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三语文课外课内总文言梳理整理

初三语文课外课内总文言梳理整理

来源:爱够旅游网


文言文复习(一) 通假字

课内复习:

1、孰为汝多知乎 2、缚者曷为者也

3、圣人非所与熙也 5、恐栗,为儿恒状 7、出门看火伴 9、诲女知之乎 1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13、火齐之所及也 15、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17、甚矣,汝之不惠 19、一厝朔东 21、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 23、夫不能以游堕事 4、之虚所卖之

6、对镜帖花黄

8、不亦说乎

10、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汤熨之所及也

14、但手熟尔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8、河曲智叟亡以应

20、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4、恶能无纪

1

25、余拏一小舟 26、故患有所不辟也

2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9、乡为身死而不受 30、曾益其所不能

31、困于心,衡于虑 33、公输盘不说 35、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37、必能裨补阙漏 39、属予作文以记之 4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3、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45、广家世世受射 47、广为圜阵外向 49、汉军罢,不能追 51、南绝幕,遇前将军 32、入则无法家拂士

34、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36、已持臣守圉之器 38、百废具兴 40、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2、既陈,而后击之

44、徐公来,孰视之

46、诸将多中首虏率

48、杀数人,胡虏益解

50、军亡导,或失道

5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2

53、媵人持汤沃灌 、同舍生皆被绮绣

课外练习:(找出此句的通假字,并解释)

1、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文言文复习(二) 古今异义词

一、例如:其实味不同 “其实”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它们分别有自己的含义。其:它的。实:果实。完成以下练习:

1.是炎帝之少女 2.芳草鲜美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 所以动心忍性

7.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8.吾知所以距子矣

9.诚宜开张圣听 10.叹息痛恨与桓、灵也

11.以臣卑鄙 12.由是感激

3

1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4.三军以利用也

15.今齐地方千里 16.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课外练习: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选自《河中石兽》)

二、例如: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古意指热水,现在指菜汤或肉汤。虽然古今义有所变化,但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完成以下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聚室而谋

3.吾与汝毕力平险 4.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5.请献十金 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吾义固不杀人 8.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9.临表涕零 10.何苦而不平

11.微斯人 12.小大之狱

13.公伤股 14.能谤讥于市朝

4

15.若爱重伤 1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17.怜惜臣之妻私臣 18.杂然相许

19.右备容臭 20.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21.孔子不能决也 22.连月不开

23.野芳发而幽香 24.诸将多中首虏率

三、例如:学而不厌 厌,古意为满足,而今义为讨厌、厌恶。古今义之间的区别很大。完成以下练习:

1.子将安之 2.得一人之使

3.王曰,何坐 4.叶徒相似

5.寡人反取病焉 6.令康伯捉熨斗

7.且著襦,寻作复裈 8.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9.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10.默而识之

11.方北面而持其驾 12.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13.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14. 渡者熟视小奚

5

15.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16.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17.使人索扁鹊 18.

19.惩山北之塞 20. 其妻献疑曰

2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3.咸来问讯 都 2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5.不足为外人道也 26.得其船,便扶向路

27.未果,寻病终 28.潭中鱼可百许头

29.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0.胡不已乎

3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2.佳木秀而繁阴

33.薄暮冥冥 34.春和景明

35.期年之后 36.其射,见敌急

37.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38.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课外练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

6

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文言文复习(三) 活用现象

一、名词活用为状语

例如:我将东徙 东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状语解释成向东;又如犬牙差互 犬牙本指狗的牙齿,这里活用为状语解释为像狗的牙齿。练习: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斗折蛇行

3、鳞浪层层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5、手自笔录 6、主人日再食

7、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公将鼓之 鼓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解释成击鼓。又如愿为市鞍马 市本指集市,这里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去集市上买。练习:

1、棹数小舟 2、不蔓不枝

3、朝服衣冠 4、腰白玉之环

7

5、神弗福也 6、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7、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8、深入不毛

9、吾义固不杀人 10、少年雄于地球

11、处处志之 12、以待饥者而食之

13、苔痕上阶绿 14、、草色入帘青

15、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三、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是两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为了复习的方便,我们把它放在这一讲,与名词的活用一起来复习。关于使动用法,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大量出现,动词与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来理解和解释。例如:必先苦其心志 苦应理解为“使他的内心痛苦”。练习:

1、国人道,闻之于宋君 2、无案牍之劳形

3、凄神寒骨 4、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5、空乏其身 6、明耻教战

7、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8、生于忧患

8

9、 10、行拂乱其所为

四、意动用法

动词与宾语的关系可以用“以……为……”来解释,翻译为“认为”或“把……当作……”。例如:不耻下问 耻,以……为羞耻,全句译为“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耻辱”或者是“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练习:

1、母甚异之 2、渔人甚异之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课外练习:翻译全文,指出加粗句中的活用现象。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9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文言文复习(四) 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式

现代汉语中常用“是”来表判断,如这是一本书。而古代汉语中可省略判断词,如臣本布衣,翻译时需加入是,译为我本来是平民;常常也用“也”、“……者,……也”、“ ……者也”来表示判断。在《醉翁亭记》中就有很多,例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翻译为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练习: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夫战,勇气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二、 被动句

“为……(所)……”连用常表示被动,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

“于……”有时也能表被动,如:困于心,衡于虑是说思想被困住,思虑受到阻塞。

“见”有时也表被动,如:见笑大方之家是说被有学问的人耻笑。

当然也有直接用“被”字的,但出现较少;或者“被”字不出现,但谓语解释时需要加上“被”如:王之蔽甚矣是说大王被蒙蔽得很深呀!。练习:

1、士以此爱乐为用 2、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

10

5、帝感其诚 6、山峦为晴雪所洗

7、读天下书,穷天下事,以为天下用 9、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之焉。

三、 “何”字与“何”字构成固定用法的问句

何字常出现在疑问句中,可译为“什么”、“怎么”、“为什么”。例如: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有”可译为“有什么”例如:何有于我哉?

“何以”可译为“凭什么”“用什么”“把什么”例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如”可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例如:吾欲之南海,何如?

“何若”可译为“怎样”“什么样”例如:此为何若人?

“如之何”或“若之何”相当于“何如”、“何若”,也译为“怎么”、“为什么”例如: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如……何”或“若……何”则和上面的理解不同,可译为“对什么怎么样”“把什么怎么样”例如:如太行王屋何?练习:

1、 吾欲辱之,何以也? 3、“何坐?”曰:“坐盗。”

5、 子何恃而往? 6、其如土石何?

9、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1、此乐何极!

11

13、何以战? 14、何有于二毛?

15、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18、何有于我哉?

19、缚者曷为者也

四、 由奚、胡、恶、安、焉组成的疑问句

在这类疑问句中,它们可译为“什么”、“为什么”、“怎么”、“怎么样”、“哪里”等。例如:君之楚,将奚为北面?练习:

1、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3、尔安敢轻吾射?

4、子将安之?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且焉置土石?7、胡不已乎? 8、胡不见我于王?

五、 反问句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六、其他

12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是亦不可以已乎?

4、我中国其果老大亦乎? 5、汝亦知射乎?

6、汝曹知否? 7、可据理臆断欤?

8、其李将军之谓也?

六、 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一般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或者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或表达艺术的需要,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例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练习:翻译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

5、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七、 宾语前置

13

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例如: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子何恃而往? (恃何)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何陋之有?

此外,还有特殊的形式。例如:吾孰与徐公美?其实就是吾与徐公孰美?练习: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何以战? 4、多歧路,今安在

5、唯利是图 6、唯余马首是瞻

7、何罪之有? 8、晋何厌之有

八、状语后置

后置,实际上就是“置动词后”。之所以是“后置”,其主要的参照物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因而找出和找准动词,就能快速而又牢固地掌握这一知识点了。另外,状语后置时多出现“于”字或“以”字。例如:宋公及楚人战于泓,战为动词,翻译时需将于泓放在战的前面。练习:

1、尝射于家圃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相与步于中庭 4、具告以事

14

5、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九、“以……为……”句式

每人在所学过的文言文中找出五个这样的句式,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说说有什么方法掌握这一句式呢?

十、中心语省略

省略句主要有如下几类:主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量词的省略等,对于原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一般应将其补充出来。

示例: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走了多远路。

通过自主学习,归纳总结

15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