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理学》复习题答案

来源:爱够旅游网
《生理学》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刺激的阈值:能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2.兴奋-收缩耦联: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3.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然停止的现象。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7.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8.消化: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9.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人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10.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11.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12.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13.肾糖阈: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约180mg/100ml血液)。

14.神经递质: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15.脊休克: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后反射活动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16.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的肌紧张康今,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17.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18.内分泌:某些腺体或细胞能分泌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或其它体液途径作用于靶细胞,从而调节它们的功能活动,这种有别于通过导管排出腺体分泌物的现象

19.月经:在青春期,随着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在卵巢分泌激素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产生流血的现象。

20.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能力。 二、简答题

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

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①神经调节:作用快速而且比较精确;②体液调节:作用较为缓慢,但能持久而广泛一些;③自身调节:作用则比较局限。 2.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神经末梢传来动作电位末梢发生去极化;接头前膜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ACh量子式释放入接头间隙,经过接头间隙ACh与接头后膜即运动终板上相应受体结合,导致钠离子内流,产生终板电位,终板电位电紧张性扩布到相邻一般肌膜,肌膜去极达阈电位而爆发动作电位。 3.血液中白细胞的分类以及各种白细胞的主要生理作用

健康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4-1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为50-70%,其主要功能是吞噬细菌和坏死组织。嗜碱性粒细胞约为0-1%,主要功能是释放组胺和肝素。嗜酸性粒细胞约为0.5-5%,主要功能是抑制释放组胺。淋巴细胞约为20-40%,主要功能是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约占3-8%,主要功能是吞噬细菌和衰老红细胞。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

(1)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多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而脉压加大。

(2)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则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若心输出量不变而外阻力增大时,主要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脉压减小。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可使脉压减小。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是相适应的,由于失血使循环血量减少时,可致血压下降;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血管容积增大时,血压亦下降。 5.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因此能影响两者的因素均可影响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主要有前负荷(心肌的初长度),后负荷(动脉血压)及心肌收缩能力。

①心肌初长度——异长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力的改变,从而对心搏出量进行的调节。心肌初长度改变主要取决于静脉回心血量。

②动脉血压:当动脉血压升高即后负荷加大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加,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相应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进而室内剩余血量增加,静脉回流若不变,心肌初长度由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而加长,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

③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调节:通过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影响心肌细胞力学活动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发生改变。

④心率:心率在40~180次/分范围内,若搏出量不变,则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多。若心率超过180次/分时,由于心舒期短,心室充盈量不足,搏出量减少,使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在40次/分以下时,由于心室充盈近于极限,延长心舒期也不能提高充盈量,也是心输出量减少。 6.影响静脉回心血量因素

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主要有五种因素: 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当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反之,则减少。

②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力量强,射血时心排空较完全,心舒期室内压降低,对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就加大,回心血量多;反之,则减少。

③体位改变:卧位变为立位时,身体低垂部位静脉内血量因重力作用而增多,回心血量减少;由立位变卧位,则增多。

④骨骼肌挤压作用:下肢肌肉进行节律性舒缩运动,由于肌肉泵的作用,肌肉收缩时,挤压血液向心脏方向流动;肌肉舒张时,有利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血液流入静脉,使静脉充盈。这些,均加速静脉回心血量。

⑤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腔负压值加大,使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扩张,压力下降,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入右心房;呼气时,则使回心血量减少。 7.小肠运动的形式及其作用

(1)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是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使小肠平滑肌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保持肠道一定的形状,并维持一定的腔内压,有助于肠内容物的混合,使食糜与肠黏膜密切接触,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2)分节运动:分节运动的意义主要在于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的进行;同时能增强食糜与小肠黏膜的接触,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此外,通过对肠壁的挤压,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为吸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3)蠕动:蠕动的意义在于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新的肠段,再开始新的分节运动。在小肠常可见到一种进行速度很快、传播较远的蠕动,称为蠕动冲。它可将食糜从小肠的始

2

端一直推送到末端或直达结肠。

(4)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其生理意义是清除进食后遗留的残渣、脱落的细胞和细菌等,起“清道夫”的作用。 8.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人体剧烈运动时,体内血液重新分配,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浓度明显降低或输液血浆稀释,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3)肾小囊内压:当肾盂或输尿管结石形成或肿物压迫使尿流阻塞时,造成肾盂内压升高,肾小囊内压也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4)滤过系数:病理情况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毛细血管的管腔变窄,使具有滤过功能的面积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5)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正变关系。 9.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病人,能否突然停药?为什么?

不能。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血液循环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很高,可作用于腺垂体细胞特异受体,抑制腺垂体ACTH的合成与分泌,同时降低腺垂体对CRH的反应性。由于ACTH不但刺激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也刺激束状带和网状带细胞生长发育,当ACTH分泌减少和停止时,势必造成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和网状带逐渐萎缩、分泌减少。病人如突然停药,必将因自身分泌不足而使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水平突然降低,产生一系列皮质激素缺乏的症状,如血糖降低、血压下降、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和对应激刺激抵抗力降低等,使病情突然加重。因此,在停药时应逐渐减量,并注意在给药期间间断给予ACTH。 10.简述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主要为睾酮。睾酮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1)维持生精作用,睾酮自间质细胞分泌后,可经支持细胞进入曲细精管,促进精子的生成。(2)刺激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促进男性副性征出现并维持其正常状态;(3)维持正常的性欲;(4)促进蛋白质合成,特别是肌肉和生殖器官的蛋白质合成,同时还能促进骨骼生长与钙磷沉积和红细胞生成等。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BC 4.ABCDE 5.ACE 6.ABCE 7.BCE 8.ABCDE 9.ABCDE 10.ACDE

11.ACE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E 16.ABC 17. ABCDE 18.ABCDE 19.ABC 20.ABCE 四、单项选择题

1-5.BCEBE 6-10.EDBEE 11-15.DDDEC 16-20.DCEAA 21-25.EDBEB 26-30.EEDCC 31-35.DCBCA 36-40.DABBD 41-45.CEEDD 46-50.BADCC 51-55.DCAEB 56-60.BBDBC 61-65.ACCDD 66-70.ECBCE 71-75.AACCE 76-80.DCDCE 81-85.EBADE 86-90.DCEBC 91-95.CCEAB 96-100.EDDAC

3

《内科学》复习题答案

一、 单项选择

1-5.ADBDC 6-10.AADCD 11-15.DCCBD 16-20.DDCDB 21-25.ADBBA 26-30.BBDCC 31-35.ABBBC 36-40.ACACA 41-45.BBBCD 46-50.DBADC 51-55.ADCCA 56-60.CAAAA 61-65.CDDBD 66-70.CBACA 71-75.DBCBB 76-80.CDDAC 81-85.BCBAB 86-90.DBDDC 91-95.CCABD 96-100.CBABD 二、多项选择

1.ABC 2.ABC 3.AC 4.ABCD 5.ACD 6.AC 7.ACD 8.ACD 9.AD 10.ABCD 11.ABC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16.ABC 17.ABC 18.ABCD 19.ABCD 20.ABCD 三、名词解释

1.Somogyi效应:即在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导致体内胰岛素抵抗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

2.晨僵:早晨起床后病变的关节感觉僵硬或日间长时间静止不动后出现较长时间(至少1小时)的僵硬如胶粘着样的感觉。

3.肾病综合征:①尿蛋白大于3.5g/d;②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③水肿;④血脂升高。其中①②两项为诊断所必需。

4.肝性脑病: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5.消化性溃疡: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6.胃食管反流病(GERD):为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向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症状并导致食管炎及咽.喉.气道等组织损伤。 7.变异型心绞痛:心绞痛发作时伴有短暂的ST段抬高多数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局部冠状动脉痉挛所致是一种不稳定心绞痛。

8.高血压急症:短时间内(数小时或数天)血压重度升高舒张压大于130mmHg和(或)收缩压大于200mmHg伴有重要器官组织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性损害。

9.Ⅱ型呼吸衰竭: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2<60mmHg同时伴有PaCO2>50mmHg。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11.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12.气道高反应性: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

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14.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性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15.医院获得性肺炎: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 16.功能性消化不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症状。

99

17.完全缓解: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L血小板≥100×10/L白细胞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原.幼单核细胞或原.幼淋巴细胞)≤5%无Auer小体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列正常无髓外白血病

1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期缩短及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

4

19.黎明现象:即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其机制可能为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

20.Felty综合征:是指类风湿关节炎伴有脾大.中性粒细胞减少有的甚至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四、简答题

1.简述慢性肾衰竭贫血的原因

①肾产生EPO减少;②铁的摄入减少;③血液透析过程失血或频繁的抽血化验;④肾衰时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⑤叶酸缺乏;⑥体内缺乏蛋白质;⑦尿毒症对骨髓的抑制 2.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有①感染;②血栓.栓塞并发症;③急性肾衰竭;④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3.简述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①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②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一般表现为头昏.心慌.乏力突然起立发生晕厥.肢体冷感.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等。严重者呈休克状态。③贫血和血象变化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即见增高。④发热低热持续3-5天降至正常。⑤氮质血症 4.简述肝硬化并发症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最常见的并发症。(2)肝性脑病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3)感染。(4)肝肾综合征。(5)肝肺综合症。(6)原发性肝癌。(7)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肝硬化患者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有低钠血症.低钾低氯血症与代谢性碱中毒。(8)门静脉血栓形成。

5.简述典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腹痛规律 临床特点:(1)慢性过程。(2)周期性发作。(3)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

疼痛特点:DU表现为在两餐之间发生(饥饿痛)持续不减至下次进餐后缓解;GU表现为餐后约1小时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至下餐进食后再重复上述节律。 6.简述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处理原则 (1)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2)吸氧:给予高流量鼻管吸氧对病情严重给予面罩呼吸机加压给氧。(3)吗啡:3-5mg静脉注射。(4)快速利尿:速尿20~40mg静注。(5)应用血管扩张剂:可应用硝普纳硝酸甘油rhBNP。(6)正性肌力药物:包括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I)。(7)洋地黄类药物:可选用毛花甙丙静脉给药。(8)机械辅助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临时心肺辅助系统。

7.简述Ⅱ型呼吸衰竭持续低浓度吸氧的机理

COPD患者常伴有CO2潴留氧疗时需注意保持低浓度吸氧慢性高碳酸血症患者呼吸中枢的化学感受器对CO2反应性差呼吸主要靠低氧血症对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若吸入高浓度氧使血氧迅速上升解除了低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便会抑制患者呼吸造成通气状况进一步恶化CO2上升严重时陷入CO2麻醉状态。 8.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原则

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积极处理并发症。

9.简述哮喘治疗药物的分类 哮喘的治疗药物包括:(1)缓解哮喘发作(支气管舒张药):①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②茶碱类。③抗胆碱药物。(2)控制或预防哮喘发作(抗炎药):①糖皮质激素是当前防治哮喘最有效的药物。②白三烯调节剂如扎鲁司特等。③其他药物:酮替芬和新一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 10.简述肺气肿的体征

可出现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诊时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听诊心音遥远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

5

《外科学》复习题答案

一、A1/A2型题

1-5.EEACE 6-1.0ADBBB 11-15.BCEDD 16-20.CCCDD 21-25.AEDAC 26-30.BDEDC 31-35.CADBC 36-40.BEEAD 41-45.AEDEA 46-50.CDCDC 51-55.DECCB 56-70.BBBCE 61-65.DCCCD 66-70.BEDBD 71-75.CADDC 76-80.ACDAE 81-85.ADCBA 86-90.BBCEB 91-95.AECDB 96-100.DAAEE 二、多选题:X型题

1.ACDE 2.BD 3.ABCDE 4.ABCD 5.ABC 6.ABC. 7.ABCDE 8.ACDE 9.BCDE 10.BDE 11.BCE 12.ADE 13.ADE 14.CD 15.ABC 16.ABCD 17.ABC 18.BCD 19.ABC 20.AD 三、名词解释

1.MODS: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序贯继发两个或更多的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

2.“熊猫眼”征:颅前窝骨折骨折线通过眶顶和筛骨可引起眶周广泛瘀血斑称为“熊猫眼”征。 3.疝:体内某各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的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

4.肾自截:肾结核扩散到输尿管后可发生输尿管完全闭塞含有结核杆菌的尿液不能进入膀胱膀胱继发性结核病变逐渐好转和愈合膀胱刺激症状逐渐缓解甚至消失尿液检查趋于正常即为肾自截。 5.骨折:即骨的完整性连续性中断。

6.法洛四联症: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指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大等心脏畸形。

7.脑疝:颅内任何体积较大的占位病变引起颅腔内压力分布不均时该分腔压力比邻近分腔压力高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称为脑疝。

8.又称腹股沟三角是由腹壁下动脉构成外侧边腹直肌外缘构成内侧边腹股沟韧带构成底边的一个三角形区域。此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为薄所以是腹壁的一个薄弱区。腹股沟直疝即在此由后向前突出故称直疝三角。(答出中文翻译“直疝三角或腹股沟三角”即可得1分)

9.Colles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侧面看呈“银叉”畸形正面看呈“枪刺样”畸形X线拍片可见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近端向掌侧移位同时可伴有下尺桡关节脱位。 10.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端虽未恢复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

四、问答题

1.①骨折陷入颅腔的深度在1cm以上;②大面积骨折片陷入颅腔使颅腔缩小并引起颅内压增高者;③因骨折片压迫脑组织引起神经体征或癫痫者。

2.①呼吸困难、窒息;②喉返神经损伤;③喉上神经损伤;④低钙性手足抽搐;⑤甲状腺危象。 3.①术后胃出血;②胃排空障碍;③胃壁缺血坏死、吻合口破裂或漏;④十二指肠残端破裂;⑤术后梗阻。

4.膀胱颈挛缩前列腺癌尿道狭窄神经源性膀胱。

5.骨折愈合的标准是:衡量骨折愈合要结合许多指标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临床愈合: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无异常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的骨痂通过骨折线外固定拆除后上肢向前平伸持重1公斤达1分钟下肢不拄拐在平地上连续行走3分钟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2周不变形。(2)骨性愈合标准:具备临床愈合的条件X线片显示骨痂通过骨折线骨折线消失骨折愈合。

6.胸膜腔内进行性出血;广泛肺裂伤或支气管断裂;心脏损伤;胸腹联合伤;胸内存留较大的的异物。

6

7.①腹痛剧烈从阵发性发展到持续性;②早期休克抗休克治疗效果不明显;③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体温上升脉率增快白细胞增高;④腹胀不对称可触及固定压痛的肿大肠袢;⑤呕吐物或肛门排出物为血性或直肠指检指套有血迹;⑥经积极非手术治疗而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⑦X线可见胀大突出的肠袢。

8.①术后胃出血;②胃排空障碍;③胃壁缺血坏死、吻合口破裂或漏;④十二指肠残端破裂;⑤术后梗阻 9.见下表

腹股沟斜疝与腹股沟直疝的鉴别

斜疝 直疝

——————————————————————————————————————————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疝块外形 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形基底较宽 回纳疝块后 压住内环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嵌顿机会 较多 极少

10.①肾部位梗阻: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先天性病变常见如狭窄、异位血管和纤维束等。后天性病因多见于结石、结核、肿瘤等。肾下垂亦可引起梗阻。②输尿管梗阻:先天性病因常见的有输尿管异位开口、输尿管膨出、腔静脉后输尿管等。后天性病因包括结石、输尿管炎症、结核、肿瘤和邻近器官病变等。医源性输尿管梗阻多见于:盆腔手术或输尿管镜检查治疗时意外损伤输尿管盆腔恶性肿瘤术后放射治疗损伤等。其他如妊娠、盆腔脓肿等。

7

《内科护理学》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BDBC 6.10.ABADA 11-15.ABBAB 16-20.DCBBC 21-25.ADCCD 26-30.CCBDB 31-35.CCADB 36-40.DDBBD 41-45.BACBD 46-50.CADAA 51-55.CDACB 56-60.CBBDB 61-65.CCDDC 66-70.DDCCB 71-75.DDDDB 76-80.CBAAD 81-85.BBBDC 86-90.DCDCB 91-95.BDDCD 96-100.CDCAB

二、多项选择择题

1.ABDE 2.ABDE 3.ABCE 4.ABC 5.BCD 6.CE 7.BCD 8.ABC 9.ABCE 10.ABCDE

11.ABCD 12.ABCDE 13.BCDE 14.BCDE 15.ACD 16.ABDE 17.ABCD 18.ABCD 19.ABCDE 20.ABCD 三、名词解释

1.肝硬化:不同病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 2.再生障碍性贫血: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贫血。 3.糖尿病: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以及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蛋白质、糖、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的综合症。

4.晨僵:是指病人晨起以前或病人没有活动的一段时间内当开始活动时出现的一种关节局部不适、不灵活感。

5.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6.真性菌尿: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有细菌生长细菌计数>105/ml。

7.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以侵犯关节为主的周围性多关节炎性病变为特征自身免疫性疾病。

8.贫血:外周血液单位体积中的Hb浓度、RBC计数和(或)血细胞比积(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

9.尿毒症:各种肾脏病变的终末期肾单位大量破坏引起体内氮质和其他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即GFR<10ml/min血肌肝>707umol/L,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临床出现显著的各系统症状和血生化异常等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综合症群。

10.甲状腺功能亢进:是一种伴TH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除甲状腺肿大和高代谢综合征外尚有突眼以及较少见的胫前粘液性水肿或指端粗厚等。

11.再生障碍性贫血: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贫血。 12.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13.高血压脑病:在高血压的病程中血压极度升高发生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临床征象。

14.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15.心源性呼吸困难:由循环系统疾病引起病人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活动用力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

16.Cushing综合征:系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所致的临床综合症以满月脸、向心性肥胖、多血质外貌皮肤紫纹、痤疮、高血压和骨质疏松为主要临床表现。

17.肾小球疾病:是一组临床表现相似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病程和预后不尽相同且主要侵犯双肾肾小球的疾病。

18.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治:是指通过导管术将诊断或治疗用的各种器材送入心脏或血管内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方法。

19.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8

2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四、简答题

1.贫血病人应用铁剂的注意事项:饭中或后服铁剂;避免与牛奶、茶、咖啡、抗酸剂同时服用;口服液体铁剂时用吸管避免牙齿染黑;服铁剂期间大便会变成黑色;铁剂治疗时间应充分:Hb正常后继续用药3~6个月;可与维生素C或稀盐酸同时服用。(答对任何一点给1分总分不超过5分) 2.高血钾的紧急处理措施 (1)10%葡萄糖酸钙(稀释)10mliv。(2)5%NaHCO3100~200mlivg+;(3)50%GS50~100ml+RI6~12Uivg+。 (4)口服钠离子交换树脂。(5)透析疗法。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的饮食护理应该注意:①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高矿物质、低纤维素的饮食充足水分。②禁止刺激性的食物及饮料。③禁食海藻类等含碘量高的海产品。 4.糖病病人的慢性并发症包括:(1)大血管病变:最严重而突出,基本病理为大、中血管动脉粥样硬化。(2)微血管病变: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3)神经病变: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常见),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4)眼部其他病变: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5)糖尿病足。

5.恶性肿瘤病人应用化疗药物时的用药护理包括:(1)局部反应:保护血管预防静脉炎。(2)骨髓抑制:化疗中必须定期查血象。(3)消化道:用药后1-3h恶心、呕吐症状持续数h到24h不等。治疗前1-2h给予止吐药物。(4)肝肾功能损害:定期查肝、肾功。(5)脱发:化疗前半小时至结束后半小时用冰帽。

6.慢性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感染、心律失常、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妊娠和分娩、血容量增加、其他(药物使用不当)

7.高血压病人进行自我保健包括:(1)指导病人饮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2)注意生活方式:限酒、戒烟、劳逸结合、情绪稳定、帮助制定活动计划。(3)指导病人按时、按量用药、不可随意增减。(4)定期复查;(5)坚持终生治疗。 8.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1)宽而深的Q波。(2)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3)T波倒置。

9.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包括:(1)全身表现: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心呕吐甚至腹痛、腹胀或腹泻等。(2)泌尿系统表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多数伴腰痛或肾区不适。肋脊角有压痛和或叩击痛。(3)尿液变化:可见脓尿或血尿。 10、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及关节外表现包括:(1)关节表现:晨僵、痛与压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2)关节外表现: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

9

《外科护理学》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DBDB 6-10.CCAEB 11-15.EAACD 16-20.ABDEE 21-25.BDEDA 26-30.DEACA 31-35.BBAAB 36-40.CBBBC 41-45.BABEE 46-50.DABAA 51-55.DBCBC 56-60.EACCD 61-65.BDEBC 66-70.DEADA 71-75.CECDA 76-80.EABDA 81-85.DECAA 86-90.ABEEA 91-95.ADBAD 96-100.DCDBE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CD 3.ABCD 4.ACDE 5.ABCDE 6.ADE 7.BD 8.BC 9.BCE 10.ABCE

11.ACD 12.ABC 13.ADE 14.BCE 15.ABCDE 16.ABCDE 17.ABCDE 18.ABCDE 19.ABCDE 20.ABCDE

三、名词解释

1.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素侵袭下引起得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致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受损微循环障碍为特点的病理过程。

2.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手术、器械检查或有创性检查、治疗后的感染。

3.疖俗称疔疮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散至周围组织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4.完全胃肠道外营养当病人被禁食所需营养素均经静脉途径提供时称之为全胃肠外营养。

5.等渗性缺水水和钠成比例丢失血清钠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于正常范围因细胞外液量迅速减少故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是外科病人中最常见的缺水类型。

6.疝体内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空隙进入另一部位成为疝。

7.早期胃癌指病变仅侵及粘膜和粘膜下层不论病灶大小或是否有淋巴转移。

8.血运性肠梗阻由于肠系膜血管受压、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肠内容物不能通过。

9.肛裂“三联症”肛裂、“前哨痔”和肛肥大乳头常同时存在称为肛裂“三联症”。

10.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多适用于治疗胃溃疡切除远端胃大部后将残胃与十二指肠吻合优点是重建后的胃肠道接近正常解剖生理状态术后因胃肠功能紊乱而引起的并发症较少。

11.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或者胸腔段静脉内的压力其变化可反映血容量和右心功能正常值为0.59~1.18kPa(6~12cmH2O)。

12.多器官功能脏器障碍或衰竭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或衰竭称为多器官功能脏器障碍或衰竭是休克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

13.急性乳房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产后3~4周哺乳期以初产妇多见也称产后乳房炎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14.痔是直肠下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

15.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管外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者称为腹股沟斜疝。

16.低血糖综合征为高渗食物迅速进入小肠、快速吸收、引起高血糖后者致使胰岛素大量释放即而发生反应性低血糖表现为餐后2~4小时病人出现心慌、无力、眩晕、出汗、手颤、嗜睡也可导致虚脱。 17.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适用于各种胃十二指肠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者切除远端胃大部后缝闭十二指肠残端残胃与上段空肠吻合。

18.闭孔内肌试验病人仰卧位右髋和右膝均屈曲90度然后被动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

10

示阑尾位置靠近闭孔内肌。

19.门静脉高压症正常门静脉压力约为1.27~2.35kPa(13~24cmH2O),当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淤滞、压力〉24cmH2O时称为门静脉高压症。

20.手术后病人的体温可略升高幅度在0.5~1.0℃一般不超过38.5℃临床称之为外科手术热。

四、简答题

1.简述病人休克前期的临床表现。

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交感-肾上腺轴兴奋病人表现为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增快(<100次/分钟)呼吸增快血压变化不大但脉压缩小[<4.0kPa(30mmHg)];尿量正常或减少(25~30ml/h)。 2.简述手术中的无菌操作原则。

①明确无菌概念和无菌区域。②保持无菌物品的无菌状态。③保护切口皮肤。④正确传递物品和调换位置。⑤沾染手术的隔离技术。⑥减少空气污染、保持洁净效果。 3.如何指导孕产妇预防急性乳腺炎? (1)关键在于预防。(2)保持乳头和乳晕清洁。(3)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4)纠正乳头内陷。(5)乳头、乳晕破损或皲裂者。

4.简述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手术指征。

①严重大出血短期内出现休克。②经非手术治疗出血不止或暂时止血后又复发。③60岁以上伴血管硬化症者自行止血机会较小应及早手术。④近期发生过类似的大出血或合并溃疡穿孔或幽门梗阻。⑤胃镜检查发现动脉搏动性出血或溃疡底部血管显露、再出血危险大者。 5.病人出现哪些情况提示绞窄性肠梗阻?

病人出现以下情况提示绞窄性肠梗阻:①腹痛发作频繁发病伊始即表现为持续性剧烈或持续性疼痛伴着发性加重。②呕吐出现早、剧烈而频繁。③腹胀部对称腹部有局限性隆起或触痛性肿块。④呕吐物、胃肠减压液或肛门排出物为血性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⑤出现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可不亢进或由亢进转为减弱甚至消失。⑥病情进展迅速早期出现休克抗休克治疗无效。⑦经积极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未见明显好转。 6.简述肠道手术术前传统肠道准备法。

(1)术前3日进少渣半流质饮食术前2日起进流质饮食。(2)术前3日番泻叶6g泡茶饮用或术前2日口服泻剂硫酸镁15~20g或蓖麻油30ml每日上午1次。(3)手术前2日晚用1%~2%肥皂水灌肠1次手术前1日晚清洁灌肠。(4)口服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5)因控制饮食及服用肠道杀菌剂使维生素K的合成及吸收减少需补充维生素K。 7.简述肺癌术后维持呼吸道通畅的护理要点。

(1)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必要时进行吸痰。(2)观察病人呼吸频率、幅度及节律以及双肺呼吸音;病人有无气促、发绀等缺氧征象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予以处理。(3)氧气吸入。(4)稀释痰液:若病人呼吸道分泌物粘稠可用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氨茶碱、抗生素等药物性超声雾化以达到稀释痰液、消炎、解痉、抗感染的目的。 8.简述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

⑴颅内压增高。⑵进行性意识障碍。⑶瞳孔改变。⑷运动障碍。⑸生命体征变化。 9.简述泌尿系结石非手术治疗的处理原则。

⑴止痛。⑵大量饮水。⑶控制感染。⑷调节尿PH值。⑸饮食调节。(6)中西医结合疗法。⑺影响代谢的药物(答对五项即得5分) 10.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⑴局部无压痛和纵向叩击痛。⑵局部无反常活动。⑶X线摄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⑷外固定解除后上肢能满足以下要求: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量达1分钟;下肢能不扶拐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且不少于30步。⑸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

11

《生物化学》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CDBC 6-10.CACBB 11-15.ADACD 16-20.CCCBA 21-25.DEDEC 26-30.EBDDD

31-35.EDCCA 36-40.EBBAD 41-45.DEACB 46-50.BCBDB 51-55.BCEDC 56-60.BDBDA 61-65.CEDEB 66-70.CBABD 71-75.DDAAE 76-80.AEBEB 81-85.BBBCE 86-90.ECEBE 91-95.ECDDE 96-100.BAECE

二、多项选择题

1.AC 2.ABCE 3.AD 4.ABC 5.ABC 6.AB 7.AC 8.DE 9.BDE 10.ABCD

11.AC 12.CD 13.ABCD 14.ABDE 15.BCD 16.ADE 17.BC 18.ABCDE 19.BCD 20.ABCDE 三、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复性: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

2.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3.对指只由一条多肽链构成的酶称为单体酶,如淀粉酶、核糖核酸酶等。

4.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的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由于Krebs正式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学说,故此循环又称为Krebs循环。 5.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亦称糖的无氧氧化。

6.糖原,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之一,是机体能迅速动用的能量储备,主要包括肌糖原和肝糖原。 7.变构调节是指某些调节物能与酶的调节部位结合使酶分子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称为酶的变构调节。

8.即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浆中由VLDL转变而来,是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9.即乳糜微粒。是脂蛋白的一种形式,由小肠黏膜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与载脂蛋白和磷脂等构成,是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主要运输形式。

10.位于ATP合酶F0和F1之间的柄部,参与F0和F1的连接,有OSCP存在时,F1对寡霉素敏感而被抑制,使ATP合成酶不能催化ATP的合成。 11.机体内蛋白质代谢的情况可根据氮平衡实验来确定,即测定尿与粪中的含氮量(排出氮)及摄入食物的含氮量(摄入氮)可以反映人体蛋白质的代谢情况。①氮总平衡:摄入氮=排出氮,反映正常成人的蛋白质代谢情况。②氮正平衡:摄入氮>排出氮,部分摄入的氮用于合成体内蛋白质。③氮负平衡:摄入氮<排出氮,见于蛋白质需要量不足。

12.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补救合成。 13.从贮存状态的遗传信息表现为有功能的蛋白质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

14.信号肽识别颗粒是含RNA蛋白复合体,有GTP酶活性。可同时与合成肽链的信号肽和核蛋白体结合,引导多肽识别结合到ER膜上。

15.信号肽:是未成熟的分泌性蛋白质中可被细胞转运系统识别的特征性氨基酸序列。有碱性末端区、疏水核心区及加工区3个区段。

16.通过增加RNA聚合酶的活性来加快转录速度的一种调节DNA结合蛋白。

17.接合作用,接合作用指当细胞与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A就可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至另一细胞(细菌),这种类型的DNA转移称为接合作用。

18.cDNA文库,以mRNA为模板,利用反转录酶合成与mRNA互补的DNA,即cDNA,再复制成双链cDNA片段,与适当载体连接后转入受体菌。不同细菌包含了不同mRNA为模板的cDNA分子或片段,这样生

12

长的全部细菌所携带的各种cDNA分于或片段就代表了整个组织或细胞表达的各种mRNA信息,即cDNA文库。 19.指立早基因,该类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寿命短暂,具有跨核膜传递信息的功能,最终活化晚期反应基因并导致细胞增生或核型变化,因此该类基因称为第三信使。

20.对一类糖链含量多于蛋白质的糖复合物,主要由糖胺聚糖共价连接于核心蛋白所组成,是细胞间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 四、问答题

1.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受到破坏,使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这就是蛋白质变性。其实质是蛋白质的次级键断裂,一级结构并不破坏。利用此性质可采用酒精、加热、紫外线照射等方法进行消毒、灭菌。用钨酸、三氯醋酸等使其变性。沉淀去除血清蛋白质.用于化验摩检测。制备酶、疫苗、免疫血清等蛋白质制剂时,应选用不引起变性的沉淀剂。并在低温等适当条件下保存。蛋白质变性后疏水侧链暴露,肽链可相互缠绕而聚集,分子量变大,易从溶液中析出,这就是蛋白质沉淀。可见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没有变性现象。

2.蛋白质的含氮量平均约16%,食物中的含氮物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因此机体内蛋白质代谢的概况可根据氮平衡实验来确定,即测定尿与粪中含氮量(排出氮)及摄入食物的含氮量(摄入氮)可以反映人体蛋白质的代谢概况。 氮平衡有三种情况:

(1)氮的总平衡:摄入氮=排出氮,反映正常成人的蛋白质代谢情况,即氮的“收支”平衡。

(2)氮的正平衡:摄入氮>排出氮。部分摄入的氮用于合成体内蛋白质。儿童、孕妇及恢复期患者属于此种情况。

(3)氮的负平衡:摄入氮<排出氮。见于蛋白质需要量不足,如饥饿或消耗性疾病患者。 3.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通过完全不同的途径进行。嘌呤核苷酸合成的第一步是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与谷氨酰胺,生成5-磷酸核糖胺(PRA)。最后生成的产物是次黄嘌呤核苷酸,然后再转变为鸟嘌呤和腺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一开始没有核糖参加,合成的产物是嘧啶碱的前体乳清酸,然后再与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生成乳清酸核苷酸,再进一步转变为尿嘧啶核苷酸。在嘌呤核苷酸合成过程中有谷氨酰胺、甘氨酸和天冬氨酸参加。在嘧啶核苷酸合成过程中有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参加。

4.分述如下:①拓扑异构酶,松弛DNA的螺旋或超螺旋;②解螺旋酶,打开DNA的双链;③引物酶,在DNA复制的起始处以DNA为模板,催化合成互补的RNA短片段;④DNA聚合酶,以DNA为模板、dNTP为原料,合成互补的DNA新链;⑤连接酶,连接DNA双链中单链缺口;⑥单链DNA结合蛋白,结合在打开的DNA单链上,起到稳定单链的作用。 5.主要产物有mRNA、tRNA、rRNA。

(1)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tRNA:转运氨基酸。蛋白质生物合成时,靠反密码子来辨认mRNA上相应的三联体密码,而且把相应的氨基酸接合到tRNA3'末端的CCA—OH结构上转运。 (3)rRNA:与蛋白质结合成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6.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依据是否需要蛋白质因子的参与,分为依赖Rh0因子与非依赖Rho因子两种转录终止方式。

(1)Rho因子是由相同的6个亚基组成的六聚体蛋白质,有ATP酶和解螺旋酶两种活性。Rh0因子与RNA转录产物及RNA-pol结合,结合后使RNA-pol变构,从而RNA-pol停顿,解螺旋酶的活性使DNA/RNA杂化双链拆离,从而RNA产物从转录复合物中脱落。

(2)非依赖Rho的转录终止主要依赖于RNA产物3'末端的茎环(发夹)结构及随后的一串寡聚U。RNA链延长至接近转录终止区的一段碱基可形成茎环或发荚结构,RNA茎环结构生成后仍被RNApol所包容,从而改变RNA-pol的构象,RNA-pol构象的变化导致酶与模板的结合方式的改变,使酶不再向下游移动,从而转录停顿。另外,转录复合物上的DNA/RNA杂化短链是最不稳定的碱基配对结构,复合物趋

13

于解体,而接着的一串polU促使转录产物RNA链从模板上脱落,因为碱基配对中,以rU/dA配对最不稳定。

(3)两种转录终止都是RNA-pol停顿和转录产物脱落,只不过是停顿和脱落的因素有别。 7.(1)氨基酸的活化即氨基酸与特异tRNA 结合形成氨基酰tRNA的过程,反应由氨基酰-tRNA合成酶催化完成。tRNA转运的氨基酸按mRNA遗传密码决定。(2)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氨基酸与tRNA分子的正确结合是维持遗传信息准确翻译为蛋白质过程保真性的关键步骤之一,氨基酰-tRNA合成酶起主要作用。①氨基酰-tRNA合成酶对底物氨基酸和tRNA都有高度特异性,可特异识别结合ATP、特异氨基酸和数种tRNA。②氨基酰-tRNA 合成酶具有校正活性。即该酶可将反应中任一步骤出现的错配加以改正,水解错误产物的酯键,换上与密码对应的氨基酸。

8.基因表达的调节与基因的结构、性质,生物个体或细胞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细胞内所存在的转录调节蛋白有关。仅就基因转录激活而言,其调节与下述基本要素有关:(1)特异DNA序列:某种基因特异的表达方式与基因结构有关,这里主要指具有调节功能的DNA序列。(2)调节蛋白:原核生物基因的调节蛋白分为三类特异因子、阻遏蛋白和激活蛋白。真核基因的调节蛋白又称转录(调节)因子,或反式作用因子。(3)DNA-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DNA-蛋白质相互作用,指反式作用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之间的特异识别及结合。绝大多数调节蛋白结合DNA前需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4)RNA聚合酶:启动序列/启动子的结构、调节蛋白的性质对RNA聚合酶活性影响很大。

9.相同点:二者都是指代谢物在肠道与肝脏之间的循环过程。 不同点:

(1)在胆汁酸肠肝循环中,由肝脏分泌到肠道的各种胆汁酸有95%被肠吸收,然后经门静脉入肝再与新合成的胆汁酸一起排入肠道。而胆色素肠肝循环中,肠中产生的胆素原10%~20%被肠吸收,其中大部分又以原形重新随胆汁排入肠,而小部分进人体循环从尿排出。

(2)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可使有限的胆汁酸能反复利用,可补充肝合成胆汁酸能力的不足和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而胆色素的肠肝循环没有任何生理意义 10.基因转移技术和基因剔除技术无疑在探讨每一种基因产物的正常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医学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两项技术在医学中最重要的应用是建立疾病的动物模型。这些动物模型对于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和过程十分重要。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作为新的治疗方法和新药物的筛选模型。以往的疾病动物模型主要是自然发生,或用化学药物放射线诱导等方式获得。转基因技术和基因剔除技术为直接建立这些动物模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14

《临床麻醉学》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DCAC 6-10.AADBD 11-15.BACAD 16-20.DADEA 21-25.AEBDD 26-30.CBAEE 31-35.BACBA 36-40.DBDCD 41-45.EAAAD 46-50.BBBDE 51-55.DDEBD 56-60.BCCCB 61-65.EBADA 66-70.DEEBE 71-75.CBBED 76-80.BBDEC 81-85.ACBEC 86-90.EEDCC 91-95.BCAAC 96-100.BEED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CDE 3.AD 4.ABCDE 5.BD 6.ABCDE 7.ABCDE 8.ABC 9.ABCD 10.ABDE

11.AB 12.AE 13.BD 14.ACD 15.ABCE 16.ABCD 17.ABCD 18.ABCDE 19.ABCDE 20.ABCDE

三、名词解释

1.靶控输注根据不同静脉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以及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体重病人的自身状况通过调节相应的目标血药浓度以控制麻醉深度的计算机给药系统。

2.躯体依赖性反复使用具有依赖性药物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用药者一旦停药将发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

3.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全身麻醉药物或麻醉技术、麻醉疗法达到镇痛、遗忘肌松驰、自主反射抑制并维持生理功能稳定的麻醉方法。

4.眼心反射有强烈牵拉眼肌或扭转、压迫眼球所引起的一种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反射表现为心动过缓、过早搏动、二联律交界性心率和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引起心脏停搏。

5.术中知晓:病人在术后能回忆起术中所发生的一切事并能告知有无疼痛情况。

6.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全身麻醉药物或麻醉技术、麻醉疗法达到镇痛、遗忘肌松驰、自主反射抑制并维持生理功能稳定的麻醉方法。(与3相同)

7.恶性高热:有某些麻醉药激发的全身肌肉强烈收缩、并发体温急剧上升及进行性循环衰竭的代谢亢进危象。

8.心肺转流利用一种特殊的装置来暂时代替人的心脏和肺进行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 9.全凭静脉麻醉是指完全采用静脉麻醉及静脉麻醉辅助药的麻醉方法。

10.控制性降压:对某些特殊手术为了减少于术野失血给手术操作创造良好条件减少输血量术中运用各种药物和方法有意识地降低病人的血殷并视具体情况控制降压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这一技术称为控制性降压。

四、简答题

1.(1)合理选择药物。(2)优化复合用药。(3)准确判断麻醉深度。(4)加强麻醉期间的管理⑸坚持个体化原则。

2.(1)穿破硬膜。(2)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3)空气栓塞。(4)穿破胸膜。(5)导管折断。(6)全脊麻。(7)异常广泛阻滞。(8)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9)硬膜外血肿。(10)感染。

3.(1)镇静安定药:①苯二氮卓类:地西泮。 ②丁酰苯类:氟哌利多。③吩噻嗪类:异丙嗪。(2)催眠药:如苯巴比妥。(3)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4)抗胆碱药:如格隆溴铵阿托品。(5)H2-组胺受体拮抗药:如西米替丁。 4.局麻药中毒反应临床表现:

⑴中枢神经系统:早期精神症状眩晕、多语、烦燥不安、嗜睡、动作不协调、眼球震颤;中期常有恶心呕吐、头痛、视物模糊、颜面肌肉抽搐;晚期病人全身肌肉痉挛抽搐。

⑵循环系统:早期面色潮红血压升高脉搏快脉压变窄随之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心律失常严重者心力衰竭或心跳停止。

15

⑶呼吸系统:胸闷气短呼吸浅快呼吸困难或呼吸抑制惊厥时有紫绀严重者呼吸停止和窒息。 5.局麻药中毒防治:

⑴一次用量不超过局麻药极量对小儿、体弱、肝、肾功能差者均减量。

⑵局麻药宜采用较低的有效浓度对血管丰富区头、面、颈、粘膜、炎性充血区、局麻药一次最大剂量应减量;麻醉前用药。

⑶巴比妥类药、安定类药均对局麻药中毒有预防作用。 (4)麻醉操作时应细注药前必须回抽防止误入血管。

(5)无禁忌证时在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以延缓局麻药的吸收。

6.(1)不能耐受深麻醉。(2)难以配合麻醉。(3)难以避免呕吐误吸。(4)麻醉药作用时间明显延长。(5)常伴有不同程度脱水和酸中毒。(6)常需支持循环功能。

7.⑴镇静安定药:①苯二氮卓类:地西泮②丁酰苯类:氟哌利多③吩噻嗪类:异丙嗪 ⑵催眠药:如苯巴比妥⑶麻醉性镇痛:如药:吗啡(4)抗胆碱药:如格隆溴铵 (5)H2-组胺受体拮抗药:如西米替丁。

8.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调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并具体分析说明。

(1)穿刺部。(2)病人体位和局麻药比重。(3)注药速度。⑷穿刺针斜口方向。 9.(1)穿破硬膜。(2)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3)空气栓赛。(4)穿破胸膜。(5)导管折断。(6)全脊麻。(7)异常广泛阻滞。(8)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9)硬膜外血肿。(10)感染。(与2相同) 10.(1)术前应给予足量的抗胆碱药如阿托品。(2)立即停止对胆道系统的牵拉;心率减慢者可给予适量阿托品;血压下降者可给予适量升压药。(3)若在全麻下完成手术立即加深麻醉。(4)若在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手术术中可辅以适量全麻醉药如杜非氟芬合剂等。(5)术中可给予腹腔神经丛阻滞。

16

《危重病医学》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EDEBB 6-10.BEBBA 11-15.BBAAA 16-20.EECDE 21-25.ADCED 26-30.BBDDC 31-35.DBAEA 36-40.ADEEA 41-45.CCBEA 46-50.EECCE 51-55.ABDDB 56-60.EEDEA 61-65.AECCA 66-70.CCCCD 71-75.DCBAE 76-80.DDCED 81-85.AECEE 86-90.ADACE 91-95.ADAEE 96-100.BEEAE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ABCD 3.ABCD 4.AB 5.BCDE 6.ABCD 7.ABCD 8.ABCDE 9.ABCD 10.CDE

11.AC 12.AB 13.ABCDE 14.ABC 15.ABCDE 16.ABCD 17.ABCD 18.ABD 19.ABCD 20.ACDE 三、名词解释

1.创伤后应激反应:指机体受到创伤后所出现的以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为主多个系统参与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2.TPN:完全胃肠外营养通过消化道以外的途径(主要是静脉)为病人提供充分的能量及全面的营养物质以达到预防和纠正营养不良增强病人的体质和对创伤的耐受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目的。 3.分钟肺泡通气量: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吸入气量中能达到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VT-VD)×RR。

4.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在短期内(数小时或数日)突然急剧下降导致少尿;同时伴有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和氮质血症为主要特征的肾功能损害综合征。

5.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指指在严重感染、脓毒症、休克、严重创伤、大手术、大积烧伤、长时间心肺复苏术及病理产科等疾病发病24小时后出现的2个或者2个以上系统、器官衰竭或功能失常的综合征。

6.心肌缺血:由于心肌灌注不足或心肌氧供与氧需关系失衡所致即冠状动脉氧供不能满足心脏作功时的氧需可因心肌氧供下降或(和)心肌氧需增加而引起的。

7.成分输血:是将全血中有预防或治疗价值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制成一定标准的、质量优良的制品根据病人的病情选用适当的制品进行治疗以达到提高疗效的、减少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目的。 8.VT:即Tidalvolume潮气量指在平静呼吸时一次吸入或呼出气量。正常值为8-12ml/Kg。

9.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0.CMV:机械控制通气是一种时间起动、容量限定、容量切换的通气方式其潮气量和频率完全由呼吸机产生适用于呼吸停止、神经肌肉疾病引起的通气不足、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应用肌肉松弛药后控制呼吸及大手术后呼吸支持治疗。

11.PAWP:漂浮导管在肺小动脉的楔入部位所测得的压力称为肺小动脉楔压它反映了左心的前负荷。 12.FRC;功能残气量指平静呼吸后肺内所残留的气量正常值男性2300ml女性1600ml,它缓冲肺泡气体分压的变化。

1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由于各种非心源性原因所导致的肺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难治性低氧血症和肺水肿。 14.低温治疗是指用人工方法使体温降低达正常温度以下的一种医疗措施以求达到降低机体代谢、保持或延缓机体细胞活力的目的。

15.大量输血:指紧急输血量超过病人血容量的1.5倍以上或1小时内输血量相当于病人血容量的1/2。

16.CVP:是指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处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前负荷的指标。正常值为5~10cmH2O。 17.心搏骤停: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停止收缩功能衰竭导致心脏突然丧失有效排血能力自主血液循环停止的病理生理状态。

17

18.心排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总血量正常人左、右心室的排出量基本相等反映心泵功能的重要指标受心肌收缩性、前负荷、后负荷、心率等因素的影响。

19.VT:即潮气量指在平静呼吸时一次吸入或呼出气量。正常值为8-12ml/Kg。

20.自身输血:也称自体输血即将患者少量血液或血液成分预先或在术中采集、贮存、过渡再回输给患者本人的一种输血方法。 四、简答题(共10题)

1.简述判断循环血容量的常用方法。 (1)尿量。(2)血压。(3)脉搏。(4)皮肤改变。(5)有创监测指标如中心静脉压(CVP)。 2.休克按血流动力学分为那两类? (1)低排高阻型休克。(2)高排低阻型休克。 3.简述心跳骤停基本类型。

(1)心室纤颤(VF)。(2)完全停搏(AS)或心室停顿。(3)心电机械分离(EMD) 4.简述基础生命支持遵循的原则。

A、airway呼吸道通畅B、Breathing人工呼吸C、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建立人工循环。 5.心脏按压有效指征。

触到大动脉搏动。瞳孔逐渐缩小。口唇转红。开始有自主呼吸。 6.简述心搏骤停的病因。 (1)心肌收缩力减弱。(2)冠脉血流量减少。(3)流动力学剧烈改变。(4)心律失常。 7.简述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中成人CPCR心脏按压位置、深度及频率。 位置:胸骨上两乳线之间。深度:4~5cm。频率:100次/min。 8.简述有创动脉压监测的适应证。

各类危重患者和复杂的大手术及有大出血的手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需行低温和控制性降压的手术;严重低血压、休克等反复测量血压的手术;需要反复采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的患者;需要用血管扩张药或血管收缩药治疗的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后复苏的患者。 9.简述长期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通气过度;低血压;机械通气引起的肺损伤;呼吸道感染;氧中毒;胃肠道并发症;少尿。 10.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1)心肌氧供下降:冠状动脉血流下降(冠状动脉狭窄、主动脉舒张压降低、心率增快)血液携氧能力降低。

(2)心肌需氧增加: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加室壁张力增加(前负荷、后负荷)。

18

《口腔内科学》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EBEDE 6-10.AECBA 11-15.ACABA 16-20.ABABA 21-25.DCACE 26-30.CDBBC 31-35.CEABA 36-40.CEDAC 41-45.DBBDE 46-50.CDACE 51-55.DABEC 56-60.ABBDB 61-65.ABDEC 66-70.CEBEA 71-75.BAECE 76-80.CBEDE 81-85.BEDDE 86-90.EEBBC 91-95.BCACE 96-100.ABEC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CDE 3.ABE 4.ABCE 5.ABDE 6.ABCD 7.AE 8.ABDE 9.BCDE 10.BCDE 11.ABDE 12.ABDE 13.ACDE 14.ABCE 15.ACDE 16.ACDE 17.ABCD 18.ABCD 19.ABDE 20.ABDE

三、名词解释

1.抗力形是使修复体和余留牙结构构成足够抗力在承受咬合力时不折裂的形状。

2.根尖诱导成形术是指牙根未完全形成之前而发生牙髓严重病变或尖周炎症的年轻恒牙在消除感染或治愈尖周炎的基础上用药物诱导根尖部的牙髓和(或)根尖周组织形成硬组织使牙根继续发育并使根尖形成的治疗方法。

3.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首选的方法它是彻底清理根管内炎症牙髓和坏死物质、扩大成形根管并对根管进行适当消毒、最后严密充填根管以去除根管内感染性内容物对根尖周组织的不良刺激防止发生根尖周病或促进根尖病变愈合。

4.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是在牙周手术中利用膜性材料作为屏障阻挡牙龈上皮在愈合过程中沿根面生长阻挡牙龈结缔组织与根面的接触并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具有形成新附着能力的牙周膜细胞优先占领根面从而在原已暴露于牙周袋内的根面上形成新的牙骨质并有牙周膜纤维埋入形成牙周组织的再生即形成新附着愈合。

5.口腔白斑病是指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或斑片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一部分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

6.龈谷:每个牙的颊、舌侧乳头在邻面的接触区下方汇合处略凹下称为龈谷牙周病易始发于此。 7.牙石:是一种沉积于牙面或修复体表面的矿化或正在矿化的菌斑及软垢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钙盐等无机盐逐渐沉积而成形成后不易除去。

8.attachmentloss:附着丧失牙周袋形成时探诊深度超过3mm,而且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的根方。 9.fixeddrugeruption:固定性药疹药物过敏所致病损在同一部位以同一形式反复发生。

10.牙髓和牙本质在胚胎发生上联系密切对外界刺激的应答有相互效应它们是一个生物整体被称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

11.逆行性牙髓炎其感染来源于患牙牙周病所致的深牙周袋。袋内的细菌及毒素通过根尖孔或侧、副根管逆行进入牙髓引起根部牙髓的慢性炎症也可由局限的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因为此型牙髓炎的感染走向与通常由冠部牙髓开始逐渐向根部牙髓进展的牙髓炎方向相反故名为逆行性牙髓炎。

12.是一种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系统损害性疾病。

13.又称龋失补指数DMF为decayed-missing-filled的缩写即龋齿数、因龋失牙数、因龋补牙数的总和。

14.釉质发育不全指在牙发育期间由于全身疾患、营养障碍或严重的乳牙根尖周感染所导致的釉质结构异常。

15.由双面洞的牙合面洞底(髓壁)和邻面轴壁相交构成 16.为前牙邻面未累及切角的龋损所备成的窝洞

19

17.牙齿震荡:牙齿外伤只影响牙周膜和牙髓组织未致牙折、牙体硬组织缺损或牙齿脱位称为牙齿震荡。

18.继发龋龋病治疗后由于充填体边缘或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修复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留有小的缝隙这些都可能成为致病条件产生龋病称继发龋。 19.单纯机械摩擦作用而造成的牙体硬组织慢性磨耗。

20.指将盖髓剂覆盖在接近牙髓的牙本质上以保存牙髓活力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无牙髓病或根尖周病变的深龋患牙。 四、简答题

1.简述窝洞的分类方法。 (1)G..V.Black分类

Ⅰ类洞为发生在所有牙面发育点隙裂沟的龋损所备成的窝洞。Ⅱ类洞为发生在后牙邻面的龋损所备的窝洞。Ⅲ类洞为前牙邻面未累及切角的龋损所备成的窝洞。Ⅳ类洞为前牙邻面累及切角的龋损所备成的窝洞。Ⅴ类洞所有牙的颊(唇)舌面颈1/3处的龋损所备成的窝洞。

(2)按窝洞涉及的牙面数分类根据窝洞涉及的牙面数将窝洞分为单面洞、双面洞和复杂洞。 2.简述牙髓活力温度测验的临床意义。

(1)无反应牙髓坏死。假阴性:牙髓过度钙化根尖未完全形成近期受外伤检查前使用了止痛药或麻醉剂。(2)短暂的轻度或中度的不适或疼痛牙髓正常。(3)产生疼痛但刺激去除后立即消失可复性牙髓炎。(4)疼痛反应在刺激去除后仍持续一段时间不可复性牙髓炎。急性牙髓炎表现为快而迅速的疼痛。慢性牙髓炎表现为迟缓且不严重的疼痛。冷刺激可缓解急性化脓性牙髓炎的疼痛反应。 3.简述早期牙周炎与牙龈炎的区别。 牙龈炎早期牙周炎 牙龈炎症有

牙周袋假性牙周袋真性牙周袋

附着丧失无有能探到釉牙骨质界牙槽骨吸收无嵴顶吸收或硬骨板消失

治疗结果变可逆组织恢复正常炎症消退病变静止但已破坏支持组织难以完全恢复正常 4.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的排脓途径。

(1)通过骨髓腔突破骨膜、粘膜或皮肤向外排脓。临床上可见到4种排脓途径:①穿通骨壁突破粘膜②穿通骨壁突破皮肤③突破上颌窦壁④突破鼻底粘膜。(2)通过根尖孔经根管从冠不缺损处排脓。(3)通过牙周膜从龈沟或牙周袋排脓。 5.深龋的治疗原则。

(1)终止龋病的发展,促进牙髄的防御性反应。(2)保护牙髄。(3)正确判断牙髄状况。 6.简述窝洞的主要抗力形。

(1)洞深:底在牙本质上银汞合金最小1.5mm。(2)盒状洞形:底平、侧壁平直与洞底垂直、点线角清晰圆钝。(3)阶梯结构。(4)窝洞外形曲线圆缓避开尖嵴。(5)去除和避免形成无机釉。(6)薄壁弱尖:酌情降低高度。

7.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的致病因素和治疗原则有哪些?

致病因素治疗原则。微生物的作用去除局部坏死组织。业已存在的慢性龈缘炎或牙周炎局部使用氧化剂。吸烟、心身因素及免疫力下降全身治疗及口腔卫生指导。 8.早接触点的选磨原则是什么?

若正中合有早接触而非正中合时协调。不可磨改牙尖只能磨改其相对应的舌窝或合窝的早接触区。若正中合协调而非正中合不协调。磨改与该牙尖相对应的斜面。正中合和非正中合都存在早接触或不协调。磨改早接触的牙尖或下颌前牙的切缘。

9.盘状红斑狼疮的损害特点是什么?在唇部如何与口腔扁平苔藓鉴别? Ⅰ.盘状红斑狼疮

①口腔粘膜好发于颊粘膜、舌背、舌腹病损表现为椭圆形或圆形片状糜烂边界清楚病损区凹下

20

呈盘状周边有较短的白色条纹呈放射状排列下唇好发下唇易受阳光的照射。 a、初起为暗红色的丘疹或斑块片状糜烂周围微隆中心凹陷呈盘状。 b、病变区可超出唇红缘而累及皮肤唇红皮肤界限模糊或消失。 c、病损的粘膜侧有呈放放射状排列的白色短条纹。 d、慢性病损的皮肤侧有黑色素沉着(黑色弧线)。 ②皮肤

a、初起为皮疹呈持久性或不规则的红斑。边缘隆起中央萎缩、微凹呈盘状,表面有鳞屑揭下鳞屑可见其内面有刺状突起的角质栓,呈“图钉状”刺状突起的角质栓是毛囊口内的角质栓可见扩大的毛囊口。

b、其典型病损在鼻梁和鼻侧及颧部构成状似蝴蝶形的区域称“蝴蝶斑”。 c、病程发展缓慢久之形成中心色素减轻、周围色素加重的萎缩性瘢痕。

③其他无全身症状有时有瘙痒、刺痛及灼热部分患者伴有全身症状要作全身检查以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

Ⅱ.口腔扁平苔藓下唇唇红处多见多为网状或环状白色条纹病损累及唇红但不超出唇红缘而涉及皮肤。

10.简述侵袭性牙周炎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Ⅰ.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女性多见、青春期前后。 ①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与局部刺激物的量不成比例。

②典型患牙局限于第一恒磨牙和上下切牙多左右对称,第一磨牙垂直型骨吸收、切牙区多水平骨吸③收病程进展快早期出现牙松动移位、家族聚集性。 Ⅱ.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30岁以下。

①邻面附着丧失累及切牙和第一磨牙以外的至少三颗非第一磨牙和切牙,严重附着丧失、牙槽骨破坏呈阵发性,活动期牙龈炎症明显、静止期牙龈炎症不明显。

②菌斑牙石沉积量因人而异,部分患者有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功能缺陷,可伴全身症状。 ③一般对常规治疗和全身药物治疗疗效明显。

21

《口腔颌面外科学》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Impactedteeth:由于各种原因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 2.全面部骨折:主要指面中1/3与面下1/3骨骼同时发生的骨折。 3.疖:单个毛囊或皮脂腺发生浅层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4.颞下颌关节强直:因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器质性病变、造成开口困难或完全不能开口者成为颞下颌关节强直。

5口腔前庭:为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粘膜之间的蹄铁形的潜在腔隙。

6.牙龈瘤:有机械刺激及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的反应性增生物无肿瘤的特有结构易复发。 7.智齿冠周炎:是指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8.阻滞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于神经干或主要分支周围以阻断神经末梢的传入刺激使该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9.唇裂: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若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而使上颌突未能与内侧鼻突融合则会产生唇裂。 10.颌骨骨髓炎:由细菌感染以及物理或化学因素使颌骨产生的炎性病症。 11.口底蜂窝织炎:由于一个间隙细菌感染未得到及时控制导致口底多个间隙的联合感染病情较重治疗较为困难。

12.贝尔麻痹:指临床上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其他体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面神经麻痹。 13.牙源性肿瘤:由成牙组织即牙源性上皮及牙源性间叶组织发生而来的一类肿瘤。 14.涎石病:是在腺体或导管内发生钙化性团块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

15.干槽症:拔牙后2-3天后出现剧烈疼痛疼痛向耳颞部、下颌下区或头顶部放射用一般的止痛药不能缓解

16.皮脂腺囊肿:由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的囊肿。 17.舍格伦综合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导致黏膜或结膜干燥并伴有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18.颌间固定:颌骨骨折时利用牙弓夹板将上下颌固定在一起的方法能使移位的骨折段在正常咬合关系上愈合。 19.皮瓣移植:必须有由与机体皮肤相连的蒂或血管吻合血液循环重建后以供给皮瓣的血供和营养保证移植皮瓣存活。

20.中厚皮片:游离皮片移植的一种包括表皮和一部分真皮层厚度在成人约为0.35-0.80mm。 二、单项选择题

1-10DCCBBEEDDD 11-20EBCDCDBABA 21-30BCACEAEDEB 31-40BDCCDBCDAD 41-50BACADDBABC 51-60CEABABECDC 61-70CACACAABBB 71-80ABDCAACDCD 81-90BAEDEDCABE 91-100ECDBBACDBC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 3.ABE 4.ABCDE 5.ABCD 6.ABCD 7.ABCDE 8.ABCDE 9.ACD 10.ABCD 11.ABCDE 12.ABCD 13.AB 14.ABC 15.ABC 16.ABC 17.ABC 18.ABC 19.ABC 20.ABC 四、问答题

1.腺淋巴瘤①多见于男性男女比约6:1。②好发于40-70y中老年人。③常有吸烟史。④消长史。⑤绝大多数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⑥扪诊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质地软有时有囊性感。⑦肿瘤常呈多发性约12%的患者为双侧腮腺肿瘤也可以在一侧腮腺出现多个肿瘤。⑧术中见肿瘤呈紫褐

99m

色囊腔干酪样易误诊。⑨Tc核素显象呈热结节。

2.由于翼外肌功能亢进下颌运动过度以至于在最大开口位时翼外肌下头继续收缩把髁突连同关节盘过度的强拉过关节结节故其主要症状是弹响和开口过大呈半脱位弹响发生于开口末期有时也可发生于开口末和闭口初期。

3.牙槽突裂植骨的目的:通过植骨使牙槽突恢复骨的连续性和关闭软组织裂隙。要求:⑴封闭口鼻

22

瘘和牙槽突裂。⑵恢复患侧鼻翼基部高度为唇和鼻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持。⑶为裂隙邻近和未萌出的牙提供骨的支持。⑷形成整体牙槽突恢复牙弓的连续性防止裂隙两侧骨段塌陷重建一个稳固完整的上颌牙弓。⑸手术要求尽量不妨碍上颌骨生长发育。 4.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生长速度一般慢呈膨胀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关系是有包膜不侵犯周围组织界限较清可移动一般无症状无转移一般对机体无影响如生长在要害部位或发生并发症也可危及生命。组织学结构表现为细胞分化良好细胞分化良好细胞形态和结构与正常组织相似。

恶性肿瘤:癌多见于老年;肉瘤多见于青壮年生长一般快呈浸润性生长侵犯破坏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活动受限。常有局部疼痛麻木头痛面瘫出血等症状常发生转移对机体影响大常因迅速发展转移和侵及重要脏器及发生恶病质而死亡 。组织学结构表现为细胞分化差细胞形态和结构呈异型性有异常核分裂

5.1)异物阻塞咽喉部:损伤后口内有血凝块、呕吐物、碎骨片、游离组织块及其他异物等均可阻塞咽喉部或上呼吸道造成窒息尤其昏迷伤员更易发生。

2)组织移位:上颌骨横断骨折时骨块向后下方移位堵塞咽腔压迫舌根引起窒息。下颌骨颏部粉碎性骨折或双发骨折由于口底降颌肌群的牵拉使下颌骨前部向后下移位及舌后坠而阻塞呼吸道。

3)肿胀与血肿:口底、舌根、咽侧及颈部损伤后可发生血肿或组织水肿近而压迫呼吸道引起窒息。 6.当日不刷牙不漱口以预防出血2小时后可进食食物不宜过热避免拔牙侧咀嚼勿舌舔或吸吮创口。 7.拔牙创出血及凝血块形成凝血块机化骨组织的修复上皮覆盖拔牙创。

8.①口腔、鼻腔、鼻窦长期与外界相通常驻有各种细菌这些部位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的滋生繁殖。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发生感染。②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③口腔颌面部的筋膜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这些组织的抗感染能力较弱感染可经此途径迅速扩散和蔓延。④颌面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⑤颜面部的汗腺、毛囊和皮脂腺常驻有细菌又暴露在外容易受到各种原因的损伤引起局部感染。

9.骨折段移位、咬合错乱、骨折段异常动度、下唇麻木、张口受限。 10.可能的诊断:左颧骨骨折左颧弓骨折

还可能有的临床表现:复视、神经症状(或眶下区麻木、眼睑闭合不全)张口受限。

23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DDBB 6-10.CCBDA 11-15.DDDDC 16-20.DADBB 21-25.BBDBD 26-30.BDBCB 31-35.DDDDC 36-40.DADBB 41-45.CDDBC 46-50.CCDAD 51-55.CCCAD 56-60.EAACA 61-65.CBDBD 66-70.EDBEE 71-75.ACBBB 76-80.EDCEE 81-85.ABDCA 86-90.DDABC 91-95.DDDDD 96-100.BABA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D 3.ABCD 4.ABCD 5.BC 6.BC 7.ABCD 8.ABC 9.ABD 10.AB

11.ABCD 12.ABCD 13.ACD 14.B 15.AC 16.ABC 17.BC 18.ABCD 19.ABCD 20.ACD

三、名词解释

++

1.阴离子隙:是指细胞外液中所测的阳离子总数和阴离子总数之差计算为:AG=(Na+K)-

--(Cl+HCO3)。

2.胆汁酸肠肝循环:被肠管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入肝被肝细胞所摄取游离型胆汁酸被重新结合成为结合型胆汁酸再随胆汁排入肠管。

3.肿瘤标志物: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反应而产生的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肿瘤细胞和组织中也可进入血液和其他体液当肿瘤发生、发展时这些物质明显异常标示肿瘤的存在。

4.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为环状多肽链球蛋白分子量在115-140kD之间由炎性淋巴因子刺激肝脏和上皮细胞合成。在任何感染、创伤、手术都可导致升高是系统感染的重要标志物。 5.蛋白选择指数:两个分子量或所带电荷不同的蛋白过筛系数或清除率之比值称尿蛋白选择指数 6.蛋白:为浆细胞病患者异常浆细胞克隆增殖而产生的大量单一的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或重链片段病人血清或尿液中的M蛋白在蛋白电泳时呈现一条色泽深染的窄区带。

7.解质排斥效应:指的是血浆中固体物质部分(血脂和蛋白质)约占总体血浆的7%而水相只占93%电解质都在水相中存在。因固体物质改变引起水相改变使电解质结果不真实。

8.瘤筛查:指用快速的试验将表面健康的人区分为可能患病者(试验阳性者)和可能无病者(试验阴性者)。筛查不具有诊断意义阳性者必须进一步经临床确诊。目前能用于筛查无症状肿瘤病人的标志只有PSA和AFP。

9.载脂蛋白: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称为载脂蛋白。它构成并稳定脂蛋白的结构修饰并影响与脂蛋白代谢有关的酶的活性还可以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的结合及其代谢过程。

10.GTT:是在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2小时内作系列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以评价不同个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的一种标准方法并且对确定健康和疾病个体也有价值。OGTT比空腹血糖更灵敏但重复性较差。 11.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性疾病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情况下血浆中一系列浓度发生变化的蛋白质的总称其中大部分蛋白质如AAT、AAG、Hp、Cp、CRP、C3和C4等浓度升高PA、ALB和TRF等浓度下降。这些血浆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12.脂:血浆脂类简称血脂包括游离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甘油三酯、糖酯、游离脂肪酸等无论是外源性或内源性脂类均以脂蛋白复合体形式在血液循环中运输。

13.固醇的逆转运:周围组织细胞膜的游离胆固醇与HDL结合后被LCAT酯化成胆固醇酯移入HDL核心并通过CETP转移给VLDL、LDL再被肝脏LDL及VLDL受体摄取入肝细胞以完成胆固醇从周围末梢组织细胞经HDL转运到肝细胞的过程称之为胆固醇的逆转运。

14.工酶:是同一种属中由不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所编码的多肽链单体、纯聚体或杂化体具有相同的催化功能但其分子组成、空间构象、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器官分布和细胞内定位不同的一类酶。

24

15.过消除:某些药物口服通过胃肠粘膜吸收过程中及第一次随门静脉血流经肝脏时可有部分被肝细胞及胃肠粘膜中酶代谢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量减少这一现象称为首过消除。

16.续监测法:测定产物生成或基质消耗速度的动态变化过程的化学方法(又称速率法、动态分析法或动力学法)。它是通过适当的仪器连续测定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多点数据求出酶反应初速度间接计算酶活性浓度。 17.终点法:是基于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产物的吸收光谱特征及其对吸收强度的大小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类方法。包括一点终点法和两点终点法。 18.干化学式分析仪:采用干化学方法将发生在液相反应物中的反应转移到一个固体载体上利用分光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的一类新型仪器。

19.血脑屏障: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及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血管鞘构成。血脑屏障通过对物质的选择性通透完成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脑代谢和功能的正常运行。 20.生物转化:指机体对药物进行的化学转化主要是在肝细胞混合功能氧化酶(肝药酶)催化下进行。

四、简答题

1.简述OGTT测定有何临床意义?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在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2小时内作系列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以评价不同个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的一种标准方法并且对确定健康和疾病个体也有价值。

OGTT试验主要用于:1、诊断妊娠糖尿病;2、诊断糖耐量减退;3、有无法解释的肾病、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其随机血糖〈7。8MMOL/L可用OGTT评价。在此时如有异常OGTT结果不代表有肯定因果关系还应该排除其他疾病;4、人群筛查以获取流行病学数据。 2.肾脏疾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有哪些?

尿液检查:一般性状检查、生物化学检查、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尿液细菌学检查; 肾功能检查:肾脏泌尿功能检查和肾脏内分泌功能检查; 尿蛋白和脲酶检查、肾脏免疫学检查等。 3.简述体液电解质分布情况。

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和阴离子为Na+和Cl-而K+却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这种分布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钠钾泵的主动转运功能。钠钾泵将Na+从细胞内泵出到细胞外同时将细胞外的钾收回到细胞内。因此钠钾泵在维持细胞内外电解质浓度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4.试述影响脂蛋白代谢和转运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影响脂蛋白代谢和转运的主要成分有载脂蛋白、脂蛋白酶类、脂蛋白受体等;(1)载脂蛋白主要包括:APOA1A234、APOB100、APOC123、APOD、E、(A)(2)脂蛋白酶类包括脂蛋白酶、肝酯酶、胆固醇酯转移蛋白、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3)脂蛋白受体包括:LDL受体、VLDL受体、清道夫受体

5.肿瘤标志物按本身的性质常分为哪几类?各举一例。

肿瘤标志物按本身的性质分为以下7类:①酶和同功酶类;ALP②激素类;HCG③胚胎抗原类;AFP④蛋白类;SCCA⑤糖蛋白类;CA125⑥基因类;RAS⑦其他肿瘤标志物SA。 6.简述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恒温装置及特点。

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温度控制系统保持温度的恒定其恒温的方式有三种:

(1)干式恒温器加热在比色杯与加热器之间隔有空气干式恒温的特点是方便速度快不需要特殊的防护但稳定性和均匀性稍差。(2)水浴式循环加热式在比色杯周围充盈有水加热器控制水的温度。特点是温度准确。(3)恒温液循环间接加热恒温液循环间接加热式它的结构原理是在比色杯周围流动着一种特殊的恒温液在比色杯与恒温液之间又有一个几毫米的空气夹缝恒温液通过加热夹缝的空气达到恒温。其均匀性、稳定性优于干式又有升温迅速不需特殊保养的优点。 7.脑脊液具有哪些功能?

脑脊液具有重要的功能:①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脑脊液循环流动可运送营养物质至脑细胞并带走其代谢产物。②脑脊液充满蛛网膜下隙对脑、脊髓产生浮力似脑的“水垫”起保护作用可以避免震

25

荡时对脑的冲击;在颅骨某点受到打击时可以分散压力避免直接冲击。③脑脊液是脑内触脑脊液神经元感受内环境变化如pH、温度、化学成分(激素离子)等的窗口亦是其分泌激素的运输通道.触脑脊液神经元具有感受和分泌的功能.另一方面触脑脊液神经元的树突又感受脑脊液中温度、化学成分的变化反馈调节下丘脑的功能.触脑脊液神经元与脑区其他神经元有突触联系因此它将神经系统的活动与体液调节联系起来构成脑-脑脊液的神经体液回路。④通过脑脊液循环对调整颅内的压力有一定的作用。⑤脑脊液还是了解血脑屏障功能状况及脑部病变的“窗口”和中枢神经系统治疗用药的一个途径。

8.血清醋酸纤维薄膜蛋白电泳染色后可见几条区带?各含哪些主要蛋白质?

正常血清蛋白电泳染色后可见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5个区带;有时β球蛋白区带中可分出β1和β2区带各条区带中多个蛋白质组分可有重叠、覆盖。其中清蛋白区带只有ALBα1球蛋白区带有AAG、AFP、HDL、AAT等α2球蛋白区带有HP、α-MG和Cp等β球蛋白区带有TRF、LDL、β-MG、C3和C4等γ球蛋白区带主要为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以及CRP。 9.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应具备哪些特性?

作为理想心肌损伤标志物应具备以下特性:①主要或仅存在于心肌组织在心肌中有较高的含量在正常血液中不存在可反映小范围的损伤;②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且窗口期长;③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④能评估溶栓效果;⑤容易检测并能快速得到结果诊断价值已为临床所接受。 10.代谢物酶法测定的动力学法与终点法的区别有哪些? 主要区别有:(1)与终点法相比动态法测定中待测物无需完全转化故工具酶的用量较少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测定线性所用酶的Km应足够大。(2)两者对于测定仪器的要求不同终点法测定对于仪器的电噪声和温控要求不严而动态法要求仪器的电噪声小吸光度应读准到0.0001温度变化<0.1%。(3)产物的堆积和样品色原对动态法影响较小而对终点测定法影响较大。如碰到乳糜或溶血在做终点法测定时有时需设样本空白。

26

《临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检验》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ECEB 6-10.EDCBE 11-15.DECCC 16-20.CCCBB 21-25.BCAEC 26-30.ABCCA 31-35.CACBB 36-40.BCBAE 41-45.BBADB 46-50.BABBB 51-55.BCAEC 56-60.CBBCA 61-65.CCEDC 66-70.AACAE 71-75.CBEBA 76-80.CEEBB 81-85.ECCED 86-90.CCBCB 91-95.CCCCE 96-100.DBDBE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E 3.ABCE 4.ABCDE 5.AE 6.ACDE 7.ABD 8.ADE 9.ADE 10.ABDE

11.ABCDE 12.BCE 13.ABCDE 14.ABCDE 15.ACD 16.CD 17.ACDE 18.ABCE 19.ACE 2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细菌L型:某些情况下细菌细胞壁遭到破坏或合成受到抑制部分细菌仍保持一定的生命力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即细菌L型。

2.MIC:最小抑菌浓度做药敏试验时以试管内或小孔内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3.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一般认为这种变异是由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产生的可引起小规模流感流行。

4.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发酵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碎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的现象。

5.二相性真菌:这些真菌在体内或含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37℃培养时呈酵母型;而在自然环境或普通培养基上25℃培养时呈菌丝相。 6.非发酵菌:指一大群不发酵葡萄糖或仅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的需氧或兼性厌氧.无芽孢的革兰阴性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7.刺突(spike):为某些病毒在包膜上的刺状突出结构如流感病毒的HA和NA两种刺突。刺突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

8.顿挫感染: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因细胞缺乏病毒所需的酶和能量可以表达病毒的某些成分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9.孢子(spore):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育形成菌丝并发育为菌丝体。 10.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起培养时因为葡萄球菌能合成V因子释放于培养基中可以看到靠近葡萄球菌菌落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而远离葡萄球菌的菌落较小这种现象称为卫星现象。

11.免疫佐剂: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12.M蛋白:指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值所产生的一种在氨基酸组成及顺序上十分均一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13.常规条件下的变异(RCV):指在仪器.试剂和实验操作者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均处于通常的实验室条件下时连续测定同一浓度同一批号质控物20批以上即可得到一组质控数据经计算可得到其均值(—X).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此批间CV即为RCV。

14.抗核抗体:指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15.肿瘤特异性抗原:是指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新抗原它只表达于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

16.半抗原指仅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多肽.甾体激素.核苷.某些药物等小分子物质均属于半抗原这些小分子物质(分子量小于4KD)无免疫原性只有与载体结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 17.双特异性抗体又称双功能性抗体它的两个抗原结合位点具有不同的特异性应用于结合两种

27

不同的抗原分子在生物医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8.最佳条件下的变异(OCV):指在仪器.试剂和实验操作者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均处于最佳时连续测定同一浓度同一批号质控物20批次以上即可得到一组质控数据经计算可得到其均值(—X).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此CV即OCV。

19.自身免疫耐受指正常情况下机体能识别“自我”对自身的组织细胞成分不产生免疫应答或仅产生微弱的免疫应答。

20.肿瘤相关性抗原指非肿瘤细胞特有的正常组织或细胞也可表达的抗原物质但此类抗原在癌变细胞的表达水平远远超过正常细胞。

四、简答题

1.(1)原理:①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少酒精不容易透入并可使细胞壁脱水形成一层屏障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②G+菌等电点(PI2-3):比G+菌(PI4-5)低在相同pH染色环境中G+菌所带负电荷比G-菌多故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不容易脱色。③G+菌体内有核糖核酸镁盐与多糖复合物易于结晶紫染料结合。

(2)步骤:细菌标本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1min再用碘液媒染1min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然后用95%酒精脱色30s最后用稀释的复红复染1min。

(3)结果:革兰阳性菌染成紫色者;革兰阴性菌被染成红色。 2.形态染色:格兰阴性杆菌无芽孢

培养特点:碱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生化反应: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发酵葡萄糖。 抗原构造:包括菌体(O)鞭毛(H)和表面抗原。 抵抗力:抵抗力不强耐低温耐胆盐。

3.真菌对营养要求不高最常用的培养基是沙保琼脂培养基其成分简单主要含蛋白胨.葡萄糖。浅部病原性真菌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2~28℃其生长缓慢约1~2周才出现典型菌落。深部致病性真菌则在37℃生长最好生长较快3~4天即可长出菌落。培养真菌需较高的湿度和氧。真菌的菌落分为三类: (1)酵母型菌落:是单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形态与一般细菌菌落相似。显微镜下可见有圆形或卵圆形菌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如隐球菌的菌落。(2)类酵母性菌落:也是单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外观形状似酵母型菌落但由菌落向下有假菌丝生长伸入培养基。假菌丝是单细胞真菌出芽繁殖后芽管延长不与母细胞脱离而形成。如念珠菌的菌落。(3)丝状菌落:是多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由许多疏松的菌体构成。部分菌丝向空中生长另一部分伸入培养基中。

4.(1)原理:抗酸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类脂一般不容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而非抗酸菌则不具此特性染色后容易被盐酸酒精脱色。

(2)步骤:涂片.干燥固定。初染:滴加石炭酸复红液于涂片上染色10分钟或蒸染5分钟后水洗。脱色:滴加3%盐酸酒精脱色时频频倾动玻片直至无明显颜色脱出为止水冲洗。复染:滴加碱性美蓝液复染1分钟后水冲洗干燥显微镜观察。

(3)结果:抗酸菌被染成红色细胞及其他细菌被染成兰色。 5.凝集反应与沉淀反应有何异同? 凝集反应与沉淀反应的异同 沉淀反应 凝集反应 都是抗原抗体反应都分为两个阶段:抗原抗体的特异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复合相同点 物。反应机制和影响因素相同。 不同点 抗原性质 可溶性抗原 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致敏颗粒 反应时间 数小时至数天 几分钟至十几分钟 反应产物 主要由抗体形成的沉淀物 主要由抗原分子形成的凝集物 稀释物 抗原分子小反应面积大故稀释抗原 抗原分子大反应面积小故稀释抗体

28

6.简述荧光抗体的制备和纯化方法。 荧光抗体的制备:

(1)抗体要求:荧光抗体是荧光免疫技术的关键试剂是将荧光素与特异性抗体以化学共价键的方式结合而成。一般需经纯化提取IgG后再做标记。(2)荧光素的要求:实验室最常用的荧光素是异硫氰酸荧光素。(3)抗体的荧光素标记:利用抗体蛋白的自由氨基与FITC的异硫氰基在碱性溶液中形成硫碳酰胺键使抗体与FITC结合成荧光抗体。常用的荧光抗体标记方法有搅拌法和透析法。

荧光素标记抗体的纯化:抗体标记完成后还应对标记抗体作进一步纯化以去除未结合的游离的荧光素纯化方法可采用透析法或层析分离法。 7.简述ELISA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类型。

基本原理:抗原或抗体预先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测定时将待测样品(含待测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一定程序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终止时固相载体上酶标抗原或抗体被结合量(免疫复合物)与待测标本中待检抗体或抗原的量呈一定比例;经洗涤去除反应液中其他物质加入底物进行显色最后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有色产物量即可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含量。

方法类型:根据其测定抗原和抗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测定方法抗原测定:蛋白大分子抗原用的最多的是双抗体夹心法而对于只有单个抗原决定簇的小分子则使用竞争抑制法。抗体测定:通常使用间接法.双抗原夹心法.竞争法和捕获法等。 8.化学发光剂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1)发光的量子产率高。(2)它的物理.化学特性要与被标记或测定的物质相匹配。(3)能与抗原或抗体形成稳定的偶联结合物。(4)其化学发光常是氧化反应的结果。(5)在所使用的浓度范围内对生物体没有毒性。

9.简述抗球蛋白试验的类型及其原理。

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很有用的方法。分为两类:(1)直接Coombs试验:将含抗球蛋白试剂直接加到红细胞表面结合抗体的受检者全血中即可见细胞凝集用于患者红细胞上不完全抗体检测。(2)间接Coombs试验:将受检血清和具有待测不完全抗体相应抗原性的红细胞相结合再加入抗球蛋白抗体就可出现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10.用双向扩散试验进行抗原性质分析可出现哪三种结果?如何解释?

(1)两条沉淀线互相吻合相连表明抗体与两个抗原中的相同表位结合而沉淀两个抗原相同。(2)两条沉淀线交叉而过说明两个抗原完全不同。(3)沉淀线呈部分相切说明两个抗原之间有部分相同。

29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DDCA 6-10.CBACA 11-15.AACDD 16-20.ADBAD 21-25.ACCDA 26-30.DACDC 31-35.CCAAA 36-40.AAADB 41-45.CACBD 46-50.ACCDD 50-55.CACBA 56-60.DADDA 60-65.DABBD 66-70.DDAAC 70-75.CABBA 76-80.CAAAC 81-85.CCBAA 86-90.CBCBA 91-95.ADBBD 96-100.DDAC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DE 3.AD 4.CDE 5.ACD 6.BDE 7.ABCD 8.ACE 9.CDE 10.ABCDE

11.BDE 12.BDE 13.BDE 14.BDE 15.ABCE 16.AB 17.ABCD 18.ABCD 19.ABC 20.ABCDE

三、名词解释

1.首过效应:口服药物在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3.表观分布容积:在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照血中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的体积。 4.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

描述通过各种途径给药的药物体内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5.肝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肝脏清除掉单位:ml/min或L/h。

6.单室模型:药物进入体内后能迅速向各个组织器官分布以致药物能很快在血液与各组织脏器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7.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

8.被动转运: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两种形式。

9.蓄积因子:蓄积系数又叫蓄积因子或积累系数系指稳态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的比值。

10.肾清除率:单位时间内从肾中排泄掉的所有药物相当于占据血液的体积数。 11.生物利用度: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及程度。 12.二室模型:药物进入体内后很快进入机体某些部位但对另一些部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分布。 13.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4.时辰药动学:研究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过程中的节律性变化以及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介于时辰生物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分支学科。

15.PK﹣PD模型:将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起来增加作用部位的效应室组成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 16.群体方法:能够定量描述群体内的变异并且用患者的协变量如年龄.体重.疾病状态等来解释的研究方法。 17.延迟商:是缓控释制剂稳态时血药浓度波动情况的评价指标之一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半峰浓度维持时间的比值可以表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峰的宽度它与药物动力学模型无关与生物利用度没有直接关系。

18.抗菌药后效应:系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被清除后细菌生长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19.坪幅:重复给药达到稳态时在一个给药周期内稳态血药浓度的波动幅度。 20.双峰现象:某些药物因肠肝循环可能出现第二个血药浓度高峰的现象。

四、简答题

30

1.为什么临床上推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每天给药一次?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于浓度依赖型减少给药次数加大每次用药剂量有利于提高血药峰浓度从而增强疗效。(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较长的PAE利用PAE可在原剂量或适当增加剂量的前提下适当延长给药间隔。(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首次接触效应(FEE)减少给药次数可降低细菌的适应性耐药现象的发生。(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肾毒性与肾皮质及内耳淋巴液中的药物浓度高低与维持时间长短有关一日一次的给药方案可以降低耳肾毒性。 2.试述残数法求k及ka的操作步骤。 (1)作logC–t图。(2)用消除相(曲线尾段)几个点作直线求k。(3)将直线外推得外推线求吸收相各时间t1.t2.t3……在外推线相应处的外推浓度C1外C2外C3外……。(4)外推浓度-实测浓度=残数浓度(Cr)。(5)作logCr–t图得残数线从残数线的斜率求出ka。 3.生物药剂学中的剂型因素所指的内容有哪些?

(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前体药物即药物的化学形式及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溶解度、溶出速率等。(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4)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与用量。(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等。 4.试述代谢与药效的关系。

失活;降活;增活;激活;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 5.生物药剂学中的生物因素所指的内容有哪些?

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差异;遗传因素。

6.在比较同一药物口服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上市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试验后观察到试验制剂比上式制剂有更大的生物利用度。

①能否批准该实验制剂上市并认为它优于注册制剂? ②能否认为两个制剂有一致的疗效?

③服用试验制剂是否引起服用上市制剂不会出现的治疗问题?

①当两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有差异时经统计学处理后亦存在两种制剂生物等效的可能性从题中已知试验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优于上市制剂但在决定能否批准试验制剂上市前应首先考虑两制剂是否生物等效若统计结果显示两者具有生物等效性则按照SFDA的相关规定批准试验制剂上产上市。若两制剂生物不等效则不能根据试验制剂生物利用度优于上市制剂而批准其上市。

②若统计结果显示两者具有生物等效性则认为两个制剂有一致的疗效;若两制剂生物不等效则认为两个制剂的疗效不一致。

③因为生物利用度的指标包括Cmax.tmax.AUC等当Cmax.AUC都有显著提高时服用该试验制剂对于某些治疗窗狭窄的有可能会出现因生物利用度提高而导致的毒性反应。 7.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相对于经典药物动力学隔室模型有何有缺点? 优点:⑴用具有生理.生化意义的生理学室来描述能真实反映具体器官或组织中药物浓度的经时过程能更清楚的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转运状况;⑵可以预测病理或生理因素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⑶可以用于不同种属的动物根据药物在动物体内的生理学模型参数和特征过渡到人体具有参考意义。

缺点:⑴模型的模拟与求解困难需要大型计算机限制了模型的推广和应用;⑵人体资料不易获得目前主要依靠动物实验要取得足够资料实验工作量较大。

8.静脉快速输入大量生理盐水或者大量饮用清水尿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均会引起尿量增加。 主要原因: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从而使肾小球有效率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最后导致尿量增加。

9.试从干预药物代谢过程的角度出发举例说明高效药物制剂设计的原理。

根据药酶抑制剂的性质可以设计一个药物对药酶产生抑制从而来减少或者延缓另一个药物的代谢达到提高疗效或者延长作用时间的目的。以左旋多巴为例为了减少脱羧酶的脱羧作用设计将脱羧酶抑制剂和左旋多巴同时应用组成复方制剂。如采用的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和盐酸羟苄丝肼它们可以抑制小肠.肝.肾中的脱羧酶的活性所以能够抑制左旋多巴的脱羧作用。这两种脱羧酶抑制剂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因而不会影响脑内脱羧酶活性。结果是既能抑制外周的左旋多巴的代谢增加进入中枢的左旋多巴的量又能使摄入的左旋多巴顺利地转换成多巴胺进而发挥药理作用大大降低了左旋多巴地给药剂量。

10.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31

⑴细胞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内吞作用;吸附作用;融合作用;膜间作用等。⑵微粒本身的理化性质包括粒径.电荷.表面性质的影响。⑶微粒的生物降解。⑷机体的病理生理状况。

32

《药剂学》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CCDBB 6-10.BCBDD 11-15.BBBCB 16-20.CCBAD 21-25.BDCCA 26-30.CCCCB 31-35.CBDBD 36-40.ADBCD 41-45.BBEDD 46-50.BAABA 51-55.DCCDD 56-60.CDCCA 61-65.BEEAC 66-70.DCDDC 71-75.DBDDB 76-80.CCCDB 81-85.DDAAA 86-90.DDADC 91-95.ABDBB 96-100.DCDD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 3.ABDE 4.ACE 5.ACDE 6.ABC 7.AC 8.ABCDE 9.ABCDE 10.BCD

11.ABDE 12.ADE 13.CE 14.ABCD 15.ABCDE 16.AC 17.DE 18.BCDE 19.ABE 20.ABE

三、名词解释 1.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无菌操作法:系指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利用或控制一定条件使产品避免被微生物污染的一种操作方法或技术。

3.抛射剂:是喷射药物的动力有时兼具药物的溶剂作用。 4.等张溶液:系指渗透压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

5.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力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 6.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7.经皮传递系统: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 8.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9.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10.休止角:粒子在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上滑动时受到重力和粒子间摩擦力的作用当这些力达到平衡时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与水平面所形成的最大角。 11.药物剂型: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12.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13.主动靶向制剂:系指药物或载体经修饰后可将其定向运送至靶区浓集而发挥药效的制剂。 14.分散片:遇水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在21℃±1℃下水中3min即可崩解分散并且通过180μm孔径的筛网】。

15.Fo值:为一定灭菌温度(T).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16.增溶:系指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著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

17.浸出制剂:以浸出的有效成分为原料制得的制剂。 18.GMP: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19.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20.漏槽条件:可理解为药物溶出后立即被移出或溶出介质的量很大溶液主体中药物浓度很低。 四.简答题(共计10题)

1.制备流程:原水处理(自来水→细过滤器→电渗析装置或反渗透装置→阳离子树脂床→脱气塔→阴离子树脂床→混合树脂床)→→蒸馏法制备(多效蒸馏水机或气压式蒸馏水机→热贮水器80℃→

33

注射用水)。

2r2(12)gV92.Stokes公式:

由Stokes公式可见微粒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平方.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粘

度成反比。增加混悬剂的动力稳定性的主要方法是:①尽量减小微粒半径以减小沉降速度;②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以减小固体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这就要向混悬剂中加入高分子助悬剂。

3.片芯为水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聚合物或其他辅料制成外面用水不溶性的聚合物成为半渗透膜壳水可渗进此膜但药物不能。一端壳顶用适当方法(如激光)开一细孔当片剂与水接触后水即通过半渗透膜进入片芯使药物溶解成为饱和溶液。由于渗透压的差别药物饱和溶液由细孔持续流出其量与渗透进的水量相等直到片芯内的药物溶解完全为止。

4.(1)药物的高度分散状态:药物以分子状态.胶体状态.亚稳定态.微晶态以及无定形态在载体材料中存在载体材料可阻止已分散的药物再聚集粗化有利于药物溶出。

(2)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①载体材料可提高药物的可润湿性;②载体材料保证药物的高度分散性;③载体材料对药物有抑晶作用。 5.经皮吸收制剂的特点?(7分)

优点:①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提高了治疗效果。②维持了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果减少了胃肠给药的副作用。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药物可长时间持续扩散进入血液循环。④可以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给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药。

局限性:①大多数药物透过皮肤生理屏障的速度都很小起效慢并且多数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②水溶性药物的皮肤透过率非常低虽可以通过扩大给药面积或多次给药来增加透过程度但是容易增加皮肤的刺激患者顺应性差。③对皮肤具有刺激性.致敏性的药物不宜制成经皮吸收制剂。 6.(1)注射用水(从溶剂中带入):是热原污染的主要来源。注射用水应新鲜使用质量检查符合药典规定。(2)原辅料(从原辅料中带入):生产上应选择质量好的原料药并且包装完整贮存时间不宜太久。(3)容器.用具.管道与设备等:按GMP要求认真清洗处理合格后方可使用。(4)制备过程与生产环境:按照GMP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尽量缩短操作时间。(5)输液器具(使用环节中带入):使用合格的一次性输液器具注意无菌操作。

7.(1)吸潮的主要因素:①药材成分的性质;②制备工艺;③制剂的处方因素。

(2)解决办法:①采用先进的提取工艺;②采用先进的精致工艺;③选用合适的辅料及其用量;④薄膜包衣;⑤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⑥控制环境湿度。 8.气雾剂的主要优点有:(1)具有速效和定位作用;(2)药物密闭于容器内能保持药物清洁无菌且由于容器不透明避光且不与空气中的氧或水分直接接触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3)使用方便药物可避免胃肠道的破坏和肝脏首过作用;(4)可以用定量阀门准确控制剂量。 气雾剂的缺点:(1)因气雾剂需要耐压容器.阀门系统和特殊的生产设备所以生产成本高;(2)抛射剂有高度挥发性因而具有致冷效应多次使用于受伤皮肤上可引起不适与刺激;(3)氟氯烷烃类抛射剂在动物或人体内达一定浓度都可致敏心脏造成心律失常故治疗用的气雾剂对心脏病患者不适宜。 9.答:①增大药物的溶出面积:通过粉碎减小粒径崩解等措施;

②增大溶解速度常数:加强搅拌减少药物扩散边界层厚度或提高药物的扩散系数 ③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提高温度改变晶型制成固体分散物等。 10.答:给药途径及剂型确定后针对药物的基本性质及制剂的基本要求选择适宜的辅料和制备工艺将其制成质量可靠、适用方便、成本低廉的制剂。

①安全性制剂设计应能提高治疗的安全性降低刺激性或毒副作用。 ②有效性制剂设计应增强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至少不能减少药物的效果。

③可控性选择较为成熟的剂型.给药途径与制备工艺以确保制剂质量符合标准准的规定。 ④稳定性稳定性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保证。

34

⑤顺应性系指病人或医护人员对所用药物的接收程度。 制剂设计时尚需考虑降低成本.简化制备工艺。

35

《卫生事业管理》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CBAA 6-10.BABDC 11-15.BCBCA 16-20.DBACD 21-25.CABAA 26-30.DBDBA 31-35.CABDB 36-40.CADAA 41-45.DDBAD 46-50.BDCBA

二、名词解释

1.卫生政策就是政府为了保障人民健康而制定并实施的用以规范政府,公民和医院等社会组织的目标,行为指南\\策略与措施的总和。

2.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卫生人力资源是指在卫生部门和单位从事和提供卫生服务和与之相关服务的一切人员主要包括卫生行政人员、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保健人员、康复师、营养师、口腔医生、社会卫生工作者等。 4.SWOT分析就是把现有具体承担规划任务的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以便发现卫生组织可以开展活动的空间。

5.卫生规划是关于时限较长的卫生发展战略方向、长远目标、主要步骤和重大措施(策略)的设想蓝图。

6.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7.医疗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团体对劳动者和公民因疾病或其他自然事件及突然事件造成身体或健康损害时对其提供医疗服务或对其发生的医疗费用损失给与经济补偿而实施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8.卫生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与国情相适应的卫生政策。研究与政策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方法研究我国及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卫生事业管理学是保证和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学科。

9.卫生组织体系是指直接提供卫生服务的组织、具有直接管理卫生职能的卫生行政组织以及第三方组织等。

10.社区卫生服务是由全科医生为主要卫生人力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

11.初级卫生保健是基本的、方法可行又可靠的、经济上能承担起的、人人都能得到的卫生保健。 12.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指社会上所有成员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卫生服务达到最高可能的健康水平。 13.对卫生政策制定、卫生规划、管理卫生服务活动有价值的信息。

14.药品监督管理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有效、维护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对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价格和广告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15.卫生改革是为改善卫生系统绩效而进行的有目的、可持续性的、战略性的变革。

三、填空题

1.法律强制性、社会公益性、职业人道性、时效性

2.指挥调度型、依托型、院前急救型、院前急救加院内急诊型 3.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系统、目标和过程)

4.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性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农村医疗保障 5.理性决策方式、经验决策方式、混合决策方式 6.现场急救、途中急救、院内急救

7.医疗人员、医疗设备、医疗技术、药品、医疗机构 8.社会性、群众性、艰巨性、长期性

36

9.福利、社会公益

10.计划方式、法律方式、经济方式、行政方式、项目方式

四、简答题

1.医疗急救管理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1)合理配置医疗急救资源。(2)制定医疗急救工作规划、规程、标准等。(3)建立医疗急救组织网络;组织指挥重大医疗急救工作。(4)调度医疗急救力量;收集、评价医疗急救情报。(5)组织开展医疗急救科研、教学工作。

2.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包括哪些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紧密结合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组织愿景。(2)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紧密结合业务需求并在业务流程重组和可持续性改进中积极扮演事业伙伴的角色。(3)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统筹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4)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坚持发展导向。(5)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之间高度集成和协调一致。 3.何加强医疗事故的防范?

(1)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自觉依法执业意识。(2)加强质量管理意识。(3)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增强防范医疗事故的责任感。(4)制定预案完善制度提高诊疗水平。(5)加强医院文化和医德医风建设。

4.我国卫生组织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明确政府职能落实政府责任。(2)建设基本卫生制度增加卫生服务的可及性。(3)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利用卫生资源。(4)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卫生领域。 5.卫生服务规划工作的步骤是什么?

背景分析、拟定目标、修正目标、制定战略、实施战略、监测评估。 6.简述区域卫生规划的研制程式? (1)宏观战略分析与定位。(2)建立指标体系。(3)目标差距分析。(4)确定战略重点。(5)策略研究。

7.社区卫生服务的连续性服务有哪些实现途径?

(1)建立家庭保健合同:确定医患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2)建立预约就诊制度:保证病人在就诊时就能见到自己的家庭医生。(3)建立慢性病的随访制度。(4)建立急诊或24小时电话值班制度。(5)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

8.卫生事业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1)优化卫生政策。(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3)科学地编制和实施卫生计划。(4)提升卫生系统功能。

9.当前我国卫生信息系统存在哪些问题?

(1)收集的信息不是所需数据(2)数据质量差(3)数据收集方法之间整合不足(4)缺乏及时的报告与反馈。(5)信息利用差。 10.初级卫生保健策略有何意义? (1)体现了社会公正原则。(2)是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3)人类获得最高健康水平的关键。(4)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37

《管理学基础》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管理者在特定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有效地配置组织资源以最佳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领导:是对组织内的部门或个人行为施加影响以引导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3.沟通:是组织或成员之间观念和信息的传达与嘹望过程。简言之沟通就是信息交流即意义的传递与理解。

5控制:是对组织系统的活动及效果进行监督将检测结果与计划目标相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加以处理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6.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主线是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确定目标、执行目标与评估目标成果的管理方法。

7.决策。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满意)方案并组织实施的全部过程。 8.计划工作(广义):广义的计划工作包括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的全部工作过程

9.预测:是通过对客观事实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与分析由过去和现在去推测未来由已知去推测未知从而揭示客观事实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简单地说预测是人们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测和判断客观事物的未来状况和结果。

10.系统原理:管理的对象并不是众多个体的简单集合体而是一个彼此相互关联的系统。因此要处理和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实现人们的预期管理目标就必须运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的方法去驾驭整个管理系统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11.人员配备:在组织活动中对人员适当而有效地选择、任用、培训和考核的过程。

12.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根据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的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进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避免未来不缺定性带来的不良后果。

13.组织结构:是组织内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进行分工协作通过职务、职责、职权及其相互关系形成的结构体系。 14.间接控制:是一种着眼于发现工作出现的偏差分析产生的原因并追究其个人责任使之改进未来的工作。

15.授权:是指上级委授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属在一定的监督下行使这些权利的过程。

二、填空题:

1.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包括:组织结构、政策法律规章、人、信息。

2.按照性质可将预测分为:直观性预测、探索性预测、规范性预测和反馈性预测。

3.确定目标的原则包括:现实性原则、关键性原则、适时适度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权变性原则。 4.我国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一般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5.组织结构的功能是:稳定、沟通、统一、效率。

6.控制的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灵活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关键点原则、例外原则。

7.整分合原则的基本环节: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

8.依据信息流通的渠道和方向正式沟通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横向沟通、斜向沟通。 9.按照层次来分类目标可分为:宗旨和使命、战略目标、战术目标和作业目标 10.按照三位一体学说领导是:权力、责任和服务

11.有效授权应做到量力授权、带责授权、可控授权、信任授权。

12.计划的基本内容:目的和任务、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38

13.沟通的媒介包括:书面、口头、非言语方式、电子媒介、会议 14.依据控制目的和对象划分控制可分为:正馈控制和负馈控制

三、单项选择题

1-5.BCABD 6-10.BBCDA 11-15.CBBAA 16-20.ADABD 21-25.BBDBC 26-30.ABBBA 31-35.BDCBB 36-40.CDADA 41-45.AACCC 46-50.DACCB 51-55.BBC

四、简答题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的精华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革命;动作研究与标准化;科学地选择“第一流的工人”并进行培训;实行有差别计件工资制度;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改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代之以科学的方法——管理职能化、专业化;实行职能组织制——八职能工长制;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2.计划工作包括哪些程序?

收集资料、估量机会、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拟定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择方案、制定派生计划、编制计划预算。 3.领导用人艺术有哪些?

答案一:按照需要人事相宜;大公无私任人唯贤;用人所长扬长避短;人才互补各司其职;合理流动人尽其才。必要的解释

答案二:尊重人格;利益相关;积极激励;意见沟通;人人参与;互为领导。

其它正确回答如: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招降纳叛;不计前嫌;用人不疑;论功行赏;暗中控制等酌情判分。

4.试述下级频繁请示汇报的原因及对策。

上级原因及对策:不授权喜欢和鼓励下级请示汇报;授权改进工作作风。 下级原因及对策:能力不足品质不良;培训批评教育。 制度原因及对策:集权程度太高;分权。 5.从组织内部选拔人员有哪些优点?

可靠适应工作快激励员工回收培训投资检验培训效果。 6.决策包括哪些程序?

识别问题、确定决策目标、拟定备选方案、分析、选择备选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反馈。 7.画出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的示意图。

信息来现场控制

纠正措

执行过程 输出

输入 前馈控制 反馈控制 8.试述控制工作中的阻力、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

阻力:过分的控制、不恰当的控制点、不公平的报酬、责任不清。

39

表现形式:对抗某项制度、提供片面的或错误的信息、制造控制的假象、故意怠工与破坏。 解决方法:建立有效的控制系统、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控制、采用目标管理、建立记录备查制度。

9.如何提高信息接受率?

正确的编码正确的解码合适的沟通媒介克服沟通障碍。 10.试述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优点:目标清晰不易扭曲。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责任心。有利于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缺点:恰当的目标不易准确确定;过分强调短期目标;花费太多时间;缺乏灵活性;过分强调定量目标。

40

《应用文写作》复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感谢事由、感谢词、感谢词 2.各级人民政府、同级人大

3.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4.新活简快(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分) 5.15天 6.通知

7.引题(眉题、肩题)、主题、副题 8.情况概述、成绩经验问题教训结尾

二、选择题

1-5.AACCC 6-10.BBCAA 11-15.ABACC 16-20.B DDB

三、简答题

1.总结与计划的关系。 (1)区别:

A.时间上的不同:就任一时期的事情而言计划总是在前总结总是在后。 B.表述上的不同:计划重在说明总结重在议论。

C.要求上的不同:计划主要是: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总结主要是: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做到了什么程度。 (2)联系: A.互为依据;

B.互相促进不断提高。 2.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第一时间有别。请示跟报告相比时间要求更紧迫。请示写的情况是未解决的属于将来时报告写的情况是已做过的属于过去时;

第二内容的侧重点有别。请示着重于请示批准报告着重于汇报工作; 第三要求有别请示要求上级必须回复报告则不必只供上级参考。 3.倒金字塔式结构。

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4.应用文的特点。

(1)实用性。(2)广泛性。(3)程式性。(4)明确性。(5)语言朴实简要确切。(6)时限性 5.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的不同。 (1)写作时间的不同

会议记录产生于会中;会议纪要产生于会后。 (2)作用不同

会议记录是会议纪要的依据;会议纪一经下发对与会单位有很强的约束力。 (3)写作方法不同

会议记录更详细;会议纪要更条理。 6.公告和通告的不同。 (1)制文机关不同

公告一般由中央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制发如全国人大.国务院等省级以下包括中央机关部

41

门一般不制发公告;中央国家机关很少制发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遵守和周知的通告主要是省级及省级以下政府部门制发通告。 (2)内容上的不同

公告是向国内外宣布特别重大的事项通常没有普遍遵守的内容;通告在内容上通常包含需要普遍遵守的事项。

(3)语言上的不同

公告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明扼要往往数十字即成文;通告突出普遍遵守事项可操作性强条文较为详尽。

(4)通告必许鉴印而公告则不鉴印。 7.新闻的含义。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8.通知和通报的关系。 相同:

(1)通知大多属于下行文通报属下行公文。 (2)部分通知和大多数通报的内容都具有告知性。 区别:

(1)作为文种通知含量大形式多样;通报相对单一。(2)格式上通报一般不抬头;通知一般要抬头。(3)部分转达上级精神的公文既可用通知又可用通报内容上通报一般不提出工作上的具体要求。

9.什么情况下可发贺信?

(1)某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或获得巨大成功上级机关可发贺信;(2)重大会议召开有关单位可致贺信;(3)某单位.公司.团体成立或周年有关单位可致贺信;(4)某人当选荣任要职有关方面要致贺信。

10.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从容量上看通讯容量大.事实详细一般篇幅长;消息容量相对小些事实概括一般篇幅短。 从报道对象看通讯选材相对较严消息选材范围宽。 从结构上看通讯灵活多变而消息相对稳定。

从表达上看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表达比较灵活自由而消息以叙述为主。 从报道时效上看通讯不如消息快 四.写作题(略)

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