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武汉市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来源:爱够旅游网


武汉市 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 填空。

(1)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4)最喜小儿亡赖,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 。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四 五 六 总分 2. 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n)赏 消声匿迹 ) 宛转 鉴(jiàA. 菜 畦(qí

B. 抽 噎(yē) 肥 硕 龟(jūn)裂 至理名言

n) 气冲 斗牛 )立 嘹亮 贪 婪(láC. 伫(zhù

) 迥乎不同 D. 甄(zhēn)别 黄 晕 枯 涸(hé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⑴油菜籽和豌豆的长长荚儿,被圆圆的喜欢 了。

⑵金黄色的枇杷带着甜甜的诱惑,把园子里的枝枝杈杈 了。

⑶黄瓜的绿藤、四季豆的青藤、葡萄的长藤,把瓜棚、豆架、篱笆 了。 ⑷一块块新做的秧田,被稻谷吐出的绿云 了。

A. 装满 爬满 盖满 挂满 C. 盖满 装满 挂满 爬满 B. 装满 挂满 爬满 盖满 D. 挂满 盖满 装满 爬满

4.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是一个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交响乐。

B. 我们要认真地阅读那些经过几代读者考验的,经过时间老人筛选的中外文学名著。

C. 面对面交谈,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时常与父母聊一聊自己的心事,心结也许就能解开。

《明朝那些事儿》、《曾国藩》、《哈利波特》……D. 张晓同学的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

等几十本小说。

5. 将下面句子组成文段,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

第1页,共14页

②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标志,这是肯定的。 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

④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 ⑤第一,因为杨柳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

B. ②④③①⑤

“语文”在不同时代中的流变

A. ④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④③①⑤②

1904年,遵照清政府《奏定中学堂章程》,独立设科的“语文”含“古今文学流别、文风盛衰要略”,更要注重“文义”“文法”及“作文”,还要修习楷书、行书、小篆,语文教育的形态一开始就有点简装版“国学”的味道。此时“语文”能在晚清“废虚文兴实学”的大背景里颇为诡异地升帐登场,是“醉心欧化”“全盘西化”的一个结果。 “五四”时期改“国文”为“国语”时的“语文”,与民族国家建立有关。当时的课程标准既包含了在语文教学中求得民族认同、开启民智的需要,也包含了新文学起步之初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这时的中学教科书,流行采取社会问题设置单元。“读经”已经废除,语文教学则凭借新“经”出现以让学生赶上前行的时代。这种“语文”理念在宏大的叙事氛围中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因素,而同样不可忽视的语言训练并未得到科学的体现。国人以学说为高、以求道为能,以工艺为末技的思想,造成语文课程不断与经学、与政治争地位,语文课倒向知识权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专重思想一面,忽略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和运用文学的能力没得到适量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

建国初期,曾把“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独立学科。语言学和文学性质不同,前者是一门科学,后者是一门艺术。可惜的是,文学课被讲成繁琐的文学知识课、模式化的文学分析课。汉语课同样存在问题,教学语法体系固然完备,却忽略了学生“能力养成”。文学课和汉语课也没能结合起来。

也有人认为,一旦引入语法,语文课就变成外语课了。的确,有些“美文”不用分析结构、语法,背诵下来就行,学生可以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文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此。不过需要注意,和“外语教学”相对应的词,除了“文学教学”,还有“母语教学”。

【注】

这就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识字缀文、运用语言等技能性训练。毕竟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这主要是语文“人文性”所决定的任务,而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决定。

一个民族需要文学,也需要文学教育,面对当下中学语文“文学性失落”的弊病,应当如何解决?在语文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注释】缀文:写文章,作文。

6. 下列对1904年清朝时期“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政府颁布了《奏定中学堂章程》,从此独立开设“语文”这一门学科。 B. “语文”学习内容是古今文学流别、文风盛衰要略,文义、文法及作文。 C. 自“语文”成为独立学科以来,语文教育的形态就有点像简装版“国学”。 D. 在晚清“废虚文兴实学”大背景下出现的“语文”,是崇洋媚外的结果。 7. 下列对“五四”时期“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2页,共14页

A. 正因为民族国家建立,“五四”时期将“国文”改为了“国语”。 B. “五四”时期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时兴用社会问题来设置单元。 C. 语文教学废旧立新,虽然具有时代气息,但却忽视了语言训练。 D. 语文表现出思想与技术训练的不平衡,未使学生获得能力发展。 8. 下列对建国后“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国初,以语言学和文学的性质不同为依据,将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独立学科,但这两门学科的教学都存在问题。

B. 文学课和汉语课各行其道,文学课被讲成繁琐的文学知识课、模式化的文学分析课,而汉语课则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养成”。

C. 文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让学生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因此,将美文背诵下来就可以了,不用对结构、语法进行分析。

D. 文学教育的任务主要由语文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由语文工具性决定,语文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

(选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自《厚德录》)

9. 下列画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富人病 且死 (将要) B. 不复有 故态 (原来的) C. 如得灌园以就食, 何幸(多么) D. 斥 逐之 (追赶) 10. 下列句中画线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逐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B. 孔文子何 以谓之“文”也 D. 尽 以家财付孝基

11. 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B. 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 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D. 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2. 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其子丐于途。 (2)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A. 如得灌园 以就食 C. 命小奚 以木简束书从

13. 2015年2月27日,武汉市成功当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为了进一步展示文明城

市的风貌,为了让校园更文明,崇文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以“共建文明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校“志愿者协会”准备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向大家征集活动建议。请思考在共建文明校园活动中“我们中学生可以做些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方面提出四条建议,并用

第3页,共14页

简明的语言分条表述出来。(要求:所提出的每一条建议应与“中学生”、“共建文明校园”和“行动”三个要素相符。) 放学回家的路上,你看见同学王睿闲来无事,以手指为画笔,在一辆路边停靠的私家车的车窗玻璃上作画,走近一看,只见他画了一只猪头,并在旁侧写下“猪头”等字样,于是你上前善意劝说道:

“ ”

(要求:字数100~120字)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14. 一个人的阁楼

王 英

①叶嘉莹先生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了很多年的中国古典文学。她的很多学生,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但是现在叶先生也已经是八十四五岁的老人,已退休很多年了。二〇〇八年的初夏,我和几位朋友慕名去拜访她,几个学习中文和新闻的朋友还筹划着为叶先生拍摄日常生活的短片。叶先生退休之后,只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亚洲图书馆里,保留了一个很小的工作室,基本上每天还来图书馆上班。亚洲图书馆是圆顶的木质建筑,远远看上去像是一个木质的小剧院,典雅秀美,但是里面的空间并不大,摆满了中文、日文、韩文等亚洲各国文字的书籍。图书馆的二楼开辟出一小块地方,隔成教师的工作室,叶先生工作的地方就在这小小的阁楼之上。一个夏天的正午,我们去拜访了这个小小的工作室,这个掩映于参天古木之中的小小阁楼。身处其间的叶先生,就像是在小小阁楼上专注而单纯地做着自己喜爱的游戏的孩子。

②叶先生的工作室空间是令人惊叹的小,整个小屋还不足十平方米,屋里没有什么陈设,只有一个小书桌、一把椅子和一个书架。坐在桌前,伸手便可以触到两边的墙壁。四周的墙壁上都粘贴着她的备忘、读书笔记,还有新近列出的无数参考文献。她总是很仔细地写下著作者、书籍的名称、出版的地点和时间。她的文章全部是手写,用竖排的方格子本子,她还是习惯从右向左,写繁体的中文,字迹工整而娟秀。拿起她的手稿来阅读,几乎很难看到涂改的地方。她说,她下笔很谨慎,总是深思熟虑很久才会写下来。亚洲图书馆照例是下午五点下班,她会从早晨开始,在这里一直工作到傍晚,等工作人员都走了之后,她甚至还会留在这里继续阅读、继续创作。很难想象,那样精雕细琢的文字,那样荡气回肠的古典诗文的赏析,那么多、那么多的著述,很多都是在这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完成的;也很难想象,一位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会在这里,每天孤独地工作七八个小时,没有任何娱乐,也不借助任何电子设备,一个人,把文字静静地写在竖排的方格纸上。

③她依旧在温哥华的华人社区里面讲诗词,每个暑假都会讲一个假期,不收报酬,自己开车去。讲台上,她一袭淡青色的纱衣,精神矍铄。她依然习惯一边讲课,一

第4页,共14页

边写字,不过是用签字笔写在老式的幻灯片上,然后打到大屏幕上给大家看。她非常愿意吟诵诗词,用拖着长长的唱音的腔调。她在得意处会微微地摇头微笑:“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②……”我想这应是她极爱的句子,因为每逢读到这里,她的声音总会略带着几分激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这样的情怀与情景,人生能有几回?

④记得有一次聊天,她说道:“现在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没有中国文化的感受,那样美好微妙的感情,那样曲折难言的情绪,大家都没有感觉了。这么美的东西,你看,这么美的东西,怎么能就这样白白地消失了呢?我现在是能做多少做多少。” ⑤八十多岁的老人,每次上课站着讲两个小时,写满满的板书。我没有见她坐下过,她的讲台上有椅子,但是讲课时她从来不坐。满腹文章、锦绣才华,通过学诗来感触生命内在流淌的节奏,通过学诗来充实精神世界,她所追求的唯有这晶莹剔透的华美精神世界。对她来说,这个世界对物质和利益的追逐终究是有限度的。人们追逐金钱名利,总有一天会回归到精神的高地,呼吸纯净的空气。无论她自己多么渺小,都不会放弃心中所追求的美好之地。

⑥在亚洲图书馆,我常常不由自主地走向她那间小小的工作室,常常看见那里亮着灯。我有很多次想去敲门,但都止住了。我宁可在门外猜测那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在做什么,想象她满头白发伏案工作的情景。金岳霖曾经说,自己研究哲学,就像是一个人在小阁楼上做游戏。看见叶嘉莹的小工作室中亮着的那盏灯,我想自己终于懂得了,在那个小阁楼中做需要耐得住多年寂寞、冷清生活的游戏,其实对他们而言,是生活中最为严肃的事情。或者,像叶嘉莹说的,研究文学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生命的渴求,是出自她心灵的一种本能。

2014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选自《21世纪年度散文选·

【注释】①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

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②颜酡(tuó):醉后脸泛红晕。 文章第①段中,作者一连用了好几个“小小”,这样写有何深意?

叶先生为什么坚持在华人社区义务讲课?请你阅读③~⑤段,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通读全文,分条概括你对叶先生的主要印象。

第5页,共14页

文章题目有多重含义,以简练的语言分条表述你对本文的标题“一个人的阁楼”的理解。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5. 请你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学习语文的苦、学习语文的乐、学习语文的苦与乐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2)不少于600字;

(3)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班名、校名等。

第6页,共14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1)天街小雨润如酥

(2)谁家新燕啄春泥 (3)常记溪亭日暮

(4)溪头卧剥莲蓬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此题中需注意“酥”、“啄”、“暮”、“溪”、“羡慕”的书写。 2.【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拼音与汉字辨析的能力。注意平时汉字的积累,易错字,多音字是考查的重点,所以平时应学会辨析与积累。辨析与书写时要结合语境。A.“消声匿迹”应为“销声匿迹”,其他项都正确。故选A。 3.【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及运用的能力。词语辨析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筛选和辨别。“装满”的意思是全部充实,没有余地。“盖满”的意思是比喻覆盖范围大。“挂满”的意思是形容很多。“爬满”的意思是形容数量多。根据各题的语境,可以得知:(1)题填写“装满”,(2)题填写“挂满”,(3)题填写“爬满”,(4)题填写“盖满”。故选B。 4.【答案】D 【解析】

第7页,共14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D项“……”和“等”表意重复,应删去其一。故选D。 5.【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排列语序的能力。关于排列顺序:排序题应做到一看、二找、三抓:一看就是看“一致”。看话题是否一致,句式是否一致,内容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一致。一致的句子要排在一起。二找就是找“呼应”。找与整体语段的前后呼应,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呼应。与前文呼应的句子则紧贴前文,与后文照应的就紧贴后文,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的句子排在一起。三抓就是抓关联词。②是总说句,②④话题一致,都围绕着“树木抽青”这一话题;③①围绕着“杨柳抽青”这一话题;⑤是总结句,说明了为什么“杨柳抽青是很重要的语言标志”。最后得出②④③①⑤的结论,故选B。 6.【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精读理解各选项,逐一阅读理解各个选项涉及到的文章语段,分辨选项的不当之处,选出正确答案即可。阅读文段理解,1904年清朝时期“语文”含“古今文学流别、文风盛衰要略”,更要注重“文义”“文法”及“作文”,还要修习楷书、行书、小篆,语文教育的形态一开始就有点简装版“国学”的味道。而B项“语文”学习内容是古今文学流别、文风盛衰要略,文义、文法及作文。其他项理解都正确。故选B。

第8页,共14页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精读理解各选项,逐一阅读理解各个选项涉及到的文章语段,分辨选项的不当之处,选出正确答案即可。阅读理解文章可知,“五四”时期“语文”课程标准既包含了在语文教学中求得民族认同、开启民智的需要,也包含了新文学起步之初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专重思想一面,忽略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和运用文学的能力没得到适量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C.“语文教学废旧立新,虽然具有时代气息,但却忽视了语言训练”显然有所偏颇。故选C。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精读理解各选项,逐一阅读理解各个选项涉及到的文章语段,分辨选项的不当之处,选出正确答案即可。文中是

“有些“美文”不用分析结构、语法,背诵下来就行”,而C项是“因此,将美文背诵下来

就可以了,不用对结构、语法进行分析”,理解不准确。故选C。 9.【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D项“逐”的意思是“赶走”,原题解释错误,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

第9页,共14页

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BCD选项“以”的意思都是“把”。A项“以”的意思是“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不同,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做到整体感知。对于可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目,首选用原文语句,这样更准确,意思更完整。根据“孝基与治后事如礼”这句话可知:张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C项不符合文意,故选C。

12.【答案】(1)很久以后,那富人的儿子在路上乞讨。

(2)富人的儿子渐渐能自食其力,孝基对他的变化感到奇怪。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翻译后的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做到文从字顺,简洁凝练。“丐、怪”两个词都是词类活用,翻译时注意正确理解。 13.【答案】【小题1】

【答案示例1】我们中学生可以成立“学雷锋”校园广播站,及时报道校园里的好人好事。

【答案示例2】我们中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到社会福利院去做义工。

【答案示例3】我们中学生可以成立“学雷锋”小组,对班上的学困生进行课外辅导。 【答案示例4】我们中学生可以积极撰稿,用文字记录身边“学雷锋”的好人好事,并向校团委踊跃投稿。

【答案示例5】我们中学生可以建立“校园文明监察岗”,维护校园秩序,曝光不良行为。 【小题2】

第10页,共14页

答案示例:王睿,你这样做不是很妥当哦!咱们学校正在开展共建文明校园活动,但你这样做很不文明,这不仅有损你个人的形象,而且有损咱们学校的形象,也有损武汉文明城市的形象,我建议你还是赶紧将不雅字画擦去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对于这类试题,阅读时要读懂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准确提取有关信息。建议要合理、具体、可操作性强。如:我们中学生可以成立“学雷锋”校园广播站,及时报道校园里的好人好事;我们中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到社会福利院去做义工;我们中学生可以成立“学雷锋”小组,对班上的学困生进行课外辅导等。

本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注意要有称呼。如:王睿,你这样做不是很妥当哦!咱们学校正在开展共建文明校园活动,但你这样做很不文明,这不仅有损你个人的形象,而且有损咱们学校的形象,也有损武汉文明城市的形象,我建议你还是赶紧将不雅字画擦去吧! 14.【答案】【小题1】

连续几个“小小”形容词叠用,反复强调叶先生的工作室面积之小,反衬出叶先生对物质要求极低,兀兀穷年,心无旁骛,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可贵精神,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由衷的敬意。 【小题2】

因为叶先生她认为,现在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感受;她怕美好微妙的感情,曲折难言的情绪白白地消失了;她在执着追求着中国古典文学中华美的精神世界的同时,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做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者;希望引领人们在商业化的时代回归精神高地,呼吸纯净的空气。 【小题3】

(1)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或“挚爱中国古典诗词”等);

第11页,共14页

(2)对物质要求极低(或“宁静淡泊”“淡泊名利”“耐得住多年寂寞、冷清生活”等);

(3)做学问勤奋严谨,一丝不苟(或“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钻研学问,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具有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执着求索的治学精神”“潜心贯注,心会神凝地钻研中国古典文学”);

(4)作为知识分子,具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的责任感(或“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而不遗余力”“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鞠躬尽瘁,退而不已”等)。 【小题4】

(1)表现出叶嘉莹的工作室令人惊叹的小,仅能容纳她一个人;

(2)表现出叶嘉莹“一个人”的执着和坚守,她专注于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或“表现叶嘉莹耐得住寂寞、清冷的生活潜心治学的精神”等); (3)凝聚着作者对叶嘉莹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以一己之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的敬仰之情。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深意的能力。分析重要语句的深意,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备考前也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阅读相关语段理解分析,连续几个“小小”形容词叠用,反复强调叶先生的工作室面积之小,反衬出叶先生对物质要求极低,兀兀穷年,心无旁骛,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可贵精神,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由衷的敬意。

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尤其是问题出现的语段及附近的语句,揣摩出其中的原因,运用得体的全面的语言作答。一般原因不难揣摩,关键是信息提取要精炼,语言的表达要全面简洁。阅读③~⑤段理解,叶先生她认为,现在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感受;她怕美好微妙的感情,曲折难言的情绪白白地消失了;她在执着追求着中国古典文学中华美的精神世界的同时,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做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

第12页,共14页

者;希望引领人们在商业化的时代回归精神高地,呼吸纯净的空气,所以他坚持在华人社区义务讲课。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人物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人物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文中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等来整体感知。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分析可得,叶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物质要求极低;做学问勤奋严谨,一丝不苟;作为知识分子,具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的责任感。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如果标题用了修辞手法,能在这上面作一下分析就更全面了。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分析可得,“一个人的阁楼”表现出叶嘉莹的工作室令人惊叹的小,仅能容纳她一个人;表现出叶嘉莹“一个人”的执着和坚守,她专注于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或“表现叶嘉莹耐得住寂寞、清冷的生活潜心治学的精神”等);凝聚着作者对叶嘉莹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以一己之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的敬仰之情。 15.【答案】略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当你在做命题作文时,不要看到题目就忙于动笔,要养成动笔之前想周全的习惯。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认真审题,明确题意。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这是做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第一步。这三个题目的写作范围有宽窄之别,但关键词相同,“语文学习”确定写作范围,“苦与乐”或者“苦”“乐”就要写出学习过程的体会感悟。确定中

第13页,共14页

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以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儿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准备表达一个什么思想,这就是回忆材料,确定中心。中心明确了,就要环绕中心,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这就是环绕中心,选择材料。这次写作只要选定题目就可以确定中心,从而精心选材了。当然选材构思时,一定要遵循“熟”的原则。从众多的素材中,把你印象最深、最易于驾驭、写出来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完成写作。 写作时,要注意书写一定要整洁,标点符号要使用正确,关注作文的词语运用与描写,尽量让笔下的文字灵动起来。

第14页,共1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