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58・ 广州化工 2011年39卷第20期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探讨 田媛,苏星光 长春130012)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吉林摘 要: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深入地掌握无机与分析化学的核心内容,本文从改革教学内容和 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分析化学部分,按四大滴定分析法组织教学内容的体系,建立了滴定分析法理论概括的新体系。在 教学方法方面从强调重要性,突出重点、归纳总结,重视习题课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of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TIAN Yuan,SU Xing—guang (College of Chemisty,Jirlin University,Jilin 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results of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SO that students can grasp the depth of the course core content.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were discussed.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eaching,the uew system of summarized general theory of titration analysis was established by organizing teach— ing content of the four titration analysis system.In teaching methods section,an emphasis on the impo ̄ance of teaching methods,f0cus,generalization and summarization,and exercise class teaching was discussed. Key words:teaching content;reform;teaching methods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专业的两大基础课,近年 来已有一些院校将这两门课合并而成一门新的化学基础课,即 无机及分析化学【】 。实现合并是发挥两大基础课各自的优 势,使学生能够深入地、有重点地掌握无机与分析化学的精髓, 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应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着手。 准溶液等,并对各类滴定分析方法进行举例。几年来的教学实 践证明,这种新体系有利于学生对滴定误差、滴定突跃等公式的 记忆与掌握,使学生能够深入地掌握分析化学的核心内容。 2教学方法 2.1 强调重要性,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一节课也就是绪论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课, 1 教学内容 为了压缩学时,减少教学内容中不必要的重复,我们将无机 化学与分析化学中重复的内容删减,比如化学平衡在无机化学 不再讲述而在分析化学中讲述。 在分析化学部分,我们打破了以化学反应平衡类型为线索, 按四大滴定分析法组织教学内容的体系,建立了滴定分析法理 论概括的新体系。应用化学平衡处理复杂体系为着眼点来组织 教学内容,形成内在有紧密联系的三章,头一章着重于复杂化学 学生是以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索心理来听这堂课的,俗话说良好 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充满信心地 好这节课。在绪论课上,通过现实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多 个实际例子,进行分析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所要讲授的内容产生一定的认识,从而引起 学生重视这门课的学习…。 2.2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突出重点、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为了提高教学 平衡的处理和平衡浓度计算问题,为下一章做理论准备。第二 章以滴定误差为中心,以统一的处理方法解决滴定误差、滴定突 跃、滴定可行性判据等滴定分析法的理论核心问题。具体的处 理方法是将滴定分析的误差与滴定反应平衡常数及相关物种的 平衡浓度间的关系统一加以处理,得到扩展了的林邦滴定误差 公式,并演绎出能估算滴定突跃大小的双曲正弦函数式和反双 曲正弦函数式,以此还导出了滴定分析可行性判据的通式。后 一质量和效果,抓好课堂教学是关键。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概念、定律多,并且随着高等学校教学内容 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删减了学时,多采用多媒体 授课方式,每节课讲授的新知识、新内容多,学生在课堂上难以 完全消化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重点内容,使整个教 学体系条理分明。在每讲完一章甚至一节的课程之后,要进行 归纳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巩同,使 章则集中介绍滴定分析法中所用到的指示剂、基准物质和标 通讯作者:田嫒(1971一),女,副教授,主要从事光谱化学分析工作。E—mail:tianyuan@jlu.edu.en 2011年39卷第20期 广州化工 ・159・ 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通过总结突出重点、灵活运用知识。 题目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哪些量,分析题意,注意培养学生 在每节课教授新内容之前要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加深 的审题能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的印象,尤其是对讲解新内容时要用到的知识内容更要与 同时注意出一些与分析实验相结合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启 同学们一起温习,这样才能使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理解将要学到 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好 的新知识。 地理解和运用课堂讲授的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 2.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3 结语 和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 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只有根据科学的发 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 展,不断的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也 性,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采用启发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调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化学人才。 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一些定义、概念进行 对比,可以发现共性,防止混淆。例如在定量分析中,对四大滴 参考文献 定的滴定曲线、滴定误差以及所选用的指示剂进行对比,找出相 [1] 赵晓东,梁发书,陈集,等.化工类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及 同点与不同点,就可为正确运用四大滴定、减小滴定误差、选择 内容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1(2):23—25. [2] 林雪春,林峰.高职院校精细化丁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 合适的指示剂提供明确的理论依据。又如通过对沉淀滴定法中 思考[J].广东化工,2004,3l(8):40—41. 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的比较,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 [3]王艳芳,宋少芳,盛锋.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记忆力,加深了知识的巩固和提高。采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 广州化工,2010,38(12):252. 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课件的动画及影像优势,提 [4] 王润霞.整合教学内容实施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J。 等医学教育,2004(5):44—45. 2.4重视习题课辅助教学 [5] 陈恒武.分析化学基础课教学与}十会需求的调查和思考[j].大学 在习题课教学中,首先由老师归纳总结大课时老师所讲的 化学,2009,24(6):6~l1.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通过提问或提示、引导等方式调动学生的 [6] 钟国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 育,2007(5):11—12. 思维积极性,一同回忆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所 [7]薛永萍,汤璐,贾金诚.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高教研究, 学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使所学 2010(1o):198. 内容得到了巩固与提高。习题课上对典型例题进行重点讲解, [8]方明建.分析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化 并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 工高等教育,2005(2):94—96. 堂练习。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在讲解时采用提问的方式,分析 (上接第144页) 队精神的过程。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分工合作,一起查阅文 [2] 陈新民.高校问题剖析:完善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几点 献,设计实验方案,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讨论实验中出现 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1):66—69. 的问题,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实验的准确度,使学生学会 [3]胡新谱.试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郑州航空 互帮互助,在争论中有统一,共同完成实验任务;第四,这也是对 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96—198. 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全过程进行初步训练的教学实验,让学生 [4]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环境监测(第三版)[1VI].北京:高等教育 能应用所学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开展科研,解决有一 出版社,2004:1—300. 定难度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不断探求 [5] 周文真.大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36(12):124—125. 的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要手段, [6] 陈穗玲,谢文彪,曹小安,等.环境监测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实践[J]. 为本科学生毕业后更好地从事环境科学专业的科研工作和环境 广东化_丁,2008,35(5):129一I31. 监测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7]刘君侠.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9,22(5):35—37. 参考文献 [8]罗志刚,倪春林,陈敏,等.开放化学实验室和开放化学实验项目的 [1] 袁剑波,郑健龙.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实践[J].广州化工,2010,38(8):267—26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