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校 学期: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案例提交人 参与本案例 工作对策研讨人 *** *** *** 提供案例的班级 本案例报表审核人 406 *** 问题描述 成因分析 工作对策 小高(化名),男,10岁, 2017年进入我校读一年级。作为班主任,我从二年级开始接手这个班,通过平时的观察与发现,小高被身边的人贴上很多消极的标签。该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招惹同班同学,总想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甚至遭受到同学的反感,作业经常缺交,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完全是被动的,学习起来也很吃力,并且对老师怀有敌意,有叛逆的倾向,有对抗意图。 通过前班主任、科任老师以及学生的观察和了解,该孩子比较好动,上课注意力总是容易转移,导致学习成绩跟不上来,作业无法靠自己能力完成;总喜欢用不恰当的方式招惹、吸引别人关注他,期望他人跟他交往。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父母破裂,缺少家人的关爱,希望做一些能够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的事情。该生有两个方面的习惯要重点加强培养:一个是行为习惯,另一个是学习习惯。 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里说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即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一切问题的开始都需要走进孩子心灵,了解孩子心理需求是什么,作为老师应该首先把这一道屏障消除,问题才能顺势解决。 1. 关心孩子学习和生活,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敌意 在班级的管理当中,很多时候是“关系大于管理”。和谐的师生关系对班级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的关键。但是部分班主任跟孩子之间存在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差距带来了距离感,所以作为班主任首先要积极改变“师道尊严”形象,努力成为孩子的心理同龄人。首先可以从孩子的日常生活着手,衣食住行点滴关注,一句问候:午饭后,询问他,刚才午饭吃饱没有?你最喜欢吃什么菜?其次关注作业方面:有时候看到他坐在那里发呆,就知道他不会解题,我便走到他身旁,让他读题给我听,帮助他理解题目,一起分析思路。就这样每天做什么事,也给他个温馨提示 。一个星期后,他对我的敌意开始消除,值得开心的是,他开始也会跟我说他自己的事情。对待其他人,没有像以前那样偏激或恶作剧,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逐步养成,虽然偶尔还会与同学发生小矛盾,但总体是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2.约谈家长,开展家教指导。 向孩子父母反馈这类问题,约谈到校,面对面沟通,从家长那一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从约谈的过程看来,父母双方持有相同的思想方向,但是行为方向不一致。母亲一方对孩子关心力度不够,第 1 页 共 3 页
教育效果 没有及时跟进孩子在校的表现,处于偶尔反馈,偶尔解决,不反馈不解决的一种状态。父亲则忙于工作,很少过问孩子情况,平时在家就是给孩子配一个手机,学习只是轻描淡写地问一句:作业写完没有,至于过程却没有过多的询问。而孩子也是摸透父亲的心理,只是口头上问问作业是否完成,至于知识有没有搞懂都不会过问,所以都会应付回应说作业完成了。父母亲在家关系不融洽,处于分居状态。今年孩子没有跟母亲住在一起,而是跟奶奶住在一起,孩子长时间处于这样父母亲不和谐的情况下,孩子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都是很少的。物质上的满足基本不成问题,但是孩子在心理上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他出于本能,肯定会通过他的方式去寻求这种心理的满足。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该孩子在生理和安全需要上基本是得到满足的。在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上是缺失的。因此,在跟孩子父母亲沟通交流时,我特别提出这两个方面的需求,社交需要即是否得到家人、朋友的认同与关心;尊重需要即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只有慢慢满足孩子这两个方面的需要,我认为,孩子的行为和学习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与科任老师合力教育 针对该孩子的学习问题,我会不定时跟语文和数学两位主科老师沟通交流,询问他的学习情况,课上表现和课后完成作业情况;同时也跟科任老师说明他的家庭情况,我们三科老师都会在学习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在学习上可以保持一种平等的教学状态,避免强压迫和战胜他的方式,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抗拒,进而增加交流困难,不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因此,我们老师统一教育方式,合力教育,平时也让家长多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多方面教育孩子,力求看到孩子不一样的变化。 4.抓住机会,鼓励表扬 在班级上,他也很爱表现,有一次,垃圾桶满一大桶,问了两次没人动手清理,那时,他突然一声不吭起来走到卫生角,拿起垃圾桶向门外走去。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我顺势大大表扬他的担当和责任,进行优点轰炸,要求全班把掌声送给他。他还不好意思地嘴角微微上扬了,我看得出来,他很享受这种大家认同他和赞扬他的时刻。从那一次起,只要他在课堂上每一次主动举手或者发言,我都会抓住机会进行表扬,鼓励他。 经过这两年的家校共同努力,该孩子在性格上有了转变,他的行为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能够看得见的是,他在与同伴沟通交流时,多了一份谦让和分享,少了很多计较和嫉妒,在生活上变得心情愉快;一个被贴上令人厌恶的标签的孩子,如今已经慢慢撕掉这种标签,他用自己的行动为自己争光,成为班级中性格良好的一员。劳动上,他会按时完成自己的卫生任务。学习上,他的作业也能按时完成,成绩对比之前也有提高。 第 2 页 共 3 页
案例反思 通过小高的情况,侧面呈现出一个家庭教育的普遍现象,教育与 养育缺一不可,不仅要在物质上得到基本的满足,最重要的是社交和尊重需要的给予,这是对孩子现阶段的学习乃至以后成长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平时跟他交流沟通时,从侧面也可以了解到自己有时候在处理他们一些问题时,个人情感因素也是占据一半以上,没有客观地去分析问题,导致问题解决不公平,引起孩子对我产生偏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很感谢他的问题存在,让我知道,育人必须先育己,每一次每一个这样或那样的他出现,对他对自己,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第 3 页 共 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