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作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总之,现实实践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
法国思想家J-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一口气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十大祸害:失业、公民参与国家民主生活权力的大量剥夺,无情的经济战争,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债和其他相关机制的恶化使人类大多数处于饥饿和绝望的境地,军火工业及其贸易,核武器的扩散,种族间的战争加剧,幽灵般的国家,国际法以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随后,德里达指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认识。现代人要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的激励,唯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才能使人们充分认识现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因此,我们的时代比任何其他时代都更需要这样的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马克思的幽灵。 2、简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就是与理论上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其次,这种理论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社会生活、人类发展、自然界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丰富的。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
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即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4、你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首先,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它的批判精神上,而这种批判精神正是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看待一切,对一切现存事物都是从其不断的运动发展中,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在本质上是批判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把理论的批判性与现实的批判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现存的一切进行审视和批判。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党主义的预见就是这种革命性的集中表现。其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体现在它的阶级性上。它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致力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无产阶级就是现代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也就是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跟自然科学具有同样现实社会意义的伟大事业。所以说,革命性与科学性并不矛盾。(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始终以确凿的客观事实为根据,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它坚持对现存世界进行改造、批判、否定,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科学的时间观引入社会和历史领域,创立历史唯物主义,首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尤其是雇佣劳动制度,做了最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创造了剩余价值理论,宣告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进而准确分析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及其与资本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赋予它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之上的,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它具有表现在,一方面,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基础。科学性决定社会变革的方向,究竟是推动历史发展,还是阻碍历史发展;离开科学性的社会革命将是人类社会的灾难,另一方面,革命性又是科学性的实现和保障。科学发展和进步时刻面临着各种障碍和阻力,需要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开路;而科学成果的应用同样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其中必然充满阶级性和革命性。总之,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建立在无产阶级实践的基础上的,二者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不断实现着新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
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6、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己的阶段,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分析题
1、(1)你认为马克思当选为“千年伟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在苏联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的形势下,西方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研究依然高潮迭起?这说明了什么? 答:(1)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穿越百余年历史沧桑变迁,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它并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猛烈批判的各种社会问题至今仍然以各种不同面目存在,因此,在当今新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并不过时。再次,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也是对其历史和现实政治意义的评价。100多年来,人类社会曾出现过形形色色“美妙的主义”,但绝大部分“主义”都如同忽聚忽散的过眼烟云,唯有马克思主义才具有最强劲的生命力。甚至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调整,及其带来的经济稳定繁荣都是迫于马克思主义动员和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巨大威慑力。 (2)第一,马克思逝世100多年来,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但所有这些变化都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都承认马克思主义改变了整个世界。这样的理论自然需要人们去研究它,也具有研究的价值。第二,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剧变以来,不断有一些资产阶级政治家或社会民主派人士,试图寻求资本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或者“第三条道路”来解决人类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但迄今没有任何别的什么“主义”能够真正拯救人民。世界上的动荡不安和两极分化从未终止过。于是,人们又必然地想起了马克思和他的伟大学说,回归马克思的学说,甚至掀起新的研究热潮。 在苏联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的形势下,西方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研究依然高潮迭起,这一事实说明,虽然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一个半多世纪以前,但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当代的,它的思想理论观点挈合着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许多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不断激发起极为深刻而又有价值的理论争论,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昭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时代价值。 2、(1)结合材料2评价材料1的观点。(2)说明材料3所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3)结合材料4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说明我们今天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答:(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最根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得出的,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不带任何主观随意性,而且与时俱进,因而具有科学性。马克思的理论又是以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政治立场的,是
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因而具有革命性。这两者是统一的。材料1关于阶级性与科学性不相容的观点是错误的。(2)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于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告诉我们,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今天,我们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分析题
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义系的原理,论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有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性。
答: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同一事物的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有实际相结合的这里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矛盾普遍性的具体体现,中国具体实际是矛盾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当年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立了新中国。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同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着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第二,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定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3、国际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收入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答: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理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