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Voi.18 No.6Dec.2016
基层学术组织变革下地方高校协同治理研究
黄志兵
(宁波教育学院科研处,浙江宁波315010)
摘要:随着以围绕知识应用情境促进知识生产为特征的知识生产模式II的出现,传统的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基 层学术组织日益式微,并逐渐被新的基层学术组织一
学科-专业-产业链所取代。在基层学术组织变革下,地方高校协
同治理,要充分发挥多元利益相关者在体制机制创新当中的作用,形成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地方高校基层学术组织、 面向地方产业发展和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关键词:基层学术组织;地方高校;协同治理;学科-专业-产业链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60(2016)06-0032-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 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党中央提出这一要求, 实质上是从外部和内部对学校治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基于当前教育综合改革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制
度改革迫在眉睫。而“协同治理”已经成为当前地方高校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事实上,宁波高校在协同 治理过程当中已经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例如宁波市通过出台《关于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全面提 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的若干意见》,构建起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通过设立协 同创新试验区,建立起多方参与、共同投入的运作机制,提升地方高校的协同治理能力。宁波市针对协 同创新出台的政策以及相关实践,是地方高校协同治理在实践层面作出的反应。因此,在基层学术组 织变革背景下,对地方高校协同治理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_、基层学术组织变革:从学科、专业到学科-专业-产业链
就基层学术组织,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指出,“高等学校是一种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 ‘底部沉重’的学术组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等职能活动都是由广大教职员工在学校基 层组织中进行的,基层的自主权是职能活动健康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前提”。[1]342通常来说,传统的基 层学术组织主要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科”而展开;人才 培养活动则主要是围绕“专业”而展开。但是随着以围绕知识应用情境促进知识生产为特征的知识生 产模式II的出现,传统的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基层学术组织日益式微,并逐渐被新的基层学术组 织一
学科-专业-产业链所取代[2]。
传统意义上,高校基层学术组织主要指学科、专业组织,通常表现为讲座(chair)、研究所(institute)
和学系(department)等。如伯顿*R•克拉克认为,由学科和事业单位共同组成的学术组织形成了一种特 殊的矩阵结构[3]37'我国学者基本认同这一观点,认为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包含了讲座、教研室、学系、学 院等各种形式[4][5][6]。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学科是大学基层学术基本单位m,这一观点是对高校基层学术 组织再细分,把学科作为基本单位。在管理实践中,学科、专业事实上是地方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分析 单位。“学科”对应的英文是discipline,其含义通常可理解为:某一知识领域的学科或知识的分支(知识 视角);一种社会规则或制度(社会学视角),如有学者认为学科是“生产论述的操控体系”_; 一种基层 学术组织方式(组织学视角),如有学者认为学科是一种“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 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3]34。本研究主要是从组织学视角去理解学科,即认为学科是 一种基层学术组织方式。从知识形态来看,学科以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的知识存在方式主要承担着科
收稿日期:2016-11-20基金项目: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G15JY-20);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5NDJC082YB )。 作者简介:黄志兵(1980-),男,湖北洪湖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32
黄志兵:基层学术组织变革下地方髙校协同治理研究
学研究的职能。传统观点认为,学科是基层学术组织变革的基本逻辑,它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知识的整 合与创新。基于学科逻辑,形成了学校-学院-学科二级机构三级管理的模式[4]。伯顿• R•克拉克认为,基 于学科逻辑的基层学术组织的变革往往发生于跨单位的学科内部。[3]229-232也就是说,外围环境的变化 会影响到基层学术组织内部某个学科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往往在跨单位的学科内部发生。按照辞海的 解释,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9]29。从这一解释来 看,专业是根据社会用人单位需要而进行组织或调整的。事实上,从知识视角来看,专业是知识传播的 主要途径,是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传统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基层学术组织体现了地方大学学术性的复归。但这种基层学术组织使 得学科、专业的界限太过于清晰,学科、专业资源整合能力越来越有限。从认识论视角来看,学术自由 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要义。学者们能自由地传播知识、创新知识与应用知识,学生能在自由的学术氛围 中探索新知,并不受居多行政力量主导,才能保障学者、学生的创新性、批判性思维。正如美国著名高 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所言,“当种种控制力量软弱分散时,大学知识之花才能开得绚丽多姿”[10124。从 现实来看,地方高校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学科专业目录》来设置学科专业,并按此目录的学科专业目 标要求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形成了统一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随着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 展,以学科、专业为核心的地方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必然走向融合。如在改革实践中,学科、专业一体化 建设,产学研合作与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专业与协同创新等。在理论研究上,有学者提出了学科-专 业-产业链这一融合性的基层学术组织。所谓“学科-专业-产业链”,是指“以一定产业链为依托,以服 务一定产业链为目的,进而形成一系列相关学科、专业与产业链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联系的一种联 合体”[11]随着知识生产模式II的到来,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机构,理应在产业转型 升级当中担当重任。一方面,地方高校与产业的联系日益紧密,而另一方面,传统以学科、专业的基层 学术组织难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通过一个基层学术组织来链接地方高校学科、 专业与产业,这个基层学术组织即学科-专业-产业链。与传统基层学术组织相比,学科-专业-产业链 优势主要体现在:从主体来看,学科-专业-产业链的主体更加广泛,不再局限于学科、专业,而学科、专 业、地方行业产业、政府、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从体制机制来看,学科-专业-产业链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 破口,可以解决产学研合作所长期无法解决的利益分配、资源共享、人员流动等一系列问题;从协同治 理视角来看,学科-专业-产业链需要突破学科、专业、产业之间的边界,从而推动地方高校协同治理。
二、地方高校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宁波为例
赫尔曼•哈肯认为,系统是由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所构成的,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各子系统之 间产生协同,使系统由无序转变为有序。[12]123-124基于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协同”是指各方面的联合与 耦合,是一种合作的方式。地方高校的“协同治理”强调治理主体多元、载体平台多样、体制机制灵活。 近几年来,宁波在推进地方高校协同治理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还面临着以下困境:
(一) 协同治理主体动力不足、能力不强
从学科、专业层面来看,宁波市高校学科、专业协同治理意识还不够强烈。这一方面与长期以来高 校学科、专业分化有关,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协同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在与产业协同时却显得难以 适应。以宁波为例,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比较趋同,其中英语、法学、新闻学、生物技术、国际经济与贸 易、电子信息工程等学科专业的趋同性尤其严重。也正是这种趋同性,宁波市高校的一些学科、专业与 产业发展难以做到有针对性的相匹配。从产业层面来看,一方面,部分产业行业对协同后的利益分配、 风险分担、知识产权等方面存在顾虑,另一方面,部分行业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创新内在动力不 足,从而导致学科、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协同无法进一步深入。
(二) 协同治理载体平台适应性和协同性弱
地方高校协同治理需要相应的载体。从实践来看,宁波市地方高校协同治理的载体显得较少,与 产业的协同也不能较好地适应。例如,目前宁波市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仍以学科、专业为基本逻辑建 构,与产业链的基本需要对接还不尽如人意。显然,协同创新中心这一载体的运行,在目前来看,还存
33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在人员流动、利益分配、资源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其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 升级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协同治理的平台来看,地方政府是平台建设的主要承担者。而地方高 校、产业在平台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较小,协同性偏弱。由于协同性弱,平台建设无法满足地方高校的 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使学科、专业、产业等各方主体在协同过程中无法进行人员融合、资源共建共享。
(三)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
在传统基层学术组织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专业相互割裂,内部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宁 波市为例,目前一部分高校受到传统基层学术组织的束缚,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具体表现 为:各学科、专业、产业的资源较为分散;学科、专业、产业的协同机制尚未建立;学科、专业、产业之间 的知识资源共享机制缺失,资源利用率不高;组织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来开展协 同治理机构的建设;人员流动方面,学科专业人员与企业人员的流动融合性不够;成果转化过程中权 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学科、专业、产业之间协同治理的难度。
三、地方高校协同治理路径:基于学科-专业-产业链
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基层学术组织,这是地方高校协同治理的基础。地方高校协同治理,要充 分发挥多元利益相关者在体制机制创新当中的作用,形成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地方高校基层学术 组织、面向区域产业发展和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一) 激活各主体动力,提升地方高校协同治理参与度
基于学科-专业-产业链,如何激活学科、专业、产业等主体的协同动力,提升地方高校协同治理参 与度,这成为地方高校协同治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科、专业、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是学科-专业- 产业链形成的基础,这也是突破以往产学研合作各创新要素融合不够、资源共享不畅的重要因素。通 过构建学科-专业-产业链这一基层学术组织,可以打通学科、专业、产业之间的体制壁垒,可以充分激 活各主体动力。就产业方而言,要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为产业主动与学科、专业协同治理提供良好的 环境;通过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增强企业参与地方高校协同治理的内在动力。就地方高校自 身而言,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协同培育地方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急需的新兴学科、专业;在“双一 流”战略引领下,地方高校要进一步以学科建设为突破点,提升学科、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打破学科、专 业、产业之间的藩篱,促进学科、专业、产业之间的有效融合。以宁波为例,根据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以及 产业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可重点发展海洋经济、新材料、创意设计、港航物流等学科、专业,从而提升 学科、专业、产业开展协同治理的参与度。
(二) 强化载体平台建设,增强地方高校协同治理适应性
地方高校协同治理,需要借助相应的载体与平台来增强其适应性。就载体建设来看,鼓励协同治 理主体设立多样化的载体与创客中心。除目前在建的协同创新中心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并拓展协同 治理载体:一是要继续引入“共建研究院”这一载体,通过引入优质院校、知名研究所与地方高校“共建 研究院”,提升学科、专业的协同能力。二是建设“众创中心”这一载体,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地方高校协 同治理,以市场机制来推动“创客”的协同。三是加强协同创新园区建设,基于学科-专业-产业链的构 架,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地方高校与产业的协同创新园区的建设。从平台建设来 看,要进一步搭建地方高校协同治理的网络服务平台。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的建设能进一步加 快学科、专业、产业的协同融合。学科、专业层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地方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 与产业界进行人员、信息、资源的共享。产业层面,则可通过网络平台,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设计相 应的参与协同的创新性活动,形成良好的学科、专业、产业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网络格局。
(三) 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地方高校协同治理新机制
地方高校协同治理的实现,体制机制是关键。而体制机制的创新,需要从人员、利益、保障等方面 着手:一是人员流动机制的创新。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需要以开放的原则广泛招聘学科、专业、产业、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以流动的原则推动学科、 专业、产业之间人员的相互流动,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把不同领域人员纳入到学科-专业-产业链的这一
34
黄志兵:基层学术组织变革下地方髙校协同治理研究
框架当中来,实现人员的融合;以竞争的原则采取发展性考评机制,改变过去以论文、项目等单一的考 评方式,对学科、专业、产业等主体进行过程性考核,实现协同绩效。二是利益分配机制的创新。在协同 治理过程中,要找到学科、专业、产业之间的契合点,通过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来明确各主体之间的责、 权、利关系:要在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发展、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之间找到平衡 点,使学科、专业、产业协同发展;各主体协同后所产生相关成果收益由双方共享,通过协同治理获得 成果,并实现各主体的共享发展;在学科-专业-产业链运行过程中,各协同方所产生风险要实现共同 分担的机制;在载体和平台建设过程中,学科、专业、产业各主体参与协同治理所产生的各种资源,通 过学科-专业-产业链这一基层学术组织的专职管理人员来负责管理资源,为各协同主体共享使用。三 是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创新。地方政府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利益相者。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 用,强化财政资金的整合、统筹和优化配置,完善有利于地方高校协同治理的载体和平台建设;强化政 策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支持协同治理的法律制度体系,以立法形式对学科-专业-产业链中各协同 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予以明确支持。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髙等教育研究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黄志兵,夏人青■知识资源配置方式转型与地方大学治理之道J]■教育发展研究,2015(19):34-39.【3](美)伯顿*R•克拉克.髙等教育系统——
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岡.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4]宣勇,张金福.学科制:现代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制度的创新[J].教育研究,2007(2):33-37,55.
【5]郑晓齐,王绽蕊.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与发展研究[J].中国髙教研究,2009(3):51-54.【6]史秋衡,吴雪.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J].复旦教育论坛,2009(5):28-35.【7]唐玉光,潘奇.大学学术组织变革的学科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10(19):8-11.【8] FOUCAULT M. The Archaeology og Knowledge【M]. New York: Pantheon,1972.P]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P].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10]伯顿•克拉克.髙等教育新论——【12](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
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87.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1]胡赤弟.论区域髙等教育中学科-专业-产业链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9(6):83-88.
A Study on the Synergic Governance of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Reform of Grass-root Academic Organization
HUANG Zhi- bing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ingbo 31501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mergenc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l II,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knowledge -driven contexts, the traditional disciplinary and professional -based grass -roots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re increasingly declining and 史adually being replaced by new 史ass -roots academic organizations -disciplines -professions -industries Chain. In the 史assroots academic organization reform,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o give full play to diverse stakeholders in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in the rol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discipline-professional-industry chain for the local ^ass-roots academic organizations, lo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multiple interest - relate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s.
Key words: ^ass -roots academic organizations; local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disciplines-professional-industrial chain
(责任编辑辜筠芳)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