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规范练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来源:爱够旅游网
课时规范练3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

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2020山东烟台期末)下表摘编了一些古籍中关于三国时期东吴之地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当时东吴地区( )

出处 《吴志·鲁肃传》 《吴都赋》 《吴书·钟 离牧传》 内容 孙吴“沃野万里,士民殷富” 建康(今南京)“富中之甿,货殖之选。乘时射利,财丰巨万”;东吴之地“其四野则畛畷无数,膏腴兼倍……国税再熟之稻” 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平均每亩可达三斛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经济得到开发 C.耕作技术全国领先 D.贫富差距缩小

2.(2020北京朝阳模拟)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俗能织布,善田种,畜羊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 ) 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 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 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2021四省名校第一次大联考)史载,330年,晋成帝开始度田收税,规定每亩税米三升。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每亩税米二升。太元年间,鉴于咸康初年计算税米,五十多万斛收不上来的情况,规定按人丁收税米。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 A.赋役沉重导致农民抗交 B.按丁收税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C.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 D.税制变化加重了地主的负担

4.汉唐之世,多有太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这是因为东晋、南朝 A.皇帝励精图治 B.皇权相对孱弱 C.士族品行高洁 D.选官制度先进

( )

5.(2020北京昌平区期末)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6.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拟。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他们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据此可知,当时( ) A.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异 C.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 D.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

7.(2021河北唐山摸底)西晋时,太子的卫兵多达万人,太子师傅增至6人,太子舍人、洗马等属官增至三四十人,皆由当时名流担任。南朝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增加太子兵力,到宋文帝时东宫兵力“至有实甲万人”。梁朝太子精兵不下万人。这表明,西晋、南朝时期( ) A.太子掌兵严重威胁皇权 B.官僚政治日趋完善 C.皇权维系诉诸亲缘关系 D.皇子争立现象频繁

8.(2020天津河西检测)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

9.(2020广东佛山二模)据《隋书·食货志》载:朝廷在京师及卫州、洛州、陕州、华州等地建仓置粮,广招运丁,并在各县建义仓,文帝又令各州寻便利之地,凿水通渠,官民船舶可快速通达。由此可见( )

A.隋朝粮食储运体系较完善 B.隋文帝有重节俭的传统 C.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D.江南地区产粮超过北方

10.(2020海南名校联考)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11.(2020山东青岛期末)史学家描述“贞观之治”时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有夸大溢美之词 B.反映出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 C.说明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D.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贞观之治”的真实面貌

12.唐太宗生擒突厥颉利可汗后,封其二子为小可汗,外示优崇,实欲分其势也。唐高宗分别册立西突厥的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并令他们各领所部,“赤心向国”。这些举措( )

A.消除了西北部游牧政权的威胁 B.是唐朝国力不足下的被迫选择 C.利于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 D.确保了突厥不再与唐政府为敌

13.(2020江西九校第二次联合考试)关于黄巢起义前藩镇的作用,宋人认为:“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材料( ) A.肯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积极作用 B.认为藩镇是唐衰落灭亡的重要因素 C.基本否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作用 D.认为藩镇对唐统治有正反双重作用

14.(2020山东临沂期末)唐代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其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地方官制的失当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15.(2020山东聊城二模)《新唐书》在论及唐昭宗时说:“自古亡国,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唐昭宗愚庸暴虐导致唐政权的灭亡 B.唐朝气数已尽,唐昭宗也无力回天 C.唐昭宗顺天应民,主张无为而治 D.唐昭宗不幸在于有智勇而用人失策

( )

二、非选择题

16.(2020北京丰台区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为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及洞内佛像。宾阳中洞始建于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北魏时期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造像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双脚外露,表情较严峻。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后壁中央的本尊是释迦牟尼的坐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厚重,温和并作微笑状,右脚压在膝下。

——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

结合所学,为宾阳中洞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17.(2020山东济宁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升降比较表

北方 南方 总计 天宝元 年(742年) 户数 3 736 652 3 117 624 6 854 276 元和年 间(806— 820年)户数 866 887 1 506 548 2 373 435 下降幅 度(%) 76.8 51.68 65.37 元和年间户 数占全国户 数比例(%) 36.52 63.48 100

——据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方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

答案与解析

课时规范练3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 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三国时期东吴地区的农业和商业发展,社会财富有所增长,说明当时东吴地区经济得到开发,故选B项;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三国时期,经济重心依然是在北方,东吴地区的耕作技术并没有领先全国,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无法看出三国之前该地区的贫富情况,排除D项。

2.C 据材料可知,氐人能织布,善于种田,畜羊豕牛马驴骡,这表明了氐人当时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C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氐人的生活习俗,没有涉及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三国时期,排除D项。 3.C 4.B

5.A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的年代里,有利于北方各民族的交融,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方式促使门阀制度逐渐产生,而不是因为孝文帝改革,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使其统治基础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把都城由平城迁到了洛阳,使得洛阳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加强,而洛阳不属于关中地区,排除D项。

6.C 依据所学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可知,此时经济重心还未转移到南方。材料“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他们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表明北方的风俗影响到了经济实力稍弱的南方,C项正确;语言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消弭文化差异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经济实力对风俗的影响,与南方社会的包容性无关,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都在加强太子的兵力,以亲缘关系来维系和加强政治上的皇权统治,故选C项;太子掌兵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指

具有职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体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皇子争立现象,排除D项。

8.B 从材料中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故选B项;当时北方经济水平仍然超过南方,排除A项;北方长期战乱,不利于恢复生产,排除C项;D项中的“阻断交流”说法绝对,排除。

9.A 据材料可知,隋朝时朝廷在各地建粮仓和便利的运粮通道,粮食储运体系较完善,故选A项;隋文帝建粮仓目的是解决民生问题,并不是因为其节俭,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建粮仓、通粮道,并没有提到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建粮仓,并没有说江南地区产粮超过北方,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故选D项;题干内容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是否领先世界,排除A项;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但没有体现水路运输是否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 11.A 材料认为“贞观之治”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贞观之治”以开明政治为后人所称颂,此时处于唐朝初年,经济逐渐恢复,但材料过于夸张,夹杂了史学家对“贞观之治”的想象成分,A项正确。

12.C 唐朝中央政府册封突厥首领是羁縻政策的表现,这有利于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太宗和高宗时期正值唐朝强盛时期,B项排除;该政策并不能保证突厥不再与唐政府为敌,D项排除。

13.D 根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宋人认为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但藩镇又维持了衰落中的唐朝的统治,故选D项,排除A、C两项;根据材料“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可知,宋人认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在藩镇,排除B项。

14.C 设置节度使是唐中后期藩镇割据的体现。题干中代表中央政府权力的尚书省的职能已经逐渐被地方藩镇长官节度使所取代,这反映出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唐王朝的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15.B 材料认为亡国不一定都是暴君导致的,“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也会导致亡国。结合唐朝史实可知,经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农民起义之后,唐朝的灭亡已成必然,B项正确。

16.参考答案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建于北魏时期的洛阳,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窟内佛像与云冈石窟相比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点,衣袖宽大,面目表情慈祥。

宾阳中洞造像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鲜卑旧俗;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学习中原文化,在语言、服饰等生活习俗方面向汉族学习。宾阳中洞造像即是当时北魏改变旧俗、学习汉族文化的体现。

宾阳中洞的开凿,有利于洛阳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当时的文化认同和北魏统治的巩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及北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宾阳中洞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见证,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17.参考答案 变化趋势:南北户数都大幅度下降,但北方下降幅度高于南方。变化原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带来政治动荡、经济破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