;通“返”,返回。 2.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把情况详细告知了他。 3.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善于把握音乐形象。 九、和平二模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子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忧。’吾子一食之闲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献子曰:“善。”乃辞梗阳人。

注:

梗阳:地名。 魏献子:名舒,晋国正卿,晋倾公时执政。 阎没:名明,晋国大夫。 叔宽:名褒,晋国大夫。 闲:同“间”。 属餍:刚吃饱。餍,吃饱,满足。

1. 解释加点词语。

1献子将许2同辞对○之:( ) ○曰:( ) ..

2. 翻译划线句子。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何启示?

答案:

1.答应;回答。 2.有人说:“只有吃可以让人忘记忧愁。”你们一顿饭之间叹了三叹,为什么呢? 3.A人要保有道德底线,不要让贪婪危害到自己,跨出危险的一步。B用见机行事的方法来劝阻别人,使对方容易理解和接受。 十 河西一模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聊,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注:采访使:官职名。

1. 解释加点词语。

1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2会○至京师:( )○故人至:..( )

2. 翻译划线句子。

3.孟浩然是唐代着名山水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从全文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一起,一齐。适逢。 2.是你不要求做官,我并不曾抛弃你,为什么要诬蔑我呢? 3.隐居山林,40岁才到京城,诗中语句不为帝王所喜;率性而为,不喜约束,不慕富贵名利。 十一、河西二模

鲁肃简公宗道,为人忠实。仁宗在东宫,宗道为谕德,其居侧有酒肆,公微行饮其中。一日,真宗急召,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饮归,中使与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中使具如公对。真宗问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备具,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自此奇公,以为可大用。

鲁肃简贬濮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在汀二年,杜门不与人接,日阅书数卷而已。室仅容一榻,坐卧其中,欲将终身焉。人不堪其忧,而公处之裕如也。

注:

中使:即前面的宫廷“使者”。 裕如:宽绰。

1. 解释加点词语。

2中使具1移时饮归○( ) ○.:.如公对:( )

2. 翻译划线句子。

3.这篇短文主要表现了鲁肃简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1.回家;详细。 2.但是我已经换了衣服,街上也没有认识我的人。 3.诚实正派(忠实),安贫乐道。 十二、红桥一模 鲍君

昔有人设局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注:罝(jū):网,用以捕鸟兽。

1. 解释加点词语。

1怪之以为2何神之○神:( ) ○有:( ) ...

2. 翻译划线句子。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答案:

1.把……当作。倒装的标志。 2.鲍鱼主询问鲍君庙神灵的原因,人们详细地给他讲述鲍君庙有神灵的事。 3.遇事不盲从,要主动探究事理,敢于质疑。 十三、09年中考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

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注:陈:国名。 洫(xù):护城河。 宁国:楚国大臣。 罢:通“疲”。

1. 解释加点词语。

1楚庄王欲伐2民怨上○陈:( ) ○矣:..( )

2. 翻译划线句子。

3.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所学过的文章试作分析。 答案:

1伐:攻打,进攻。 上:国君,君主。 2.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物资)很多。 3.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或使者从“地利”的角度看问题,宁国从“人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二人意见截然相反。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时,才游学到京师。曾经在太学(朝廷里的最高学府)赋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敢和他比的。张九龄、王维非常欣赏他。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话所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

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采访使(官职名)韩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荐他。正巧孟浩然家里有老朋友来,喝酒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孟浩然斥责他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来告别,孟浩然依然不反悔。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来幕府撤销了。开元(唐玄宗年号)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而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