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书与画画

来源:爱够旅游网
读书与画画

作者:暂无

来源:《艺术品鉴》 2018年第6期

有位老师曾善意地说: “一个画家要多画画少写文章,因为人家会以你的文章来要求你,等到以后成名成家后再写也不迟。”所以当一些媒体约稿时我有些犹豫,不知把这些日记式的感想要不要公之于众。翻开以前的画册看到了一些老师给我写的文章,心中暖暖的,这些文章曾在我画得很累时,感觉找不到自信时前行的动力,老师们把我写得那么好,我如果做不到,岂不是太对不住大家了!绘画是我喜欢的事情,无论别人说什么我都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又到一年高考季,但艺校生的分数线要低很多,这种现象很让人担忧。画画到一定程度后,就明显感觉到画外功的重要,书法、诗词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欠得功课尤多。曾国藩曾制定了严格的“日课十二条”,其中两条是有关读书的。即:读书不二:一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也不间断。每天给自己定个读书计划,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时间就需要挤,如果每天随心所欲地读,就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无所成。杨绛先生送给年轻人的第一句话就是: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看见很多年轻人整天抱着手机不是刷剧就是玩游戏,真不知道科技的发展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但我想无论做人、作文还是绘画,读书都应该是一个人必备的习惯。

每个人所遇的时代不同,他的生活经历也不同,对于事物所倾注的感情也不同,但为什么大家看到他的作品却觉得好,并称之为“大家”,读到石鲁的“艺术是精神产品,一定要给人精神上的东西,画不能给你吃给你穿,但给观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画家自己精神境界不高是不成的”“我们要把对人民有利的情感抒写出来”,我仿佛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奋斗的目标,有时画画只注重了技巧,想着如何点线面更好地表达,色彩更好地过渡,却忽略了注入更多的感情在里面,所以画看着好看但并不耐看,想要达到更高的境界,还要更多的读书、读诗,当达到石鲁先生看见山沟里一个清澈见底的水潭能动情,能有诗意,能激动得非要画画不可的程度,那画的质量又可以上一个台阶了。

画画也如读书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书可以变厚了,再变薄了,吸收到了你所要的东西算达到了目的。可画画先由简单开始,再到复杂,然后再简单,这种质的飞跃却不是那么容易。画到最后,不知达到什么度才算完美,中间的留白是要与画面和谐统一还是所要表达的足够了就可以通通留白?这个问题这段时间一直困扰着我,今天读了《赵无极:画到一定的程度时,应当把功夫忘掉》,我似乎找到了一点头绪,那就是他说的“画画要‘经济’,也就是说要能从简单里看到丰富,从少里看到多,但不是表面的多。”这个看似矛盾但又统一的观点包含的不仅是智慧,也应该是一个画家多年画画经验的积累, “好的画,就算他自己画得累,可别人却看不出他累。画时并不是不累,但是人家看得不累,是精彩的好画。”

博物馆美术馆资源共事的新时代

■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学教授)

众所周知,博物馆美术馆是收藏人类文明与创造成果的“梦工厂”,是人类整体历史的收藏所。它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社会大众,将巨量的收藏通过展览等方式呈现出来,让人们感受文化的底蕴。遗憾的是,通常一个博物馆或者美术馆的全部藏品大约只有1%-10%的比例能够得到展示,绝大部分的藏品都只能常年“躺”在库房中。如故宫博物院这座中国最大最好的博物馆,目前展览中的文物藏品只占到182万件藏品的1%左右。故宫的年均观众1400万,从博物馆环境控制的角度看,已经到了超饱和状态。也就是说,假如不借助新的手段、方式,这些珍藏将无缘与广大民众见面

互联网、数字化、“互联网+”等大数据时代的新技术,为充分实现博物馆美术馆藏品的可接近性提供了可能和保障。

据报道,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位于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MET)已经全面开放了数字收藏,即300多万件藏品中已经完成了高清数字化,在官网上用户可以免费下载所需高清图片。2015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首先将自己过去出版的书籍、展览画册等,免费开放,可以任意下载,甚至一些老版的画册,市面上已经绝迹的,官方也都~一精心扫描后,放到官网上,用户甚至无需注册,就可以直接下载。

免费开放藏品资源,提供多角度的藏品高清图片,任由公众免费或低费使用(非商业性目的),一时成为西方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的“标配”和一项惠民福利。GOOGLE等互联网公司也是积极的推动者,他们与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合作,推荐专门的艺术项目,从世界的发展趋势看,博物馆美术馆已经进入到资源共享的新时代!

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各类博物馆4692座,美术馆248座,年均展览2.2万个,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有4013家,年观众近7亿人次,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我国已经迈入“博物馆中度发达”国家行列。

经过近4年的普查,全国博物馆、美术馆的藏品数量基本理清,全国博物馆藏品4300多万件套,美术馆藏品近58万件套,绝大多数的藏品仅仅通过传统的展览展示手段是无法被普通观众看到的,好在藏品普查工作中要求同步完成藏品信息的数字化工作,这些藏品信息的录入与高清图片拍摄等基本上完成了总数的80%左右,这些巨量资源如何提供给公众使用呢?

据笔者所知,国家博物馆计划将1.5万件藏品的高清图像放到官网上,让观众免费使用,这只是其120万件藏品的1%左右,其他博物馆美术馆还都处于观望状态,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做了一些试探性的工作,将少量高清图片放到网上,有的为了新展览的宣传也提供一些高清图片,但多数博物馆不会提供高清图片资源,一般的人很难有机会真正接触到国内众多馆藏的珍贵图片资源,原因何在?是受资金限制、技术不足、版权保护还是另有其他难处呢?

既然通过两次大规模的文物艺术藏品普查,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已经完成了数据采集的基础性工作,不存在资金制约的问题,而且这些年,各博物馆在网络环境建设上都投入不少,特别是列入“8+3项目”的博物馆,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至于技术原因,更不是问题,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早在5年前就承担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文物保护物联网技术试点,国内至少有近百家博物馆已经启动了“智慧博物馆”项目,这些都是基于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因此,将已经制作完成高清数字图像的藏品投放到官网,并且加以维护,技术上不存在困难。版权保护虽然有一些麻烦,但经过广州会议以后,社会各界和博物馆界逐渐取得共识,具体问题,可以边开放边研究,也不应该是障碍,如出版行业等已经先行探索出一条可供借鉴的模式,障碍只有一个,就是不愿意做而非不能做。博物馆业内心知肚明,大家心照不宣,认为开放资源对于自己没有明显的好处,也不是“分内”工作。

当前,国家倡导让文物藏品活起来,让文化文物事业纳入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轨道上,博物馆美术馆藏品资源在已经摸清家底之后,假如仍然如过去一样,还被各种“保守”的体制、机制所障碍,不能适应文化资源共享时代的需要和召唤,那么,人们有理由抱怨“这届博物馆人不行”!

艺术基金会是艺术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力

■黄隽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艺术赞助人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艺术赞助入主要是富足的欧洲皇家、商业行会、宗教团体、家族或私人等群体。他们为艺术家提供资助,定制艺术作品。在这个时期,艺术作品基本不是艺术家本人对现实世界情感表达的产物,而主要体现的是艺术赞助人的审美标准、情趣和意愿,艺术赞助人决定了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对艺术充满热爱的赞助者和天才的艺术家们共同创造了欧洲文艺复兴的辉煌。其中,美第奇家族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家的赞助在整个西方艺术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艺术赞助人的理念和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18世纪的欧洲,社会分工开始细化,出现了专业艺术经纪人和拍卖行。伴随着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艺术家的地位逐步提升,艺术家可以自由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创作理念,他们将作品寄卖在艺术机构中,艺术赞助人不再干预艺术家的创作,赞助人与被赞助的艺术家之间逐步形成了契约关系,商业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纵观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资金的赞助和支持。艺术赞助的来源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商业机构和介人。艺术基金会的出现标志着艺术赞助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基金会的艺术赞助在欧美国家发展时间较长,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和制度,艺术基金会成为艺术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公益慈善和社会责任是无法回避的义务。在各国法律法规中,对于基金会基本上都有税收上的优惠政策。欧美不少国家遗产税率较高,很多富人都有自己的基金会,富人或企业通过成立基金会达到公益和节税双重目标,或者将收藏的艺术品捐给美术馆或博物馆,以避免其去世后家庭遗产纠纷。企业家或企业自己设立的基金会具有较大的话语权,不仅是社会参与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还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和既定目标。

从国内外来看,各基金会进行艺术赞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欧美不少艺术机构都由艺术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非常渴望来自成熟的艺术基金会的青睐,借助基金会专业渠道的推广,不少艺术家可以走进知名博物馆和美术馆,提升其学术和市场价值。例如,古根海姆基金会成立几十年来,系统地遴选和购买艺术家的作品,同时拓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在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建立了古根海姆博物馆推广艺术教育。

在艺术基金会中,以艺术大师名义成立的艺术基金会较为常见。例如,安迪·沃霍尔基金会、黄胄美术基金会、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等等,还有一些大企业每年将利润的一部分投入到企业基金会中,专门用于慈善公益事业,在企业经营良好的情况下,基金会的资金具有较好的保障。最近几十年,越来越多时尚品牌基金会成为艺术赞助人,推动了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发展。时尚品牌主要看中艺术的前沿性、先锋性和创新思维,这些契合高端品牌的内在气质,把产品当作艺术品,不仅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还可以探及到更高端的潜在消费者。他们通过赞助各种艺术展览等公益慈善活动来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同时推动艺术市场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基金会发展迅速。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有基金会6464家,其中成立1-3年的基金会有1427家,成立1年以下的基金会有640家。以“艺术”、“文化”为相关登记在册的基金会有578家。民政部颁布《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指出,基金会进行保值增值应当遵守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基金会进行委托投资,应当委托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进行。2016年9月1日我国颁布《慈善法》,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慈善组织为实现财产保值、增值进行投资的,应当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投资取得的收益应当全部用于慈善目的。

目前,国家并没有就基金会的投资范围进行限定。不少艺术基金会在资金运用方面通过购买艺术品提供艺术赞助,同时艺术精品作为另类投资的一个选项,本身也可以保值增值。总体来说,国内艺术基金会数量占比不高,资金规模不大,这也是委外投资不足的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