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禾本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禾本科草种实际上是一果实—颖果;其果皮与种皮相粘着不易分离。
胚位于颖果基部向外稃的一面,呈圆形或卵形凹陷。
一、禾本科种子的形态特征
紧包着颖果的苞片叫做稃片,与颖果紧贴的一片为内稃,对着的一片为外稃。 外稃顶端或背面可具一芒,系中脉延伸而成。
芒通常直或弯曲,有些种芒膝曲,形成芒柱和芒针两部分。
芒柱常螺旋状扭转,有的作两次膝曲,芒柱或芒针上有时被羽状毛,如针茅属(Stipa)的草种。
二、豆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豆科草种属双子叶植物。
豆科草种有明显的种脐、种孔、种脊和种瘤。
(一)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生育期:牧草或饲料作物从出苗到主产品收获时期为止所经历的天数。 生育期长短由遗传特性和各地气候环境条件及栽培管理等因素决定。根据各牧草或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及发育特征,将整个生育期分为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
生育时期:也叫物候期,指牧草饲料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特征上发生显著变化的几个时期。 禾本科牧草:播种期—出苗、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收获期—果后营养期—枯黄期
豆科牧草:播种期—出苗、返青期—分枝期—现蕾期—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收获期—果后营养期—枯黄期
一般把达到某一形态植株占全部植株的50%时期称做此期标准。豆科以20%开花为初花期,80%为盛花期。
2.2 牧草的分蘖(分枝)及营养繁殖方式 分蘖(分枝):从禾本科等植物的分蘖节、根颈、根蘖以及叶腋或根上形成新枝条的过程。
营养繁殖:从营养器官(除种子、孢子等有性生殖器官)上形成新个体的过程。 株丛类型:
根据株丛形状和植株高度可分为上繁草、下繁草、半上繁草和莲座状丛草。 饲用植物的分蘖类型
多年生草类每年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春季根部再长出枝条,而且牧草原来的枝条能利用后(放牧或刈割),又全部长出新的枝条,它枝条的更新主要以营养更新的方式进行,而营养更新又与植物的分蘖类型存在极其密切的关系。
分蘖:指枝条地表或地下茎节、根茎、根蘖上的芽形成枝条现象。
1、根茎型草类
1、根茎生长的特点:
①根茎分布在距地表5~20cm深处; ②根茎自母枝长出,形成节和节间;
③在根茎的节上生长的垂直的更新芽,并可形成枝条 ④垂直枝条长出地面后形成绿色的茎和叶。 根茎状草类每年从老的根茎上生长出新的根茎,而新的根茎上又长出新的枝条,这样就形成具有大量枝条的根茎网。有些植物的根茎每年只延长几厘米,有的则每年能延长1~1.5米。
分蘖特性和繁殖方式:
根据分蘖特性 和营养繁殖 方式分为根茎型 、根蘖型 、疏丛型、密丛型、根茎- 疏丛型、匍匐型、鳞茎型、根颈型、莲座型等。 3、疏丛型草类
① 疏丛状草类茎的基部有短的茎节,位于地表1~5cm深处。 ② 枝条从分蘖节上以锐角形式伸出,形成株丛。
③ 可形成草皮,但丛与丛之间缺乏联系,所以草皮不结实,易破碎,放牧过重时,丛间下凹形成很多小丘。
④ 疏丛状草类新枝条形成是从株丛边缘开始,
所以年代较长的株丛中央部分积累了大量的植株残余物,影响了草丛生长,降低了牧草产量。所以管理上常以耙耙去中央的残余物,同时施以有机肥料。
属于此类草的有:鸭茅,多年生黑麦草,狗尾草,西伯立亚冰草等。
8、根颈型草类(轴根型)
有垂直于地面的粗壮的主根,由主根上生长出许多粗细不一致的侧根,根入土由十几厘米到2~3米或更深。根颈上生有更新芽,由芽可生长出分枝条,枝条上也有芽也可以生长枝条。
这类植物在越冬时主要保护根颈,根颈受冻整个植株便会死亡。寿命多在几年至几十年,以种子繁殖为主,在透气良好土层深厚的土壤上生长发育最好。 此类草多为豆科或其他科杂类草,如苜蓿、草木犀、三叶草等。
– 衡量植物再生能力常采用三个指标
再生速度:牧草被利用(放牧、刈割)后恢复到可被再次利用所需时间的长短或增长速度,第一、二次速度快,以后降低。
再生次数:一年的生长季节内牧草生长可供利用的次数。草甸草原4-5次,干草原3-4次,荒漠化草原2-3次,荒漠1次。
再生强度:指再生草的产量(克/天)。 长日照植物:
指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它临界日长(14h)时才能开花的植物。日照长度必须大于某一时数(临界日长)或暗期必须短于某一时数才能形成花芽的植物,否则植物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不能形成花芽。
如紫花苜蓿、三叶草、燕麦、豌豆、牛蒡、紫菀、凤仙花等属于长日照植物,冬小麦、大麦、菠菜、油菜、甜菜、甘蓝等也是长日照植物。
短日照植物:
在一定范围内暗期越长开花越早,一般至少需要12~14小时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但在长日照下则只能营养生长而不开花。
如苍耳、牵牛、草地早熟禾、高羊茅、无芒雀麦、鸭茅等,作物中有水稻、大豆、玉米、烟草、棉等。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中日照植物:
指只有当昼夜长短的比例接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在接近于12h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如甘蔗等 。
中间型植物:
这类植物的开花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较小,只要条件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如蒲公英、番茄、黄瓜等。
引种经验
长日照植物 北方 南方 不能开花 短日照植物
南方 北方 在春天、秋天开花
北方 南方 发育期缩短,常年开花
盐生植物
嗜盐植物:在体内积盐,生长在强的盐碱土上,依靠肉质的茎、叶积盐使渗透压升高。如:碱蓬、滨藜、盐爪爪、珍珠柴等
泌盐植物:根细胞对盐的通透性大,吸收的盐类通过嫩枝和叶表皮分泌腺排出体外。如:矶松、柽柳、胡杨、红砂。
滤盐(不透盐)植物 :根对盐类的透过性很小,不吸收盐类,体内渗透压靠有机物维持。在盐渍度较轻的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如蒿类植物。
第二节 植物的生活型
在植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
一方面环境对植物具有生态作用,能影响和改变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 另一方面,植物对环境也具有适应性,植物以自身的变异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适应关系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相同或相似。
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应的结果。 生活型是划分草地类型的重要依据。
生活型可分为:乔木、灌木、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苔藓类、地衣类。 一、草地资源的特点
草地面积大、分布广
我国有天然草地面积3.9亿多hm2, 占国土面积的41.41%,
可利用草地面积占总草地面积的84.26%, 为世界第二大草地资源国家。
草地植物群落的分类 以植被类型为依据
综合顺序分类法:
甘肃农业大学任继周等人提出的草地分类方法。 以生物气候指标特征¡ª¡ª类 依据湿润度将类归并为类组 以土壤地形特征¡ª¡ª亚类 以植被特征¡ª¡ª型 三、草地分类系统和标准
以植物¡ª生境分类法为主进行介绍
我国现行的草地分类系统按照上述分类原则,分类(亚类)、组、型三级。 各分类级的划分标准如下:
第一级:
类—具有相同水热气候带特征和植被特征,具有独特地带性的草地,或具有广域性分布的隐域性特征的草地,各类之间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利用特性有质的差异。
隐域性:自然地带内的某些部位由于局部地貌、岩性差异和地下水埋深等影响而形成与平亢地不同的自然特征的现象。又称地带内性。
第二级:
组¡ª在草地类和亚类范围内,组成建群层片的 优势种或共优种植物所属经济类群相同的草地。 组是草地分类的中级分类单位。
第三级:
型¡ª具有相同层片结构以及各层片或主要层片的优 势植物种相似,群落组成和生境条件相近似,反映 出具有一致性的饲用意义和经济价值。
型是草地分类的低级单位,也是绘制大、中比例尺 草地类型图的主要依据和基本上图单位。
第一节 概述 人工草地:
根据牧草生物学、生态学和群落学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垦部分草地,因地制宜地播种多年生或一年生牧草,从而生产优质高产的牧草,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草原畜牧业问题
草地生产力的不稳定 畜牧业发展波动性极大
措施
大力发展人工草地 意义
发展人工草地可以大大增加饲草产量,缓和畜草矛盾,促进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天然草地全国平均年产草量为911kg/hm2,
人工草地如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一般情况下每公顷可产干草4500—15000kg,禾本科牧草可产5000kg左右
建立人工草地可以提高饲草质量,促进畜牧业的优质高产。
建立人工草地对于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以及保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人工草地的合理轮作
草田轮作:
在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过程中,人们有意识地将计划种植的不同牧草、作物,按照它们的特性和对土壤与后茬的影响,排成一定的顺序,在一定的田块上依次地周而复始地轮换种植。
草田轮作优点
1、 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使饲料和牧草都能获得高产。
麦类消耗土壤氮,豆科作物固氮,块根作物需磷钾多,多年生牧草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恢复团粒结构。 2 、改善饲料品质
3、 减少和防除病虫害及杂草危害
放牧对草群成分的影响
1、草群中高大草类将消失,同时为下繁草类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2、借种子繁殖的草类数量会大大减少或完全消失
3、适口性好的牧草数量减少或衰退而适口性差的牧草或家畜不吃的牧草数量增加
4、草群中出现莲座状植物、根出叶植物及匍匐植物,不易被家畜采食,适应强度放牧的结果。
有利方面
畜蹄的践踏具有耘耙镇压的作用
不利方面
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 造成牧草数量减少
草地利用率
在适度放牧情况下的采食量与产草量之比。
草地利用率(%)= ×100
在适宜利用条件下,草地的表现是既不放牧过重也不放牧过轻,牧草正常生长,并能维持家畜的正常生产生活
采食率
家畜实际采食牧草的量占牧草总产量的百分比
采食率(%) = ×100
采食量测定方法
双样方法:在放牧前,测定草地的产草量(A),放牧之后,测定牧草的剩余量(B)二者之差(A—B)即为家畜的采食量。
Cr2O3法:根据家畜粪便中有机物质量(食入牧草的不消化部分)及牧草有机物质的消化量来测定家畜采食量。
食道瘘管法:可直接测定采食量。
草地载畜量
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地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地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
它是反映草地本身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时间单位法:头日/hm2
在单位面积的草地上,一定数量的家畜能放牧的日数。
家畜单位法:羊单位·年/ hm2
在一定面积的草地上,一年内能放养成年家畜的头数。
分区轮放
按一定的放牧方案,在放牧地内,严格控制牲畜的采食时间和采食范围,使草地和牲畜都获得较大利益 。 分区轮放
特点: 载畜量高 采食均匀
提高家畜生产能力 一、分区轮牧的优点
减少牧草浪费,节约草地面积。
改进植被成分,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轮牧均匀利用草地,防止杂草滋生,优良牧草较多,自由放牧摧残优良牧草植被成分变坏。
增加畜产品,轮牧避免家畜活动过多消耗热能,均匀利用草地,家畜健康生长发育。 加强放牧地的管理,利于有计划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
防止家畜寄生蠕虫病的传播,轮牧经安排不在同一草地连续放牧6天以上,减少感染幼虫的机会。 干草
将鲜草刈割后自然或人工干燥,使其含水量保持在18%以下的饲料 营养价值较高 耐贮存
是饲喂家畜,进行畜牧业生产的一种主要饲料。
一、干草的调制方法 基本原则
干燥时间应当尽量缩短
干燥末期,牧草各部位的含水量应当力求均匀
凋萎牧草也应尽量防止雨、露的淋湿和避免在阳光下长期曝晒 搂草、集草等应在牧草细嫩部分还未折断或折断不多时进行 二、 牧草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
目的:在于获得容易贮藏的干草,并使干草能尽量保存原来牧草的营养物质和具有较高的消化率和适口性。 草地上生长着的牧 草含水量50~80% 贮藏的干草,
一般含水量15~18%, 最多不超过20%
草地退化是草地在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一种逆行演替。这种演替使草地环境恶化,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性能降低。 草地改良
对天然草地采取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调节和改善草地生态环境中土、水、肥、气、热和植被等自然因素,促进牧草生长,提高草地生产能力的一种方法。
草群中优良牧草的生长发育减弱
在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称:
草场退化和植被破坏使草原质量不断下降,20世纪9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相比,北方天然草原产草量下降30%至50%,载畜能力大幅降低全国草原普遍超载过牧,其中北方草原普遍超载30%至50%,又导致草原加速退化。
第三节 草地复壮及补播 一、封滩育草
把草地暂时封闭一定时期,在此时期不进行放牧或割草,使牧草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提高草地生产力,并使牧草有进行结籽或营养繁殖的机会,促进草地自然更新。 封滩育草的方法 封育地点的选择
利用目的、植被类型和草地的退化情况 封育时间
当地草地的面积大小、草地退化程度可封育几个月、一年或几年。 、二草地松土
草地土表紧实,土壤的通气和透气作用减弱,微生物活动生物化学作用降低
目的是为了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划破草皮
是在不破坏天然草地植被的情况下,对草皮进行划缝的一种草地培育措施。 作用:
改良土壤的通气条件,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增进土壤肥力,提高草地生产力。
草地松耙:
改善土壤通气状况的常用措施之一 作用:
(1)消除地面枯草,促进嫩枝和某些根茎牧草的生长。 (2)耙松草皮和土壤表层,有利于通气和水分的渗入。 (3)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墒作用。
(4)有利于草地植物的天然下种和人工补播。 (5)消灭杂草和寄生植物。 第六节 草地有毒有害植物的防除 草地杂草
在草地上,除了生长有价值的饲用植物外,往往还混生一些家畜不食或不愿食的,有时甚至滋生对家畜有害或有毒的一些植物,这些饲用价值低、妨碍优良牧草生长、直接或间接伤害家畜的植物统称为草地杂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