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巾人 傅增湘 最后的藏书家 口岱峻 新潮中堪称旧人,旧学却不乏新知。 他居高声显,被鲁迅骂过,被“海归’’学人视为文化保守主义;五四运动却又同情学生, 保护蔡元培;他还首创女学,帮助过徐悲鸿、张大千、启功等人…… 退隐于那个时代,他却成了民国时期校雠学、目录学和版本学的大师;而今风流云散, 他仍寂寂无名 此公便是川籍学人傅增湘。 “老死爱书心不厌,来生恐坠 傅增湘叙刘光第家贫读书致 如地理学家张相文、女诗人吕美荪 蠹鱼中”,以陆游的两句诗来形容 仕,文宗昌黎,诗从杜甫,德性坚 等 因办学成效卓著,三年后被任 傅增湘也许再恰当不过 , 定,处穷若怡 ,后受陈宝箴推荐,参 命为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总理,兼管 傅增湘(I872一I949),四川江 予新政 应诏之先,即以直道不阿 京津两地女学及北洋女子师范学 安人,字沅叔,别号双鉴楼主人,藏 著称;受召见时,独敢直颜犯上,指 堂 他和凌夫人一起,对学生悉心 园老人 祖父傅诚,字励生,曾为曾 斥时弊 临危受命,见义勇为 教育,呵护有加 毕业后分发各省 国藩幕僚,好聚书,多旧本精椠 ,父 l9l9年爆发五四运动,傅增湘 担任女学教习,培养出中国第一批 亲世榕,曾任知县 傅增湘“幼而薰 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 他反对镇 受新式教育的女知识分子 习,殆若性成,弱冠以来,无日不与 压学生和拒签罢免蔡元培zig京大 I9o6 ̄N,傅增湘任提学使 书卷相亲”。清光绪戊戌(1898 ̄F) 学校长的命令,愤而辞职,到外地 他不畏旅途辛劳,深入荒村古寺的 中进士,选庶吉士 l905年从事教 隐居。5月l9日,北京学生总罢课, 新设学校中旁听、指导、评定优劣。 育工作,先后创办天津女子公学、 向军阀政府提出的条件就有:拒绝 又在保定、天津、滦县、邢台四地创 高等女学、北洋女子师范等 ,l908 巴黎和会签字,惩办卖国贼,挽留 设初级师范学堂,广储师资,大力 年任直隶提学使 I 9 I 4年任袁世凯 傅增湘、蔡元培,维持上海和议等。 推广基础教育。后来,傅增湘在任 御用机构约法会议议员 l9l5年任 官场腐败,政治骗人 傅增湘 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期间,又通过了 肃政厅肃政史 19 l 7年任北洋政府 愤而下野,挂冠而去,闭门学术,丹 国音字母,规定在学校学国文必须 教育总长。l922d ̄后退职居家,潜 铅终日。但忧国之心仍怦然而动, 用国音字母拼音…… 心典籍 过目珍本之多,校勘之精, 不平之呜难以自抑 从事教育短短十几年,傅增湘 藏书之富,为近代所仅见 著述达 l944d:g,故宫博物院在北京景 已名满天下,桃李如云 数百万言,“海内言目录者,靡不以 山明思宗殉国处重新立碑(原碑 青年徐悲鸿曾携作品拜访教育 先生为师” l93(】年立,沈尹默题碑文),邀傅增 总长傅增湘,请求帮助留法学美术 学高身正 湘撰写碑文 此时,抗战进入最艰 傅与他并不相识,但经面谈和翻检 苦阶段,又值明恩宗殉国三百周年 作品,认为确有才华,愿鼎力相助。 傅增湘早年也走读书做官的 前夕,他借明思宗舍身殉国事,宣 然而首批公费留法名单并没有徐悲 套路,但长期在仕出和治学间徘 传忠勇报国,激扬文字,以古说-4"。 鸿。徐以为受了愚弄,去信质询。傅 徊 身处宦海,大节无亏 , 对于唤起民众,关心民族安危,保 增湘好言相劝,表示决不食言。不 l898年,傅增湘新中进士,授 持民族气节具有启示意义 久,第二批公费留法,徐悲鸿果然成 翰林院编修 ,八月,即告假返乡 ,方 傅增湘又是杰出的教育家,是 行 负笈海外,成名归来,徐悲鸿专 抵津f-1,忽闻乡人刘光第参与百日 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 门拜访傅增湘,提出为先生画像,以 维新,京城西市罹祸 傅增湘悲痛 l9()5年,他在天津创办女学, 表心意 傅增湘画像,堪称徐悲鸿肖 不已,于旅舍中篝灯愤笔,一夕而 开设教育、修身、家政、国文、史地、 像油画的代表作 傅也十分满意,曾 成祭文《刘裴村传》 算术、理科、手212、艺术、东文及英 彩印数百幅,分赠友人。 文等功课,聘请了一批著名学者, 一次,傅增湘偶然见到张善子 巴蜀炙志・2006・4・5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圃’{’人钧 的画,大为欣赏,广为彰扬 、张善子 也素仰傅增湘的人品学问,要拜师 门。此时张已有画名,傅增湘再三 名钞之足贵 遂乃刻意搜罗,思有 以绍承先绪”. l9l6年,傅增湘收得端方旧藏 佳本校正自己所用书本 以后傅增 湘日益感到校勘学对学术研究的 重要,遂“炳烛之耀,耗于丹铅”。 谢绝,最后还是各行其志 张对傅 执弟子礼,傅待张以朋友情 相传, 傅增湘在苏州网师园教张善子学 问艺理,一只老虎就匍伏在他们的 书案下,颇通人性,静若处子 后来 宋绍兴二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刊本 傅增湘访书暇余,“辄取新旧 刻本躬目校雠,丹黄不去手,砣砣 《资治通鉴》,正好匹配祖上遗存的 元刊本《资治通鉴音注》,故将自家 藏书斋命名为“双鉴楼”。 l9l 8年傅增湘定居北平,取苏 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意,将府 邸命名为“藏园”,自号为“藏园居 士”。藏园位于北京西四北五条,明 穷日夜不休” ,校勘古籍,所据多是 难得的善本 “遇一宋元本或明抄 本,必以他本过校一次”,反复推求 各本的源流和优劣,力求整理出一 个较好的本子。“每日校书,以三十 张善子英年早逝,傅增湘极为哀 痛,写了五古-K诗《题张善子云中 缒城图》,慨叹友人“中道而殂,至 堪痛惜”。 页为度”,从19l1年起,每年校勘古 籍达5()()卷之多。 傅增湘l935年写的《西涯校书 记》(傅德岷等主编,《巴蜀人文天 下盛》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6 月,704页),就是追忆民国二年 称石老娘胡同。这条胡同曾住过京 剧名家程砚秋、大汉奸王克敏,以 后又成为军阀张昌宗的官邸 “藏 张善子之弟张大干也对傅增 湘尊崇有加 成名之初,张大干曾 在北平办展览。傅增湘专门写画评 园”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并有东西 跨院 东跨院有假山和六角攒尖 捧场,发表在京津两地的报刊上 画评文词隽美,为人传咏;还有学 校用为小品文的教材 傅增湘去世 亭,有城市山林之致 ,杂花间树,蔬 莱一畦,宋元椠本,琳琅插架。傅增 f】913)在京师图书馆的一次校书经 历 时,张大千补寄了挽联,言词挚切, 深蕴哀情。 湘每寻得异书,就选良辰佳节,邀 集一时文士,为祭书之会 友朋之 傅增湘北平住馆校书,历时百 天,共校书342卷 “日尽二三卷,多 如今,哲人俱逝 ,徐悲鸿为傅 增湘画的肖像和张善子、张大千兄 弟合作的“藏园老人山游题壁图” 间,有得异本者,或举以相赠,或持 以相示,或邀相赏析。 上个世纪,西风东渐,Et本“举 国士大夫弃古书如敝屣。”l929 ̄F, 至五六卷”,虽“目眵腕痛”,然“幸 慰良多”…… 自辛亥后,傅增湘“刻意搜罗” 的善本汇录,先后著有《双鉴楼善 等,已入藏北京图书馆,默默地见 证着这段历史。 著名书法家启功、年轻版本目 录学家王重民、赵万里、谢国祯、吴 傅增湘挂职故宫图书馆长后,曾到 东瀛访书 ,“知沧瀛咫尺,古籍多 存,目想神游,卅年于兹矣 ,” 他手持张元济访Et书札按图 索骥,去到京都、东京、日光、箱根、 本书目》《双鉴楼藏书续记》两书。 前者主要是家藏善本书目,后者 “古今版刻并录,新旧钞写兼甄”, 甚至还收录“近著杂编”。“举凡行 格、板式、卷第、编次、序跋、题识、 收藏印章成著于篇,用资稽考 至 如版本源流、文字异同,披校所及, 亦缀简末” 丰培、陈乃乾等,都曾蒙受傅增湘 的提携之恩…… 京城傅增湘,是一片令文人墨 叶山等地,观阅了宫内省图书寮、 内阁文库、东洋文库、岩崎氏静嘉 客景仰的精神高地 鉴存校勘传播 1909年,傅增湘出任直隶提学 使,即关注新开馆的直隶省图书馆 (天津),提出“……兴学为立国根 堂、内藤氏恭仁山庄、前田氏尊经 阁等藏书处 在静嘉堂观书尤为细 致,还勘出了不少伪书。只是时间 仓促,途中染疾,故“好书固未能遍 观,好山水亦无暇细玩” ,回来后, 1940年,傅增湘在给张元济的 信里提到正在撰写一部《藏园群书 经眼录》。但此书直到三十年后,才 由其孙子傅熹年(院士,古建筑学 家)整理完稿,l980年由中华书局 出版。全书所录的每一典籍末尾都 记有收藏者和观书的时间和地点; 首标书名卷数,其下小字记作者和 存卷;正文列载时代、版本、版式、 本书序跋、刻书牌记、后人题识、收 本之图,普通、专门既具设矣,益不 得不为保存国粹之举,则图书馆尚 焉”(引《天津直隶图书馆书目》傅 增湘自序) 他四处筹资,以巨款收 购到北京琉璃厂书贾李宝泉南下 访求到的一大批善本,包括李氏小 李山房,丁氏八千卷楼和刘氏嘉业 即将笔记整理为《藏园东游别录》 限于资财,傅增湘无力多收那 些传世善本 却常常能在不为人所 取的旧书中发现一些沉晦多年的 精椠秘籍 如著名的景桔本《史记 集解》,书商收自山西,京津很多藏 书家认为属不值重视的明朝南京 国子监印的三朝本。辗转数年,无 藏印记;最后是作者评论 对于后 堂等名藏。同时整理编辑了第一部 馆藏善本目录 人了解近代善本的分布流传情况 极有价值。 从l933年至l944年间,傅增湘 撰写了另一部巨著《藏园群书题 记》 他广搜博览宋元明刊行传世 之书,每读一过,辄为题跋。数十年 人过问 而傅增湘竟以平值收得, 价值连城 文物收藏界茅塞顿开, 后悔不迭。 1911年,傅增湘旅居沪上,结 识了沈曾植、杨守敬、缪荃孙等著 名藏书家,认识了古籍整理的要 旨,“始知版本雠校之相资,而旧刻 少年傅增湘读书就痛感古籍 流传讹误很多,他常借用师友评校 52巴蜀炙志・2006.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蜀巾人 间,累积近七百篇..但《藏园群书题 记》直到傅增湘撒手人寰四十年 后,才由中华书局出版 《藏园群书题记》中鉴定版本 虽缺完不一,而罕异为多,乐在观 国留学,然手续尚未办妥,月费更 成,未容吝借 ” l9l6年,傅增湘得到宋刊《通 须预筹,恐又须售书数部矣 ” l944年春,73岁的傅增湘患脑 鉴》后,立即影印流传 有时为了学 术传播,甚至不惜举债收书 如l934 年借贷l3000元购得宋绍兴监本 《周易正义》 此书沉晦数百年,宋 以后学者未见全本 当年临清徐氏 收藏,秘不示人 傅增湘一得到此 书,立即影印行世,然后售去原书 抵债 血栓半身偏枯,以后长期卧病 l947 年以后,又不得已出让最著名的景 格本《史记》和宋蜀本《南华真经》 后又将近百种明刊善本和名人抄 校本出让给北京图书馆 l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 选首届院士。傅增湘初为人文组提 名人选,胡适日记(《胡适的日记》 手稿本第十五册,台湾远流出版公 司)中就留下了一份中央研究院院 士人文组部分拟提名单,其中,中 国文学有沈兼士、杨树达、傅增湘 等几位 但傅增湘最终没有当选 既从前贤,又不拘陈说,广引博征, 多方考证;校订文字,既详校善本 优胜,又标明错本谬误;“至于撰人 仕履、著书旨意,必详人所不能详, 其常见者则略焉 ”此外,还考述版 刻源流,介绍版本知识 有些题跋, 缘史议时;有的则侧重学术议论 《藏园群书题记》在他本人的 自l92o ̄g离乡,傅增湘始终未 能回蜀。晚年蛰居北京,思乡之念 著录和近代目录学著作中都是最 有价值的 余嘉锡先生为之作序, 称“于版本、校雠二者,自道其所 更切 乃发愤编辑《宋代蜀文辑存》 一书,历时数年,成书l00卷 他在 得,实能开自来目录家所未有” 傅增湘原号“双鉴楼主人”,后 序中说,“尝思生为蜀人,宜于故乡 薄有建树 事会不偶,此愿未偿,而 怀土之思,久而弥挚 ……兹编欲 发两宋沉晦之文章,以存千百辈蜀 贤之志事,使无人力肩此任,将何 以光故国而慰前贤耶!”书成后,为 这年秋,北平即将解放,胡适曾到 傅增湘寓所拜访,劝说傅增湘和眷 属飞去台湾。傅增湘不为所动。 为“藏园老人”;他的著录,从《双鉴 楼善本书目》《双鉴楼藏书续记》到 《藏园群书经眼录》《藏园群书题 记》也见证着一个藏书家走向校雠 学版本目录学家的历程 l949 ̄9月l2日,傅增湘在病 榻上会晤了到京参加政协会的张 元济。此时的傅增湘已是残烛在风 筹措印费,忍痛售去宋元抄校书 l00种,又得友人孙鸿猷之助,才得 以印成流布 傅增湘讥刺过某些藏书家:一 类为“万金挥手,百城自尊”,“然五 经不知,三史挂壁”的“大腹之贾, 乳臭之儿;一类为“搜异罗珍”,“坐 拥万签”却不懂分类编目,“兰艾杂 陈”的豪门贵胄;一类为“鉴别既 精,网罗尤广”,然“孤本秘籍,坚不 示人”的“故家贤俊,当代胜流” 中摇曳,“卧不能兴,舌本艰涩,语 不成,偶有一二语尚能达意 ”但 “有朋自远方来”,傅增湘异常兴 奋,他颤颤巍巍将心爱之物一一搬 出,先是从床头拿出自己所作已刊 成红本的5册游记,再出示叶恭绰 朱笔题的诗扇一把,还叫人从柜子 高人义举,常为学林佳话。 聚散有缘 “天一散若云烟,海源躏于戎 马”,傅增湘感于历史教训曾预言, “举吾辈耽玩之资,成昔贤保藏之 力,又焉知今日矜为秘帙者,他日 宁不委之覆瓿耶?” 里取出卷首有沈曾植题词、自印的 《百衲本史记》…… l0月l5日,张元济临行回沪再 访藏园 当天他在日记上记下“唏 傅增湘独标高格,既不耿耿于 私藏之聚散,更“择其罕见者若干 迫近晚年,傅增湘的生活日渐 种付之欹劂,尤不吝通假” 傅增湘 时常以书易书,“随弃随收”,加快 窘境 他的藏书,除为更新流通时 售去少量外,此后也因为经济的原 嘘作别,恐此为最后一面矣 ” 病人膏肓的傅增湘让老友难 以放心 张元济曾以面察和函呈两 流转 如l929 ̄g编定的《双鉴楼善 本书目》,过了一年,“偶自检视,则 目存而书去者,十已二三” “文字典籍,天下公器” 傅增 因不得不售去一部分 他给友人的 信中提到:“藏书不能终守,自古已 然。吾辈际此乱世,此等身外物为 累已甚 兼以负债日深,势非斥去 一种方式求告陈毅:一是傅增湘“病 瘫痪,口不能言,且贫甚”急需救 援;其二“藏园”的“正房也为人所 占,听说是军队,过去是国民党军, 现在不清楚” 湘尽力传播校雠过的古籍,除编成 校雠记数十种陆续发表供学人采 择外,还向很多学者慷慨提供藏书 借阅 王国维、章钰、张森楷、吴廷 部分不可 ” l929 ̄g正月,傅为“亡室营 葬”,“精力赀用,实已竭尽无余,此 后更当从事省啬,并专心卖书,以 据说,最后周恩来过问了此 事。当专人持陈毅原信及周总理批 示前往探视时,傅增湘已于l949年 l0月20日去世 他埋进西郊的福田 燮、朱希祖、陈垣、王献唐、刘文典、 弥债窟,但此一年中非得三万元不 能济事,故无论宋元抄校精善普通 各本,苟能得价,即陆续去之,更无 胡适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帮助 张元济影印《四部丛刊》,傅增 湘“尽出家世藏书,如宋刻则有《史 记》《魏书》《南齐书》《唐书》《五代 公墓,安息在王国维、钱玄同等一 群旧识的周围。 余力收入矣” 他在给张元济的信中写到, “大儿忠谟成婚后……明春拟赴德 “聚是缘,散是理” 傅增湘的 藏书,自然也就风流过云散尽 史》,元刻则有南、北、辽、金四史, 巴蜀炙志.200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