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直流电源系统设计规范标准[详]

来源:爱够旅游网


WORD .. .

直流电源系统设计规 版本号:V1.0 (试行版)

拟制: 审核: 批准:

通合电子

.

目 录

第一部分 电气设计规 ..................................................... 4 1. 目的 ................................................................ 4 2. 围 .................................................................. 4 3. 规性引用文件 ........................................................ 4 4. 术语 ................................................................ 4 5. 系统接线相关规定 .................................................... 6 5.1 直流电源 ......................................................... 6 5.2 系统电压 ......................................................... 6 5.3 蓄电池组 ......................................................... 6 5.4 充电装置 ......................................................... 7 5.5 接线方式 ......................................................... 8 5.6 网络设计 ......................................................... 8 6. 直流负荷的分类与统计 ................................................ 9 6.1 直流负荷分类 ..................................................... 9 6.2 直流负荷统计 ..................................................... 9 7. 保护和监控相关规定 ................................................. 12 7.1 保护 ............................................................ 12 7.2 测量 ............................................................ 12 7.3 信号 ............................................................ 13 7.4 自动化要求 ...................................................... 13 8. 直流电源系统的设计与选型 ........................................... 14 8.1 蓄电池组 ........................................................ 14 8.2 充电装置 ........................................................ 15 8.3 电线电缆 ........................................................ 18 8.4 蓄电池试验放电装置 .............................................. 22

WORD ..

.

8.5 直流断路器 ...................................................... 22 8.6 熔断器 .......................................................... 22 8.7 刀开关 .......................................................... 23 8.8 降压装置 ........................................................ 23 8.9 直流柜体 ........................................................ 23 8.10 蓄电池组出口回路设计 ........................................... 24 8.11 其他设计规定 ................................................... 25 9. 电气图纸设计标准 ................................................... 27 9.1 设计容 .......................................................... 27 9.1.1 封面设计 ...................................................... 27 9.1.2 图纸目录设计 .................................................. 27 9.1.3 屏面布置图设计 ................................................ 28 9.1.4 系统原理图设计 ................................................ 28 9.1.5 材料清单设计 .................................................. 28 9.1.6 接线图设计 .................................................... 29 9.1.7 端子图设计 .................................................... 29 9.1.8 电池连接图设计 ................................................ 29 9.1.9 标题栏的填写 .................................................. 29 9.1.10 其他要求 ..................................................... 29 9.2 图纸的更改 ...................................................... 30 10. 产品图号命名规则 .................................................. 30 10.1 文件夹命名规则 ................................................. 30 10.2 材料清单和电气图纸命名规则 ..................................... 30 10.3 CAD图号命名规则 ............................................... 30 10.4 型号名称命名规则 ............................................... 30 11. 材料清单的标准格式 ................................................ 31

WORD ..

.

第二部分 结构设计规 .................................................... 33 1. 目的 ............................................................... 33 2. 适用围 ............................................................. 33 3. 规 ................................................................. 33 4. 图号编制或编码的几点原则 ........................................... 33 5. 常用工程图纸图号构成的方法 ......................................... 34 6. 图号采用的字符 ..................................................... 34 7. 产品图号编制原则方案 ............................................... 34 7.1 文件夹命名规则 .................................................. 34 7.2 CAD机柜型号和图纸名称命名规则 ................................... 35 7.3 CAD图纸编号命名规则 ............................................. 36 8. 与机械制造业的机械工程图纸的编号或编码相关的其他说明 ............... 37

WORD ..

.

第一部分: 电气设计规

1. 目的

使通合电子直流电源系统设计规化、标准化、系列化,从而达到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2. 围

2.1. 本规规定了直流系统接线、设备选择及布置、直流系统的对外接口及对相

关专业的要求。

2.2. 本规适用于单机容量为1000MW及以下火力发电厂、500kV及以下变电所和

直流输电换流站新建工程直流系统的设计,扩建和改建工程可参照执行。火力发电厂中包括燃煤发电厂、燃油发电厂、燃气发电厂和垃圾发电厂。核能发电厂、750kV变电所及其他电力工程可参照执行。 2.3. 本规可作为其他整机系统设计之参考资料。 3.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17626.12—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荡波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12:1995)

GB/T 17626.2—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2:1995) 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 GB 50260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 DL 5000 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

DL/T 5035 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定 DL/T504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4. 术语

4.1. 蓄电池组 storage battery

用导体连接两个或多个单体蓄电池用作能源的设备。 4.2. 防酸式铅酸蓄电池 acidspray-proof lead-acid battery

蓄电池槽与蓄电池盖之间密封,使蓄电池产生的气体只能从防酸栓排出,电极主要由铅制成,电解液是硫酸溶液的一种蓄电池。可分为防酸隔爆式铅酸蓄电池和防酸消氢式铅酸蓄电池,简称防酸式铅酸蓄电池。

WORD ..

.

4.3.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 valve regulated sealed lead-acid battery

蓄电池正常使用时保持气密和液密状态,当部气压超过预定值时,安全阀自动开启,释放气体,当部气压降低后安全阀自动闭合,同时防止外部空气进入蓄电池部,使其密封。蓄电池在使用寿命期限,正常使用情况下无需补加电解液。

4.4. 镉镍蓄电池 nickel-cadmum battery

正极活性物质主要由镍制成,负极活性物质主要由镉制成的一种碱性蓄电池。

4.5. 系统 system

本规程的“系统”是指连接在一个共同的标称电压下工作的设备和导线(线路)的组合。

4.6. 标称电压 nominal voltage

系统被指定的电压。

4.7. 电气设备额定电压 rated voltage for equipment

根据规定的电气设备工作条件,通常由制造厂确定的电压。 4.8. 浮充电 floating charge

在正常运行时,充电装置承担经常负荷,同时向蓄电池组补充充电,以补充蓄电池的自放电,使蓄电池以满容量的状态处于备用。 4.9. 均衡充电 equalizing charge

为补偿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电压不均匀现象,使其恢复到规定的围而进行的充电,以及大容量放电后的补充充电,通称为均衡充电。 4.10. 端电池 terminal battery

蓄电池组中基本电池之外的蓄电池。 4.11. 核对性放电 checking discharge

在正常运行中的蓄电池组,为了检验其实际容量,以规定的放电电流进行恒流放电,只要电池达到了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即停止放电,然后根据放电电流和放电时间,计算出蓄电池组的实际容量,称为核对性放电。 4.12. 终止电压 finish voltage

蓄电池容量选择计算中,终止电压是指直流系统的用电负荷,在指定放电时间要求蓄电池必须保持的最低放电电压。对蓄电池本身而言,终止电压是指蓄电池在不同放电时间及不同放电率放电条件下允许的最低放电电压。一般情况下,前者的要求比后者要高。

4.13. 电磁兼容(EMC)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环境中的任何事物产生不允

WORD ..

.

许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5. 系统接线相关规定 5.1. 直流电源

5.1.1. 发电厂和变电所,为了向控制负荷和动力负荷等供电,应设置直流电源。 5.1.2. 220V和110V直流系统应采用蓄电池组。

48V及以下的直流系统,可采用蓄电池组,也可采用由220V或110V蓄电池组供电的电力用直流电源变换器(DC/DC变换器)。

5.1.3. 供电距离较远的辅助车间,当需要直流电源时,宜独立设置直流系统。 5.1.4. 运煤系统电磁分离器等允许短时间停电的直流负荷,宜采用单独的硅整

流设备直接供电。

5.1.5. 蓄电池组正常应以浮充电方式运行。

5.1.6. 铅酸蓄电池组不宜设置端电池;镉镍碱性蓄电池组宜减少端电池的个数。 5.2. 系统电压

5.2.1. 直流系统标称电压

1) 专供控制负荷的直流系统宜采用110V。 2) 专供动力负荷的直流系统宜采用220V。

3) 控制负荷和动力负荷合并供电的直流系统采用220V或110V。 4) 当采用弱电控制或弱电信号接线时,采用48V及以下。

5.2.2. 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直流母线电压应为直流系统标称电压的105%。 5.2.3. 在均衡充电运行情况下,直流母线电压应满足如下要求:

1) 专供控制负荷的直流系统,应不高于直流系统标称电压的110%; 2) 专供动力负荷的直流系统,应不高于直流系统标称电压的112.5%; 3) 对控制负荷和动力负荷合并供电的直流系统,应不高于直流系统标称电

压的110%。

5.2.4. 在事故放电情况下,蓄电池组出口端电压应满足如下要求:

1) 专供控制负荷的直流系统,应不低于直流系统标称电压的85%; 2) 专供动力负荷的直流系统,应不低于直流系统标称电压的87.5%; 3) 对控制负荷和动力负荷合并供电的直流系统,宜不低于直流系统标称电

压的87.5%。

5.3. 蓄电池组 5.3.1. 蓄电池型式

1) 大型和中型发电厂、220kV及以上变电所和直流输电换流站宜采用防酸

式铅酸蓄电池或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

2) 小型发电厂及110kV变电所宜采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防酸式铅酸

WORD ..

.

蓄电池,也可采用中倍率镉镍碱性蓄电池。

3) 35kV及以下变电所和发电厂辅助车间宜采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也

可采用高倍率镉镍碱性蓄电池。

5.3.2. 蓄电池组数

1) 设有主控制室的发电厂,当机组总容量为100MW及以上,宜装设2组蓄

电池。其他情况下可装设1组蓄电池。

2) 容量为200MW以下机组的发电厂,当采用单元控制室的控制方式时,每

台机组可装设1组蓄电池。

3) 容量为200MW级机组的发电厂,且升高电压为220kV及以下时,每台机

组可装设1组蓄电池(控制负荷和动力负荷合并供电)或2组蓄电池(控制负荷、动力负荷分别供电)。

4) 容量为300MW级机组的发电厂,每台机组宜装设3组蓄电池,其中2组

对控制负荷供电,另1组对动力负荷供电,或装设2组蓄电池(控制负荷和动力负荷合并供电)。

5) 容量为600MW级及以上机组的发电厂,每台机组应装设3组蓄电池,其

中2组对控制负荷供电,另1组对动力负荷供电。

6) 小型供热发电厂和垃圾发电厂根据工艺要求可装设1组或2组蓄电池。 7) 发电厂网络控制系统中包括有220kV及以上电气设备时,应独立设置不

少于2组蓄电池对控制负荷和动力负荷供电。当配电装置设有继电保护装置小室时,可将蓄电池组分散装设。 其他情况的网络控制系统可装设1组蓄电池。

8) 220kV~500kV变电所应装设不少于2组蓄电池。当配电装置设有继电保

护装置小室时,可将蓄电池组分散装设。

9) 110kV及以下变电所宜装设1组蓄电池,对于重要的110kV变电所也可

装设2组蓄电池。

10) 直流输电换流站,站用蓄电池应装设2组。

11) 直流系统电压为48V及以下当采用蓄电池时,可装设2组蓄电池。 12) 大型发电厂的蓄电池容量选择大于产品制造容量时,允许装设2组半容

量蓄电池,并联运行,即视为1组蓄电池。

5.4. 充电装置 5.4.1. 充电装置型式

1) 高频开关充电装置。 2) 晶闸管充电装置。 5.4.2. 充电装置配置

WORD ..

.

1) 1组蓄电池:

➢ 采用晶闸管充电装置时,宜配置2套充电装置;

➢ 采用高频开关充电装置时,宜配置1套充电装置,也可配置2套充电装

置。

2) 2组蓄电池:

➢ 采用晶闸管充电装置时,宜配置3套充电装置;

➢ 采用高频开关充电装置时,宜配置2套充电装置,也可配置3套充电装

置。

5.5. 接线方式 5.5.1. 母线接线方式

1) 1组蓄电池的直流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或单母线接线。 2) 2组蓄电池的直流系统,应采用二段单母线接线,蓄电池组应分别接于

不同母线段。二段直流母线之间应设联络电器。

3) 2组蓄电池的直流系统,应满足在运行中二段母线切换时不中断供电的

要求。切换过程中允许2组蓄电池短时并联运行。

5.5.2. 蓄电池组和充电装置均应经隔离和保护电器接入直流系统。

1) 直流系统为单母线分段接线时,蓄电池组及充电装置的连接方式如下: ➢ 1组蓄电池配置1套充电装置时,二者应接入不同母线段;

➢ 1组蓄电池配置2套充电装置时,2套充电装置应接入不同母线段。蓄电

池组应跨接在二段母线上。

2) 2组蓄电池配置2套充电装置时,每组蓄电池及其充电装置应分别接入

不同母线段。

3) 2组蓄电池配置3套充电装置时,每组蓄电池及其充电装置应分别接入

不同母线段,第3套充电装置应经切换电器可对2组蓄电池进行充电。

5.5.3. 设有端电池的镉镍碱性蓄电池组,应设有降压装置。

5.5.4. 每组蓄电池均应设有专用的试验放电回路。试验放电设备,宜经隔离和

保护电器直接与蓄电池组出口回路并接。该装置宜采用移动式设备。 5.5.5. 除有特殊要求的直流系统外,直流系统应采用不接地方式。 5.6. 网络设计

5.6.1. 直流网络宜采用辐射供电方式。 5.6.2. 直流柜辐射供电

1) 直流事故照明、直流电动机、交流不停电电源装置、远动、通信以及DC/DC

变换器的电源等。

2) 发电厂和变电所集中控制的主要电气设备的控制、信号和保护的电源。

WORD ..

.

3) 电气和热工直流分电柜的电源。

5.6.3. 直流分电柜应根据用电负荷和设备布置情况合理设置。 5.6.4. 直流分电柜的接线

1) 直流分电柜应有2回直流电源进线,电源进线宜经隔离电器接至直流母

线。

2) 1组蓄电池的直流系统,2回直流电源宜来自不同母线段,对单母线接线

可来自同一母线段,分电柜的直流母线可不分段;对于具有双重化控制和保护回路要求双电源供电的负荷,分电柜应采用二段母线。 3) 2组蓄电池的直流系统

➢ 对于具有双重化控制和保护回路要求双电源供电的负荷,分电柜应采用

2段母线,2回直流电源应来自不同蓄电池组。并应防止2组蓄电池并联运行。

➢ 对于不具有双重化控制和保护回路的供电负荷,2回直流电源可来自同

一组蓄电池,也可来自不同蓄电池组,并应防止2组蓄电池并联运行。

5.6.5. 当需要采用环形供电时,环形网络干线或小母线的2回直流电源应经隔

离电器接入,正常时为开环运行。环形供电网络干线引接负荷处也应设置隔离电器。 6. 直流负荷的分类与统计 6.1. 直流负荷分类 6.1.1. 按功能分类

1) 控制负荷:电气和热工的控制、信号、测量和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等负

荷。

2) 动力负荷:各类直流电动机、断路器电磁操动的合闸机构、交流不停电

电源装置、远动、通信装置的电源和事故照明等负荷。

6.1.2. 按性质分类

1) 经常负荷:要求直流系统在正常和事故工况下均应可靠供电的负荷。 2) 事故负荷:要求直流系统在交流电源系统事故停电时间可靠供电的负荷。 3) 冲击负荷:在短时间施加的较大负荷电流。冲击负荷出现在事故初期

(1min)称初期冲击负荷,出现在事故末期或事故过程中称随机负荷(5s)。

6.2. 直流负荷统计 6.2.1. 直流负荷统计规定

1) 装设2组蓄电池时:

➢ 控制负荷,每组应按全部负荷统计。

WORD ..

.

➢ 动力负荷宜平均分配在两组蓄电池上,其中直流事故照明负荷,每

组应按全部负荷的60%(变电所和有保安电源的发电厂可按100%)统计。

➢ 事故后恢复供电的断路器合闸冲击负荷按随机负荷考虑。

2) 两个直流系统间设有联络线时,每组蓄电池仍按各自所连接的负荷考虑,

不因互联而增加负荷容量的统计。

3) 直流系统标称电压为48V及以下的蓄电池组,每组均按全部负荷统计。 6.2.2. 事故停电时间

1) 与电力系统连接的发电厂,厂用交流电源事故停电时间应按1h计算。 2) 不与电力系统连接的孤立发电厂,厂用交流电源事故停电时间应按2h

计算。

3) 直流输电换流站,全站交流电源事故停电时间应按2h计算。 4) 有人值班的变电所,全所交流电源事故停电时间应按1h计算。 5) 无人值班的变电所,全所交流电源事故停电时间应按2h计算。 6.2.3. 直流负荷统计计算时间应符合表6.2.3规定。

WORD ..

.

表6.2.3 直流负荷统计计算时间表 事故放电计算时间 序号 负荷名称 经常 初期 持续 h 随机 1min 0.5 1.0 1.5 2.0 3.0 5s 发电厂和有人值班变电1 信号灯、位置指示器和位所 置继电器 无人值班变电所 换流站和孤立发电厂 2 控制、保护、监控系统 无人值班变电所 换流站和孤立发电厂 3 断路器跳闸 4 断路器自投(电磁操动机构) 5 恢复供电断路器合闸 6 氢密封油泵 200MW及以下机组 300MW及以上机组 25MW及以下机组 7 直流润滑油泵 50MW~300MW机组 600MW及以上机组 发电厂 有人 8 交流不停电电源 变电所 值班 无人 值班 换流站和孤立发电厂 9 DC/DC变换装置 有人值班变电所 无人值班变电所 发电厂和有人值班变电10 直流长明灯 所 换流站和孤立发电厂 发电厂和有人值班变电11 事故照明 所 换流站和孤立发电厂 无人值班变电所 注:表中“√”表示具有该项负荷时,应予以统计的项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电厂和有人值班变电所 √

6.2.4. 直流负荷统计时负荷系数应符合表6.2.4规定。

WORD ..

.

表6.2.4 直流负荷统计负荷系数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负荷名称 信号灯、位置指示器和位置继电器 控制、保护、监控系统 断路器跳闸 断路器自投(电磁操动机构) 恢复供电断路器合闸 氢密封油泵 直流润滑油泵 交流不停电电源装置 DC/DC变换装置 直流长明灯 事故照明 负荷系数 0.6 0.6 0.6 0.5 1.0 0.8 0.9 0.6 0.8 1.0 1.0 备注 注:事故初期(1min)的冲击负荷,按如下原则统计: 1)备用电源断路器为电磁操动合闸机构时,应按备用电源实际自投断路器台数统计。 2)低电压、母线保护、低频减载等跳闸回路按实际数量统计。 3)电气及热工的控制、信号和保护回路等按实际负荷统计。 4)事故停电时间,恢复供电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的合闸电流(随机负荷),应按断路器合闸电流最大的1台统计。并应与事故初期冲击负荷之外的最大负荷或出现最低电压时的负荷相叠加

7. 保护和监控相关规定 7.1. 保护

7.1.1. 蓄电池出口回路、充电装置直流侧出口回路、直流馈线回路和蓄电池试

验放电回路等,应装设保护电器。 7.1.2. 保护电器采用直流断路器或熔断器。

7.1.3. 当直流断路器和熔断器串级作为保护电器时,宜按下列配合:

1) 熔断器装设在直流断路器上一级时,熔断器额定电流应为直流断路器额

定电流的2倍及以上。

2) 直流断路器装设在熔断器上一级时,直流断路器额定电流应为熔断器额

定电流的4倍及以上。

7.1.4. 各级保护装置的配置,应根据短路电流计算结果,保证具有可靠性、选

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并应满足GB 14285中有关规定。

7.1.5. 各级保护装置可采用瞬时电流速断、短延时电流速断和反时限过电流保

护。 7.2. 测量

7.2.1. 直流系统设有微机监控装置时,在直流柜上的测量表计可仅装设直流母

线电压表。直流系统不设微机监控装置时,直流柜上应装设下列常测表计: 1) 直流主母线、蓄电池回路和充电装置输出回路的直流电压表。

WORD ..

.

2) 蓄电池回路和充电装置输出回路的直流电流表。 7.2.2. 蓄电池回路宜装设浮充电电流表。 7.2.3. 直流分电柜应装设直流电压表。

7.2.4. 直流主母线应设有绝缘检测,能测出正极、负极对地的电压值及绝缘电

阻值。

7.2.5. 直流柜和直流分电柜上所有测量表计,宜采用1.5级指针式或0.5级以

上精度数字式表计。

7.2.6. 直流柜布置在控制室主环外或控制室外时,应在主环屏上装设直流母线

电压表。 7.3. 信号

7.3.1. 直流母线电压异常时,应发出信号。

7.3.2. 当直流系统绝缘电阻低于规定值时,应能显示有关参数和发出信号。 7.3.3. 大、中型发电厂,220kV及以上和110kV重要变电所的直流柜及直流分

电柜上,宜装设接地自动检测装置,同时应能显示有关参数和故障点并发出信号。

7.3.4. 直流系统应具有蓄电池出口断路器跳闸或熔断器熔断、充电装置交流失

电、充电装置故障等报警功能,应能显示故障元件并发出信号。 7.3.5. 直流系统未设微机监控装置,且直流柜布置在控制室主环外或控制室外

时,应在主环屏上设置直流系统故障的总信号。 7.4. 自动化要求

7.4.1. 直流系统中宜按每组蓄电池组设置一套微机监控装置。 7.4.2. 直流系统微机监控装置应具有下列基本功能:

1) 测量:直流系统母线电压、充电装置输出电压和电流及蓄电池组电压和

电流。

2) 信号:直流系统母线电压过高和过低、直流系统接地、充电装置运行方

式切换和故障等。

3) 控制:充电装置的开机、停机和运行方式切换。 4) 接口:通过通信接口,将信息传至上位机。

7.4.3. 直流系统设有微机监控装置时,各自动化装置的报警信号及其他信息等,

均应先传至直流系统的监控装置,然后通过通信接口传至上位机。 7.4.4. 直流系统I/O容参见DL/T504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附录A。

WORD ..

.

8. 直流电源系统的设计与选型 8.1. 蓄电池组

8.1.1. 蓄电池个数(参见DL/T504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附

录B.1)

1) 无端电池的铅酸蓄电池组,应根据单体电池正常浮充电电压值和直流母

线电压为1.05倍直流系统标称电压值来确定。

2) 有端电池的镉镍碱性蓄电池组,应根据单体电池正常浮充电电压值和直

流母线电压为1.05倍直流系统标称电压值来确定基本电池个数;同时应根据该电池放电时允许的最低电压值和直流母线电压为1.05倍直流系统标称电压值确定整组电池个数。

8.1.2. 蓄电池浮充电压

蓄电池浮充电压应根据厂家推荐值选取,当无产品资料时可按: 1) 防酸式铅酸蓄电池的单体浮充电电压值宜取2.15V~2.17V(GFD型蓄电

池宜取2.17V~2.23V)。

2)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单体浮充电电压值宜取2.23V~2.27V。 3) 中倍率镉镍碱性蓄电池的单体浮充电电压值宜取1.42V~1.45V。 4) 高倍率镉镍碱性蓄电池的单体浮充电电压值宜取1.36V~1.39V。 8.1.3. 蓄电池放电终止电压

单体蓄电池放电终止电压应根据直流系统中直流负荷允许的最低电压值和蓄电池的个数来确定,但不得低于产品规定的最低允许电压值。 8.1.4. 蓄电池均衡充电电压

单体蓄电池均衡充电电压应根据直流系统中直流负荷允许的最高电压值和蓄电池的个数来确定,但不得超出产品规定的电压允许围。 8.1.5. 蓄电池容量选择条件

1) 应满足全厂(所)事故全停电时间的放电容量;

2) 应满足事故初期(1min)直流电动机启动电流和其他冲击负荷电流的放

电容量;

3) 应满足蓄电池组持续放电时间随机(5s)冲击负荷电流的放电容量; 4) 应以最严重的事故放电阶段,计算直流母线电压水平。

8.1.6. 蓄电池容量选择计算(参见DL/T504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

规程 附录B.2)

1) 电压控制法(亦称容量换算法)(参见DL/T504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

统设计技术规程 附录B.2.1)

➢ 按事故放电时间分别统计事故放电容量。

WORD ..

.

➢ 根据蓄电池型式、放电终止电压和放电时间,确定相应的容量系数

(Kcc)。

➢ 根据事故放电容量计算所需容量(Cc)。选取与计算容量最大值接近

的蓄电池标称容量(C10或C5)。

➢ 进行蓄电池端电压水平的计算,应满足直流系统最低电压的要求。 ——事故放电初期(1min)承受冲击负荷电流时蓄电池所能保持的电压值。 ——任意事故放电阶段末期承受随机(5s)冲击负荷电流时蓄电池所能保持的电压值。

——任意事故放电阶段末期蓄电池所能保持的电压值。

2) 阶梯计算法(亦称电流换算法)(参见DL/T504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

统设计技术规程 附录B.2.2)

➢ 按事故放电时间分别统计事故放电电流,确定负荷曲线。

➢ 根据蓄电池型式、放电终止电压和放电时间,确定相应的容量换算系

数(Kc)。

➢ 根据事故放电电流,按事故放电阶段逐段进行容量计算。当有随机

(5s)冲击负荷时,应叠加在第一阶段以外的计算容量最大的放电阶段。

➢ 选取与计算容量最大值接近的蓄电池标称容量(C10或C5),作为蓄

电池的选择容量。

8.2. 充电装置

8.2.1. 充电装置的技术特性要求

1) 应满足蓄电池组的充电和浮充电要求。 2) 应为长期连续工作制。

3) 充电装置应具有稳压、稳流及限流性能。

4) 应具有自动和手动浮充电、均衡充电和稳流、限流充电等功能。 5) 充电装置的交流电源输入宜为三相制,额定频率为50Hz,额定电压为380

(1±15%)V;小容量充电装置的交流电源输入电压可采用单相220(1±15%)V。

6) 1组蓄电池配置1套充电装置的直流系统,充电装置的交流电源宜设2

个回路,运行中1回路工作,另1回路备用。当工作电源故障时,应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源。

7) 充电装置的主要技术参数应满足DL/T504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

计技术规程 表7.2.1的要求。

8) 高频开关电源模块选择和配置要求(参见DL/T5044-2004电力工程直流

WORD ..

.

系统设计技术规程附录C.2)。 9) 高频开关电源模块基本性能要求如下:

➢ 均流:在多个模块并联工作状态下运行时,各模块承受的电流应能做

到自动均分负截,实现均流;在2台及以上模块并联运行时,其输出的直流电流为额定值时,均流不平衡度应不大于±5%额定电流值。 ➢ 功率因数:功率因数应不小于0.90。

➢ 谐波电流含量:在模块输入端施加的交流电源符合标称电压和额定频

率要求时,在交流输入端产生的各高次谐波电流含有率应不大于30%。

➢ 振荡波抗扰度:应能承受GB/T 17626.12—1998表2中规定的三级的

振荡波抗扰度。

➢ 静电放电抗扰度:应能承受GB/T 17626.2—1998表2中规定的三级

的静电放电抗扰度。

8.2.2. 充电装置的选择(参见DL/T504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附录C.1)

充电装置的额定电流的选择应满足下列条件:

1) 满足浮充电要求。浮充输出电流应按蓄电池自放电电流与经常负荷电流

之和计算。

2) 有初充电要求的应满足初充电要求。初充电的输出电流: ➢ 铅酸蓄电池应按1.0I10~1.25I10选择; ➢ 镉镍碱性蓄电池应按1.0I5~1.25I5选择。 3) 满足均衡充电要求。均衡充电的输出电流:

➢ 铅酸蓄电池应按1.0I10~1.25I10并叠加经常负荷电流选择; ➢ 镉镍碱性蓄电池应按1.0I5~1.25I5并叠加经常负荷电流选择。 但当蓄电池脱开直流母线,单独进行均衡充电时,可不计入经常负荷电流。 8.2.3. 充电装置的输出电压调节围,应满足蓄电池放电末期和充电末期电压的

要求。参见表8.2.3。

WORD ..

.

表8.2.3 充电装置的输出电压和电流调节围表 交 流 输 入 相数 额定频率 额定电压 额 定 值 充 电 电压 电流 电压 调节 围 三相或单相 50×(1±2%)Hz 380×(1±10%)V/220×(1±10%)V 220V 110V 48V 24V 5A、10A、16A、20A、25A、31.5A、40A、50A、63A、80A、100A、125A、160A、200A、250A、315A、400A、500A 阀控式 198V~260V 防酸式 198V~300V 镉镍式 198V~300V 30%~100% 110V~120V 110V~120V 110V~120V 115V~130V 115V~150V 115V~150V 48V~52V 48V~52V 48V~52V 48V~52V 48V~72V 48V~72V 24V~26V 24V~26V 24V~26V 24V~26V 24V~36V 24V~36V 阀控式 220V~240V 防酸式 220V~240V 镉镍式 220V~240V 0%~100% 阀控式 230V~260V 防酸式 230V~300V 镉镍式 230V~300V 30%~100% 99V~130V 99V~150V 99V~150V 36V~60V 40V~72V 40V~72V 18V~30V 20V~36V 20V~36V 直 流 输 出 电流调节围 电压 调节 围 浮 充 电 均 衡 充 电 电流调节围 电压 调节 围 电流调节围 8.2.4. 充电装置回路设备选择

充电装置回路设备选择见下表: 充电装置额定电流 熔断器及刀开关 额定电流 直流断路器 额定电流 电流表测量围 充电装置额定电流 熔断器及刀开关 额定电流 直流断路器 额定电流 电流表测量围

WORD ..

20 25 31.5 63 40 50 63 100 80 32 0~30 100 125 160 63 0~50 160 200 225 200 300 400 0~300 0~80 250 315 400 100 0~100 400 630 630 0~150 0~200 0~400 0~500 .

8.3. 电线电缆

8.3.1. 电线电缆的分类

8.3.1.1. 电线电缆的应用主要分为三大类:

1、 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采用的电线电缆产品主要有架空裸电线、汇流排(母线)、电力电缆(塑料线缆、油纸力缆(基本被塑料电力电缆代替)、橡套线缆、架空绝缘电缆)、分支电缆(取代部分母线)、电磁线以及电力设备用电气装备电线电缆等。 2、信息传输系统

用于信息传输系统的电线电缆主要有市话电缆、电视电缆、电子线缆、射频电缆、光纤缆、数据电缆、电磁线、电力通讯或其他复合电缆等。 3、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系统

此部分除架空裸电线外几乎其他所有产品均有应用,但主要是电力电缆、电磁线、数据电缆、仪器仪表线缆等。

8.3.1.2. 电线电缆产品主要分为五大类:

1、裸电线及裸导体制品

本类产品的主要特征是:纯的导体金属,无绝缘及护套层,如钢芯铝绞线、铜铝汇流排、电力机车线等;加工工艺主要是压力加工,如熔炼、压延、拉制、绞合/紧压绞合等;产品主要用在城郊、农村、用户主线、开关柜等。 2、电力电缆

本类产品主要特征是:在导体外挤(绕)包绝缘层,如架空绝缘电缆,或几芯绞合(对应电力系统的相线、零线和地线),如二芯以上架空绝缘电缆,或再增加护套层,如塑料/橡套电线电缆。主要的工艺技术有拉制、绞合、绝缘挤出(绕包)、成缆、铠装、护层挤出等,各种产品的不同工序组合有一定区别。 产品主要用在发、配、输、变、供电线路中的强电电能传输,通过的电流大(几十安至几千安)、电压高(220V至500kV及以上)。

3、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

该类产品主要特征是:品种规格繁多,应用围广泛,使用电压在1kV及以下较多,面对特殊场合不断衍生新的产品,如耐火线缆、阻燃线缆、低烟无卤/低烟低卤线缆、防白蚁、防老鼠线缆、耐油/耐寒/耐温/耐磨线缆、医用/农用/矿用线缆、薄壁电线等。 4、通讯电缆及光纤

WORD ..

.

随着近二十多年来,通讯行业的飞速发展,产品也有惊人的发展速度。从过去的简单的电报线缆发展到几千对的话缆、同轴缆、光缆、数据电缆,甚至组合通讯缆等。

该类产品结构尺寸通常较小而均匀,制造精度要求高。 5、电磁线(绕组线)

主要用于各种电机、仪器仪表等。

8.3.2. 电线电缆规格型号说明

电线电缆规格型号说明见下表。

WORD ..

.

型号 BX(BLX) BXF(BLXF) BXR BV(BLV) BVV(BLVV) BVVB(BLVVB) BVR(BLVR) BV-105 RV RVB RVS RV-105 RXS RX BBX BBLX 名称 铜(铝)芯橡皮绝缘线 铜(铝)芯氯丁橡皮绝缘线 铜芯橡皮绝缘软线 铜(铝)芯聚氯乙烯绝缘线 铜(铝)芯聚氯乙烯绝缘氯乙烯护套圆形电线 铜(铝)芯聚氯乙烯绝缘氯乙烯护套平形电线 铜(铝)芯聚氯乙烯绝缘软线 铜芯耐热105°C聚氯乙烯绝缘软线 铜芯聚氯乙烯绝缘软线 铜芯聚氯乙烯绝缘平行软线 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绞型软线 铜芯耐热105°C聚氯乙烯绝缘连接软电线 铜芯橡皮绝缘棉纱编织绞型软电线 铜芯橡皮绝缘棉纱编织圆型软电线 铜芯橡皮绝缘玻璃丝编织电线 铝芯橡皮绝缘玻璃丝编织电线 用途 适用交流500V及以下或直流1000V及以下的电气设备及照明装置之用 适用于各种交流、直流电器装置,电工仪表、仪器,电讯设备,动力及照明线路固定敷设之用 适用于各种交流、直流电器、电工仪表、家用电器、小型电动工具、动力及照明装置的连接 适用电压分别有500V及250V两种,用于室外明装固定敷设或穿管敷设 注:B(B)——第一个字母表示布线,第二个字母表示玻璃丝编制;

V(V)——第一个字母表示聚乙烯(塑料)绝缘,第二个字母表示聚乙烯护套。

L(L)——铝,无L则表示铜;F(F)——复合型;R——软线;S——双绞;X——绝缘橡胶。

WORD ..

.

8.3.3. 绝缘导线截面选择

在电力工程中,导线载流量是按照导线材料和导线截面积(单位平方毫米,简称平方)、导线敷设条件三个因素决定的。一般来说,单根导线比多根并行导线可取较高的载流量;明线敷设导线比穿管敷设的导线可取较高的载流量;铜质导线可以比铝制导线取较高的载流量。导线载流量取值应符合国际电工协会IEC-60364-5-523-1983标准。 8.3.3.1. 绝缘导线载流量计算表 如下表所示: 截面积mm2 2.5 4 6 10 16 25 35 50 70 95 120 8.3.3.2. 其他说明

1) 馈出线径不能低于2.5mm2;

2) 二次信号、电源、控制线径不能低于1.5mm2,并选择铜芯电缆; 3) 计量电流线径不能低于2.5mm2。

8.3.4. 导线的颜色

导线颜色的选择见下表: 类别 A相 交流 B相 C相 中性线 直流 正极 负极 垂直排列 水平排列 前后排列 颜色 系数 8 8 7 6 5 4 3.5 3 3 2.5 2.5 载流量(CU)A 20 32 42 60 80 100 122.5 150 210 237.5 300 上 中 下 最下 上 下 左 中 右 最右 左 右 远 中 近 最近 远 近 黄 绿 红 蓝 棕 蓝/黑 另外系统中其他电缆颜色为:PE (黄绿)、信号线颜色不作要求。

WORD ..

.

8.4. 蓄电池试验放电装置

8.4.1. 试验放电装置的额定电流:

1) 铅酸蓄电池应为1.10I10~1.30I10。 2) 镉镍碱性蓄电池应为1.10I5~1.30I5。

8.4.2. 试验放电装置宜采用电热器件或有源逆变放电装置。 8.5. 直流断路器

8.5.1. 直流断路器应具有速断保护和过电流保护功能。可带有辅助触点和报警

触点。

8.5.2. 直流断路器选择(参见DL/T504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附录E)

1) 额定电压应大于或等于回路的最高工作电压。 2) 额定电流应大于回路的最大工作电流。

➢ 蓄电池出口回路应按蓄电池1h放电率电流选择。并应按事故放电初

期(1min)放电电流校验保护动作的安全性,且应与直流馈线回路保护电器相配合。

➢ 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的合闸回路,可按0.3倍额定合闸电流选择,但

直流断路器过载脱扣时间应大于断路器固有合闸时间。 ➢ 直流电动机回路,可按电动机的额定电流选择。 3) 断流能力应满足直流系统短路电流的要求。

4) 各级断路器的保护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应满足选择性要求,考虑上、

下级差的配合,且应有足够的灵敏系数。

8.6. 熔断器

8.6.1. 直流回路采用熔断器做为保护电器时,应装设隔离电器,如刀开关,也

可采用熔断器和刀开关合一的刀熔开关。

8.6.2. 蓄电池出口回路熔断器应带有报警触点,其他回路熔断器,必要时可带

有报警触点。 8.6.3. 熔断器的选择

1) 额定电压应大于或等于回路的最高工作电压。 2) 额定电流应大于回路的最大工作电流。

➢ 蓄电池出口回路应按蓄电池1h放电率电流选择,并应与直流馈线回

路保护电器相配合。

➢ 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的合闸回路,可按0.2~0.3倍额定合闸电流选

择,但熔断器的熔断时间应大于断路器固有合闸时间。 ➢ 直流电动机回路,可按电动机的额定电流选择。

WORD ..

.

3) 断流能力应满足直流系统短路电流的要求。

4) 应满足各级熔断器动作时间的选择性要求,同时要考虑上、下级差

的配合。

8.7. 刀开关

8.7.1. 额定电压应大于或等于回路的最高工作电压。 8.7.2. 额定电流应大于回路的最大工作电流。

1) 蓄电池出口回路应按蓄电池1h放电率电流选择。

2) 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的合闸回路,可按0.2~0.3倍的额定合闸电流

选择。

3) 母线分段开关和联络回路,可按全部负荷的60%选择。

8.7.3. 动稳定应满足直流系统短路电流的要求。 8.7.4. 必要时刀开关可带有辅助触点。 8.8. 降压装置

8.8.1. 降压装置宜由硅元件构成,应有防止硅元件开路的措施。

8.8.2. 硅元件的额定电流应满足所在回路最大持续负荷电流的要求,并应有承

受冲击电流的短时过载和承受反向电压的能力。 8.9. 直流柜

8.9.1. 直流柜采用加强型结构,防护等级不低于IP20。

8.9.2. 直流柜分为直流电源进线柜、直流馈线柜、充电装置柜、蓄电池柜以及

直流分电柜。

8.9.3. 直流柜外形尺寸宜采用800mm×600mm×2260mm(宽×深×高)。

8.9.4. 直流柜正面可按模数分隔成多个功能单元格,各自独立,通过插件或插

头实现相互间的联系。每一单元格集中布置1个单元的设备,操作设备布置在中央,测量表计可布置在侧上方。

8.9.5. 直流柜正面操作设备的布置高度不应超过1800mm,距地高度不应低于

400mm。

8.9.6. 直流柜电流在63A及以下的直流馈线,应经电力端子出线。端子宜装设

在柜的两侧或中部下方,以便于电缆连接和装设接地检测装置的传感器。 8.9.7. 直流柜主母线宜采用阻燃绝缘铜母线,应按蓄电池1h放电率电流选择截

面,并应进行短路电流热稳定校验和按最大负荷电流校验其温度不超过绝缘体的允许事故过负荷温度。(参见DL/T504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附录F)

8.9.8. 直流柜主母线及其相应回路,应能满足直流母线出口短路时的动稳定要

求。

WORD ..

.

1) 蓄电池容量为800Ah及以下的直流系统,可按10kA短路电流考虑; 2) 蓄电池容量为800Ah~1600Ah的直流系统,可按20kA短路电流考虑; 3) 蓄电池容量大于1600Ah时,应进行短路电流计算。(参见DL/

T504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附录G.1)

8.9.9. 直流柜体应设有保护接地,接地处应有防锈措施和明显标志。 8.9.10. 8.10.1.

蓄电池柜隔架最低距地不小于150mm,最高距地不超过1700mm。 断路器额定电流按蓄电池的1h放电率电流选择,即

8.10. 蓄电池组出口回路设计

In≥I1h

式中:

I1h——蓄电池1h放电率电流,A,铅酸蓄电池可取5.5I10,中倍率镉镍碱性蓄电池可取7.0I5,高倍率镉镍碱性蓄电池可取20.0I5;

I10——铅酸蓄电池10h放电率电流,A; I5——镉镍碱性蓄电池5h放电率电流,A。

8.10.2.

按保护动作选择性条件,即额定电流应大于直流馈线中断路器额定电流最大的一台来选择,即

In>Kc4 In.max

式中:

In.max——直流馈线中直流断路器最大的额定电流,A; Kc4——配合系数,一般可取2.0,必要时取3.0。

取以上二种情况中电流最大者为断路器额定电流,并应满足蓄电池出口回路短路时灵敏系数的要求。同时还应按事故初期(1min)冲击放电电流校验保护动作时间。 8.10.3.

蓄电池回路设备及直流柜主母线选择见下表:

WORD ..

.

表1:防酸式和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回路设备选择

蓄电池容量Ah 回路电流A 熔断器及刀开关 额定电流A 直流断路器额定电流A 电流测量围A 放电试验回路电流A 主母线铜导体截面mm 蓄电池容量Ah 回路电流A 熔断器及刀开关 额定电流A 直流断路器额定电流A 电流测量围A 放电试验回路电流A 主母线铜导体截面mm 蓄电池容量Ah 回路电流A 熔断器及刀开关 额定电流A 直流断路器额定电流A 电流测量围A 放电试验回路电流A 主母线铜导体截面mm 222100 55 100 100 ±100 10 200 110 200 160 ±200 20 50×4 300 165 315 200 400 220 500 275 400 600 330 500 400 ±400 250 ±300 315 30 40 50 60×6 60 800 440 1000 550 630 1200 660 800 1400 770 1600 880 1000 1000 ±1000 1800 990 1250 500 ±600 80 630 ±800 100 60×6 120 800 ±1250 160 80×8 180 140 2000 1100 2200 1210 1250 1250 ±1500 2400 1320 2500 1375 1600 1600 2600 1430 3000 1650 2000 2000 ±2000 240 80×8 250 260 80×10 300 200 220 注:容量为100Ah以下的蓄电池,其母线最小截面不宜小于30mm×4mm。 WORD ..

.

表2:镉镍碱性蓄电池回路设备选择

蓄电池容量Ah 回路电流A 熔断器及刀开关额定电流A 直流断路器额定电流A 电流测量围A 放电试验回路电流A 主母线铜导体截面mm 210 7 20 14 30 21 63 50 35 60 42 80 56 100 70 100 32 ±20 2 4 6 30×4 ±40 10 63 ±50 12 100 ±100 16 20 50×4 8.11. 其他设计规定 8.11.1. 8.11.2. 8.11.3. 8.11.4.

上述规定为常规直流电源系统的设计规,当客户有明确要求或指定在主线路中不再选用熔断器作短路保护的元件,除非客户有明确要 交流接触器主触头的额定电流,应与被控制的电气设备的额定电流 63A以的馈出端子全部采用UK系列端子,并在屏体侧面出线,且端时,应优先满足客户要求;

求,在控制电路中可以选择熔断器作短路保护; 相等;

子排应尽量靠近屏体面板侧;63A(含)以上的出线端子可以采用TC系列端子,端子排平放; 8.11.5. 8.11.6. 8.11.7.

联络端子应放于屏体最下方,同时屏间联络线在设计时应遵循越少 元件和端子应排列整齐、层次分明、不重叠,便于维护拆装。长期直流空气断路器、熔断器应具有安一秒特性曲线,上下级应大于2越好的原则;

带电发热元件的安装位置应在柜上方; 级的配合级差;

由于直流断路器动作比熔断器要快,根据试验结果,直流断路器装设在熔断器的下一级时,熔断器的额定电流为直流断路器额定电流的2倍及以上,即可保证动作的选择性。当熔断器装设在直流断路器的下一级时,由于直流断路器动作比熔断器熔断要快,所以,级差要求要大,一般直流断路器额定电流应为熔断器额定电流的4倍及以上,即:熔断器为2A时,直流断路器应8A及以上; 8.11.8. 8.11.9.

WORD ..

同类元器件的接插件应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应接触可靠、插拔方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便;

.

柜两带电导体之间、带电导体与裸露的不带电导体之间的最小距离,均应符合下表规定的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 额定绝缘电压Ui 额定工作电压交流均方根值或直流V ≤60 60一份完整的电气图纸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目录、屏体摆放图、系统原理图、屏面元件布置图及材料清单、接线图、端子图、电池连接图等

9.1.1. 封面设计

9.1.1.1. 封面以公司标准封面图框模板为准,见附件一《图纸封面标准格式》; 9.1.1.2. 公司logo在左上角;

9.1.1.3. 第一栏填写型号名称(参见命名规则); 9.1.1.4. 第二栏填写评审单号;

9.1.1.5. 第三栏填写项目名称,无项目名称则填写客户名称。 9.1.2. 图纸目录设计

9.1.2.1. 图纸目录绘制标准,见附件二《图纸目录标准格式》; 9.1.2.2. 第一列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从小到大顺序填写); 9.1.2.3. 第二列为图号(根据图纸编码顺序填写); 9.1.2.4. 第三列为图名(根据图纸名称填写); 9.1.2.5. 第四列为图页(填写图号对应图纸的页数);

9.1.2.6. 图纸左下角为图纸中线径标识说明,线号后的字符代表线径,如下

表所示:

WORD ..

.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9.1.3. 屏面布置图设计

1) 屏面布置图包含屏体前面板示意图、屏体背视图、底座安装图等。 2) 屏体前面板示意图、屏体背视图、底座安装图应按照1:1的比例进行

绘制,图纸与实物外观一致。

3) 前面板示意图和屏体背视图的标准画法见附件三《元器件及电气符号

图库》

9.1.4. 系统原理图设计

1) 所有主要元器件都应在系统原理图中标明,与实际接线相符 ,图纸

中符号画法必须采用图库中的标准画法,见附件三《元器件及电气符号图库》。

2) 在设计过程中遇到图库中不存在的元器件时,对图库进行完善。 9.1.5. 材料清单设计

1) 材料清单含元件编号、名称、符号、单位、数量、备注等,见附件三

《图纸材料清单标准格式》;

2) 其中元件编号和元件符号必须按照附件四《元件编号及符号一览表》

中的规定进行设计,如遇到新器件,及时对附件四进行完善。 3) 材料清单中遇到型号不一致但是功能一致的器件时,应分成多行进行

填写。

例如:控母馈出开关20回,有10回32A,10回20A, 应填写为如下格式:

WORD ..

符号 % $ # ! ^ ~ “ * & 线径 2.5mm2 4mm2 6mm2 10mm2 16mm2 25mm2 35mm2 50mm2 3*0.3mm2屏蔽线 2*0.3mm2屏蔽线 注:未标注,则采用1.5mm2导线连接 .

11-11 11-1 起始 编号 11-20 控母馈出开关 11-10 控母馈出开关 截止 名称 编号 9.1.6. 接线图设计

1) 所有元器件的接线都应清楚的标出,并与实际接线一致,便于以后维修; 2) 接线图中元器件摆放位置应按照实际摆放位置进行绘制; 3) 绘制接线图时,应按屏进行绘制。 9.1.7. 端子图设计

接线联络端子示意图必须与实物一致,便于用户接线,及后期维修。 9.1.8. 电池连接图设计

电池连接图应按电池的摆放位置进行绘制,带有电池巡检的系统,电池采样线应明确标识。

常见电池的连接图见附件五 《常见蓄电池摆放图》 ,其中包括: 1) 18(9)只12V蓄电池一体柜标准摆放图 2) 18(9)只12V蓄电池五(三)层标准摆放图 3) 18只12V蓄电池六层标准摆放图 4) 52只2V蓄电池1面屏标准摆放图 5) 104只2V蓄电池2面屏标准摆放图 6) 54只2V蓄电池1面屏标准摆放图 7) 108只2V蓄电池2面屏标准摆放图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电池的尺寸设计电池摆放图,要求能采用附件中标准摆放图的必须采用标准摆放图。 9.1.9. 标题栏的填写

9.1.9.1. 所有图纸必须标注公司名称,一般标注客户公司名称; 9.1.9.2. 在“型号名称”栏中键入系统名称;

9.1.9.3. 在“图号”栏中键入图纸编号(见命名规则); 9.1.9.4. 在“比例”栏中键入绘图所用的比例;

9.1.9.5. 在“时间“栏中键键入图纸设计完成的时间。如:2011.11.11, 图

纸设计完后,对应的绘图、设计、校对、批准的人都应签字确认。

9.1.10.

其他要求

9.1.10.1. 用纸规格:A4纸或A3纸。

9.1.10.2. 所用比例: 1:100; 1:50; 1:10; 1:5; 1:1; 2:1等。 9.1.10.3. 字体要求

WORD ..

KK11~20 KK1~10 符号 只 只 10 GM32M-2300R 20A 10 GM32M-2300R 32A 型号 备注 单位 数量 .

9.1.10.3.1. 9.1.10.3.2. 9.1.10.3.3. 9.1.10.4.1. 9.1.10.4.2.

注。

9.1.10.4.3. 9.1.10.4.4. 9.1.10.4.5.

作图一般使用字体样式为:gbcbig.shx

所用字体选择工程字,宽度因子0.75,字体高度依据实际情况在同图,应只有一组字体,字体大小应保持一致。

图面的尺寸标注线第一条一般离物体12mm,第二条标注线到第圆尺寸的标注法:圆、长圆标注方法按有关国标所规定的方式标尺寸标注字体:字高为3mm;字高与字宽之比为1:0.75。 尺寸标注时的字与标注线保持一定的高度,不能压线。 角度的标注应沿着所要标注角的延长线标尺寸

可调整为5、8、12等。

9.1.10.4. 图面尺寸标注方式:

一条标注线的距离8mm。

9.2. 图纸的更改

设计人员在更改图纸时,必须详细填写附件六《设计更改通知单》。 10. 产品图号命名规则 10.1. 文件夹命名规则 10.1.1.

文件夹名称包含的项目:项目名称、额定电压、电池容量、评审单号。 例如:

图 4-1 文件夹命名示意图1

10.1.2.

文件包含的文件:项目输入文件、材料清单、结构图纸(直接将结构图放到此文件夹)、电气图纸等。 例如:

10.2. 材料清单和电气图纸命名规则

WORD ..

.

包含的项目以及顺序:项目名称、额定电压、电池容量、料单(图纸)、评审单号等。

XXXX 项目名称 说明:

1) 项目名称一般为客户名称,有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2) 额定电压根据项目容填写,一般为110V、220V、48V等; 3) 电池容量需加上单位AH,如40AH; 4) 评审单号用括号括起来。 10.3. CAD图号命名规则

评审单号+D+流水号

备注: 流水号采用2位罗马数字,从00开始,一般图纸目录编号为00。 例如:

XXXX 额定电压 XXXXX 电池容量 XX 料单(图纸) XX 评审单号

10.4. 型号名称命名规则

注:客户名称缩写取客户名称汉字拼音的首字母,并且大写,如瑞盛—FJRS 11. 材料清单的标准格式

参见附件七《材料清单标准格式》 注:

1) 客户名称处填写订货客户的全称; 2) 型号名称按照命名规则填写;

WORD ..

.

3) 评审单号按照实际评审单号填写;

4) 项目名称按照实际项目的名称填写,无项目的可以不填;

5) 第一部分通合生产提供部分填写通合自产的监控、模块、托架,以及生产部

提供的霍尔传感器、漏电流传感器等,便于生产部查缺料,签评审; 6) 第二部分填写屏体,含屏体木包装,屏体颜色,屏体厂家填写通合电子,由

采购部自行确定;

7) 第三部分及后面部分按照屏体填写对应屏体所需元器件清单; 8) 料单更改要填写《设计更改通知单》,相关人员签字后实施。

WORD ..

.

第二部分: 结构设计规

1. 目的

为了规直流电源屏结构设计,使结构结构设计规化、标准化、系列化,结构件尽可能做到统一,提高生产效率。 2. 适用围

适用于通合电子直流电源屏结构设计。 3. 规

3.1. 前门、面板元器件的开孔规则:元器件说明书有开孔尺寸的按说明书的开

口尺寸,没有开孔尺寸说明的,安外形尺加1mm(W+1mm,H+1mm) ; 几种常用元器件的开孔尺寸:80表头的开孔:77X77,指示灯的开孔是Φ23,微型断路器的开孔2P是37X47,2.5P是46X47,3P是55X47。

3.2. 元器件摆放规则:表头的摆放:两个表的间距是240mm,三个表的间距是

160mm,四个表的间距是110mm,五个表、六个表的间距是90mm;微型短路器的摆放:2P、2.5P每行4个的列间距是72 mm,每行5~8的列间距是54 mm,每行9个以上的开通孔即断路器之间不留间隙,3P每行4~6个的列间距是72 mm,每行7个以上的开通孔即断路器之间不留间隙;在一个结构件上的微型断路器的行间距最好是220mm,空间紧可以调整为200 mm。 4. 图号编制或编码的几点原则

4.1. 图号的编制是企业产品设计、工艺准备、生产组织、经营管理、财务统计

的基础信息代码和依据,是企业信息化数据的基础或数据源;

4.2. 系统性的将图纸按选定的事物、概念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顺序予以系列

化,形成合理的分类体系;

4.3. 唯一性的一个代码只能唯一的标识一个分类对象; 4.4. 规性的编码格式,编码格式必须统一; 4.5. 兼顾已有代码的格式便于考虑管理与习惯; 4.6. 可延续性和拓展性,为下一级信息管理创造条件; 4.7. 用两以上数量图纸描述同一零件或部件时采用同一图号;

4.8. 图号编制的具体位数与企业产品的构成、产品种类数量、企业的发展等因

素有关。一般来讲在满足在较长时间不改变编码原则为前提,应当可延续30-50年,在此条件下尽可能地减少总位数。

5. 常用工程图纸图号构成的方法

WORD ..

.

图号可以是一个号或几个号组成。在信息技术数据库中对应的是数据库的字段。每一个图号在标题栏中放在单独的一个框。一个图号(字段)时常采用几位或十几位字符作为图号的代码。常用图号通常要考虑以下产品或图纸的特征或属性:

1) 合同号,签订合同时的合同编码;

2) 隶属关系号,表示或表达零件或部件间的所属关系;

3) 大分类号,按照某种功能或类型属性划分(可编入零件或部件的某一属性或

特征);

4) 小分类号,按照某种功能或类型属性划分(可编入零件或部件的某一属性或

特征);

5) 图纸幅面特征代码,如:A0、A1、A2、A3、A4;

6) 设备位置分类代码,如在一项工程中工艺流程的某一段位置的设备的编码; 7) 图纸顺序号代码,图纸的自然顺序号,通常在一个合同里或一个项目里编制; 8) 材料特征代码,表示零件、部件、焊接件、有色金属、橡胶制品等材料属性; 9) 专业特征代码,表示有别于机械专业的代码,如液压专业、电气专业等; 10) 零件与部件区分代码,如部件、焊接件、组合件、零件等;

11) 技术文件类型编码,通常指各种技术文件,包括说明书、技术条件等; 12) 存储光盘代码,刻录光盘时光盘的代码;

13) 网络服务器中存储路径编码,适用于所有文件存放在服务器硬盘中; 14) 存档柜号,存储图纸的档案柜号;

15) 继承图号,由某一个零件或部件的图纸修改后的图纸,修改前图纸的图号。

当采用多号时一般将各个添加在不同的框,每个框的编码具有不同的意义。 6. 图号采用的字符 1) 阿拉伯数字 0-9;

2) 英文字母 A-Z (I,O除外); 3) 短横线 - ;圆点•;斜线 / 。 7. 产品图号编制原则方案 7.1. 文件夹命名规则

7.1.1. 文件夹名称包含的项目:项目名称、额定电压、电池容量、评审单号

例子:

WORD ..

.

图 4-1 文件夹命名示意图1

7.1.2. 文件包含的文件:屏面布置图、结构图(里面再根据屏的种类细分、加

工说明) 例子:

图4-2 文件夹命名示意图2

图4-3 文件夹命名示意图3

7.2. CAD机柜型号和图纸名称命名规则

7.2.1. 包含的项目以及顺序:额定电压、电池容量、项目名称、评审单号、屏

的类别以及数量 XXXX 额定电压 说明:

1) 额定电压根据项目容填写,一般为110V、220V、380V; 2) 电池容量需加上单位AH,如40AH;

3) 项目名称取汉字拼音的首字母,并且大写,如瑞盛—FJRS;

4) 屏类型分别为:电池屏、充馈屏、充电屏、馈线屏、信号屏、交流屏、事故照明屏等,用中文汉字表示;

WORD ..

XXXX 电池容量 XXXXX 项目名称 XXX 屏类型 XX 屏类型序号 XXX 零件名称 .

5) 屏类型序号用数字表示,从01开始至99结束,若后续有增加再讨论处理如果数字为01则省略不写; 6) 零件名称用中文表示

示例:220V/40AH-FJRS-A0049充馈屏02的下门

图4-4 机型号和图纸名称命名示意图

7.3. CAD图纸编号(图号)命名规则

7.3.1. 标准件(包括通用件)命名不做变动(已经使用习惯,更改会引起误解) 7.3.2. 装件

1) 装件为标准件(含通用件)时命名不做变更 2) 与标准件(含通用件)不同时

TH XX XP7 – XXXX – XXX– XXX – XXX

零件序号 组件序号 评审单号 项目名称拼音首字 屏数量编号 直流屏类型代号 公司代号

备注:

1) 组件层数较多时优先使用数字,然后再选用除I、O之外的英文字母 2) X表示需要变更的部分 说明:

1) 直流屏代号去汉字拼音首字母,并且大写,如电池屏(DC)、充馈屏(CK)、

充电屏(CD)、馈电屏(KD)、信号屏(XH)、交流屏(JL)、事故照明屏(SGZM)等;

WORD ..

.

2) 屏数量编号用数字表示,从01开始至99结束,若后续有增加再讨论处

理,如果数字为01则省略不写,若为组件编号,则此部分将使用XP5; 3) 客户名称去汉字拼音的首字母,并且大写,如瑞盛—FJRS; 4) 评审单号按照下发后的评审号填写;

5) 组件以及零件序号均采用阿拉伯数字,从001开始至999结束,如后续

有增加再讨论处理; 例子:

图4-6 机型号和图纸名称命名示意图1

图4-7 机型号和图纸名称命名示意图2

8. 与机械制造业的机械工程图纸的编号或编码相关的其它说明

机械制造业的机械工程图纸的编号或编码对所有机械制造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在同一个企业里所有的技术文件和图纸应当是多年采用同一编码形式编制其代号或代码,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其编号原则不变,还要求不发生重号现象。有条件时还可设置一定的条码便于图纸信息的拾取或检索。

图号的编码原则和方法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如生产规模,产品的种类数量。一些代码可使用英文字母或缩写或汉语拼音字母的字头的含义编制,以便理解其含义,为设计者、管理者或实际生产者提供方便。

在设计工作中合理的利用编码技术,并要充分利用已有图纸,最大限度的提高已设计图纸的重复利用率。应当在保证产品质量、成本、功能的前提条件下,鼓励重复利用图纸。尽最大的可能减少新图的设计量。

合理的编码技术可减少新图的设计量,增加图纸重复利用率,避免完全相同的零件或部件产生许多图号。并具有以下优点:

1) 减少设计差错率,对于某一设计者在接触一个新事物时往往需要许多时

间,并且不一定能够全部搞清楚其基本概念,发生错误在所难免; 2) 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

WORD ..

.

3) 提高材料定额、工艺路线等技术准备等技术文件编制的效率; 4) 降低设计、工艺编制、生产制造的成本; 5) 提高产品的综合质量 6) 缩短整个设备的交货期。

机械产品图号的编号或编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除要考虑产品的特点,工艺流程,图纸管理外,还应当充分考虑企业长远发展,企业的生产计划,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的信息化基础等重要因素。为将来的CAD/ CAM/ CAE/ PDM/ ERP等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奠定基础。

WORD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