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周刊2o12年第7期 论市场导向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姚 弘 (南通职业大学学生工作处,江苏南通226007)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 问题。如何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专家学者讨论 的热点问题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对其就业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结合相关的理论,分析产生 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可行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市场导向 高职院校学生 就业现状就业能力 1.引言 着学校的升格一并进入高职高专的,有些人的思想观念、授课 方式还不能做到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 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把考分作为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束缚着 学校的办学手脚,无法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2.2学校办学缺乏特色 2.2.2.1专业设置不合理 是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联系不够密切.没有完全体 现出职业教育的优势。二是专业设置更换频繁。三是设置程序 一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生产、服务 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 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毕业生就业率与新生报到 率紧密相关,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业率就是“学校的 生命线”。“就业”是高校、社会、大学生三者之间的重要交汇 点。学校能够做的,就是探索一条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 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的路径,因此在大力发展高职 教育的同时,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非常必要。 2.高职院校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就业工作是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客观评价标志。高职 院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展开,为毕业 生的就业打基础、做准备、创条件。 2.1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1 3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其理论深度与实践经验 不足。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如下:(1)就业压力持续增 大:一是新增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多;二是国有企业减员增 效和政府机构精简、事业单位改革,造成大量富余人员需要 分流、再就业。(2)用人单位招聘时对高职学生存在片面认 识。(3)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4)高级职业 技术人才奇缺。 2.2原因分析。 2.2.1教育模式存在偏差 我国很多高职学校原来是中等职业学校。很多教师是随 行动作,然后运用数学和空气动力学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研 究试,历尽艰辛,终于获得了成功。论学识和才智,西门子、赫 尔姆霍茨等科学名流并不比莱特兄弟差。为何这些大家未能 使飞机上天而莱特兄却成功了?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面对任 何问题.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不懈.灵活地创造性地进 行认识和实践,才能把握任何成功的机遇;即使犯了错误,也 要从错误中学习。 4.积极寻求协助。自力更生的品质固然可贵。但自力更生 不是单枪匹马,而是有条件的。“天时、地利、人和”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其中“人和”尤为重要.套用现在的时尚语就是“团队 精神”,就是拥有一定的人脉资源。《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大学生就业者孤军奋战。则孤掌难鸣。从根本 上讲,寻求协助是人社会性的重要体现,是市场经济的需求. 也是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人生之道。 (五)加强业务修养,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失业或不能顺利就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业 务方面不足或者缺乏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能力, 特别是缺乏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这里论及的“业务”,并不是 传统认识的狭隘专业化,而是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突出自己 的专长。大学培育了大学生,但并不是一学定终身,走出大学 校门就万事大吉了。学习是一种终生事业,大学生务必坚持学 缺乏企业参与。 2.2.2.2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在接受培训时,没有内容明确而 具体的职业学校教师任职标准。二是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资 格的培养与普通教师的培养模式基本相同.无法体现职业 性的特征。 2.2.3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明显 目前高职院校在就业价值观念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职 业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视 得不够,难以适应高职毕业生的求职需要。 (1)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现阶段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忽视学 生的个性差异,创新能力的培养;(2)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不 系统、不科学,有很强的随意性;(3)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匮 乏.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 2.2.4毕业生自身存在心理误区 高职生就业前思想准备不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表现出 种种与社会客观实际不合拍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就业 的看法:(1)职业定位偏差;(2)就业观念不合理,只顾眼前利 益,而忽视职业的发展前景;(3)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 用;(4)就业人格缺陷。 3.多种渠道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_3 _] 高职院校不能一味追随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而要立足 于市场,以应用为目的加强理论学习,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 一习化社会的理念,进一步系统地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习 惯和学习能力,学会在工作中、生活中学习.甚至在错误中学 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21世纪。人类学习的警钟长鸣:不学习,不会学习。势必为时代 所淘汰。 总之。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首先应明确自我教育的目 的,以保证自我教育的方向,增强其自觉性。然后,协调运行自 我教育的机制。构建自我教育的生态模式,不断推进大学生的 就业事业。 参考文献: [1]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 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89. [2]黄希庭主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119. 『3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的通知『EB/OL],2009. 『4]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就业与收入分配司.2011年一季 度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报告.2011. [5][6]罗进编译.自我教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505, 506. 165 ■墨 : 喻俊 陈 映z 414000) 大 学生“ 有业不就’’的现象探析 (1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2岳阳市第七中学,湖南岳阳摘要: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社 业不就”问题.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原因,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 会、高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对大学生“有业不就”现 办法。 象进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政府政策。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有业不就”现象分析缓解建议 政府的引导无论对企业还是毕业生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 用。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骤增,导致社会人才供需矛 大学生是国家着重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大 盾突出.近年又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矛盾进一步加剧。一方面, 学生就业是把他们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的 法律法规欠完善.使大学生在就业时得不到强而有力的法律 过程。由于大学生逐年增加,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不能满足 保障来维护自己的各种权益。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的不完备, 大学生就业的需求等原因,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国家社会亟 使大学生在择业时产生了诸多顾虑,如失业保障、医疗保障、 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家也在不断地出台大学生就业 住房问题等 优惠政策。尽管如此,仍然有部分学生在谋生的门槛前徘徊, (二)学校教育。 “有业不就”成为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这种现象值得 学校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不能直接为学 我们深思。 生赋予职业、态度、思想、信念和幸福,但为大学生人生观、价 一、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分析 值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的校风校训、校园文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却是“有业不就”, 化、人才培养模式等对大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影 与就业困难、“无业可就”现象共同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响大学生求职择业。一方面,多数学校教育教学及专业设置与 纵观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有业不就”产生的原因包括 市场人才需求脱节,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存在 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多个方面。要解决大学生“有 着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另一 和实用性,设计出有高职学校特色和水平的教学方案,培养出 业教育,开展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 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高质量人才,显示高职毕业生在岗 认识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优惠政策。具体的措施可以包 位和行业里的竞争优势。 括开设创业指导课程.教授创业基本知识和技能;邀请创业成 3.1学校面向市场以能力为本位培养人才。 功的校友到学校办讲座,传授创业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大胆 为了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应以 创业: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或者参与大学生创业项 市场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定位,坚持培养基层需要 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解决 的.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应用 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为学 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学 生创业提供服务。 生的就业能力。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适合岗位需求的高技 3.5提高学生素质是做好就业工作关键。 能应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高职毕业生身心素质的高低体现了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 3-2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机制是就业能力的前提。 高低.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 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它的最终目的是为市场培养 质:(1)正视现实、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2)充分理解职业价 面向一线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 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3)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 教育必须走企业、行业、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道路,也就是产 捉机遇;(4)坦然面对就业挫折,增强心理承受力;(5)调整就 学研结合的办学机制。积极引入合作企业的科研项目,利用学 业心态,端正择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 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创造效益;适时地将青年教师、骨 沟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干教师派往企业学习培训,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语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就业能力 在市场导向下.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提高高 培养的前提条件。 职学生的就业率。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 3-3加强就业指导是做好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 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一大批懂技术、懂理论,愿 就业指导可以使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调 意在生产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是培养面向一 整就业心态。掌握就业技巧,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具体可采取 线就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为了能让学生在市场上 方法有: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 顺利就业。具备强劲的岗位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 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聘请行业专家、企业精英、有社会知名 需求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势在必行。 度的校友、创业成功的社会人士来学校开办讲座.引导学生形 成端正的就业态度。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指导老师主要辅导择 参考文献: 业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如何求职、如何推销自己,加强对他 『1]唐矿.就业能力建设:一种分析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们毕业和就业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转变观念,以及树立到基 的新途径[J].中国图书评论,2007,(5):13—16. 层、艰苦的地方或行业发展的理念;建立高职生毕业信息网 [2]贾利军,徐韵.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J].教育 站,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等等,使学生减少盲目就业 学研究,2006,(10):133. 的概率,提高就业技巧,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创造条件。 [3]阎大伟.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要素[J].青海 3.4进行创业教育,提高就业能力。 社会科学,2007,(6):28—3l_ 创业是最理想的就业途径,不仅可以使创业者达到就业 [4]彭振宇,马必学.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探 目的,而且可以为就业市场提供就业岗位。高职院校要做好创 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07):75—77.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