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 课 题 教 学 目 的 授课班级 090级 周次 1 授课日期 善良 1、理解善良的力量。 2、学习表达方法 重 点 难 点 理解“善恶”,树立善的勇气 教学 方法 设计 及时 间分 配 第一课时: 1、 弟子规 2、讲解《善良》 第二课时: 1、 讨论《善良》 2、 拓展 作业 1、抄词语 2、练习册 在这个时代里,讲善良尤其重要。但中间也遭遇到学生对善良的质疑。 教 学 后 记 备 注
教学过程
导入一种说法: :“女人被称善良表示不够漂亮,没有个性;男人被称善良表示他懦弱,没男子气;主管被称善良表示管理无能,优柔寡断,下属被称善良表示冲劲不够。总之,善良好像不是个好的形容词。”
导入几句口头禅:人善被人欺,好心没好报。总之,善良好像不会有好下场。 那么,善良究竟是什么呢?你们有没有过好心没好报的经历呢?那么我们究竟应不应该保持善良呢?
整体阅读: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反对的是什么? 本文的写作背景
作者经历:57年因发表的文章被错划为“右派”,后下放北京市郊区劳动。十年动乱间又被下放新疆自治区农村劳动。在那个过分强调斗争的年代,有好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的王蒙,并没有放弃善良,而是更加感到了善良的可贵。
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95年,正值商品经济大潮汹涌而来。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出现摇摆,人们的思想趋于现实化,利益化。单元房的普及使得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机会急剧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渐渐冷漠。
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时代针对性。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犀利敏锐的观察社会的能力和思考的深度。
阅读1—4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
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否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
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 一是被看作“愚蠢”,“善良就是白痴”——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 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提炼出作者的看法——毒蛇和恶狼是有限的;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一切;若一概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非毒蛇和恶狼的人,我们也就成了毒蛇和恶狼。 以恶惩恶,甚至以恶嘲善,只会让我们的社会进入恶性循环。
2.小结: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先破后立,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 阅读后半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1)善良有什么价值? 有善良才有幸福。。。有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2)善良还有哪些令人向往的内涵?
“善良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3)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证? 对比论证:
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 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被弘扬—凶恶被压缩 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 通过对比,使论证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同学们知道善良很好,力量很强大。但大家质疑当今社会也许凶恶的力量更加强大一些。文章运用对比论证使得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恶”虽胜犹败,“善” 虽败犹胜。
深入讨论,加深理解,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善良属于人类”;因为“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有否作进一步的阐述?
第十、十一进行了阐述:
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
善良者能坦然、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
(3)怎么理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不再天真无邪,却又未能参透人生与世界,并且滥用权力的人会成为最不善良的人。也就是说不再天真无邪却又未能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人最容易误入歧途。
拓展思考,广义的善良包涵哪些?从长远来看,善良又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那些积极的影响?
导入三个小故事: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天,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在法国的某地乘车返回总部,参 加紧急军事会议。那一天大雪纷飞,天气寒冷,汽车一路宾士。忽然他看到一对法国老 夫妇坐在路边,冻得发抖。他立即命令身旁的翻译官下车去询问。一位参谋急忙提醒他 说:“我们必须按时赶到总部开会,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当地的警方处理吧。”可是艾森 豪坚持说:“如果等到警方赶来,这对老夫妇可能早就冻死了!”经过询问他们才知道 这对老夫妇是去巴黎投奔儿子,但是汽车却在中途抛锚了。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因 此不知如何是好。艾森豪听后立即请他们上车,并且特地将老夫妇送到巴黎。然后才赶 回总部。
艾森豪根本没有想过行善图报。然而,他的善良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报。原来,那天 德国纳粹的阻击兵早已预先埋伏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只等他的车一到就立刻实施暗杀 行动。如果不是为帮助那对老夫妇而改变了行车路线,他恐怕很难躲过这场劫难。假如 艾森豪遭到伏击身亡,那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很可能因此而改写了。
2.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发生激战,最后两名士兵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士兵之所以在激战中还能互相照顾、彼此不分,因为他们来自同一个小镇。他们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互相鼓励和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与部队联系上,幸运的是,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能度过几日了。也许是因为战争的原因,森林中的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除了那只鹿,他们再也没有看到任何动物。剩下的一些鹿肉,背在年龄较小的那位士兵身上。
一天,他们在森林中遇到了敌人,经过一番激战,两人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自以为安全的时候,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士兵中了一枪,幸运的是仅仅肩膀受了伤。后面的战友惶恐地跑过来,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伙伴痛哭不止。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两眼直直的。他们都以为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身边的鹿肉也没有动。谁也不知道,他们那晚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第二天,部队找到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士兵说:“我知道是谁开的那一枪,就是我的战友。他去年去世了。在他抱住我的时候,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但是当晚我原谅了他。我知道他是想独自占有我身上带的鹿肉活下来,我也知道他活下来是为了他的母亲。此后30年,我装着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家。战争结束后,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他在他母亲的遗像前跪下来,请求我的原谅。我没有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二十几年的朋友,我没有理由不原谅他。”
一个人,能容忍别人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傲慢无礼、狂妄无知,却很难容忍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是,惟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减少一些不幸,回归仁慈、友善与宽容,才是善良的至高境界。
他的善良拯救了一个人的灵魂,拯救了一个人的一生。
3.七岁那年,有一天隔壁的婆婆被查出患有肝癌,已经到了晚期,医生说她最多只能活半年了。
我低声问小伙伴:“你知道半年是多少天多少小时多少分钟吗?”小伙伴摇摇头,我很得意。因为有一次考试就曾考过这道题,当时没答对,让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所以对答案记得了若指掌。于是我自以为很聪明地大声嚷道:“婆婆,你是不是还能活182天、4368个小时、262080分钟、15724800秒啊?”
房间里瞬间安静了,大人们都把目光汇集到正洋洋得意的我身上。我心里一阵紧张和欣喜,我说的数字绝对不会错的,相信在场的大人们也一口气说不出来。然而,屋里静得让我莫名其妙。
婆婆不说话,她的脸色突然变得十分苍白,气色很难看,眼泪竟然肆意涌了出来。 父亲把我拦了出来,他问:“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聪明?”
“是呀!”我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说,“那些数字我都是口算的。”
“可是,孩子,”父亲语气平缓地说,“请你记住,有时候,聪明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善意往往比聪明更动人。
20多年过去了,父亲的话一直在影响着我,他使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爱才是最重要的,它融合了热情和善良,宽容和信任。有许许多多看似充满智慧的小聪明,其实都暗藏着自私和伤害,它应该为善意让路。聪明只是个人的思维与冰冷的数位,而善意才是温暖的关爱与永恒的感动,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思考一个问题:
1.谈谈善良和懦弱的区别所在。 联系现实,发散思维
1、 说说课文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话。 2、 联系生活,讨论交流:
① 请说说在你身上或周围发生过有关善良的故事。
② 从今以后你也许还会遭遇“好心没好报”的经历,你会怎样对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