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文学
我们一般而言的“文学”,是现代审美意义上的“纯文学”。但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的创作和观念从来都是开放性的,我们对于文学的认识也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纯文学”只是一种历史的建构。 二、什么是文学理论 (一)古典文学理论 1.中国古典文学理论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主流形式有文论、诗论(诗话)、词论(词话)曲论(曲话)和散文、小说(含戏剧)评点等,另外,也大量杂糅于诸子著述、注疏、书牍、序跋、史籍、小说逸闻、碑文铭刻、文人札记和诗文之中。 2.西方古典文学理论
西方古典文学理论的基本形式是诗学与修辞学,二者皆诞生于古希腊雅典时期。但从古罗马共和晚期以降,诗学与修辞学的发展合流,诗学被普遍当作修辞学的一个部分而存在。西方古典文学理论的发展线索相对比较清晰,其理论基础基本上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奠定的。 (二)现代文学理论 1.现代文学理论的诞生
现代文学理论的诞生经历了古典“诗学”——近代“文学批评”——现代“文学理论”的历程。
2.我国的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创制,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我国文学理论的受到欧美、苏俄和日本的影响。就其命名来看,有文学概论、文艺学和文学理论三种称谓。 (三)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它有其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1. 文学研究的对象
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1)文学作品与文学创作(2)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批评(3)文学生产与消费 2.文学理论的性质
(1)实践性(2)人文性(3)科学性 3.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
(1)文学哲学(2)文学社会学(3)文学心理学(4)文学语言学(5)文学价值学(6)文学信息学(7)文学文化学 三、艺术生产
在世界文学理论的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基础,提出和论述了艺术生产范畴及其丰富内涵。
1.揭示了文学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物质生产制约并支配艺术生产,但艺术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又有自己的运动和发展规律。
2.揭示了文学作为商品的属性。
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在文
学艺术的生产中,由于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制约,作家具有了身份的二重性,既是非生产劳动者,又是生产劳动者;文学既是特殊的精神产物,又是商品。 四、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莎士比亚化”,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其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而“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分页,则可以看做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创作原则及方法的分野。
所谓“席勒式”,是指席勒创作中部分地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席勒式”指席勒在部分的创作中,从观念出发,以主观观念的演绎代替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写,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创作倾向。
“莎士比亚化”的内涵包括:1.严格地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地按现实的本来面目再现现实,2.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现实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3.好包括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以及语言的明快、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等。 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引入中国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适应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则适应了中国新民主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文艺发展的需要。中国正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定社会条件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工人阶级虽然在一战后,开始以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但其主要任务是以新的理论和实践武装占人口90%以上的农民群众,主要斗争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这种“特殊条件”决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必定采取“特殊的形式”。 六、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为理解文学的性质提供了根本的思想方法。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一)认识性
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法反映社会生活。 1.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2.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3.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二)倾向性
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1.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其与两个要素有关,一是作家所具有的特定的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另一是社会生活所包含的政治和思想内容。这是文学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属性。
2.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文学具有政治和思想倾向性,但是文学决不能成为时代政治的概念化的宣传工具。一方面文学的倾向性一定要建立在文学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文学的倾向性应当以符合艺术规律的形式体现出来。虚假的,概念图解式的文学方式都是不足取的。 (三)实践性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又能够通过其特殊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能动的影响。文学的实践性,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
特性。
1.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文学与政治实践的关系复杂而绵长,古今中西莫不如此
2.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文学作为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若戳中人的痛点,其影响也可以是激烈而迅猛的。
3.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民族亦有一民族之文学,文学不仅是时代和个体精神的体现,也将经由个人主体精神的改变,渐进缓慢却又深入持久地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发展。 七、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审美活动对应的主要是人的情感领域,但美的事物和艺术不仅与感情有关,还会涉及到认知和道德。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表现了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文学并不拒斥理性,只讲求形式与审美的作品不免单薄,文学的人文承载和思想厚度,莫不是通过理性传递的。
在文学中,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不应是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应达到水融、浑然无间的状态。诗理因诗情获得生命,诗情因诗理得以深化。 八、怎么理解文学的间接性 文学的间接性,又称非直接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文学能够描绘事物的形貌,但总不如绘画、雕塑和舞蹈直观可感;能够描绘事物的声音,但总不及音乐丰富真切;能够描述人物的行动和事件的发展,但无法达到戏剧和影视的生动逼真。
文学是一种以抽象符号来表现艺术形象的,在创作和接受中,人们需要将语言符号表现的事物转化为一系列内心形象,通过内在的感官来感受这些形象,形成相应的心理表象和情感体验。
文学语言在表现形象上的间接性,使文学艺术形象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也为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留下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读者将作品的语言符号转化为文学形象时,可以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艺术趣味,再造出无数带有读者个性色彩的或大同小异、或迥然有别的具体形象。 九、文学与语言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儒家对文质关系进行过思考。一方面,儒家认为“质”无法离开恰当的、能够引起审美感受的语言形式“文”而存在。
文字和文辞的内容必须通过具有审美特质的语言形式才能被人广泛接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时不能连篇累牍,形式大于内容。 在文质关系上,儒家基本认为语言的审美运用是为内容服务的一种话语实践,并且密切地将语言审美功能与其传达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社会功能绑定在一起。 道家对审美语言的思考要比儒家更加深入与深刻。道家没有局限于形式与内容,即文与质统一的角度考虑,而是指出,“言与意”的关系才是关键。意是对自然的本真体悟和把握,言是对这种体悟和把握的再表述。道家一开始就指出,语言是不完美的存在。 十、如何理解文学的真实
1.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也就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反映真实,表现情感,追求真理。
文学总要呈现社会现实,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的真实是对生
活的机械描摹。文学的真实有其特殊性,是内蕴的、假定的真实,富有主观性和诗意性。
2.文学价值的善,是指文学要反映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健康发展的追求,对人类和平、幸福的向往,以及对人类与环境和谐关系的珍惜等。也就是在追求真理和进步的过程中与人为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方式,体现了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深刻的道德关注甚至终极关怀,其道德性是必然要触及的。托尔斯泰“艺术家的目的不在于无可争辩地解决问题,而在于迫使人们在永无穷尽的、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中热爱生活。”文学所涉及的善,决不是为了说教,或给出权威终极的答案,而是表现和揭示生活,引发人对自身的反思,导向对生活的热爱。文学必然要涉及善,问题在于如何表现善。
3.文学有了真和善的内涵,再加上充沛的情感、形象的言语、创造性的形式和技巧等,便形成了一种更高形态的美——文学的艺术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文学要表现真与善,问题在于如何表现真与善,文学不是哲学与历史,文学也不是道德说教,真与善都需要通过艺术的美的形式来展现。
在微观的文学创作和接受中,其价值取向可能有所侧重,但文学价值结构的宏观形态始终是真、善、美的统一。 十一、心理代偿功能
心理代偿功能,文学可以通过艺术转换的方式实现人无法得到满足的欲望和梦想,通过艺术的心理上的代偿,实现心理平衡。文学的心理代偿,既有作家创作动机的一面,也有读者欣赏动机的一面。
在20世纪前,亦有不少理论家如立普斯、谷鲁斯、布洛等,都驶入从主体心理角度来研究文艺。但至20世纪,随着心理学学科的与成熟,心理学文艺理论成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流派之一。如我们熟悉的精神分析学文艺理论。
弗洛伊德,1856-1939,十九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人深入剖析认识自我,提供了新的角度,对诸人文学科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在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中,否定了“心理的即意识的”传统观念。“潜意识”并非弗洛伊德首创,但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比意识更重要,“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现实”,并以此构建起其理论体系。
意识,是人能察觉的心理活动,属于心理结构的表层,感知外界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前意识,起着中介作用,是可以被回忆,会唤回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连接着二者,并起到检察官的作用。
“潜意识”是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它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既不被社会理性允许,又未被消灭。潜意识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得到满足。者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被压抑的性本能,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能源或能量,即“力比多”。力比多冲动得不到满足,则会形成“情结”。滞留内部会形成“自恋”。力比多会通过做梦、失言、笔误、开玩笑等方式间接的宣泄出来,还会升华到各种物质和文化的创造活动中。
弗洛伊德以此形成了自己的文艺观,他认为文学是性欲的升华,各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创作的原始动机,而文学创作则如同白日梦,而作品是“经过改装的梦”。作家创作,读者阅读,主要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获得心理上代偿性的满足,维持内心的平衡。
对人的高贵的赞叹,是自洛克、卢梭以来的许多西方思想家的一致看法。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用诗性的语言发出由衷的赞叹,理性而优雅的人,如同天神一般,也是“人的发现”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然而弗洛伊德则从心理结构的层面揭示了人性复杂的一面。他还指出,正在进行着一战,“你真以为几个杀人争地的野心家如没有几百万同恶相济的追随者,便能使这隐伏的恶性尽情暴露吗?”在此之上,恶人是亲往行恶之人,而善人则能止于梦境。人的尊严是在承认非理性的本能欲望之上的。 十二、审美与娱乐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获得精神对现实的超越、实现审美理想,推动促进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也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审美具有属人性和社会性,是人文明化的标志,追求美的过程也是人不断完善自身的历史进程。审美也是人弥合心灵间隙的重要方式。
席勒,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他还是德国古典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对审美与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
文学的审美功能又有,悲剧型与喜剧型,优美型与阳刚型等多种类型。人不仅获得多样的审美感受,在欣赏过程中,内心诸能力还能得到完整的锻炼。 十三、当下文学的功能 十四、什么是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时作家在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作家的艺术过程,一般有形成作品整体框架、设计具体艺术形象和安排情节的演变这三部分。当然,次序并不一定先后相继,在设计过程中,还会不断地调整。
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是艺术概括,是创作主体对选定的材料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是生活素材上升为艺术形象的毕竟之途。作家总是力图借助独特的个别写出更具普遍意义或代表性的东西来。包括艺术综合、艺术简化和艺术变形三种方式
艺术综合,是作家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完整艺术形象的过程。作家往往将生活中许多人身上发生的事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使之更具代表性。
艺术简化,是作家对材料进行简略化处理的过程。作家对所写事件和人物有时只用寥寥数笔就将其特征够了出来,对大量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则几乎完全省略。
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
十五、什么是艺术变形
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
十六、什么是创作个性
十七、王国维“隔”与“不隔”如何理解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所论,也涉及语言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语言是文学的工具,但语言也有一定的。文字表现力不够,特别是用典、用事过多,会使真实情感淹没。 不隔,便是作品描写真情
实感,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隔,则是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 十八、艺术情感的作用
第一,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不论是内心情结的压抑,还是传递情感体验,人的情感总需要释放、宣泄和传达。艺术情感是推动文学创作的情感动力。 第二,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作为艺术情感生成的重要环节,情感的再度体验是指主体对以往情感积累(情绪记忆)的唤醒、复现、回味和关照的过程。经过情感的再度体验,作家才把自己的日常情感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情感。
情感的再度体验 1.是诗人创作的动力 2.还是新情感的创造3.是作家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审美关照 第三,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学创作是作家再度体验的情感转化为文学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过程。艺术形象包括感性形式、情感和理性因素。而情感与感性形式和理性是不可分拆的有机整体。
十九、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在文学创作中,想象(1)能促成文学的虚构性,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及结构布局等的完成;(2)能突破时间、空间以及生活真实等的限定,使文学创作的自由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能从更深广的范围去反映客观世界;(3)能调动创作主体原有的记忆表象、生活体验,来补足感觉的不足和现实的贫乏,“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 二十、作家与生活体验的关系
生活体验指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亲身体察与感受。作家的生活体验是自觉的、丰富的和深刻的。一般说来,作家的体验越丰富,对生活的理解就越深刻,对其创作就越有利。 文学创作与作家经历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机械的反映论和再现论。正如在小说《诗人》中所讲述的,作家看待世界的眼光显然是带着主体性的,是作家关照下的“整个的气氛”,相比琐碎的经验事实,其所看重是主观的真实。
作家的生活经历有很多,对其影响较大的有童年经验、故乡经验和痛苦经验。这会进一步影响到作家的题材选择,人物形象,叙事策略,审美情感,文学语言和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 童年几乎是所有人都难以忘怀的生命底色,也是其形成心理结构,人格特征与价值取向的精神摇篮。作家对自我的发现和肯定,使得其现实生活的经验与想象虚构的文学世界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童年时期的生活记忆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渗入到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成为影响作家创作的复杂元素和叙述资源。
童年经验对作家的影响非常深,之如老舍远在英美,他1924年离开北京,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回北京定居,但其笔下写的就是故乡北京;沈从文20岁就离开家乡,但其笔下大都是故乡湘西的风俗人情。
对于人的童年来说,诸如父母家庭、故乡地域、民族时代等都是无法选择的,这些因素也关乎到人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不论是丰富的还是缺失的,愉悦的还是痛苦的。
冰心与庐隐,同一时期的作家,20世纪20年代成名,都是福建籍女性作家,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书写的文学主题几近相同。但二者的文学作品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学风貌和审美情感。
冰心成长的家庭环境是开明而温馨的,家中并无“重男轻女”之偏见,反而对她倍加宠爱。父亲开明,母亲贤淑,支持冰心接受学校教育,直至海外留学。其后所接受的教“博爱”精神、泰戈尔泛爱哲学,欧美“平等、民主、科学”观念,都是童年之爱的延伸与扩展,也共同构建了她的“爱的哲学”。
庐隐则缺少疼爱,甚至未曾享受过母爱的抚慰。两岁生疥疮,三岁不会走路不会说话,脾气却爱哭闹,偏拗傲。又添严重的热病,由奶妈带至乡下得以康复。当其回到父母身边时,
以难以融入家庭。甚至曾因哭闹甚烦,惹得父亲将其抛入水中。其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世间世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
丰富的还是缺失的,愉悦的还是痛苦的,这些经验都会对创作主体的灵魂产生恒久的、深层次的震撼,从而形成作家深层次的生命体验,进而构成作家日后巨大的创作内驱力。同时,理论家普遍认为痛苦的、缺失性的经验是构成作家创作的主要动力源。
以鲁迅为例。他的笔下不乏对童年的描写、故乡的呈现,对其时的人和事的记录。但我们会发现,鲁迅对童年和故乡的描绘,呈现出不同的情调。
在《社戏》中,鲁迅眼中的故乡景色是“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倾向,夹杂在水气中扑面而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这里的故乡是充溢着生机和活力的,笔调轻松舒展,机智可爱的伙伴、朦胧的江南夜色、皎洁的月光、灯火中的戏台、悠扬的晚笛、像一条大白鱼驮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翻滚的航船。且江南水乡,人性淳朴,儿童自由活泼。满是暖色。 到了《在酒楼上》的S城,则是这样一幅景象,“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的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早不知散到那里去了”;所著的旅馆“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先前熟悉的小酒楼,也是“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很依旧”。
鲁迅的笔端流露出的是沉重、压抑和郁闷的气氛。鲁迅的童年从小康之家落入了困顿,家庭的变故使鲁迅对故乡的描绘呈现出明显的变化,江南美景不再,其察人观物都罩上了一层悲观灰暗的色彩,故乡也呈现出灰暗衰败的景象。 当长大成人,童年和故乡不仅成为作家从事创作的源泉,还成为其在成人世界中遇挫时的安全堡垒,是一个想回却永远回不去的精神世界。写作对鲁迅来说,是一场返乡的精神之旅,而其对童年及故乡的复杂情感,不仅直接表现在人、事、物的描述上,还体现在叙事策略的运用上
以鲁迅的小说《祝福》为例。小说一开始,鲁迅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中间转为第三人称,讲述祥林嫂的过往,“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年……”。在小说的结尾,又转回第一人称,“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我在朦胧中……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鲁迅为何要两种人称的交替使用?
鲁迅对故乡的那种极为复杂的情感体验使得他常常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互交叉的叙述策略。传统文人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挚爱情感和幼时被故乡文化所驱逐的难言痛苦时常纠缠在鲁迅的创作之中,导致鲁迅经常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诉说自己回归故乡的所见所闻,以及与故乡文化的疏离和隔膜,然而被驱逐的经历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又使他不得不时常进行着精神的还乡,并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解说着对故乡人的痛苦与无奈,从而形成一种“离家,归乡,又离家”的独特叙事模式。《故乡》、《祝福》、《在酒楼上》,莫不如此。这也形成了现代作家对故乡既留恋又批判的复杂情感呈现的固定表现手法。 二十一、怎样理解文如其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