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注意:(1)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除研究物本身),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
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2)参照物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相同时间比路程(物理学中) ⑵相同路程比时间 3、速度:
(1)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计算公式: v = s 变形 t s ,
= v s = t t v
(4)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交通运输中:Km/h 1 m/s=3.6 Km/h (5)常识:人步行速度1.4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1)速度不变 (2)任意相等时间路程相等 (3)任意相等路程时间相等
S 图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
匀速运动的物体速
路程-时间图象:
度 v是个恒量与路
程S时间t没关系
t
速度-时间图象:
Ⅱ 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特点:(1)速度变化 (2)相等时间路程不等 (3)路程相等时间不等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s v = C、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t
D、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 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2、测量: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零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刻度线要紧
靠被测物体; 尺的位置要放正。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
值和单位组成)。
3、特殊的测量方法:累积法、化曲为直法、轮滚法、辅助法 4、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物理实验中:秒表
(二) 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①有力存在必然存在两个物体。②物体间作用是相互的 ③不直接接
触的物体也可以产生力。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
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 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测量前:①明确秤的量程、分度值;②校零;
测量时:①所受力的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②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制作法:“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还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电流表、电压表等。 7、三种常见力 (1)重力
A、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B、施力物体:地球 C、方向:竖直向下 D、大小:G=mg
(2)弹力
A、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所产生的力。 B、一定范围内,拉力越大,形变量越大 C、应用:弹簧测力计 (3)摩擦力
A、种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B、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①接粗面粗糙程度一定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②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③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C、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①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②增大压力
D、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①添加润滑油;②以滚动代替滑动;③使接触面相互脱离
(三)运动和力: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小车从斜面顶端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的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长
⑶实验得出的推论:如果没有阻力作用,小车将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⑷方法:实验加推理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①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②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3、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非平衡力:
(1)定义: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或者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不满足平衡条件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①二力同向:F=F1+F2 合力的方向与二力同向 ②二力反向:F=│F1-F2│ 合力与较大的力同向
5、力和运动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不受力 0 受平衡力 合力为 物体运动状态 静止 匀速运动 运动状态不变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1、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同 加速直线运动 2、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反 运动状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减速直线运动 态改变 3、合力与运动方向不在一直线 曲线运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