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来源:爱够旅游网


作物栽培学总论

一、名词解释

1、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条件:要达到一定规模、从外地引入、当地没有、引种的作物要完成其生活史)

3、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4、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5、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

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15、感温性:指一些作物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诱导才能转化为生殖生长的特性。

16、感光性:不同作物品种的花器分化和形成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

17、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指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

18、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

19、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指作物必须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成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

20、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21、经济产量:指对人类最有经济价值的那部分产量的重量,即人类栽培作物的主要利用部分的重量。

22、经济系数(收获指数):指经济产量占其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23、作物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

24、相对生长率RGR:指单位时间、单位重量植株的重量增加的速率。

25绝对增长率AGR:指单位时间内的绝对增长量。

25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与该面积上生长的总叶面积的大小之比。

25、净同化率NAR: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反映光合效率高低)

26、叶面积比率LAR:指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

27、叶干重比LWR:指叶的干重与植株干重之比。

比叶面积SLA:指叶面积与叶干重之比。(反映叶片厚度)

作物生长率(群体生长率)CGR:表示在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

28、源:指向其他的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库: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

流:指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

29、人工环境:广义是指所有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创造的环境,而人为的环境污染,干扰和破坏植物资源的

现象,是人工环境的负面表现。狭义指在人工控制下的作物环境。

30、光周期反应:制作物受日照长短所控制的现象。

31、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酸性化学组分通过降水的气象过程进入到陆地、水体的现象。

32、种植制度(作物栽培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33、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或农户)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地点配置。

34、复种:指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35、复种指数:指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36、套作(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单作(清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

间作:指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37、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用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

38、连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相同的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39、土壤肥力(地力):指土壤、水、肥、气、热四大地力因素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结果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

40、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减少土壤耕作的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41、免耕(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在播后和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2、作物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这一时期就叫做作物营养临界期。

43、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吸收速度和绝对数量上需要养分最大,且此时施肥的作用最明显,增产效率最高的时期。

44、水分临界期: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45、灌溉定额:指单位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总灌溉水量。

46、节水灌溉制度: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优化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到作物最需要的时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耗水量的产量和产值。

47、开花:是指花朵张开,已成熟的雄蕊和雌蕊暴露出来的现象。授粉:成熟的花粉粒借助外力的作用从雄蕊花药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受精:作物授粉后,雌雄性细胞即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融合的过程。

48、临界暗期:是在昼夜周期中短日照作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照作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暗期长度。

49、同伸关系,同伸器官: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叫做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这些同时生长的器官就是同伸器官。

50、作物的生命周期:作物从种子发芽、营养器官的形成生长、花芽分化生长、开花受精,直至种子成熟为止。

51、土壤耕作:是利用农用机具切割破碎土壤并直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的农作技术。

二、简答题

1、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

①作物高产生育规律与机理研究;②作物生育各期综合诊断内容、方法及原理研究;③关于栽培措施调控原理和合理应用的研究。

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主要区别。

①栽培作物的各器官,尤以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②栽培作物产品有用成分改进;③栽培作物传播手段退化;④栽培作物成熟期一致,野生植物不一致;⑤栽培作物种子休眠减弱或缩短,野生植物休眠期长;⑥栽培作物防护机理减退,而野生植物机械保护组织发达。

3、引种驯化的原则与方法。

(1)原则:适地适树,改树适地,改地适树(很困难)。

(2)方法:A、引种目标及其可行性分析。B、引种材料的搜集与检疫。C、引种试验、驯化与选择。D、引种材料的评价与应用。

4、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1)作物的生长是量的增加,而发育是质的变化。(2)发育是生长的前提,生长又是分化、发育的基础。(3)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因此,生长和发育是交替进行的。(4)二者存在矛盾:①若养分过多,作物生长过旺,枝叶繁茂,致使花芽分化缓慢,花芽数量少,严重时花器官也可转为营养器官,不利作物的发育。②若养分过少,作物生长不良,受到明显抑制,作物花器或果实数量和质量都会降低,也会抑制作物的发育。

5、“S”形生长过程及其应用。

(1)“S”形生长曲线可细分为4个时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缓慢下降期。

(2)应用:①S形曲线可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都正常的依据之一;②决定调控时间,控制株高和稻粒的生长;③作为调节各器官平衡生长的参照。

6、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物候期的区别。

(1)生育期:①对于以收种子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②采用育苗栽培的作物,将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③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同,这主要是作物的遗传性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

(2)生育时期:指在作物一生中,某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其变化而划分的时期。可以指作物全田出现显著形态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起始时期,一般始期以10%为标准。也表示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一般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始期始期天数计。

(3)物候期: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过程。

7、种子的类型有哪些?

①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种子:如豆类、麻类、棉花、油菜、烟草等作物的种子;②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如稻、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的颖果,荞麦和向日葵的瘦果,甜菜的聚合果等;③进行无性繁殖用的根、茎等营养器官:如甘薯的块根,马铃薯的块茎,甘蔗的茎节等;④人工种子:包括体胚、人工胚乳、人工种皮,在本质上属无性繁殖。

8、种子休眠的类型、原因及打破的措施。

(1)原始休眠:种子在生理成熟时或收获后立即进入休眠状态。二次休眠:由于不利环境条件的诱导而引起

自我调节的休眠状态。

(2)原因:①胚的后熟:包括生理后熟和形态后熟。打破措施有层积法、变温处理、激素处理。-②硬实引起的休眠:种皮不透水、不透气和机械约束作用。打破措施有机械磨伤种皮或者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物质处理。③发芽的抑制性物质存在引起的休眠:如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打破措施有利用植物激素进行种子处理和清水冲洗。

9、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

(1)关系:①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②生殖生长是营养生长的前提。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③营养生长不良,抑制生殖生长。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要掌握得当。

(2)调控:营养生长过旺。修剪、环剥、肥水控制、保花保果。生殖生长过旺。疏花疏果、加强肥力、化学药剂。

10、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

(1)作物的地上部分包括茎、叶、花、果实、种子,地下部分主要是指根,也包括块茎、鳞茎等。作物的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有密切的关系。根系如果生长不好,则地上部的生长会受到很大影响;相反,地上部的生长对根系的生长也有重要作用。(2)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进行相互交换。一方面地下部与地上部依赖大量物质的相互交换,另一方面,跟与地上部分还进行着微量活性物质的交换。(3)地上不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4)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不一致。

11、影响经济系数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的高低与遗传基础、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关。一般说来,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其经济系数比收获子实的作物要高;同为收获子实

的作物,产品从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比含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的作物要高。植株偏高或过矮,经济系数不高,产量也相应降低,前者生物产量高,后者生物产量低。虽然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其相对稳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但可通过品种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可以使经济系数达到高值范围,在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基础上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12、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限制因子和调节措施。

(1)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产量随产量构成因系数值的增大而增加。但一般产量构成因素很难同步增长,往往彼此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特别是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株数(密度)与单株产品器官数量间的负相关关系较明显。②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存在着实现高产的最佳组合,说明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时产量可以提高。③产量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动调节现象,这种调节主要反映在对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上,不同作物的自动调节能力不同。

(2)限制因子:作物品种的遗传因素、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管理措施。

(3)调节措施:①选育优质高产的品种;②推广反季节栽培;③合理安排种植密度;④进行合理施肥、灌溉,保证水肥供应充足,防治病虫害;⑤增大作物光合面积,增长光合时间,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作物干物质的积累。

13、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1)源是指向其他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在作物中主要指绿色叶片。库是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一般都是指最终的收获器官或组织。流是指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它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

(2)三者关系:源是库的有机养料供应者,是产量形成和充实的重要物质基础。库对源的大小,尤其是源的光合活性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流是库与源的纽带,是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

(3)协调方法及理论:①要争取单位面积上的群体有较大的库容量,就必须从强化源的供给能力入手。②适当增大库源比可提高源活性,促进干物质积累。③库对源的大小和活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④源、库器官的功能是

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⑤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起着“拉力”和“推力”作用。⑥同化物的运输是由各生长部位的相对库容量决定的。⑦在实际生产中,除非发生茎秆倒伏或遭受病虫害等特殊情况,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⑧培育健壮的茎秆,使输导组织发达,可促进库的形成。

(4)应用:①对源强库弱品种作物,应多施P、K肥,增加开花数量,修建株型等达到减源增库的目的。②对源弱库强品种作物,应增施有机肥,增强叶片光合能力,进行疏花疏果。③对源库适中作物,使流顺畅。

14、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有哪些?

(1)培育高光效的品种。(2)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延长叶面积持续时间,利用太阳辐射在冠层内的吸收、反射、透射、漏射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①合理的种植制度,套种、复种、间种;②合理密植;③培育优良植株;④改善水肥条件;⑤使用作物生长调节剂;⑥增加田间CO2浓度。

15、温度三基点的特征。

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的三基点。在最适点温度范围内,作物生长发育得最好,当温度处于最低点或达到最高点时作物尚能忍受,但生命力降低。如果温度在最低点一下或最高点以上,则作物开始受到伤害,甚至死亡。当供试品种、试验条件改变时,三基点的温度常有变化,并不是绝对的。

16、作物的间混套复种。

(1)复种:指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数:指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作用:增加作物有效播种面积,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解决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条件:热量、水分、肥力、劳畜力、机械化条件。技术:作物组合、品种搭配、育苗移栽、早发早熟。方式:二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2)套作(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单作(清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

间作:指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技术要点:①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②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③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苗早发。适当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间要早间苗,早补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低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即使综合防治病虫。早熟早收。

17、作物的分类。

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1)温度条件要求:喜温作物: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度左右,其全生育期需要较高的积温)。耐寒作物:麦、马铃薯、豌豆、油菜(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约在一至三度,需求积温一般也较低)。

(2)光周期反应:长日照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

(3)CO2同化途径:三碳作物: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四碳作物:玉米、高粱、谷子、甘蔗。景天酸作物:凤梨科、龙舌兰麻、菠萝麻、兰花、百合。

(4)播种期: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5)种植方式和田间管理方式:密植作物、中耕作物。

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1)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种子纤维、韧皮纤维、叶纤维。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芦粟。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

(3)饲料和绿肥作物:苜蓿、紫云英、三叶草、黑麦草、水葫芦。

三、繁殖方式

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无性繁殖。

18、我国在作物栽培科学的理论方面有哪些独到的建树?

①总结出了一套栽培壮苗的技术原理;②总结出了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③提出了实现高产群体合理结构的理论;④从高产田长期模式出发,提出了模式化栽培理论。

19、简单叙述我国的作物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高产超高产事例年年有,但真正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步步实现而获得者为数较少。②高产纪律出世后,能在同一块地保持两至三年者几乎没有,且能总结出的高产经验移植到别的地块别的地区成功率极低。

20、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含义和意义各是什么?

(1)含义:指某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发育期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的日平均温度总和,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地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

(2)意义:①分析热量资源,编制农业气候区规划种植制度;②积温是分析引种或推广的地区依据;③可以利用积温预报作物的生育期;④负积温的多少有时可以作为低温灾害的指标之一。

21、一般来说,哪些作物分别属于喜氮作物、喜磷作物和喜钾作物?

喜氮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

喜磷作物:油菜、大豆、花生、蚕豆、荞麦。

喜钾作物:糖料作物、淀粉类作物、纤维类作物,如甜菜、甘蔗、烟草、棉花、薯类、麻类、向日葵等。

22、作物生育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1)温度对作物的生态作用:温度的节奏性变化与作物生产、作物的“播性”与春花处理、作物的基本温度、地温与作物根系生长、温度与干物质积累、积温与作物生产。

(2)极端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冻害、冷害、霜害(白霜、黑霜)。

(3)温度对作物分布的影响。

23、何谓作物的经济系数?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影响因素?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如何提高?

指经济产量占其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所不同,其变化与遗传基础、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有关。一般说来,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其经济系数比收获子实的作物要高;同为收获子实的作物,产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比含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的作物要高。其原因是营养器官的形成过程较简单,子实的形成则须经历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和结实成熟的复杂过程;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等形成过程中需要能量相对少些,而蛋白质、脂肪的形成要经过同化产物的进一步转化,需要能量较多。通常,薯类作物的经济系数为0.70~0.85,甜菜、烟草为0.60~0.70,水稻、小麦为0.35~0.50,玉米0.30~0.50,大豆0.25~0.40,油菜0.28左右,棉花为0.35~0.40,皮棉为0.13~0.16.禾谷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还与植株高度有关。通过品种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可以使经济系数达到高值范围。

24、什么叫作物的温度三基点?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

(1)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三基点。

(2)种子萌发的温度三基点常低于营养器官生长的温度三基点,后者又低于生殖器官发育的温度三基点。

四、简答题(4题)

1、个体与群体的相关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⑴个体与群体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随着植株生长,群体内个体的空间减少,光照强度减弱,水分、养分的供应减少,个体生长受抑制,分枝(蘖)减少,叶面积变小,茎干变细,果实减少

⑵群体的自动调节功能

自动调节能力是相对,有限的

⑶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制约

个体之间对环境条件相互竞争,导致个体之间发育不平衡,生长健壮的个体强,较弱的个体受抑制弱,最终成为无效个体

2、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有哪些?

答:⑴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产量增加

⑵主茎与分枝(蘖)协调发展,株型良好

⑶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内部各器官之间协调发展

⑷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茎蘖(枝)生长动态等进程合理一致

⑸叶层分布合理,光和效能大,光合产物运转效率高

3、提高作物产量潜力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⑴具有充分利用光能的高光效作物品种

⑵大田空气中CO2的浓度正常

⑶温度、湿度、养分等环境因素都处于最是状态

⑷具有最适于接受和分配阳光的群体结构

4、影响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⑴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太阳能提供的辐射能中,大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了,植物吸收的量只有22.8%--35%

⑵漏光、反光损失

幼苗期叶面积指数低,漏光现象特别严重,作物长大封行后,漏光现象会逐渐减少,反光也是光能损失的另一原因

⑶生理因素

如光饱和点低、补偿点高---未能充分利用光照,使光合强度不能得到相应提高

⑷环境因素

CO2浓度低、气温过高或过低、供水不足、某些矿物营养元素缺乏等

5、水涝对作物有何影响?

答:(1)对根系的危害

缺O2,阻止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CO2大量积累,根的活性受抑制,H2S、FeO、Mn以及有机酸等有害物质积累

(2)对地上部分的危害

光合作用停止无氧呼吸增强,能量消耗加快,酒精积累增多等。

6、干旱对作物有何影响?

答:⑴改变各种生理过程

气孔关闭,代谢紊乱,细胞脱水变形等

⑵作物体内各部位水分重新分配

水分从水势高往水势低处运输;干旱会导致落花落果,产量下降

⑶影响作物产品品质

7、施肥的原则有哪些?

答:⑴用养结合的原则

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用地与养地结合,提高产量,培肥地力

⑵需要的原则

根据作物吸收的连续性,阶段性合理施肥

⑶经济的原则

注重营养元素的合理配比和施用,发挥元素间的互补效应,发挥肥料的最大经济效益。

8、进行合理灌溉的方法有哪些?

答:

9、播种前对种子的处理有哪些?

答:⑴晒种提高种子酶的活性,利于打破休眠

⑵消毒1%石灰水浸种,药剂浸种,药剂拌种

⑶种子包衣按一定的种、药比例,把种衣剂包在种子表面迅速固化成一层药膜

⑷浸种催芽一般浸种1~3天,每天换水一次,温度25~35℃,防止高温烧芽,升温后每隔4~5h翻动种子一次。

五、论述题(1题)

1、影响作物产品品质的因素有哪些?

答:⑴遗传因素:作物的主要经济性状包括产量组分及蛋白质,淀粉,脂肪,食味等都受遗传基因控制。

⑵生态因素:①地理因素:同一作物,同一品种由于种植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纬度,海拔等条件对产品品质有很大影响。

②季节因素:由于种植与采收的季节不同,对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③光,温,土壤因素:温度,光照和土壤也对产品品质有重要影响。

⑶栽培措施:因环境条件对作物品质影响较大,合理的栽培措施能起到改善品质的作用。

①密度:密度小,个体生长快,品质好。

②肥料:N肥对品质影响较大,在肥力低的低产田,适当增施N肥。

③水分:适时灌溉,植物代谢加快,光合作用增强,品质提高。

④适时收获:适时收获是获得高产优产的重要保证。

2、利用个体与群体的相关性,提高作物产量途径有哪些?

答:⑴合理的种植密度:①密度影响群体的透光性,通风性,影响水温,土温,CO2,影响光合作用,土壤微生物活动,病虫害,植株长势,生理代谢功能等。②密度稀,利于个体生长,但不能充分利用土地,光能,群体生长量小,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密度大,个体生长不良,群体产量下降。

③合理密植,个体生长良好,群体生长量大,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协调较好,单位面积产量高。

⑵品种搭配:施肥水平高,选择耐肥,中偏矮杆,半矮杆,倾斜叶型的品种。

⑶肥料的施用:是非影响作物营养器官和产量的生长发育,协调作物群体结构大小与体内的代谢过程,应适时适量施肥。

⑷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运用:可促进或抑制作物的生长,调节植株高度,叶面积大小,利于形成合理的群体。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

1、 作物栽培:研究作物、环境、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学科,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2、 叶的功能期:叶从开始输出光合作用到失去输出功能所持续的时间(以天计数)。

3、 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时间。

4、 生育时期:指作物一声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一般以该时期始期到下一生育时始期的总天数。

5、 经济产量:指对人类最有经济价值的那一部分产品的重量,即人类栽培该作物的主要目的物的重量。

6、 经济系数(HI):指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7、 叶面积指数(LAI):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8、 作物产品品质:指其利用质量和经济价值。

9、 水分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10、 化学调控技术:指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调节和控制植物生长和发育的技术

11、 温度临界期:作物性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和开花时,对外界环境最敏感,如遇高温、低温会导致严重减产。这样对温度最敏感时期称为温度临界期。

二、 简答题。

1、 为什么果树生产中存在大小年,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克服?

答:(1)作物一般是先进行营养生长,再进行生殖生长。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建立在营养器官良好生长的基础上。上年的产量高,下年会降低。应为上年花果的形成与发育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从而导致下年根系发育受限受到抑制,致使吸收的水肥减少,进而枝叶生长量就下降,削弱了整个营养器官的生长;受抑制营养生长又抑制生殖生长,进而果树出现大小年。(2)克服方法:①修剪枝叶②环剥、倒贴皮③疏花疏果④水肥措施。

2、 设计一个试验,说明玉米是需光、厌光还是中性种。

答:(1)材料:大小相当,同种籽粒的玉米种子共800粒;

(2)要求:单因子实验,除光外,其他实验条件控制一致。

(3)分为A、B两组,A为光照,B为黑暗

A处理(有光)《8个处理,每个重复50粒种子》

B处理(黑暗)《8个重复,每个重复50粒种子》

7天后测定A、B处理的发芽率

用t测验(组成法):①两者差异不显著→中间型种子②差异显著:A>B需光,A<B厌光。

3、 从经济产量公式出发阐述如何提高作物产量?

答:经济产量=【光合面积*光合时间-消耗】*经济系数

(1) 提高光合面积:①合理密植②间套种③改变株型④合理肥水管理⑤防止病虫害

(2) 提高光合强度:①地膜覆盖②二氧化碳施肥③加强水肥管理④选择适宜播种期⑤良好的通风透光⑥合理密植⑦培育高光交叉品种

(3) 延长光合时间:①早发、迟衰②提高复种指数③套作、间作和混作④改变播种时间⑤化控技术防早衰⑥补光

(4) 减少光合产物的消耗:①增加二氧化碳浓度②利用光呼吸抑制剂③及时清除病虫草害

4、 为什么存在最适的叶面积指数?

答:(1)最适叶面积指数是指当多数叶片处于光饱和点的光强之下,最底层叶片又能获得最大的大于光补偿点的光强时,作物群体的物质有望达到最大时的叶面积指数。

(2)如果LAI低于最适LAI,意味着许多可利用光能被浪费掉。因为:一、LAI<最适LAI:①光能未经绿色体吸收利用,直接投射到地面;②光虽吸收,但未被再利用,便投射到地面。二、LAI>最适LAI:①作物徒长枝叶,加重隐蔽,导致单位面积光合强度下降而减少了光合产物②徒长隐蔽使茎秆组织纤细,引起倒伏③徒长耗水耗费,和较长的季节,成本高,可能误了下一季作物④徒长还会引起病虫害严重发生

5、 二氧化碳施肥注意点?

答:①施肥时间:日出后0.5~1h后开施为宜;②最佳施肥时期:产品器官形成初期是二氧化碳施肥最佳时期;

③使用浓度与用量:接近二氧化碳饱和浓度为宜,但应考虑环境条件与生产成本和效果;④使用持续时间:一般至少连续施用一周以上;⑤与其他栽培技术配套:应栽息些,选耐高温,抗病强的品种;⑥二氧化碳与矿物质营养关系;⑦长时间使用高浓度二氧化碳会对作物产生有害影响。

6、 进行叶面施肥注意点?

答:①叶片上下表面湿润均匀,不呈水滴下落为宜;②喷在旺盛新叶比喷在老叶上效果好;③在晴天露水初干时进行喷施;④为增加肥料的附着力,加入粘附剂;⑤浓度不宜太高,尤其是微量元素,作物需求量少;⑥叶面施肥少,只是土壤施肥的补充;⑦需再短期内反复喷施2~3次,提高肥效。

7、 使用除草剂的注意点:

答:①选择合适的除草剂;②严格掌握使用剂量;③严格掌握使用时期:根据杂草的最敏感时期施肥;④选择正确的施肥方法;⑤施药应均匀周到;⑥掌握适当的施药间隔期;⑦交替轮换使用不用类型与品种的除草剂;⑧注意田间管理。

8、 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应用的注意点:

答:①选择合适的生长调节剂②确定使用时期③选择使用方式④确定处理部位⑤拟定使用浓度和次数⑥进行预备试验⑦配合其他栽培耕作措施⑧调节剂混用要合理。

9、 播种方式:

答:①撒播:不易分布均匀,覆土深浅不一,出苗率低;②点播:节省种子,便于出苗;③条播:播种深度较一直,种子在行内的分布比较均匀。

10、 温度三基点:

答:特征:①不同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不同;②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所需求的三基点温度不同,一般种子萌发

的T<营养器官生长的T<生殖器官的T;③一般最适温度比较接近最高T,而离最低T较远;④最高T一般不会很高。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作物:农用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行程过程,即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

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作物物候期: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

种子的寿命: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春化:一些二年生作物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的诱导,才能转为生殖生长。

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

生物产量:在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所形成的地上部

收获指数:或经济系数,是指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源:光合产物供给源或代谢源,是制造和提供养料的器官,主要指作物叶、茎为主体的全部营养器官

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流: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转速率

作物品质: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

环境:作物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综合,不仅包括对其有影响的种种自然环境条件,还包括生物有机体的影响和作用。

人工环境: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创造的环境

温周期: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变化的同步现象

冻害:植物体冷却至冰点以下,引起作物组织结冰而造成伤害或死亡。

冷害:作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生命活动收到损伤或死亡的现象

霜害:由于霜的出现而使植物受害

作物栽培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构成及配置的总称。

旱灾(害):环境中水分低到不足以满足作物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时,便出现干旱。作物遇到的干旱有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两类。

间作: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一般用符号“‖”或“+”表示。

套作:也称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一般用符号“/”表示。

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连作:与轮作相反,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统一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基肥:也称底肥,指播种前或移栽前施用的肥料。

种肥:是在播种或移栽时局部施用的肥料,可为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的营养条件。

追肥: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施用的肥料。

水分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时期,即水分过多或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

1、总论讲述一般知识、基本原理、普遍应用的措施和技术,为各论作铺垫、打基础;各论讲述的则是各个作物的知识、原理、栽培措施和技术。总论和各论的关系恰如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割和相辅相成的。

2、作物栽培的特点:

复杂性、季节性、地区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不一致性、生长的规律性、变动性

3、作物栽培的研究法:

①生物观察法

②生长分析法

③发育研究法

④作物生理研究法

⑤产量对比法

⑥生长发育研究法

⑦经验积累研究法

4、S形曲线若按作物种子萌发至收获来划分,则可细分为4个时期:

①缓慢增长期 种子内细胞处于分裂时期和原生质积累时期,生长比较缓慢

②快速增长期 细胞体积随时间而呈对数增大,因为细胞合成的物质可以再合成更多的物质,细胞越多,生长越快

③减速增长期 生长继续以恒定速率(通常是最高速率)增加。

④缓慢下降期 生长速率下降,因为细胞成熟并开始衰老。

5、S形生长进程的应用(P40)

6、成熟种子的萌发分为吸胀、萌动、发芽等3个阶段。、

7、根系的类型:(P46)

①单子叶作物的根系

②双子叶作物的根系

8、作物茎的机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输导机能

②支持地上部器官的物理机能

③光合作用产物的储藏机能

9、花是被子植物特有的有性生殖器官

10、双受精过程(P52)

11、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种对低温的范围和时间要求不同,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

①冬性类型

②半冬性类型

③春性类型

12、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须经历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一般分为4种类型:

①短日照作物

②长日照作物

③日中性作物

④定日照作物

13、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P60)

14、栽培作物的目的是获得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

15、作物产量构成因素:(表P69)

禾谷类作物:产量=穗数*单穗粒数*粒重

豆类作物:产量=株数*单株有效荚数*每荚粒数*粒重

薯类作物:产量=株数*单株薯块数*单薯重

16、源、库、流是决定作物产量的3个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只有当作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达到源足、库大、流畅的要求时,才可能获得高产。实际上,源、库、流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促进的,有时可以相互代替的。(P76)

17、用于评价各种作物品质的指标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类,即形态指标和理化指标。(P87)

18、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P100)

19、环境因素的分类:

①气候因素 光能、温度、空气、水分等。

②土壤因素 土壤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生物和微生物等。

③地形因素 地球表面的起伏、山岳、高原、平底、洼地、坡向、坡度等,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分布

④生物因素 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影响等。

⑤人为因素 主要指栽培措施,有些是直接作用于作物的,如整枝、打杈、喷洒生长调节剂;而更多的则是用于改善作物的环境条件,如耕作、施肥、灌水等。人为因素还包括环境污染的危害作用。

20、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P104)

①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②主导因素

③环境因素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调性

④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

⑤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21、光周期反应(P107)

22、光周期反应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P107)

①纬度调节

②播期调节

③光周期反应与作物品质

23、温度对作物的生态作用(P114)

24、作物的“播性”与春化处理(P118)

25、作物的基本温度(P118)

26、积温与作物生产(P119)

27、作物与水的关系(P123)

28、作物的水分平衡(P124)

29、CO2对作物的生态作用(P130)

30、共生固氮(P132)

31、作物质地和结构(P135)

32、种植方式类型:

①单作一熟型

②单作多熟型

③多作一熟型

④多作多熟型

33、轮作的意义:

①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

②协调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③减轻病虫危害

④减少田间杂草

34、整地与土壤培肥技术(P150)

35、基本耕作措施(P153)

①翻耕

②深松耕

③旋耕

36、表土耕作措施(P154)

①耙地

②耱地

③镇压

④中耕

⑤起垄

37、间苗、定苗(P160)

38、营养元素的作用规律(P164)

①最少养分率

②报酬递减率

③养分互作率

39、营养元素吸收的选择性和阶段性(P164)

40、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P165)

41、施肥时期(P170)

①基肥

②种肥

③追肥

42、施肥方式(P170)

①全层施肥

②表层施肥

③集中施肥

④根外追肥

43、水分临界期(P172)

44、收获时期的确定(P192)

①种子、果实的收获期

②以块根、块茎为产品的收获期

③以茎杆、叶片为产品的收获期

45、作物的分类(P14)

①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②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A.粮食作物

B.经济作物

C.饲料和绿肥作物

46、田间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规律(P130)【论述?】

47、【简答?】

1、 春化类型p54:

冬性类型

半冬性类型

春性类型

2、 长日照、短日照、日中性、定日照作物

3、 产量构成因素p69

① 禾谷类 ②甘蔗 ③花生 ④烟草 ⑤大麻类

4、 收成产品器官

① 水稻 ②番薯 ③甘蔗 ④大豆 ⑤玉米

5、 根的功能:1.将植物体固定在土壤中;2.吸收水分及无机盐类;3.储藏物质;4.合成植物激素等。

1、 产品器官:玉米,大豆,甘薯,甘蔗,水稻

2、 产量构成因素:禾谷类,麻类,花生,烟草,甘蔗

3、 茎的机能: 1.输导机能;2.支持地上部器官的物理机能;3.光合作用产物的物理机能

4、 短,长、日中性、定日作物

5、 春化类型

三、田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规律

四、1、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2、栽培作物实践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