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汽车客运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

汽车客运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

来源:爱够旅游网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企业

1

目 录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基本要求

4.1成立组织机构

4.2编写本单位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风险点确定

5.1.1风险点划分原则 5.1.2风险点排查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依据

5.2.2危险源辨识方法 5.2.3 辨识范围及内容

5.2.4工作危害分析法设施步骤 5.2.5安全检查表法 5.3风险评价

5.3.1风险评价方法 5.3.2风险评价准则 5.3.3风险分级 5.3.4重大风险

5.4 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与实施5.4.1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5.4.2风险控制措施 5.5 风险告知 6 持续改进 6.1 评审 6.2 动态更新 6.3 沟通 7 文件管理

2

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XXX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1-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T13861-2009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23694-2013 风险管理术语

GB/T24353-2009 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 GB/T27921-2011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 GB/T28002-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GB7258-2012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T18344-2001 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GB/T22484-2008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

JT/T1018-2016 城市公共汽电车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规范 DB37/T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3.术语和定义 引用DB37/T2882-2016 4. 基本要求 4.1成立组织机构

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应逐级成立以公司“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副职任副组长,各业务处室负责人及各基层单位“党政”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

企业应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明确每一个部门、单位在辨识分析风险、落实风险管控控制措施中的责任、工作内容、要求、进度、时间计划等,确保从最高管理者

3

到基层操作人员,全员参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

其他执行通则、细则规范要求。

4.2编写本单位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

本单位实施指南的编制应当以本指南为基础,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编制。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风险点确定 5.1.1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的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可以参照以下进行划分:

公交车辆、加油(气)机、充电桩、车辆维修设备等生产设备类; 公交停车场、车辆检修区、办公区等场所类。 5.1.1.2操作及作业活动

营运生产、车辆检修、加油(气)、电动公交车充电、车辆保洁、保安人员安保等各工种作业过程类。

5.1.1.3管理活动

生产经营中的管理活动可以单独分析,也可以在上述作业活动中进行分析。 5.1.2风险点排查

企业应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别、所在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依据

5.2.1.1 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5.2.1.2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5.2.1.3 相关事故案例;

5.2.1.4 相关管理体系的危险源辨识结果; 5.2.1.5 同类型其他单位的相关材料。 5.2.2危险源辨识方法

本指南推荐工作危害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实施危险源辨识。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

4

一是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JHA)(附录A1),主要用于对作业活动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该方法是通过对作业过程进行逐步分析,找出具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是辨识危害因素及风险的方法之一,适用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

二是安全检查表法(附录A2),主要适合于对设施设备、生产场所等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其步骤是编制安全检查表、列出设备设施清单,进行危害因素识别。

企业进行危险源辨识时也可不限于以上推荐的方法。 5.2.3 辨识范围及内容

企业应按照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对企业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逐一辨识。围绕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管理的因素,全方位、全过程排查和预判本单位生产系统、设备设施、工作场所、操作行为、自然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

5.3风险评价 5.3.1风险评价方法

企业可选择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附录B1)、风险程度分析法(MES)(附录B2)、风险矩阵分析法(LS)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风险等级。

5.3.2风险评价准则

企业风险值的取值标准、风险等级的准则确定应充分考虑以下风险评价准则: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公交客运行业规范、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典型事故案例和相关方的影响及投诉。

本指南提供的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等级判定准则仅供参考,其取值标准为常规数值。企业应根据实际制定本单位的标准值,以保证风险分析判定更加准确。

5.3.3风险分级

企业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按照以下原则,将各级别风险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管控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其中蓝色对应四级和五级,统称为低风险),评价出其他级数风险等级在进行划分时参照以下原则,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进行划分。

5

E级\\5级\\蓝色\\稍有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 D级\\4级\\蓝色\\轻度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

C级\\3级\\黄色\\显著危险:属于一般风险,车队(间)级,需要控制整改。

B级\\2级\\橙色\\高度危险:属于较大风险,分公司(厂)级管控,应制定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A级\\1级\\红色\\极其危险:属于重大风险,公司(集团)级管控,只有当风险已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5.3.4以下情形确定为重大风险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加油(气)站等重大危险源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5.4 风险管控要求、控制措施的选择与实施 5.4.1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集团)、分公司(厂)、车队(间)、班组和岗位等层级,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增加或合并。

5.4.2风险控制措施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等五类中进行选择。

5.4.2.1工程技术措施,即采用技术手段对固有的危险源进行消除、减弱控制。对公交营运作业风险的控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a.为提高公交车辆的安全系数,采用全承载车身,车身采用封闭环结构,有很好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b.为防止车辆自燃,公交车辆使用内饰阻燃材料。

6

c.为防止因气压不足导致刹车失灵,应在车辆技术标准上,设置低于标准气压值时车辆无法起步的功能。

d.为防止车(机舱)门未关好时驾驶员起步,安装智能门控系统。

e.为防止公交车辆在紧急制动时,车轮出现抱死滑移的情况,在车辆上装备防抱死制动系统。

f.为减少突发案件对乘客造成的损害,公交车辆配备安全锤、灭火器、设置应急逃生窗、车门应急开关等。

g.公交车辆使用信息化设备,安装行车记录仪、超速报警系统、一键报警系统、车载监控等,监督驾驶员的安全操作行为、监控车辆安全行驶情况。

h.为防止公交驾驶员酒后上岗的发生,统一配备酒精测试仪,做好上岗前的酒精测试工作。

i.其他。

5.4.2.2培训教育措施

5.4.2.2.1安全培训教育的基本要求、对象和内容依照《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等执行。

5.4.2.2.2对公交驾驶员的培训内容包括

a.国家道路交通安全和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安全行车知识; b. 职业道德教育、安全观念教育、生理、心理等教育; c.安全操作规程教育; d.典型交通事故案例警示教育; e.应急处置知识、

f.企业有关安全运营管理的规定 g.其他。

5.4.2.2.3对公交驾驶员安全培训教育的时间 1)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进行培训

a.转岗、“四新” (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产品安全教育)。如原为值班员现新转岗为公交驾驶员;公交驾驶员更换行驶线路、执行非营运任务、更换驾驶车辆类型等。都需要对驾驶员进行培训教育。

b.复工教育。如职工经过一段时间离岗又返回工作岗位的;职工工伤后又上岗的,需要进行培训。

7

2)以下培训时间的频次,由企业制定 a.全员安全培训时间;

b.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时间。如个别职工谈话、班组组织的安全学习等; c.行车前的安全叮嘱; d.季节教育; e.节日教育; f.其他

5.4.2.3管理控制

5.4.2.3.1围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保障责任、规章制度保障责任、物质资金保障责任、教育培训保障责任、安全管理保障责任、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责任)开展好管理工作。

5.4.2.3.2公交营运工作管理制度,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公交驾驶员安全例会制度、安全检查(路查)制度、营运车辆安全设施检查制度、营运驾驶员安全管理分类制度、营运驾驶员驾驶证审验管理制度、实习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酒精测试仪器管理规定、营运调度管理规定、营运车辆技术管理规定、等。

5.4.2.4个体防护措施

a.自觉加强技能训练、提高自身安全素质。 b.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应急操作技能。 c.按规定佩戴防护用品等。 5.4.2.5应急措施

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公交营运工作的应急管理,应至少包括以下预案,应对突发性事件(综合)应急预案、营运车辆防恐应急救援预案、防汛、高温天气应急预案、冬季突降大到暴雪等恶劣天气应急预案、雾天恶劣天气应急预案等。

预案的编制可依据《JT/T1018-2016城市公共汽电车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规范》编制。 5.4.2.6风险评价记录的完善

企业应将制定的有效控制措施和改进的控制措施分别填入《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和《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相应的栏目中。

5.5 风险告知

8

企业应将主要危险源、风险类型、风险等级、管控措施等予以公布,让每一位员工都了解各岗位或系统对应的危险源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

6 持续改进 6.1 评审

6.1.1 每年对年度的风险预控工作进行全面评审,风险预控工作的情况纳入安全生产考核。 6.1.2 每年根据风险预控工作的情况,结合本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在已有安全生产风险预控基础上,对发生变化的风险和新增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分级管控。

6.1.3 依据上年度风险管控的结果,对等级发生变化的风险重新评估等级,调整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

6.1.4 在安全生产工作计划中,对上述持续改进工作内容提出具体要求。 6.2 动态更新

6.2.1 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风险信息

(1)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2)操作工艺或作业程序涉及的人、物、环境、管理发生变化;

(3)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4)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5)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6.2.2 企业应及时修订风险预控清单,保证适用和有效。 6.3 沟通

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公示或公布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7 文件管理

企业应按规定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作业活动清单(附录 C1)、设备设施清单(附录C2)、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附录C3)、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附录C4)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9

附录A1 (资料性附录)

危险源识别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1.1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基于作业活动的一种风险辨识技术,用来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识别。即先把整个作业活动(任务)划分成多个工作步骤,将作业步骤中的危险源找出来,并判断其在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条件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若现有安全控制措施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应制定新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危险性仍然较大时,还应将其列为重点对象加强管控,必要时还应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加以保障,从而将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1.2具体分析步骤:选定作业活动→分解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和后果→进行风险分析评价→制定控制措施→对评价结果定期评审。

10

2.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企业工作危害分析法实施步骤 2.1作业活动的划分

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企业作业活动包括公交驾驶员的营运作业活动、维修人员的车辆维修作业活动、保洁人员的车辆保洁活动、加油(气)员的加油(气)活动、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等。

各活动都要围绕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进行作业活动过程排查,预判本单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

2.2分析并选定作业活动 本指南重点分析营运作业活动

(1)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步骤。(如营运工作可以分为发车前、行车中、收车后步骤)。 (2)分别对各项作业活动进行分析,经过评审筛选,选定存在的危害因素并具有一定风险的作业活动填入工作危害评价表。举例:

1)营运作业发车前

①应考虑的公交驾驶员的因素:

a.公交驾驶员驾驶证是否在实习期内(实习期不允许驾驶营运公交车辆);

b.公交驾驶员驾驶证的动态管理情况,如公交驾驶员酒后驾驶私家车被查处导致驾驶证被降级或注销,用人单位是否建立了动态的驾驶证审验管理制度;

c.公交驾驶员发车前情绪不稳定; d. 隔夜酒及酒后驾驶;

e. 驾驶员身体不适(含精神状态不佳); f. 新调入、新定车、跨线驾驶人员; g.对车辆技术状况检查情况。 h.其他。

②应考虑的公交车辆的因素:

a.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行驶里程或规定时间,按期执行车辆维护作业情况; b.现有车辆安全技术状况是否良好; c.其他。

③应考虑的环境的因素: a.车队场站施工; b.其他。

④应考虑的管理的因素: a.调度作业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b.站务员(值班员)是否在发车前根据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对驾驶员进行了安全叮嘱,发现影响安全的情况及时进行报告和处理;

c.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行驶里程或规定时间,按期执行车辆维护作业情况; d.安全管理人员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情况;

11

e.其他

2)营运行车作业中

①应考虑的公交驾驶员的因素: a. 行车中突发身体不适; b. 出现路怒等情绪波动;

c. 主观上安全遵章守法意识薄弱,出现违章驾驶行为; d.其他因素。

②应考虑的公交车辆的因素: a.车辆安全技术状况是否良好; b.其他。

③应考虑的环境的因素:

a.通行条件,如地形地质条件(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滚石路段等);公路线形(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客流密集区(学校、医院、集市、车站等);事故多发路段等;

b.气象条件,如大到暴雨天气、大雾(霾)天气、降雪结冰天气、大风天气等; c.乘客影响,如干扰驾驶员正常驾驶;携带危险品乘车等; d.其他因素。

④应考虑的管理的因素:

a.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做好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b.车辆营运秩序是否良好、有序; c.车辆技术情况;

d.突发状况应急预案制定及执行情况; e.其他。 3)营运作业收车后

①应考虑的公交驾驶员的因素:

a. 是否按规定断电、断气、锁闭车门车窗等; b. 停放时按要求停放并预留消防通道; c.其他因素。

②应考虑的公交车辆的因素:

a.车辆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如LNG车辆存在自排气现象。 b.其他。

③应考虑的环境的因素: 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④应考虑的管理的因素:

a.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做好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b.其他

2.3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中“作业过程”、“风险类别”、“风险点”、“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必

12

须填写的。其余栏目在风险分析辨识后再填写完善。

13

附录A2 (资料性附录)

危险源识别方法

1安全检查表(SCL)分析

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安全检查表是基于经验的方法。是一份进行安全检查和诊断的清单。它由一些有经验的、并且对工艺过程、机械设备和工作情况熟悉的人员,事先对检查对象共同进行详细分析、充分讨论、列出检查项目和检查要点并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安全检查分析表分析可用于对管理程序文件、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分析。为防止遗漏,在制定安全检查表时通常要把检查对象分割成若干个子系统,按子系统的特征逐个编制安全检查表,在系统安全设计或安全检查时,按照安全检查表确定的项目和要求,逐项分析安全措施,保证系统安全满足要求。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主要是依据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国家、地方的相关安全法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及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②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③行业及企业安全生产的经验,特别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引发事故的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及成功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成功经验。

④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如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找出的不安全因素,或作为防止事故控制点源列入检查表。

14

2. 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企业安全检查表法 2.1安全检查表编制依据

①国家、地方的相关安全法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及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②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③行业及企业安全生产的经验,特别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引发事故的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及成功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成功经验。

④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如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找出的不安全因素,或作为防止事故控制点源列入检查表。

2.2安全检查表编制步骤

1)确定编制人员。即熟悉系统的人员

2)熟悉系统。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流程、操作条件等。 3)收集资料。收集有关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制度等。 2.3安全检查表分析要求

(1)安全检查表法既要分析看得见的危害,也要分析设施设备内隐藏的内部构件和工艺的危害。 (2)对设施设备进行危害识别时,应遵循一定的顺序。

例如对公交车辆的分析可按照发动机、底盘(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车身、电器设备四个部分进行分析。

对公交停车场区的分析可以先识别厂址、地形、周围环境、安全距离等方面的危险,再识别场区内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方面的危险,再识别具体的建筑物等。

(3)分析的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所等。 (4)填写《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中“检查项目”、“标准”、“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及后果”、“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是必须填写的。其余栏目在风险分析辨识后再填写完善。

15

附录B1 (资料性附录)

风险评价方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简称LEC)。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值越大,说明该作业活动危险性大、风险大。

表B.1-1 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分值 10 6 完全可以预料。 相当可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事件或偏差 可能,但不经常;或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或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事件或偏差;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过类似事故、事件或偏差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能定期进行监测 极不可能;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实际不可能

表B.1-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判定准则

分值 10 6 3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16

事故、事件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 3 1 0.5 0.2 0.1 频繁程度 分值 2 1 0.5 频繁程度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地暴露

表B.1-3 发生事故事件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C)判定准则

分值 100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不符合上级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完全符合 人员伤亡 10人以上死亡,或50人以上重伤 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 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 丧失劳动力、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无伤亡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5000以上 停工 公司 停产 装置 停工 公司形象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行业内、省内影响 40 1000以上 15 100以上 部分装地区影响 置停工 部分设公司及周边范围 备停工 引人关注,不利于1套设基本的安全卫生要备停工 求 没有 形象没有受损 停工 7 10万以上 2 1 1万以上 1万以下 表B.1-4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D)

风险值 >320 160~320 70~160 20~70 <20

17

风险等级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E/5级 极其危险 高度危险 显著危险 轻度危险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实施期限 立刻 立即或近期整改 2年内治理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 稍有危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附录B2 (资料性附录) 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B2.1风险的定义

指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人们常常将可能性L的大小和后果S的严重程度分别用表明相对差距的数值来表示,然后用两者的乘积反映风险程度R的大小,即R=LS。 B2.2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人身伤害事故和职业相关病症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和人体暴露于危害(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E1;单纯财产损失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和危害(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2。 B2.3控制措施的状态M

对于特定危害引起特定事故(这里“特定事故”一词既包含“类型”的含义,如碰伤、灼伤、轧入、高处坠落、触电、火灾、爆炸等;也包含“程度”的含义,如死亡、永久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暂时性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仅需急救、轻微设备损失等)而言,无控制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有预防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最小。控制措施的状态M的赋值见表C.2-1。

表B.2-1控制措施的状态(M)判定准则

分数值 5 3 1 控制措施的状态 无控制措施 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如警报系统、个体防护用品 有预防措施,如机器防护装置等,但须保证有效 B2.4人体暴露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繁程度E

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越大,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越高,发生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越大。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的赋值见表C2-2。

表B.2-2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判定准则

分数值 10 E1(人身伤害和职业相关病症): 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 连续暴露 E2(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 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 常态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出现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出现 2 每月一次暴露 每月一次出现 1 每年几次暴露 每年几次出现 0.5 更少的暴露 更少的出现 注1:8小时不离工作岗位,算“连续暴露”;危险状态常存,算“常态”。 注2:8小时内暴露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暴露”;危险状态出现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出现”。 B2.5事故的可能后果S

表B.2-3表示按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等方面不同事故后果的分档赋值。

18

表B.2-3事故的可能后果S判定准则

分 数 值 10 8 4 2 1 事故的可能后果 伤害 有多人死亡 职业相关病症 财产损失(元) >1千万 环境影响 有重大环境影响的不可控排放 有中等环境影响的不可控排放 有较轻环境影响的不可控排放 有局部环境影响的可控排放 无环境影响 有一人死亡或 100万—1000职业病(多人) 多人永久失能 万 永久失能(一人) 职业病(一人) 10万—100万 需医院治疗,缺工 轻微,仅需急救 职业性多发病 1万—10万 职业因素引起的身体不适 <1万 注:表中财产损失一栏的分档赋值,可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B2.5根据可能性和后果确定风险程度R=L·S=MES

将控制措施的状态M、暴露的频繁程度E(E1或E2)、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S分别分为若干等级,并赋予一定的相应分值。风险程度R为三者的乘积。将R亦分为若干等级。针对特定的作业条件,恰当选取M、E、S的值,根据相乘后的积确定风险程度R的级别。风险程度的分级见表C.2-4。

表B.2-4风险程度的分级判定准则

R=MES >180 90-150 50-80 20-48 ≤18 风险程度(等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注:风险程度是可能性和后果的二元函数。当用两者的乘积反映风险程度的大小时,从数学上讲,乘积前面应当有一系数。但系数仅是乘积的一个倍数,不影响不同乘积间的比值;也就是说,不影响风险程度的相对比值。因此,为简单起见,将系数取为1。 附录C1: C1:作业活动清单

(记录受控号)单位: №: 序号 作业活动名称 作业活动内容 岗位/地点 活动频率 备注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C2:设备设施清单

(记录受控号)单位: №: 序号 设备名称 类别 型号 位号/所在部位 是否特种设备 备注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19

C3: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

(记录受控号)风险点: 岗位: 作业活动: №: 分析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现有控制措施 危险源或潜在序作业 事件(人、物、号 步骤 作业环境、管理)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 风险评价 风险分级 管控层级 建议改进(新增)措施 工培个应程管训体急备技理教防处注 术措育护置措施 措措措施 施 施 施 工管培个应可严频风评程理训体急能重次 险价技措教防处性 性 值 级术施 育护置别 措 措措措施 施 施 施

C4: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

(记录受控号)风险点: 岗位: 设备设施: №:

分析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建议改进(新增)现有控制措施 风险评价 措施 工管培个应可严频风评工管培个应序 不符合标准 程理训体急能重次 险价风险管控程理训体急检查项目 标准 备注 值 级分级 层级 技措教防处号 情况及后果 技措教防处性 性 术施 育护置别 术施 育护置措措措措措措措措施 施 施 施 施 施 施 施 20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