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2013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本科)
团队名称:
中药学专业课程
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 郭 玫
所在院校:
甘肃中医学院
推荐部门:
甘肃中医学院药学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
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二〇一一年一月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是以甘肃中医学院药学系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三个教研室以及药学实验室为基础形成的。本教学团队是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重点学科、甘肃省高校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学术支撑,以甘肃省领军人才郭玫教授为带头人,以中药化学省级精品课程和中药药剂学院级精品课程为建设载体发展起来的,具有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二十多年来团队始终围绕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目标努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团队的特色 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是药学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自药学系成立就开设了这些课程。2003年获准设立中药学(下设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等方向)硕士学位授予点,2004年正式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毕业20余人,为我国中医药事业输送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本教学团队目前承担着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材加工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工艺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成分分析等本科教学任务,同时承担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中药化学专论、新剂型设计等教学任务。 二、团队的师资力量 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配置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厚的优秀人才梯队。现有人员18名,其中硕士生导师6人。 职称结构:教授4人、副教授4人、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7人。 学历结构:博士3人,硕士13人(其中在读博士1人),学士2人,整体学历层次较高。 学缘结构:本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中南大学、兰州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等院校,学缘结构优良。 年龄结构:团队平均年龄38岁,思维活跃,充满活力。其中40-49岁7人,30-39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岁11人。 团队带头人:郭玫,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甘肃省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委员,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甘肃中医学院中药化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中药化学与质量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主任。 三、创新的教学工作 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人员始终围绕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根据社会对中药学人才的需要,积极吸收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手段和方法,从课程目标修正、大纲调整、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等方面进行改革研究与实践。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授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其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水平,成为有用之才,我们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单纯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并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提高以中药化学为主的多门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主动获取相关知识信息。为此,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 课程体系的完善:根据学院教学改革要求,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修订了符合他们学习实际的教学大纲,使各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编写修订了《中药化学实验指导》、《中药分析实验指导》、《中药药剂学与中药制剂工艺学实验指导》、《中药炮制学实验指导》等特色教材;完成了实验教学模式、实验考核模式等的改革。为了配合教学,还编写了多门课程试题库,力图构建立体化的现代教学体系。 2.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了多门课程的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实践改革。 3.课件的制作与运用:本教学团队的主干课程包括《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成分分析》、《中药材加工学》等均使用多媒体教学,并通过与学生进行讨论、沟通,反复修改,不断补充修订多媒体课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软件。 4.发挥地方高校特色,整合资源,配合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在加强对学生课内培养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和实践紧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密结合。近年来本教学团队人员不断努力,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制作了许多中药方面的科技作品,先后共有15项作品获省级奖(挑战杯赛),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1项。另外同学们踊跃参加以本教学团队主干课程为基础的科技学术创新项目,如剡文江等同学关于“大孔吸附树脂对甘草酸纯化工艺研究”项目获得甘肃中医学院学生科技学术创新项目资助,并已通过结题。药物制剂2008级黄付同、王伟同学的“不同产地牛蒡子药材质量评价研究”获得2011年甘肃中医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四、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教学团队瞄准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组织精兵强将,积极承担学校的各类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多出教学改革研究成果。 1.教学改革成果:近年来我们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0余篇,完成教改项目5项,其中“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获2009年甘肃中医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中药化学实验教学与考核的研究”获2007年甘肃中医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获2008年甘肃中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中药化学》课程2009年获得省级精品课程,《中药药剂学》课程2010年获得校级精品课程。 2.教材建设成果:主编、参编《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成分分析》、《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分析学》等主干课程教材10余部,其中有多部为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及创新教材,同时自主编写了《中药化学实验讲义》、《中药分析实验指导》、《中药炮制学实验讲义》、《中药药剂学与中药制剂工艺学实验指导》等具有本校及专业特色的院内使用教材。 3.优秀的教学团队:中药化学教研室被评为2007年度“甘肃中医学院优秀教研室”,药学实验室被评为2006年“甘肃中医学院优秀实验室”,郭玫获2012年、2006年度“甘肃中医学院优秀教师”称号,魏舒畅获2012、2007年度“甘肃中医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此外为了不断提高教学团队教师在本科、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水平,我们鼓励老师积极申报和参与科研。近年来本团队成员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其中SCI9篇;主持、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约40项,其中获省、厅级科技成果奖励13项;在研项目30余项,获科研经费约280万元。根据我们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积累的经验,以及取得的一批科研成果,目前本教学团队凝练并确定了相对稳定的三个研究方向:1.中药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的研究;2.中药材及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3.中药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制剂工艺及中药炮制工艺研究。
二、团队成员情况
1.带头人情况: 姓 名 政治面貌 最终学历(学位) 高校教龄 联系地址、邮编 办公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获奖情况 郭玫 无党派 硕士 28 出生年月 民 族 授予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1963.12 汉 成都中医药大学 教授 参加工作 时间 性 别 授予时间 行政职务 1985.7 女 2000.7 教研室 主任 甘肃中医学院药学系 移动电话 G 1. 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 藏药五脉绿绒蒿消炎止痛活性和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二等奖 2.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甘肃地道药材“当归、大黄”规范化种植研究 二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3.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 复方红芪颗粒剂的研制 4.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石菖蒲 5.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嗅敏灵”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 6.兰州市科技进步奖 新药“参参康心滴丸”的研制开发 二等奖 7.甘肃中医学院教学成果“中药化学实验教学与考核的研究” 二等奖 8.甘肃中医学院教学成果“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二等奖 9.以案例教学和实例教学为模式提高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等奖 10.获2012、2006年度“甘肃中医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 起止时间 学习工作单位 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 1981-1985年 1985—1986年 兰州大学药学院(兰州医学院)学习 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进修 药学系 中药化学 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1986—1999年 1996—1999年 1999—至今 甘肃中医学院药学院工作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习 甘肃中医学院药学院工作 中药化学专业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专业 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18 姓 名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邵晶 硕士 副教授 年 龄 专 业 行政职务 35 中药化学 参加工作时间 高校教龄 2001.7 12 中药化学教研室副主任 姓 名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赵磊 博士 教授 年 龄 专 业 行政职务 46 中药化学 参加工作时间 高校教龄 1990. 7 9 甘肃省高校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 姓 名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王亚丽 博士 教授 年 龄 专 业 行政职务 50 中药分析 参加工作时间 高校教龄 科研中心主任 1983.7 16 姓 名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姓 名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姓 名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姓 名 余晓晖 年 龄 1 / 1
49 参加工作时间 1986.7 李跃峰 博士 副教授 年 龄 专 业 行政职务 38 中药炮制 参加工作时间 高校教龄 1997. 7 5 李芸 硕士 副教授 年 龄 专 业 行政职务 40 中药化学 参加工作时间 高校教龄 1995.07 7 魏舒畅 硕士 教授 年 龄 专 业 行政职务 44 中药制剂 参加工作时间 高校教龄 中药药剂教研室主任 1993.07 19 中药炮制教研室副主任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姓 名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姓 名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姓 名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姓 名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姓 名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姓 名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姓 名 最终学历(学位) 吴平安 学士 年 龄 专 业 1 / 1
36 中药炮制 参加工作时间 高校教龄 2002.7 11 余琰 硕士 副教授 年 龄 专 业 行政职务 37 中药制剂 参加工作时间 高校教龄 1998.7 7 师霞 学士 讲师 年 龄 专 业 行政职务 36 中药化学 参加工作时间 高校教龄 科研中心办公室主任 2002.07 11 段文达 硕士 讲师 年 龄 专 业 行政职务 34 中药化学 参加工作时间 高校教龄 2001.7 6 李阳 硕士 讲师 年 龄 专 业 行政职务 36 中药化学 参加工作时间 高校教龄 2000.07 13 刘峰林 硕士 高级实验师 年 龄 专 业 行政职务 40 中药炮制 参加工作时间 高校教龄 1992.7 21 金辉 学士 高级实验师 年 龄 专 业 行政职务 50 中药制剂 参加工作时间 高校教龄 药学实验室主任 1985.07 28 学士 高级实验师 专 业 行政职务 中药学 高校教龄 27 科技处重点学科办公室主任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专业技术职务 姓 名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姓 名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姓 名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王瑞琼 硕士 实验师 年 龄 专 业 行政职务 32 中药药理 参加工作时间 高校教龄 2005.7 8 范凌云 硕士 讲师 年 龄 专 业 行政职务 31 中药制剂 参加工作时间 高校教龄 2005.7 8 高健德 硕士 讲师 年 龄 专 业 行政职务 32 中药制剂 参加工作时间 高校教龄 2009.7 4 讲师 行政职务 三、教学情况
1.主要授课情况:(2008年以来) 课程名称 授课人 起止时间 总课时 《中药化学》理论课 郭玫、赵磊、邵晶、李阳、段文达 2008年至今 1852 《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 郭玫、赵磊、邵晶、李阳、段文达 2008年至今 570 《中药成分分析》理论课 郭玫、邵晶 2008年至今 144 《中药化学》实践课 郭玫、余晓晖、邵晶、段文达 2008年至今 1964 《中药制剂分析》实践课 余晓晖、邵晶、段文达 2008年至今 482 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中药成分分析》实践课 余晓晖、邵晶、段文达 2008年至今 120 《中药药剂学》理论课 魏舒畅、余琰、范凌云、高健德 2008年至今 1712 《中药药剂学》实践课 余琰、范凌云、高健德 2008年至今 2010 《中药制剂工艺学》理论课 魏舒畅、余琰 2008年至今 685 《中药制剂工艺学》实践课 魏舒畅、余琰 2008年至今 405 《中药炮制学》理论课 李芸、李跃峰、吴平安 2008年至今 1320 《中药炮制学》实践课 李跃峰、吴平安 2008年至今 930 《中药材加工学》理论课 吴平安、李芸 2008至今 288 《中药材加工学》实践课 吴平安、李芸 2008至今 96 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情况) 主要编写的教材 教材名称 作者 邵晶(编委)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药分析学》 郭玫(编委)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药化学》 郭玫(编委)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药化学》 郭玫(编委)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药分析学》 邵晶(编委) 中国中医药出“十二2012.09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五”规划教材 2012.04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规划教材(专升本) 2012.06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规划教材(专科) 2012.07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出版时间 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 《中药制剂分析》 “十二2013.04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五”规划教材 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版社 余晓晖、甘肃中医学院 《中药分析实验指导》 邵晶、郭玫、赵磊、段文达、李阳 2011.03 甘肃中医学院院内使用教材 《天然药物化学》 《物理药剂学》 郭玫 (编委) 魏舒畅 (编委) 郭玫、赵磊、李阳、段文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10 2010.08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甘肃中医学院院内使用教材 邵晶、甘肃中医学院 2009.01 《中药化学实验讲义》 余晓晖、《中药药剂学》 《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成分分析》 《中药成分分析》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习题集》 《中药化学》 魏舒畅 (编委) 赵磊 (编委) 郭玫 (主编) 邵晶 (编委) 郭玫 (编委) 郭玫 (编委) 郭玫 (编委) 郭玫 (编委) 上海科技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使用教材 2008.08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 2008.01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006.01 2006.01 2005.08 2005.08 2004.07 2003.01 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 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 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系列教材 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中药化学》 《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成分分析》 《中药药剂学》 《中药炮制学》 《中药加工学》 匡海学 梁生旺 郭玫 张兆旺 龚千锋 龙全江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01 2003.01 2006.01 2007.03 2007.01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中医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药出版社 规划教材 2007.01 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奖励级别 时间 以案例教学和实例教学为模式提高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甘肃中医学院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2011年 甘肃中医学院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2009年 中药化学实验教学与考核的研究 甘肃中医学院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2007年 中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挑战杯赛指导教师奖 甘肃中医学院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2007年 甘肃中医学院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一等奖 2011年 挑战杯赛指导教师奖 第八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果奖 一等奖 2011年 挑战杯赛指导教师奖 第八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果奖 三等奖 2011年 挑战杯赛指导教师奖 甘肃中医学院第七届“挑战杯”竞赛成果奖 优秀奖 2011年 挑战杯赛指导教师奖 第六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果奖 二等奖 2010年 挑战杯赛指导教师奖 第六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三等奖 2010年 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果奖 挑战杯赛指导教师奖 第六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果奖 一等奖 2006年 挑战杯赛指导教师奖 第六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果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指导教师奖 优秀指导教师奖 优秀指导教师奖 二等奖 2006年 挑战杯赛指导教师奖 第六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果奖 2006年 挑战杯赛指导教师奖 第六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果奖 2006年 挑战杯赛指导教师奖 第六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果奖 2006年 挑战杯赛指导教师奖 第五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果奖 2004年 挑战杯赛指导教师奖 第四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果奖 2002年 挑战杯赛指导教师奖 第四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果奖 三等奖 2002年
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4.教学改革项目:
项目名称 经费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基于创新实验能力培养的中药炮制学教学模式 构建与实践研究 基于以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中药制剂分析》和《中药成分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甘肃省高校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省级重点实20万 验室 《中药药剂学》院级精品课程 9000 4000 甘肃省教育科学\"2012-2014 十二五\"规划课题 甘肃中医学院 2011-2013 甘肃省教育厅 2010 甘肃中医学院 2010-2013 《中药化学》省级精品课程 5000 甘肃省教育厅 2009-2012 《中药化学》院级精品课程 9000 甘肃中医学院 2007-2010 《中药科研设计案例式教学探讨》 3000 甘肃中医学院 2008-2010 药学专业考查课的考核方式改进研究 3000 甘肃中医学院 2004-2010 《中药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考核改革的研究 中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3000 甘肃中医学院 2005-2007 3000 实践 1 / 1
甘肃中医学院 2005-2007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中药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 3000 甘肃中医学院 2004-2008 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 中药化学是衔接中药和化学的基础学科,是与中药现代化、产业化等紧密结合的学科,是中药和西药学科的桥梁和纽带。以现代的手段和方法研究中药中有效成分,对于解决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标准化等关键性问题及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团队设置特色 1.团队建立了以 “团队总带头人”和各方向“学术带头人”领衔的,以“中药学相关技能(中药提取分离、中药材炮制、中药制剂、中药质量分析等)为引导、专业教学为主体”的适应现代高校教育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团队队伍建设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团队的总带头人,全面负责并引领团队并发挥传、帮、带作用。团队各个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团队中的教学技能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团队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学团队不仅承担着专业理论的教学工作,还把教学、实践、科研三者结合起来。 3.团队的组成结构中充分体现了老中青相结合,中年教师为主体的结构。中年教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作用,老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为队伍中的新生血液,为高水平的团队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后备力量保障。 4.团队建立以学生“专业能力塑造为核心,职业素养提高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将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成分分析等课程结合起来,组建相互协作的专业授课队伍。 二、教学改革特色 1.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教学大纲的规定,本课程内容主要以中药为对象,着重介绍各重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结构测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意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点,突出中药化学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服务的思想;注意对有关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的介绍;注意反映国内外本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发展以及相关学科新理论与新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引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内容,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符合当今实际工作的需要。 教材使用方面,过去使用肖崇厚主编的《中药化学》,2003年开始使用新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上均有变化,作了重大调整。为便于学生了解中药复方研究的有关问题,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增设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同时,对各章的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定调整和修改,使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更符合课堂教学实际要求。以中药化学为核心,其他专业课程也均以同样的思路进行教学改革,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有新的探索和实践。理论课教学不断增加课堂讨论的学时数。实验课教学,过去由于经费紧张,只是提取分离和检识等,重复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学生缺乏新鲜感,感受不到实验的重要性。现在为了加强实验技能与科研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的基础教学方面,侧重中药化学实验方法学的系统学习,比较各类实验方法的共性和特性,以提高学生科研设计能力;在实验操作方面,先让学生按规定的实验方案和装置操作,再逐步过渡到由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和装置,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完成整个实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研究中药成分的常规方法和操作技能,还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3.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团队大力探索和推行自主式和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讲授、观看录像、实验演示、讨论、座谈、布置作业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各课程的基本技能与知识。根据学科特点,各课程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授。如自行研究开发的《中药化学》课件项目已完成,并在药物制剂专业、中药学专业和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应用,效果良好。 “以案例教学和实例教学为模式提高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中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药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和“《中药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考核改革的研究”项目分获甘肃中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同时中药化学课程被评为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 我院设有中药学、药物制剂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学三个本科专业,《中药化学》作为这三个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研究中药炮制原理及炮制标准、中药制剂工艺设计合理性的基本理论指导,更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以及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这三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药企业的前处理、制剂、检验等相关部门,需要掌握如中药炮制、中药药剂、中药制剂分析等大量专业知识及技能,而这些均以中药化学知识体系为基础核心。因此我们形成了以“中药化学”为核心课程的独特的教学团队,将这几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串连在一起,以提高教学质量。关联图如下: 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一、教学改革成果“中药化学实验教学与考核的研究”获2007年甘肃中医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具体成果应用情况如下: 1.修订编写的《中药化学实验讲义》已在中药学、药物制剂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学专业中使用4届,相比上一版教材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的比例,更加完善,更突显专业特点,使用效果较好。 2.实验教学考核的改革应用:《中药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考核改变以前的单一的考核方式,以更实际、更能体现学生实验技能的方式进行测试。即平时实验的参与程度、完成质量、实验报告、记录等得书写占一定百分比,主要加入了以抽签的形式确定题目,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测试。这种考核方式已经试用了7届学生,现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稳定的实验考核方式。 3.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设置:配合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基本要求,授课教师以学院学生科技学术创新项目资助为平台,鼓励学生申报。如剡文江等同学关于“大孔吸附树脂对甘草酸纯化工艺研究”项目获得甘肃中医学院学生科技学术创新项目资助,并已通过结题。药物制剂2008级黄付同、王伟同学的“不同产地牛蒡子药材质量评价研究”获得2011年甘肃中医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二、教学改革成果“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获2009年甘肃中医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具体成果应用情况如下: 1.多媒体:我们采用Flash和一些相关软件制作了《中药化学》等主干课程的多媒体软件,以生动的形象传达各种知识、概念。我们在药学系本科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和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2003级——2005级学生中进行应用。使用该教学软件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用班级的学习兴趣和成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绩明显优于其他班。在运用中不断与学生进行讨论、沟通,修改,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软件,并稳定的使用于2006级——2010级各专业。 2.PBL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在《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成分分析》等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模式,并配合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开拓了学生创新思维。同学们制作了许多关于中药化学方面的科技作品,并参与了2004、2005、2006、2007、2008、2010、2011年度“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3.精品课程建设:教师在授课水平上的不断努力,大大提高了《中药化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本课程在院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之上不断建设,于2009年被评为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相关内容已制作成网页,以供交流浏览。《中药药剂》也于2010年被评为甘肃中医学院院级精品课程。 三、教学改革成果“中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获2007年甘肃中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具体成果应用情况如下: 1.修订编写的《中药炮制学实验指导》已在中药学、药物制剂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学专业中使用。 (1)多媒体:制作了《中药炮制学》多媒体软件,以生动的形象传达各种知识、概念。在药学系本科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和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中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PBL教学模式:引用案例采用PBL教学模式,并配合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开拓了学生创新思维。 我们在原有改革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设计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并重的模式,让学生早期接触科研,通过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初步科研能力和批判思维。先后在5个年级600名学生中进行实践与探索,取得较好的成效。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后,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并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制作了许多关于中药化学方面的科技作品,有15项获省级奖(挑战杯赛),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1项。同学们踊跃参加科技学术创新项目,如剡文江等同学关于“大孔吸附树脂对甘草酸纯化工艺研究”项目获得甘肃中医学院学生科技学术创新项目资助,并已通过结题。 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四、教学改革成果“以案例教学和实例教学为模式提高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获2011年甘肃中医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具体成果应用情况如下: (1)多媒体:制作了《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多媒体课件,编写了教材。以各种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案例教学和实例教学模式:引用案例教学、实例教学模式,并配合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开拓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
论文(著)题目 期刊名称、卷次 时间 中药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2,29(1):71-73 卫生职业教育 2012,30(3):109-110 中药制剂工艺学组合教学模式探索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2,29(1):73-74 中药制剂工艺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1,28(6):72-73 中药类专业科研设计案例教学法的构建与实践 《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考核探索 药学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中医教育 2009,28(4):35-36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14(3):107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7,24(5): 42-44 中药炮制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中医教育 2007,27(1):53 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关于《中药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几点思考 中医临床类专业《中药炮制学》教学研究 河南中医学院 2006,21(2):75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13(9):109
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
有一流的名师和合理的梯队才能建设一流的学科;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建设一流的精品课程。因此,我们始终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团队建设的重要工作,积极提倡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和培养,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提升学力、学位层次,积极倡导青年教师钻研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鼓励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科研课题,不断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 具体措施: 1.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2.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在教学中培养青年教师。每名青年教师均由一位老教师负责具体指导和帮助,通过备课、听课,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3.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为了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定期对《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课程的不同章节,由年轻教师试讲,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点评。 4.有计划地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5.注重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的建设,保持一支学历层次高、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队伍稳定的教学梯队。 6.编辑出版教材:积极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有1人荣获甘肃省领军人才,2名教师荣获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名教师在职获得博士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学位,5名教师在职取得硕士学位;现还有1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每名青年教师均由一位老教师负责具体指导和帮助,通过备课、听课,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我们团队的师资队伍结构日显精干、高效、富有活力,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显露出良好的素质和发展势头,为学科专业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近几年来教师教书育人的成绩显著,连续三年团队全体教师教学效果优秀,学生评教均在90 分以上。 五、科研情况
1.科研项目(限5项) 项目名称 当归挥发油对高血脂家兔主动脉LOX-1及NF-KB表达的影响 当归种植、加工炮制过程质量控制与物联网溯源系统相关性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 “大黄通便颗粒”的二次究开发研 基于纤维性根茎类药材的酶解提取——膜纯化集成技术耦合数学模型研究 “当归平喘滴丸”的研制
经费 3万元 100万 20万 25万元 10万元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2012年甘肃省自然科学2013-2015 基金 (No. 1208RJZA215) 2011年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甘肃省科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No.81060345) 2010年兰州市科技局项目(2010-1-160) 2011-2014 2011-2014 2011-2013 2010-2013 2.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情况 1.将教师科研成果配合案例式教学法、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于理论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及科研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将教师实际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理论教学中,以讨论、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参与到科研中,将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以实际科研成果为案例,通过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并由此获得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开拓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在《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成分分析》等主干课程的学习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敢于质疑,勤于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探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将“黄管秦艽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复方红芪颗粒剂质量标准的研究”“对不同产地牛蒡子的定性、定量研究”等诸多科研成果应用于《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成分分析》等课程;以实际研究的图片、数据、分析结果来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深入领会和应用。 2、积极把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推动实验教材建设。 在开设各项创新性、探索性实验方案时,尤其注重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形成适应学科特点及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的实验方案体系,供学生课余科研小组选做,鼓励学生自选课题做实验。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按照新技术引进→教学实验项目改造→本科生实验教学应用的程序进行实验项目的改进,鼓励同学们踊跃参加科技学术创新项目,进行实验技术、工艺的改进,并修订入实验教学讲义中。 例如:剡文江等同学关于“大孔吸附树脂对甘草酸纯化工艺研究”项目获得甘肃中医学院学生科技学术创新项目资助,并已通过结题,其研究成果已部分应用于实验教学的改进。如甘草中甘草酸的提取、槐米中芦丁的提取等实验项目的改进均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的成果。 3、以学生业余时间参与科研或毕业专题的形式,延伸教学时间和场所,鼓励学生早期接触科研。 以教师科研成果为基础,以学院设立的各类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为平台,鼓励学生以科研助理的身份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选题目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实验室在内的各类研究室和相关科研实验室、教学实验室积极向本科学生开放,为学生科研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 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近五年来,本团队的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的人数达100人次,指导学生公开发表论文10多篇,先后组织30多项科技成果参与大学生“挑战杯”课外设计比赛七届,有15项获省级奖(挑战杯赛),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1项。
六、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
1.团队建设目标管理模式:根据本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制定明确的阶段性和中长期教学水平发展目标,围绕该目标确定三年建设分阶段和具体任务,将主干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任务分解到各方向,落实到具体的教学骨干。并建立团队带头人责权利机制,以保障主干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2.建立学院、系部二级组织运行机制:以院、系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建设,加强课程建设的领导、协调保障和指导意义。在院、系教学督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团队带头人、教学骨干能在第一线组织课程建设,团队带头人在第一线指导教学工作。 3.经费管理:根据学院有关团队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精神和规定,由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经费的统筹规划使用,院、系教学督导委员会负有监督的职责,以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 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七、团队今后建设计划
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 1.素质能力目标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体魄、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和合作精神,能够联系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具备本学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现代化科学手段和教育信息技术。 2.教师梯队结构目标 根据学院总体规划,争取使团队扩充至教授5人,副教授7人,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9人,青年教师中硕士学位及以上比例达到80%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0%以上,需要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中青年骨干教师3~4人;到著名高校聘请特聘教授1~2人;聘请企业兼职教师3人以上。 二、教学团队建设措施 1.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完善创新型中药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通过开展以 “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中药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强课程间的联系与交叉融合;加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开展探究型和自主性学习提供技术平台;建立高水平教学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 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保证教学效果 依据中药学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教学质量。
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3.依据教学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加大教研教改力度 依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大教改力度;结合地方资源和制药企业需要,搞好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增强团队的创新与服务能力。 4.加强课程及教材建设,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积极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按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在建设现有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基础上,努力申请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发挥优质资源的示范作用。 5.青年教师的培养 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完善“教、学、研”相结合,让教师把教学成果和汗水融入实践,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课堂形式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以学术培养为核心、以加入高水平课题组为基础、以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发表高水平论文为目标,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另外还可通过参加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扩大年轻教师眼界,了解外界科研、教学改革信息,及时获得教学改革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 八、评价、推荐意见
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教务部门评价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学科专业: 手机: 电子信箱: (负责人信息将进入专家库,请勿填写公用邮箱)
学校推荐意见 (公章) 校长(签字) 年 月 日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意见 1 / 1
学科门类二级类 中药学
(公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1 /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