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 朗读课文三遍以上,把课文读通顺。 2. 自主查找资料,了解韩非子。 了解故事,了解作者。初读课文,读通读顺。练习上下文,理解文意。借助停顿和配乐,读出古文韵味。 1. 会认“吾、弗、夫”三个生字,会写“矛、盾、誉、吾”四个字,注意多音字“夫”的读音。 教学目标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联系生活和上下文,猜测文中词语的意思;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能联系生活和上下文,猜测文中词语的意思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大意。 能联系生活和上下文,猜测文中词语的意思。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1.读了课题,知道这是个什么故事? 2.类似故事名字你还知道哪几个? 探究一:了解故事,了解作者。 1. 对照图片讲一讲:你听说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吗,试着结合图片讲一讲。 2. 看图,认识矛和盾。 新授 3. 出示资料,了解作者。 探究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 关注结构,指导书写 探究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 1
1. 借助文中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意思,记下不明白的地方。 2. 理解难点句意,学习理解关键字的方法。 3. 巩固理解关键字的方法。 1. 自由练读,根据文意,试着画停顿。 练习 2. 对照停顿读出味道。 3. 去标点古文排列读。 4. 熟读成诵。 这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课文内容,学习了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小结 解古文难点字词意思的方法,可以帮助同学们自主阅读更多的古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作业 1.基础作业: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说出小古文每句话的意思。 2.拓展作业:拓展阅读《揠苗助长》。 2
【详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 朗读课文三遍以上,把课文读通顺。 2. 自主查找资料,了解韩非子。 【教学目标】
1. 会认“吾、弗、夫”三个生字,会写“矛、盾、誉、吾”四个字,注意多音字“夫”的读音。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联系生活和上下文,猜测文中词语的意思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大意。 【教学重点】
能联系生活和上下文,猜测文中词语的意思;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大意。 【教学难点】
能联系生活和上下文,猜测文中词语的意思。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读了课题,知道这是个什么故事?(成语寓言故事)
2. 类似故事名字你还知道哪几个?(说故事名字: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 设计意图:
通过成语寓言故事导入,了解课文的文体特点,并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探究一:了解故事,了解作者。
1. 对照图片讲一讲:你听说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吗,试着结合图片讲一讲。
2. 看图,认识矛和盾。 3. 出示资料,了解作者。
3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荀子的学生,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对自相矛盾的故事了解有所差异,通过看图讲故事的方式,促进生生互相学习,达成对故事内容的基本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字词的意思。由于故事内容与形成年代与今天存在差异,适当补充资料,也能帮助他们理解。
探究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读一读课文,看看两千多年前的韩非子最初是如何书写这个故事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语气词朗读指导:
课文里有三个字音非常容易读错,“吾”、“弗”和“夫”都是第二声(圈出),你读对了吗?
“夫”是一个多音字,当它读作第二声时,多在文言文中出现。当它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时,都读作“夫”。
2. 关注结构,指导书写
指导观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誉”和“吾”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写好“言”和“口”,字才能匀称美观。
特别注意“誉”字,撇捺要写舒展。 设计意图:
关注语气词在古文中的特殊读法,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探究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
1. 借助文中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意思,记下不明白的地方。 借助注释理解意思是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你能借助文中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的意思吗?在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
你读懂了吗?这里有几个字的意思比较难理解,我们一起想一想。 2.理解难点句意,学习理解关键字的方法。 “誉”是什么意思呢?
生活中,商店的老板会怎么像你介绍他的商品呢?一定是把商品的好处都说
4
出来吧!联系生活,我们知道“誉”一定指的是说出好处。
但说出好处可以是“赞美”,也可以是“夸耀”。你觉得哪个意思更准确呢?引导:
联系下文:“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什么东西也刺不穿,你觉得可能吗? 所以“誉”的意思准确来说应该是“夸耀”。
想象一下楚人夸耀的语气,和老师比赛读一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小结:看来,当我们在文言文中遇到不理解的字时,联系生活和联系上下文推测都是帮助我们理解意思的好办法。
3.巩固理解关键字的方法。 “弗”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
回看前文:“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用他卖的矛去刺盾,会怎么样?他答得上来吗?那么“弗”的意思应该是“不”。(PPT24)第三句(“立”)
“立”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字,但它明显不是“站立”的意思。刺不穿的矛和什么都能刺穿的盾,是不能同时怎样呢?联系实际,我们很容易想到存在、出现。
理解了这些关键字词的意思,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出示文意。
有一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硬,没有东西可以刺穿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用它刺东西没有刺不穿的!”。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答不上来了。因为刺不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牌的长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设计意图:
圈出关键词,借助上下文的方式,推测理解难点词意思。这一方法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
三、练习
1. 自由练读,根据文意,试着画停顿。
诵读古文时,恰当的停顿既能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文意,又能体现韵律美。
5
自由练读短文,根据文意,尝试用小斜线在练习单上画出停顿。
听老师朗读课文,检查你的停顿都标对了吗,把不对的地方改正过来。(配乐读课文)
2. 对照停顿读出味道。 请你自己试着读一读。 3. 去标点古文排列读。
现在老师把课文排列成古文的样子,请你在音乐的伴奏下自己读一读。 4. 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划分停顿,读出古文音韵美。借助配乐,按古文排列朗读,有助于创造情境,鼓励学生读出古文韵味,并熟读成诵。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课文内容,学习了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古文难点字词意思的方法,可以帮助同学们自主阅读更多的古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五、作业
1.基础作业: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说出小古文每句话的意思。 2.拓展作业:拓展阅读《揠苗助长》。 设计意图:
从课内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除了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外,也注重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素养。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联系生活 理解关键字字义 联系上下文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