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复习资料

来源:爱够旅游网
一、 名词解释 1.

教育学P1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

人的发展P43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3.

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而组成的课程。 4.

分科课程

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所组成的课程,它强调一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5. 分组教学制、班级教学制P265、266 1) 分组教学:力惑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2)

班级教学: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6.

教学方法P242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7.

班主任P516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8.

修养P404

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9.

讨论法P253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 简答题

1.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的作用P43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 教育、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P66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

怎样理解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P103 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这包含三层意思:

1) 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

2) 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

3)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4. 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是什么?P131 1) 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 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 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 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 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 5.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特点

社区服务的特点:主题性、开放性、跨学科性、本土性、社会性。

6. 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P225 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

重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首先 要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试验、参观和实习等。

其次 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3)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什么必然关系P208 1) 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2) 引导学生自觉的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3)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8.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P532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3) 组织班会活动

4) 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5) 组织学生的劳动 6) 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7) 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 8)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三、 讨论题

1.

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的含义以及怎样在实践中贯彻这项原则的基本要求;P38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品德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2.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要求的含义,并举一个实例说明该原则在实际中的的运用;P382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

本要求如下: 1)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 严格要求学生

四、 其他知识点

1.

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的必然联系P215

1)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洁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的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3)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2. 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P524 1) 确定集体奋斗目标

2) 健全组织、提高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3) 有计划的开展集体活动 4)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 一堂好课的标准P286 1) 明确教学目的

2) 保证教学科学性与思想性 3)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5) 组织好教学活动 6) 布置好课外作业

4.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强调的是什么P70 1)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5.

什么是演示法P-250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6. 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P29 1) 教育者 2) 受教育者 3) 教育措施

7. 教师的劳动有什么特点P550 1) 强烈的示范性 2) 独特的创造性

3) 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8. 教师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体现在哪里P24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9. 生产力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P59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

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C.

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10. 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P198 1) 引起求知欲 2) 感知教材 3) 理解教材 4) 巩固知识 5) 运用知识

6)

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11. 欧洲奴隶社会典型教育体系P34

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 12. 教育目的的两种观点的联系P102

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这就包含三层意思: 1)

从社会历史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2)

个人发展与具体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 3)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统一。

13. 循序渐进的原则是什么P233

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 14. 班主任工作的前提P532

要教育好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并不断

的注意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作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要条件。

15. 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P33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6. 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什么时候——奴隶社会 17. 教学的工作中心环节——上课 18. 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P94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

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19. 中小学教育性质是——基础教育。 20. 素质教育含义——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的教育,是根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1. 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学 22.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P5

23. 赞可夫的教学过程理论P189

在教学过程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生推动发展前进。指出只有“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 24. 德育的教育途径P394 1)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 劳动

4)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 班主任工作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三大中心:教师、教材、

课堂

杜威——现代教学三大中心:学生、活动、经验。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