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面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

来源:爱够旅游网
时代经贸 2010耳3月中旬刊 总第163期 全面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 李琳斐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但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表述,人们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理解 也有差异,甚至片面的强调其中某点表述,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对此,我们应该了解他写作时的不同历史背景和前提;认清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动态 发展的体系,全面系统的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现实性;以人为本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次表述 在世界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界 定。他关于人的本质有三次明确表述: (一)“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Eli 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指出实 践或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中具有的特有的方式,是人和动物的本 质区别,也是决定人其他特性的根据。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 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有着本质区别,动物是本能的 适应自然环境,而人则是将自然界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二)“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 “人的本质 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2】。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 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离不开和自然的关系,但其决定作用 的是社会关系。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 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生产是社会化的生产,做为生产的 人也是社会化的人。 (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原文是“他们的需要即 他们的本性”。 马克思说的“需要”是被赋予普遍性、能动 性和永恒性的,“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 的本质的新的充实”[3]。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 和一切社会关系就失去意义。对前两点的综合,也是找出前两 点的原因。 二、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表述理解的误区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次表述,是联系的、相互统一的。 社会关系是人类活动的具体形式,而社会关系的性质是由实践 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社会关系作为人类活动的组织方式,又 是人实践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必要条件。 实践或劳动以社会关系为形式做为现实的人的内容,动力 就是人的需要。马克思的经典表述就是一个方法论,说明人的 本质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并不是定义人的本质就是什么。人的 本质就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很多人的理解误区在于对马克思人 的本质产生误读。 第一,片面认为“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的观点。这是不 科学的,人本主义的。马克思明确指出:实践性是人与动物区分 开来的本质特征。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认识和改造环境,证明 人是由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过程中,人才是真正地 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人的本质离不开劳动,但“劳动本身”并 不是人的本质,只有通过劳动过程才能认识人的本质。 第二,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科学定 义。对这点的误读占绝大多数,人的本质是离不开社会关系, 但“社会关系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的完整表述 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要关注他所说的“现实性” 这个定语,马克思的“现实性”是方法,他指出,只有从人的 切社会关系着手,系统的整体的考察人的本质的复杂结构, 也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对“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误读。马克思在《德 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里要 强调“本性”和“本质”的区别和联系,本性是人之属性,就 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质, 一、一特指人的社会属性:本质是人本性的核心。马克思说的“需 要”,是把需要和实践和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的需要是 历史进化的产物,由社会物质条件决定,并不依赖人的主观意 识。人的本质离不开人的需要;但“需要本身”并不就是人的 本质。需要的发展,即本性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 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三、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现实性”表述的思考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 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有人提出疑问: “现实性上”的表述全不全面? 首先,看马克思作这一表述的背景和前提,马克思当时是 在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抽象的人,即把人看作是所有时期, 所有社会,所有阶级的人;而不是一定时期,一定社会,一定 阶级的人。马克思特别指出“现实性上”的人的本质是一种批 判的理论武器,用来批判把人的本质抽象化的理论武器。 其次,一直以来的宣传都过于集中在他的“现实性”本质 方面,这是对马克思本质的片面理解,片面的强调人的社会关 系,把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现实性表述看作是马克思关于人的 本质思想的全部,忽视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可能性”的 表达。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可能性本质”,但他思想中 关于人类解放、‘人类理想、人的全面发展都体现出了他在人的 本质的可能性的理论。 不能将马克思的现实性阐述孤立的看待,马克思关于人的 本质和人的发展学说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的统一,人只有通过实践特别是劳动才能获得赖以生存发展的物 质资料,并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实践过程,就是将人的可能性、 人的理想与社会的可能性、社会的蓝图逐步转变为现实存在的。 第二,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充分说明了马克思 主义学说对人类寄予的深切关怀,为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 展”。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_5] 第三,马克思强调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 进步。生产力是人本质的直接体现,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而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现实性上生产力的水平代表一个社 会、一个阶级的水平;生产力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则体现人发展 的无限可能性。马克思对生产力的高度重视体现出对人的现实 性本质和人的发展的可能性的有机统一。 四、正确认识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思想,深入理解“以 人为本” 坚持人的本质是有机的动态系统,就是坚持“以人为 本”。“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目的,回答了为什么 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动力,回 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 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只有 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以人为本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人的 利益为本、人的幸福为本;就是以尊重人为本、理解人为本、 关心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坚持以人为 本就是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精神,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新 发展。 ・29・ Economic&Trade Update Mid-journals Sum.NO.163March.2010 演化经济学收入分配问题初探 ——基于我国目前现状 刘方华 (山东经济学院经济与城市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通过对我国目前存在的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以实现对演化经济学理论的收入分配观和价值理理论进行一些启发性思考,寻求一种“古今中外”相 结合的分析方法,提高演化经济学预测和指导现实的能力 【关键词】演化经济学;收入分配;易经;价值论  ̄IDJ,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演化观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包含了很丰富的演 化思想,希望通过对其发掘整理,丰富演化经济学的内容。 邓小平同志在解答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 指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实这也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遵循的演化路径。根据控制论的 思想,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的使用负反馈的调节机制对 过程不断的加以控制,使其有效完成目标,以防止我们在摸着 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随波逐流。而以哪种政策手段 作为这一一负反馈机制就必须是我们应该加以考虑的问题,我们 可以利用演化经济学的知识对邓小平的这句话进行结构,得出 我们的结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揭示了创新对于经 济的重要性,这-- ̄,j新是一个制度和技术协同演化的过程,而 创新是一种正的反馈机制;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需要 我们通过政策对生产关系和收入分配问题进行调节,对经济系 统实现负反馈调节; “共同富裕”也具有深刻含义,邓小平同 志提出“共同富裕”而不是“同等富裕”,说明了他深刻的认 识到多样性才是合乎自然的,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 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就说明天道运行的规律是一 个熵增加的规律,是消灭有序,到达平衡态的规律,人道规律 是一种负熵,抵消熵增,获得有序的过程,世界和谐必须是在 天道和人道中找出内在对立统一,不搞平均主义,也不要是收 入分配过大,最好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生产关系是与生 产力相适宜的,生产力发展源于创新并落实到收入的增加 , 所以两个“消”可以总结为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搞好分配,这 样收入分配政策就可以作为这一负反馈的机制。收入分配的负 反馈调节并不是当经济发展的一定程度再进行,而是伴随着经 济的发展协同进行,只是在每一个阶段强度不同而己,如果一 开始不加以负反馈控制,当偏离的过大时再调节会对整个经济 系统产生强烈的冲击,往往必须采用矫枉过正的方式,反而不 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分入分配方面的 问题,在收入分配中要更看重公平正义的作用,温总理曾说过 一、“公平正义比太阳还光辉”,所以要求我们在研究和制定收入 分配政策时要有坚实的价值伦理观为指导。目前急需要一套用 我国国情相适宜的理论来预测指导我们的收入分配问题,而邓 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演化发展理论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 思路,以这个为起点,结合我国现实和传统智慧,寻找一条解 决这一问题的中国道路。 二、运用《易经》演化观看收入分配问题 单纯建立在商品价值理论上的收入分配观难免带有还原论 的色彩,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经验总结后,我们 可以从有机整天演化的角度看待收入分配政策的变化。分析的 方法论基础为脉象分析法,通过取象比类的方式和建立在经验 观察之上的体悟来分析这一问题。贾根良教授提出的脉象分析 主要是通过对《易经》的研究中发现,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 发展所做出的一个创造性的贡献,在此将尝试利用脉象法简单 的认识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提出预测和指导建议。 《易经》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经》关于事物发展 规律的演化认识与演化经济学相通,而其又对事物的发展规律 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基本的预测法则,这就为我们测经济问题 提供很好的工具。“八卦定吉凶说明了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 由于不确定性导致了吉凶的产生,我们可以通过对卦的分析研 究,趋吉避凶,以指导我们的现实。据此我们进行如下的分析 判断。 《易经》有六十四卦,每卦由内外两个三画卦组成。每 卦都有卦名,卦辞,爻辞,卦名代表此卦的整体含义,卦辞为 粗解,爻辞是对每一爻的详解,分析了此卦从开始到结尾的每 步的含义 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可以看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一个过程,所以,取“地雷复”卦作为一个研究的起点。 “复”卦是最底下一个阳爻,上面五个阴爻,内卦是雷卦,外 卦是坤卦。从卦象来看,有阳气发动,破冰回暖的意思,很形 象的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形势,通过地区实验,推向全 国的中国特色式改革。而外卦的“坤”卦,正是说明了当时改 革的外部环境,“坤”是三阴卦,形象的表明了冷战时期的国 一五、坚持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在当前有着十分重要的 意义 通过对人的本质的探求发现:人的需要不能完整的表述人 的本质;人的劳动或实践也不能完整的表述人的本质;人的社 会性仍不能完整的表述人的本质。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动 物的最根本特征是实践;群体之所以为群体,而相互区别开来 的最根本特征是形成其群体的社会关系;个人之所以为个人, 相互区别开来的最根本特征是在不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独特个 性;需要则是作为人进行物质生产及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 系的纽带。 人只有体现出人的个性、特点、生命的价值,才能使人成 为人。只有具有了自主意识、独立精神、个性鲜明、彰显自我 生命价值、敞亮的生活的人才能享受到精神的安宁、情感的平 和、生命的快乐、生存的幸福。反之,不能使人成为人,就失 去了人存在的意义。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它从逻辑起点 上、思想内容上、价值归宿上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上突破传统 的束缚,超越以往的认知。同时,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也有其 当代价值。坚持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 调发展;坚持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设进程。 参考文献: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J 【3]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IM]. 1 4l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tVq.1995,56. 【5】马克思,恩格斯冯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NI.1995,273 作者简介:李琳斐,女,陕西西安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